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二

任务3-12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

【案例】

李先生,39岁,农民。12年前曾患“肝炎”,服用中草药后“治愈”,以后常有鼻出血。半年多前在某医院门诊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3天前因饱食鱼、肉等食物后感上腹不适,恶心,无呕吐,无腹泻。昨下午起出现沉默寡言,走路不稳,吃饭时用手抓饭、菜,吃花生壳,性情急躁粗暴,应答不准确,反应迟钝。

初步诊断:肝性脑病

思考:

1.目前该患者在饮食护理中注意哪些?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正确完成灌肠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肝性脑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肝性脑病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对肝昏迷患者抢救配合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肝性脑病患者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行为举止异常和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由门静脉高压、广泛门-腔静脉侧支循环形成所致的肝性脑病,称为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

二、病因

1.肝硬化是引起肝性脑病最常见的病因,特别是各型肝炎后肝硬化,部分可由改善门静脉高压的门体分流手术引起,其他包括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癌等。

2.诱因: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有明显的诱因,常见的有:

(1)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后血液淤积在胃肠道内,经细菌分解作用后,产生大量的氨,由肠壁扩散至血循环,引起血氨升高,从而诱发肝性脑病。

(2)感染:机体感染时增加了肝脏吞噬、免疫及解毒功能负荷,发热引起代谢率增高与耗氧量增高,增加氨的毒性。感染增加组织分解代谢,增加了氨的产生。

(3)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可引起低钾性碱中毒,促使NH3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产生氨中毒。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血容量减少及肾功能减退,还可造成大量蛋白质丢失和电解质的紊乱,从而诱发肝性脑病。

(4)高蛋白饮食:病人摄入高蛋白饮食,血氨增高,诱发肝性脑病。

(5)便秘:可使含氨、胺类及其有毒衍生物与肠粘膜接触时间长,有利于毒素的吸收。

(6)使用镇静剂及麻醉药:安眠药、镇静药、麻醉药可直接抑制大脑中枢,造成缺氧进而加重肝脏损害。含氮药物可引起血氨增高。加重肝损害的药物也是诱发肝性脑病的常见病因,如乙醇、抗结核药等。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本病产生是由于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间手术造成或自然形成的侧枝循环,使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产物未被肝解毒或清除,经侧枝循环进入体循环,透过大脑屏障,引起脑功能紊乱。主要的学说有:①氨中毒学说:肝衰竭时,肝脏将氨合成尿素的能力减退;门体分流存在时,肠道的氨未经肝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血氨增高。氨对大脑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干扰脑的能量代谢及直接干扰神经传导。

②假神经递质学说:肝衰竭时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增多,其化学结构与正常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不能传递神经冲动,称为假神经递质。当假神经递质被脑细胞摄取并取代了突触中的正常递质,则发生神经传导障碍。③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GABA/BZ)复合体学说: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在门体分流和肝衰竭时,可绕过肝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激活GABA受体造成大脑功能紊乱。这种受体还可与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药物结合,抑制神经传导。④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肝衰竭时,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增多而支链氨基酸如缬氨酸、亮氨酸减少,可促使芳香族氨基酸更多地进入脑组织形成假神经递质,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三、临床表现

肝性脑病常因原油肝病的性质、肝细胞损伤的轻重缓急以及诱因的不同,临床表现很不一致。根据精神神经系统表现、意识障碍程度和脑电图改变,将肝性脑病分为四期。

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应答尚准确,但言语缓慢且吐词不清。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此期历时数日或数周。

二期(昏迷前期)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较一期的症状加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构图如搭积木、用火柴棍摆五角星等,言语不清,书写障碍。睡眠时间倒错,行为异常,甚至出现幻觉、躁狂等严重精神症状。此期病人有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锥体束征阳性。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病人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呈昏睡状态,尚可唤醒,醒后能回答问话,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肌张力明显增高,锥体束征阳性。

脑电图明显异常。

四期(昏迷期)意识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扑翼样震颤不能引出。浅昏迷时对疼痛刺激尚有反应,肌张力、腱反射仍亢进,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和过度换气。脑电图明显异常。

以上各期的分界不很清楚,前后各期临床表现可有重叠,其程度可因病情发展或治疗好转而变化。

四、辅助检查

1.血氨: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血氨多增高。急性肝衰竭所致的脑病,血氨多数正常。

2.脑电图检查:典型改变为节律变慢,昏迷前期及昏睡期病人出现普遍性每秒4~7次δ波或三相波;昏迷时表现为高波幅的δ波,每秒少于4次。

五、治疗原则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常采用综合治疗。

1.消除诱因积极防治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避免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不用或慎用镇静安眠药、麻醉药。

2.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1)减少或临时停止蛋白质饮食。

(2)灌肠或导泻:清除肠内含氮物质或积血,保持大便通畅,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禁用肥皂水灌肠,也可口服或鼻饲50%硫酸镁导泻。对急性门体分流性脑病昏迷病人以33.3%乳果糖500ml灌肠作为首选治疗。

(3)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口服抗生素如甲硝唑、新霉素等,抑制肠内细菌生长,促进乳酸杆菌繁殖,减少氨的形成和吸收;口服乳果糖,在结肠中被细菌分解为乳酸和醋酸,使肠内呈酸性,从而减少氨的产生、吸收。保持每日2~3次软便为宜。其不良反应为饱胀、腹痛、恶心、呕吐等。

3.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1)降氨药物:谷氨酸钾或谷氨酸钠与游离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从而降低血氨。每天1~2次,每次用4支,加入葡糖糖液中静脉滴注。该药偏碱性,使用前可先用3~5g维生素C,碱中毒时慎用。根据电解质情况选钠盐或钾盐。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过快可引起呕吐、流涎及面部潮红等症状;精氨酸可促进尿素循环,从而降低血氨。该药偏酸性,适用于碱中毒。口服或静脉输注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氨基酸混合液,可纠正氨基酸代谢的不平衡,抑制大脑中假神经递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