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禽流感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6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一、概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某些亚型毒株在人群中所引起的疾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随病毒亚型不同而异。
常见的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7N7,H7N2,H7N3,H5N1和H9N2等亚型毒株。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已引起全世界瞩目,尤其水禽被认为是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的储存库,流感病毒大流行株出现被认为可能与禽流感病毒密切相关。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中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之一。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区发现 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病例监测和发现(一)不明原因肺炎疾病的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疾病的监测报告。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立即组织专家组会诊,确定或排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1.发热(腋下体温≥38℃);— 1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后,区疾控中心及病例接诊单位应密切配合,立即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病毒核酸和血清抗体的检测,以确定或排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杀,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 2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
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背景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H7N9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
它于2013年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现并持续传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截至2021年2月,H7N9禽流感已经导致了615例人类感染和227例死亡病例。
预防个人预防1.加强日常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2.避免接触禽类及其排泄物;3.选购安全饮食,避免生食禽类及其制品,并保证相关物品加工、烹调彻底;4.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传染给他人。
疫区预防1.对于疫区,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并及时搜集、报告、处置疑似和确诊病例;2.搭建专门医疗机构,建立专家级别医疗团队,严格实行消毒隔离措施;3.对从疫区返回的人员实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及处理疑似患者。
控制疫情控制1.对于疫情扩散区域,严格控制人员流动,禁止野生禽鸟的捕捉、交易、运输和宰杀;2.加强禽类养殖场、市场等场所的环境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3.采取灭杀、隔离等措施控制野生鸟类传染病的扩散,加大野生动物贸易的打击力度。
治疗控制1.对于疑似或确诊病例,立即隔离并按规定实行隔离观察,同时采取消毒措施;2.采取抗病毒治疗、合理用药、支持疗法等方式治疗病例,并加强病例观察;3.加强对医务人员、隔离人员等相关人员的防护和培训,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总结H7N9禽流感虽然目前在中国已经没有类似流行病的大规模爆发,但是仍然是需要高度重视和应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做好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可以有效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和防控能力。
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方案第1篇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方案一、背景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可感染家禽、野生鸟类以及人类。
人感染禽流感(以下简称“禽流感”)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系统、全面、人性化的防控措施,降低禽流感在人群中的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目标1. 提高公众对禽流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2. 降低禽流感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和感染率。
3. 建立健全禽流感防控机制,确保防控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三、防控措施(一)预防措施1. 健康教育宣传- 开展禽流感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 加强对重点人群(如养殖户、兽医、医务人员等)的禽流感防控知识培训。
2. 生物安全- 加强对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养殖、屠宰、运输等环节的操作。
- 定期开展家禽疫情监测,对疑似感染的家禽进行隔离、检测和扑杀。
3. 个人防护- 提倡公众在接触家禽或野生鸟类时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 避免与病禽、死禽接触,一旦接触后应立即彻底清洗手部。
(二)控制措施1. 病例发现与报告-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禽流感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并按照规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
2. 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观察期为自最后接触病例之日起算14天。
- 观察期内,密切接触者应每日测量体温,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3. 疫点疫区处理- 对确诊禽流感病例所在地区进行封锁、消毒等处理,防止病毒传播。
- 加强对疫点疫区的家禽养殖场、市场等场所的监测和管控。
4.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情况,对重点人群进行禽流感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 鼓励公众主动接种禽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四、监督与评估1. 建立防控工作责任制- 各级政府部门应落实防控责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_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几小时上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近年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病,并且推测这一病毒可能通过基因重配或突变演变为能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实行甲类管理,即一旦发生疫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以及实验室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
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凿证据,但出现了一些聚集性发生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由于种属屏障的原因,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多不易感。
但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抗体,无特异性抵抗力。
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
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四)流行季节多发生于冬春季,通常伴随着禽尤其是家禽中禽流感爆发,呈零星分布。
(五)流行强度禽流感是禽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可发生大面积、跨区域流行。
