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片状含量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3
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游标卡尺法作业指导书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粗集料的针状及片状颗粒含量,以百分率计。
1.2 本方法测定的针片状颗粒,是指用游标卡尺测定的粗集料颗粒的最大长度(或宽度)方向与最小厚度(或直径)方向的尺寸之比大于3的颗粒。
有特殊要求采用其它比例时,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1.3 本方法测定的粗集料中针片状颗粒的含量,可用于评价集料的形状和抗压碎的能力,以评定石料生产厂的生产水平及改材料在工程中的适用性。
2 仪具与材料(1)标准筛:方孔筛4.75mm。
(2)游标卡尺:精密度为0.1mm。
(3)天平:感量不大于1g。
3 试验步骤3.1 按本规程T0301方法,采集粗集料试样。
3.2 按分料器法或四分法选取1kg左右的试样。
对每一种规格的粗集料,应按照不同的公称微径,分别取样检验。
3.3 用4.75mm标准筛将试样过筛,取筛上部分供试验用,称取试样的总质量m0,准确至1g,试样数量应不少于800g,并不少于100颗。
注:对2.36mm~4.75mm级粗集料,由于卡尺量取有困难,故一般不作测定。
3.4 将试样平摊于桌面上,首先用目测挑出接近立方体的符合要求的颗粒,剩下可能属于针状(细长)和片状(扁平)的颗粒。
3.5 按图T0312-1所示的方法将欲测量的颗粒放在桌面上成一稳定的状态,图中颗粒平面方向的最大长度为L,侧面厚度的最大尺寸为t,颗粒最大宽度为w(t<w<L),用卡尺逐颗测量石料的L和t,将L/t≥3的颗粒(即长度方向与厚度方向的尺寸之比大于3的颗粒)分别挑出作为针片状颗粒。
称取针片状颗粒的质量m1,准确至1g。
注:稳定状态是指平放的状态,不是直立状态,侧面厚度的最大尺寸t为图中状态的颗粒顶部至平台的厚度,是在最薄的一个面上测量的,但并非颗粒中最薄部位的厚度。
4 计算按公式(T0312-1)计算针片状颗粒含量。
Q e=100*m1/m0(T0312-1)式中:Q e——针片状颗粒含量,%;m0——试验用的集料总质量,g;m1——针片状颗粒的质量,g。
混凝土拌合料质量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骨料、水和外加剂等组成的复合材料,其性能与拌合料的质量密切相关。
因此,混凝土拌合料质量标准是保证混凝土性能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拌合料质量标准。
二、水泥水泥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泥应按照GB/T 175-2007《水泥强度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检验和评定。
水泥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泥标号:按照国家标准GB175-2007的规定,水泥应按其强度等级分为32.5、42.5、52.5三个等级。
2. 化学成分:水泥的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GB175-2007的要求。
其中,硅酸盐含量、铝酸盐含量、铁酸盐含量、氧化钙含量、氯离子含量和硫酸盐含量是水泥化学成分检验的重点。
3. 物理性能:水泥的物理性能包括物理活性、细度、比表面积、稠度、凝结时间等指标。
这些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GB175-2007的要求。
4. 标志和包装:水泥应标明生产厂家、水泥种类、强度等级、生产日期、质量等级、执行标准等信息,并采用防潮、防透气、防污染等包装方式。
三、骨料骨料是混凝土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骨料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针片状颗粒含量:骨料中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4684-2011的要求。
2. 粒径分布:骨料的粒径分布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4685-2011的要求。
其中,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不超过混凝土构件厚度的三分之一,细骨料的最大粒径应不超过混凝土构件厚度的五分之一。
3. 体积密度和吸水率:骨料的体积密度和吸水率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4687-2011的要求。
4. 物理性能:骨料的物理性能包括抗压强度、抗冻性、磨耗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4688-2011的要求。
四、外加剂外加剂是混凝土中的辅助材料,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外加剂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成分:外加剂的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GB8076-2008的要求。
级配碎石质量控制一、引言级配碎石是建造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质量对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级配碎石的质量符合工程要求,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级配碎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
