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通过历史要素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依据“589年”“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等要素,我们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南北朝对峙形成

B.杨坚建立了隋朝

C.陈后主建立陈朝

D.隋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统一南北后,南方农业生产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江浙一带,“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十分繁华。而此时的关中和洛阳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应感到严重不足。为了从江南地区向两京运粮,隋朝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营建东都洛阳 B.建造赵州桥

C.加强与流求的联系D.开通大运河

3.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古时候即有一位“居安思危,戒骄戒奢”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A.汉武帝B.隋炀帝

C.唐太宗D.唐玄宗

4.某同学利用下面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D.元朝加强专制统治

5.“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是唐朝《陇西行》中的诗句,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

A.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6.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7.“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于是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这段话陈述的是唐末农民起义的()

A.原因B.经过

C.结果D.作用

8.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我国历史上的四位帝王。下列史实符合“宋祖”的是()

A.统一全国,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虚心纳谏,贞观之治

D.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9.“(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宰相

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

10.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

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的论文题目应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藩镇割据的时代

D.各民族友好往来

11.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B.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C.发展文教,提高文化素养

D.多重机构,削弱宰相权力

12.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成吉思汗所属民族为()

A.鲜卑族B.蒙古族

C.女真族D.藏族

13.“‘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它的统治范围之内。”上述内容主要反映了()

A.汉、唐阶级矛盾尖锐B.宋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C.元朝疆域的辽阔D.元朝社会经济遭破坏

14.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文学形式上看它属于()

A.唐诗B.宋词C.元曲D.杂剧15.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成就能说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的是()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用于航海④火药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16题12分,17题10分,18题8分,共30分)

16.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为元代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族人民成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畏兀儿、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1)材料一中“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

样的民族政策?(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回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2分)

(4)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呈现的重要特点。(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1)据上述材料,指出与汉唐时期相比,宋代海外贸易有哪些发展。(4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4分)

(3)宋代商业繁荣,除海外贸易外,还有哪些表现?(2分)

18.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我们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言“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材料二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2分)简要分析其在

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2分)马致远、贯

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2分)

答案

一、1.D 2.D 3.C 4.C 5.B 6.B7.A

8.D点拨:“宋祖”指宋太祖。A是秦始皇时期的事;B是汉武帝的事迹;C是唐太宗的政绩;D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事迹。故选D。

9.C点拨:据材料中“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宋太宗通过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正确;A、B、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A点拨:北宋时期,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与北宋并立。故刘刚的论文题目应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故选A。

11.D12.B13.C14.B15.B

二、16.(1)中华:中原汉族。夷狄:周边少数民族。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范围更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程度更深;主体多元,不

仅有政府主导,还有民间参与。

(3)元朝的统一。

(4)有战有和,以和平为主。(意思相近即可)

17.(1)路线:两宋时可达非洲东海岸;有多条路线。管理措施:两宋设多处市舶司;制定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

(2)两宋时期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南移;造船与航海技术提高;政府政策的鼓

励;北方少数民族控制丝绸之路。(任意两点即可)

(3)城市繁荣,使用纸币,瓦子出现。

18.(1)盛况:商业繁盛,人口众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等。

(2)史实:元朝时,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正式行使行政管理权。共同认识:元

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