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社会工作_精品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162.5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第一节妇女社会工作概述一、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青春期青春期是从性器官成熟到出现繁衍能力的人生阶段。
在12~14岁之间,称为情绪发展的困难时期,女孩在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发展快,自尊心强、自卑感强、性别角色开始发展以及注重同伴的友谊等。
女孩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①早恋,开始参与冒险的游戏(如抽烟、喝酒),甚至过早怀孕、流产等,对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②易患神经性厌食症(对体重增长有强烈的恐惧感);③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
这段时期也是性别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进行性别敏感意识的教育。
(2)青年和中年期女性在青年和中年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与男性相比具有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包括:①工作和家庭双重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②职业成就动机弱,面对成功有恐惧心理。
(3)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过渡到老年阶段的时期(45~55岁)。
此时妇女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发生暂时性紊乱,并引起月经紊乱、心悸、耳鸣、头晕、血压波动、失眠等生理症状,同时也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烦躁不安、抑郁、挫败、孤僻等心理症状。
此阶段的女性可出现适应变化的困难,萌生孤独无助、焦虑不安、抑郁消极等情绪。
但此阶段妇女结束了生育的任务,她们的家庭和社会角色逐渐减退,因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她们是社区工作的中坚力量。
(4)妇女的“四期”指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和哺乳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
第二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二、妇女的需要(1)生殖健康的需要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在内的关于女性工作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体现了对妇女“四期”特殊保护的重视性,但女性的生育健康权利仍旧受到严重的侵害和忽视。
妇女社会工作青春期
妇女生理、心理特征青年和中年期
更年期
妇女的四期妇女社会生殖健康
工作概述需要权益和发展得到保障
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
概念
目标和原则
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调适
婚姻家庭问题单亲母亲家庭性别视角
与家庭一起工作的原则家庭、妇女为本
婚姻暴力
暴力问题拐卖妇女
主要内容干预原则和策略
就业
生存和发展问题生殖健康
参政
贫困宣传、贯彻妇女观
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工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工作
性别分析性别角色分工
性别需求
意识提升
干预目标增强能力主要方法参与并扩展力量行动
妇女赋权透明化
鼓励和肯定
干预方法权力分析
意识觉醒
倡导政策改变
建立平等的协作关系
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
性别视角挖掘潜能、联络资源、解决问题
建立支持小组
宣传教育、倡导和资源连接。
第一章妇女社会工作概述第一节妇女社会工作的缘起(一)社会工作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二)妇女自身的觉醒(三)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第二节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一、定义针对妇女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群体性和个体性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一)妇女(二)家庭、儿童(三)男性(四)社会三、妇女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一)公共领域1.社会主流价值观2.社会政策3.政治制度4.经济制度5.教育制度6.大众传媒(二)私人领域1.自我价值观2.美丽牢笼3.婚姻的梯度效应4.家庭权利5.家庭暴力四、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一)普适性的目标:治疗、预防、发展(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赋义、赋权(三)妇女社会工作具体服务过程中目标(P14八大目标)第三节妇女社会工作的价值原则一、妇女社会工作价值:社会工作的普适价值观二、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普适性原则和实务性原则(P18-21)第四节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一、针对全体妇女人口的妇女社会工作内容(一)四自精神教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二)巾帼扫盲活动希望工程、春雷计划(三)技能教育培训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女职工岗位培训和下岗失业妇女职业培训。
(四)健康保健、优生优育服务(五)婚姻家庭咨询服务(六)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二、针对特殊困难妇女人口的妇女社会工作内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供的服务)(一)为失业女工服务(架职业之桥、铺创业之路)(二)位单亲母亲提供服务(有爱从此不孤单)(三)为家庭暴力中被虐待妇女提供服务(擦干你的泪)(四)为进城打工妹提供服务(打工妹之家)第二章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女性主义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第一节女性主义理论一、女性主义的概念(回顾)所谓女性主义,是以消除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为目标的思想宗旨的运动和社会运动。
二、女性主义的不同流派(一)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是英美发展最早的女性主义,也是目前仍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妇女运动流派。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5+2)本章核心考点总结1.妇女的需要2.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原则3.婚姻暴力的特征4.妇女参与乡村振兴5.妇女赋权的原则/方法6.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1.妇女的需要(1)生殖健康的需要,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2)保障妇女权益和发展的需要(3)贯彻男女平等,建立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需要2.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原则(必考)(1)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原则(家庭中追求男女两性的平等)尊重和接纳家庭和婚姻形式的多样性、重新调整家庭权力、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协调和平衡、父母亲责任同样重要、社会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教育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自我增权,如何争取自我更人性化的生活,以及教育家庭其他成员如何尊重女性的个性和权利,而不仅仅成为家庭角色的扮演者。
①夫妻关系的调适(丈夫);②婆媳关系的调适(婚居制、性别制度着手);③亲子关系的调适:性别敏感性妇女工作的重点是强调父亲的参与和家人的配合,重视父亲在亲子关系、儿童教育中承担的责任。
3.婚姻暴力的特征(必考)(1)低自尊认为自己应对施暴者的行为负责,有严重的罪恶感和心理压力,并带有身心疾病,相信除了自己外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2)暴力循环论:有规律、周期性循环发生;(3)暴力正常化将暴力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其正常化;否定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摆脱暴力等。
4.妇女参与乡村振兴(重点)(1)妇女参与乡村振兴的作用①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来实现乡村产业融合;二是利用农业收获物发展乡村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纺织、印染、雕刻等。
②改善乡村生态环境;③推动乡村文明建设;④参与乡村社区治理。
(2)妇女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保障机制①完善管理机制,助力农村妇女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②灵活运用现代媒体渠道,为妇女参与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③加强各种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妇女整体素质。
④建立妇女组织化参与机制,提升农村妇女政治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