二、材料要求1. 级配碎石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如GB/T 14685《建造碎石》等。
2. 级配碎石的物理性质应满足以下要求:- 破碎值:根据工程要求确定。
- 塑性指数:不大于4%。
- 吸水率:不大于2%。
-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0%。
- 石粉含量:不大于5%。
- 粒形系数:不小于0.9。
- 颗粒强度:根据工程要求确定。
三、质量控制措施1. 采样与试验- 采样方法:按照GB/T 17671《建造材料取样方法》进行采样。
- 试验项目:破碎值、塑性指数、吸水率、针片状颗粒含量、石粉含量、粒形系数、颗粒强度等。
- 试验方法:按照GB/T 14685等相关标准进行试验。
- 试验频率:每批次不少于3个样品,每一个样品进行3次试验。
2. 质量控制指标- 破碎值控制:根据工程要求确定破碎值的上下限,每批次的平均值应在上下限范围内。
- 塑性指数控制:塑性指数应不大于4%。
- 吸水率控制:吸水率应不大于2%。
- 针片状颗粒含量控制:针片状颗粒含量应不大于10%。
- 石粉含量控制:石粉含量应不大于5%。
- 粒形系数控制:粒形系数应不小于0.9。
- 颗粒强度控制:根据工程要求确定颗粒强度的要求。
3. 质量控制记录- 采样记录:记录采样日期、地点、样品编号等信息。
- 试验记录:记录试验日期、试验方法、试验结果等信息。
- 质量控制指标记录:记录每批次级配碎石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破碎值、塑性指数、吸水率、针片状颗粒含量、石粉含量、粒形系数、颗粒强度等。
- 异常处理记录:记录发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四、质量控制流程1. 采样: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进行采样,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 试验:按照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确保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铁路工程试验精度允许偏差要求6.1 粗集料试验6.1.1筛分试验1.质量的称量精确至1g,筛余质量精确至0.1%,分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累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1.0%,不需平行试验。
2.各筛分筛余量及筛底存量的总和与筛分前试样的总质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0%。
6.1.2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1.质量的称量精确至1g,表观密度、紧密密度精确至10kg/m3。
2.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3,须重新试验。
对吸水率不得超过0.2%。
6.1.3压碎指标值试验质量的称量准确至1g, 压碎指标值精确至0.1%,以三次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6.1.4针片状含量试验质量的称量精确至1g, 针片状含量精确至0.1%。
不需平行试验。
6.1.5含泥量(泥块含量)试验质量的称量精确至1g, 含泥量(泥块含量)精确至0.1%。
两次结果差值不超过0.2%。
6.2 细集料试验6.2.1 筛分试验1质量的称量精确至1g,筛余质量精确至1g, 分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累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1%,细度模数精确至0.01(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的细度模数之差超过0.20时,须重新试验。
2各筛分筛余量及筛底存量的总和与筛分前试样的总质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
6.2.2 表观密度试验1质量的称量精确至1g,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
2二次结果差值大于20kg/m3,须重新试验。
6.2.3 堆积密度及紧密密度试验1质量的称量精确至1g, 堆积密度及紧密密度精确至10kg/m3。
2孔隙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
6.2.4 含泥量(泥块含量)试验1质量的称量精确至0.1g, 含泥量(泥块含量)精确至0.1%。
2两次含泥量结果超过0.5%时, 须重新试验。
3两次泥块含量结果超过0.4%时, 须重新试验。
6.2.5云母含量试验质量的称量精确至0.01g,云母含量精确至0.1%。
建筑用碎石生产中针片状颗粒控制方法摘要:受传统观的影响,人们认为砂石在混凝土中只是可以起到填充的作用,质量可以忽略,多加水泥即可解决。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砂石骨料用量在混凝土中大约占50%左右,其性质对于混凝土工作、力学、耐久性能先进均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砂石骨料中的针片状含量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文章对建筑所用的碎石生产中的针片状颗粒的控制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碎石;针片状颗粒;控制1.建筑用碎石针片状的定义及标准建筑用碎石针片状颗粒是指集料颗粒的最小厚度(或直径)方向与最大长度(或宽度)方向的尺寸之比小于0.4的颗粒。