一般情况下,禽流感较难传染给人,但近几年禽流感特别是H5N1亚型禽流感传染给人的情况屡有发生,感染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值得关注。
人群的发病与人和动物接触的密切程度、流行的病毒亚型及其变异情况相关。
二、临床特征(一)临床表现1.潜伏期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1~7d,通常为2~4d。
2.临床症状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
人感染HN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简介人感染HN禽流感是由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对人类具有高致死性的传染病,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流行。
本文将介绍人感染HN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病例调查发病病例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具有关键作用。
HN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家禽传播,人类感染主要是因为与感染的家禽接触或食用感染的禽类及其制品所致。
因此,疫情初期需对家禽养殖场、家禽市场、禽产品销售点及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是否存在病源及其潜在传播路径。
防控措施调查防控措施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疫情调查过程中应该关注采取的措施,如加强家禽场所的卫生、消毒,提高工作人员和消费者的卫生意识等,以评估其防控成效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临床诊断HN禽流感致病率高,病死率高达60%-80%,临床表现与普通流感无明显区别。
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咳嗽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加重,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和咳痰等症状。
因此,对于出现上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了HN禽流感病毒。
预防措施HN禽流感疫情的防控关键在于预防。
如何预防HN禽流感的传播呢?保持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是预防HN禽流感的第一步。
不仅要勤洗手、勤换衣服,还要注意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
同时,要避免接触感染的家禽及其制品,谨慎购买可疑禽肉及其制品。
加强家禽养殖场所的管理加强家禽养殖场的管理是预防HN禽流感传播的关键。
要加强养殖场所的卫生、消毒工作,并加强对养殖场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防护意识。
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是预防HN禽流感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
对养殖场所、禽产品销售点及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监测,并及时报告可疑病例,以便快速响应和处理疫情。
处置方法在发现HN禽流感疫情时,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进行合理的处置。
采取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病例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将可疑患者与其他人隔离开来,以避免疫情扩散。
湖南省澧县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方案1.前言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禽共患性急性传染病,属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埋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早期病症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赛、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局部患者可有恶心、腹泻、腹痛、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病症,有些患者可出现结膜炎,体温多持续39℃以上,一些思者胸部X线还会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有胸腔积液。
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较迟者病情会迅速开展成进展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
为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人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根据?人禽流感疫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和?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21年新修订),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相关定义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对于被诊断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其进展7d医学观察。
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甲型流感病毒M1或NP抗原检测阳性或编码它们的核酸检测阳性者。
临床诊断病例被诊断疑似病例,但无法进一步获得临床检验标本或实验室检查证据而与共有共同接触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并可以排除其他诊断者。
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别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他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流行病学史刁;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别离心特定病毒,或采川其他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可以诊断确诊病例。
3.应急准备制定应急技术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根据上级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历史上的疫情发生情况和规律,科学分析年度疫情发生趋势:制订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
《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21年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自2021年2月以来,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先后发生不明原因重症肺炎病例,其中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3例,2例死亡。
3例均为散发病例,目前尚未发现3例病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
一、病原学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于。
禽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圆形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存有囊膜。
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相同,目前可以分成16个h亚型(h1~h1⑴和9个n亚型(n1~n9)。
甲型流感病毒除病毒感染禽外,还可以病毒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
可以病毒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报导的为人病毒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源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广泛对热脆弱,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冷却30分钟或煮熟(100℃)2分钟以上可以灭活。
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以存活1周,在4℃水中可以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存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备一定的存活能力。