《GB/T14685-2011建筑用卵石和碎石》规定,建筑用卵石和碎石按技术要求分为三类: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针片状小于5%;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及其他要求的混凝土,针片状小于15%;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针片状小于25%。
2.针片状碎石对混凝土的影响不同粒径大小的针片状颗粒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针片状颗粒粒径愈大,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愈大,反之愈小。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1对强度影响针片状颗粒比例过大,混凝土不易捣实,容易造成混凝土空隙变大,混凝土强度降低,受力后容易折断。
2.2对和易性的影响在泵送过程中针片状碎石容易叠合,增加了摩擦力,和易性变差,容易堵管,废品增加,降低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
3.碎石生产中减少针片状颗粒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破碎设备,相对于人工生产,机械生产的碎石,针片状都会较多,但采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可以有效控制针片状碎石的比例。
3.1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对石灰岩碎石的生产,一般采用二级破碎进行生产,其中一级破碎采用颚式破碎机,二级破碎可选用反击破碎机、圆锥破碎机或锤式破碎机。
锤式破碎机生产的成品碎石含粉量大,且针片状最多,一般只适用于小型采石场,本文不予讨论。
3.1.1反击破碎机与圆锥破碎机的区别圆锥破碎机的工作原理是电动机通过传动装置带动偏心套旋转,动锥在偏心轴套的迫动下做旋转摆动,动锥靠近定锥的区段即成为破碎腔,物料受到动锥和定锥的多次旋转挤压和撞击而破碎。
针片状含量标准
一、长度
针片状颗粒的长度应符合以下标准: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得大于50mm。
2. 二级及三级公路:不得大于75mm。
3. 四级公路,特殊情况及四级以下公路在桥面铺装层和铰接板以及伸缩缝部位,不得大于150mm。
二、厚度
针片状颗粒的厚度应符合以下标准: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得大于20mm。
2. 二级及三级公路:不得大于30mm。
3. 四级公路,特殊情况及四级以下公路在桥面铺装层和铰接板以及伸缩缝部位,不得大于40mm。
三、允许含量
针片状颗粒在混合料中的允许含量,应符合以下标准: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得大于15%。
2. 二级及三级公路:不得大于20%。
3. 四级公路,特殊情况及四级以下公路在桥面铺装层和铰接板以及伸缩缝部位,不得大于25%。
碎石或卵石石针片状颗粒含量检验细则
一、依据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二、仪器设备:1、针状规准仪和片状规准仪,或游标卡尺;
2、天平称量2kg,感量2g;
3、案秤称量20kg,感量20g;
4、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分别为5.00mm、
10.0mm、20.0mm、25.0mm、31.5mm、40.0mm、
63.0mm、80.0mm的方孔筛各一只,根据需
要选用;
5、卡尺。
三、试样制备:参照《碎石或卵石取样及试样准备方法》,将样品在室内风干至表面干燥,并缩分至表1规定的量,称量(m0),然后筛分成表2所规定的粒级备用。
针片状试验所需的试样最少重量(表1):
针、片状试验的粒级划分及其相应的规准仪孔宽或间距(表2):
四、试验步骤:
1、按表2所规定的粒级用规准仪逐粒对试样进行鉴定,凡颗粒长大于针状规准仪上相对应间距者,为针状颗粒。
厚度小于片状规准仪上相应孔宽者,为片状颗粒。
2、公称粒径大于40mm的可用卡尺鉴定其针片状颗粒,卡尺卡口的设定宽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3、称取由各粒级挑出的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质量(m1)。
大于40mm粒级颗粒卡尺卡口的设定宽度(表3):
碎石或卵石中针、片状颗粒含量Wp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Wp=m1/m0×100(%)
式中:Wp――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含量(%);
m1――试样中所含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质量(g);
m0――试样总质量(g)。
一类机制砂标准
一、概述
本标准为一类机制砂的质量控制标准,涵盖了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指标、坚固性、碱集料反应、亚甲蓝值、含水率和密度等方面的要求。
二、颗粒级配
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机制砂颗粒级配范围
筛孔尺寸(mm)允许通过率(%)
5.0 100
2.5 85~100
1.25 75~90
0.63 50~70
0.315 35~50
0.16 20~35
0.075 10~20
三、含泥量
机制砂的含泥量应小于或等于5%。
四、泥块含量
机制砂的泥块含量应小于或等于1%。
五、针片状颗粒含量
机制砂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或等于15%。
六、压碎指标
机制砂的压碎指标应小于或等于30%。
七、坚固性
机制砂的坚固性应小于或等于8%。
八、碱集料反应
机制砂的碱集料反应应呈阴性。
九、亚甲蓝值
机制砂的亚甲蓝值应小于或等于2.0。
十、含水率
机制砂的含水率应小于或等于5%。
十一、密度
机制砂的密度应不小于2.5g/cm³。
普通混凝土用石子的强度、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的检测方法一、石子的颗粒级配检测一、试样制备试验前,根据石子的最大粒径不同,将样品缩分至表4.4所规定的试样最少用量,并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表4.4筛分析所需试样的最少用量二、试验步骤(1)按表4.4的规定称取试样,精确至1g。
将试样倒入按筛孔大小从上到下放置的套筛上。
(2)将套筛在摇筛机上筛10min,取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当每只筛上的筛余层厚度大于试样的最大粒径值时,应将该筛上的筛余试样分成两份,再次进行筛分,直至各筛每分钟的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
(3)称取各筛筛余的质量,精确至试样总质量的0.1%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筛底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测定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1)计算分计筛余(各筛上筛余量除以试样的百分率),精确至0.1%。
(2)计算累计筛余(该筛的分计筛余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总和),精确至1%。
(3)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二、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检测一、试样制备按规定取样,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4.5规定的数量,称量(m0),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按表4.5的规定称取试样一份,然后按表4.6规定的粒级对石子进行筛分。
表4.5针状和片状颗粒总含量检测所需试样最少质量表4.6针状和片状颗粒总含量检测的粒径划分及相应的规准仪孔宽或间距二、检测步骤(1)按表4.6规定的粒级用规准仪逐粒对试样进行鉴定,凡颗粒长度大于针状规准仪相应间距者,为针状颗粒。
厚度小于片状规准仪上相对应孔宽的,为片状颗粒。
(2)公称粒径大于37.5mm的碎石或卵石可用卡尺鉴定其针、片状颗粒,卡尺卡口的设定宽度符合表4.7规定。
表4.7公称粒径大于37.5mm用卡尺卡口的设定宽度(3)称量由各粒级挑出的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重量(m1)。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针、片状颗粒含量ωp按式(4-2)计算(精确至0.1%):式中:ωp为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m1为试样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g;m0为试样总质量,g。
附件2:材料检测频率及标准底基层天然砂砾表2-1序号检测项目单位检测频率指标1 颗粒分析1次/500m3 满足级配要求2 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次/500m3 53 堆积密度、表观密度、空隙率一个料源1次实测记录4 压碎值,不大于% 1次/500m3 26注:表内为施工单位检测频率,中心试验室检测频率为1次/1000m3基层碎石表2-2 检测项目单位检测频率指标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1次/500m326堆积密度、表观密度、空隙率一个料源2次实测记录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 1次/500m3180.075mm以下粉尘含量,不大于% 1次/500m3 2软石含量,不大于% 必要时做 5 颗粒分析1次/500m3满足级配要求注:表内为施工单位检测频率,中心试验室检测频率为1次/1000m3;基层水泥(P.O 42.5) 表2-3序号检测项目频率标准1 胶砂强度1次/200t/袋装1次/500t/散装抗折强度(MPa)3天≥3.528天≥6.5抗压强度(MPa)3天≥17.028天≥42.52 凝结时间1次/200t/袋装1次/500t/散装初凝时间min ≥180终凝时间min 360≤min≤6003 细度1次/200t/袋装1次/500t/散装比表面积≥300m2/kg4 标准稠度用水量1次/200t/袋装1次/500t/散装不宜>28%5 安定性1次/200t/袋装1次/500t/散装雷氏夹或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注:散装水泥检测频率施工单位及中心试验室相同,袋装水泥中心试验室为50%桥涵粗集料 表2-4检测项目单位 检测频率 指标 石料压碎值≤C35不大于 % 1次/400m 3 16 12 ≥C40不大于松散堆积密度不小于 g/cm 3 2次/规格 1.35 表观密度,不小于 g/cm 3 2次/规格 2.50 空隙率,不大于 % 2次/规格 47 吸水率,不大于 % 必要时做 2.0 坚固性,不大于% 必要时做 3 针片状含量≥C 30,不大于% 1次/400m 3 15 小于2.5mm 颗粒含量,不大于% 必要时做 5 软石含量,不大于% 必要时做 3.0 颗粒分析1次/400m 3满足级配要求注:表内为施工单位检测频率,中心试验室检测频率为1次/800m 3;桥涵细集料 表2-5检测项目 单位 检测频率 指标 颗粒分析 1次/400m 3 中砂 松散堆积密度,不小于 g/cm 3 2次/规格 1.35 表观密度,不小于 g/cm 3 2次/规格 2.50 空隙率,不大于% 2次/规格 47 坚固性(大于0.3mm 部分)不大于 % 必要时做 8 含泥量(<0.075mm 的含量),不大于% 1次/400m 3 3 云母含量 % 必要时做 <2 有机质含量必要时做合格注:表内为施工单位检测频率,中心试验室检测频率为1次/800m 3;钢筋(拉伸) 表2-6检测项目 单位 检测频率 指标 屈服点 MPa 1次/60t.批 符合GB1499.1-2008 GB1499.2-2007 标准要求抗拉强度 MPa 1次/60t.批 伸长率 % 1次/60t.批 冷弯1次/60t.批 反向弯曲正弯450反弯2301次/60t.批注:表内为施工单位与中心试验室检测频率;钢筋(焊接)表2-7 检测项目单位检测频率指标抗拉强度MPa 1次/300头符合JGJ18-2012标准要求冷弯1次/300头注:表内为施工单位与中心试验室检测频率;附件3:路面基层碎石规格及水泥稳定材料级配范围要求1、基层料碎石生产规格(mm):0-5、5-10、10-20、20-30。
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实施细则
根据现行规范《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42-2005,制定本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实施细则。
一、仪器设备要求:
1.针片状规准仪;
2.台秤或电子称;
3.4.75~37.5mm 试验筛。
二、操作方法与步骤
1.用试验筛将试样分成4.75-9.5、9.5-16、16-19、19-26.5、26.5-31.5、3
1.5-37.5粒级。
2.用规准仪按规定的粒级对试样逐粒进行鉴定,凡颗粒长度大于针状规准仪上相应间距备,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片状规准仪上相应孔宽的为片状颗粒。
3.称量由各粒级挑出的片状和针状颗粒总量(m
1
)。
4.计算结果
碎石或砾石中针片状颗粒含量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Qe = m
1/m
×100
式中 Qe ----- 试样的
针片状颗粒含量(%)
m
1
------ 试样中所含针片状颗粒的总质量(g )
m
------ 试样总质量(g )
三、现场试验完毕后,由仪器保管责任人进行使用情况登记并进行常规保养。
1。
砂、石质量要求
1、砂子质量要求: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中I类标准指标要求。
砂子:细度模数2.3-3.0、含泥量≤2%、泥块含量≤0.5%、MB值≤1、超径颗粒含量≤10%、通过0.315的颗粒含量10%-20%。
2、石子质量要求: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中I类标准指标要求。
卵石:外观质量、最大粒径进行验收应在5-25颗粒级配范围且级配良好。
含泥量≤0.5%、泥块含量≤0.2%、针片状颗粒含量≤8%、压碎指标≤12%
碎石:外观质量(粒型和石粉量)、验收应在0.5-1、1-2、2-3颗粒级配范围。
含泥量≤0.5%,MB值≤1、泥块含量≤0.2%、针片状颗粒含量≤8%、压碎指标≤12%。
针片状含量的相关标准
1.《建筑用卵石、碎石》GB14685-2001(2002年2月1日实施)
▪定义:
针状颗粒: 长度 > 或= 2.4 x 粒级平均粒径
片状颗粒: 厚度< or = 0.4 x粒级平均粒径
▪允许的针片状颗粒总含量
2. JTG 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定义同上
3.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定义: l/t > or = 3
*由于定义更严格,虽然从数值来说较大,但实际比国标要求更严格。
4. DL/T 5144-2001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定义: 同国标
5. TB 2140-90 Railway Ballast (铁路碎石道碴)
▪定义:
针状颗粒: 长度 > or = 1.8 x 粒级平均粒径
片状颗粒: 厚度 < or = 0.6 x粒级平均粒径。
针片状含量的相关标准
1.《建筑用卵石、碎石》GB14685-2001(2002年2月1日实施)
▪定义:
针状颗粒: 长度 > 或= 2.4 x 粒级平均粒径
片状颗粒: 厚度< or = 0.4 x粒级平均粒径
▪允许的针片状颗粒总含量
2. JTG 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定义同上
3.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定义: l/t > or = 3
*由于定义更严格,虽然从数值来说较大,但实际比国标要求更严格。
4. DL/T 5144-2001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定义: 同国标
5. TB 2140-90 Railway Ballast (铁路碎石道碴)
▪定义:
针状颗粒: 长度 > or = 1.8 x 粒级平均粒径
片状颗粒: 厚度 < or = 0.6 x粒级平均粒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