在存有甘油存有的情况下可以维持活力1年以上。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目前尚不明晰,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断可能将为随身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
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三)极易感人群。
目前未有清楚证据表明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极易感。
现有诊断病例均为****。
(四)高危人群。
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三、临床表现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知识范文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它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禽畜或其排泄物而传播给人类。
由于其高度传染性和致命性,对于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预防措施,以保护个人和公共卫生安全。
首先,了解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禽类身体分泌物中,如粪便、鼻涕、唾液等,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禽畜或其排泄物,人类可以感染到病毒。
此外,空气中的气溶胶也可能携带病毒,从而导致疾病传播。
因此,接触感染源的方式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其次,要加强对禽流感症状的认知。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人类身上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包括高烧、咳嗽、喉咙痛、呼吸急促、肌肉疼痛等。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和全身乏力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感染后的2至7天内出现。
如果有这些症状的同时有过接触禽类的情况,就需要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接触史。
另外,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经常洗手、避免接触禽类及其排泄物、避免接触野生鸟类等。
其次,避免生食鸡肉或鸡蛋,确保食用禽类和蛋类的彻底煮熟。
另外,使用正确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除此之外,加强对禽流感病毒的及时监测也是非常关键的。
定期对家禽和野生鸟类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感染病毒的情况,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此外,建立病毒样品库和疫苗研发机构,加强疫苗研制工作,以提高防控能力和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同时,加强对禽类饲养环境的管理,确保禽类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最后,要加强公众的健康宣教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认知水平,教育公众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培养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防护措施,提高他们的防控能力和应对能力。
总之,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要加强对禽流感的认知和预防,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加强禽类监测和对公众的健康宣教工作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2021年第1期 吉林畜牧兽医·经验交流·JingYan JiaoLiu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于盼盼,李 洋*吉林冠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吉林辉南 135100摘 要:2013年春季,一种新的禽源性甲型流感(H7N9)病毒在中国出现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禽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呈隐型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则会引起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
本文将对全球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情况,发病机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H7N9;传播;发病机制;防控措施由于流感病毒的每年流行和间歇性大流行,从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和经济损失。
因为人畜共患病病毒获得了在人类中传播的能力,从而导致甲型流感的大流行。
鸭子、鹅和天鹅,是甲型流感病毒(IAV)的主要宿主,它们的粪便可传播病毒。
家禽可以通过接触发病动物而感染,可以通过与受污染的饲料或水的偶然接触而感染,病毒可以在整个禽群中迅速传播。
在家禽中,禽流感已经从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变成了一种不断出现的疾病,似乎是一种“快速前进”的演变。
根据HA和NA蛋白对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划分,有16种不同HA和9种不同NA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
此前,H1N1和H3N2在人群中普遍传播,其他IAV 亚型(如禽流感H5N1、H7N2、H7N3和H7N7病毒)对人类的感染较少发生。
自2013年以来,禽流感病毒H7N9毒株在中国引起了6起疫情。
因发病严重并且引起死亡,新型H7N9病毒基因特征是令人关注的。
绝大多数H7N9病毒的HA裂解位点只有一个精氨酸(R),对家禽的致病性较低。
但是,在第五波感染中,从台湾、广东、广西和湖南的25例病例分离到的病毒中检测到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病毒,该病毒插入了四个碱性氨基酸残基在连接HA1和HA2肽区的切割位点。
H7N9禽流感病毒可引起严重感染,并可引发大流行。
在本综述中,我们阐述了全球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情况,发病机制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这一分析能够为减少H7N9流感在中国的传播提供建议。
写在课前的话禽流感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疾病综合征,病毒基因易发生变异,有可能感染人而引起呼吸系统和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
本课件将介绍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熟悉人感染禽流感的临床诊疗整体思路。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简称“人禽流感”)是人类在接触该病毒感染的病/死禽或暴露在污染的环境后发生的感染。
在2003年至2008年1月15日,由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的全球确诊病例共350例,其中217例患者死亡,病死率高达62.0%(一)传染源至今已分离到禽H5N1流感病毒的宿主有:(1)禽类,包括鸭(野鸭)、鸡、火鸡、麻雀等;(2)哺乳类,如虎、豹、猫、猪和人等。
被H5N1感染的禽类和哺乳类动物,均可成为H5N1潜在的传染源使人感染,甚或成为导致人间传播的传染源。
目前,最主要的传染源仍为被H5N1感染的禽类动物,尤其是散养家禽。
人禽流感患者也可能具有一定传染性。
候鸟全球大范围的迁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只要有候鸟感染禽流感,那么它们的迁徙就可引起禽流感的大范围传播,在我国有三条候鸟迁徙的路线,迁徙的侯鸟大概有500万只,占全球20%。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箱)、垫草、种蛋、鸡胚等,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气溶胶传播。
禽间传播的亚型主要是H5N1, H5N2;H1N1可传染给猪。
人感染禽流感主要通过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鸡、鸟类,带毒禽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感染,或直接接触病毒株(实验室型)而传播;目前的多数证据表明存在禽-人传播、环境-人传播和母-婴间垂直传播,少数和非持续证据支持人际间的有限传播。
病禽和带毒禽是否可直接传染人是目前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般认为如果病毒不发生变异,病禽和带毒禽不会直接传染人。
越南、韩国、泰国等引起的禽流感H5N1病毒株,已有基因变异并已产生新的毒株。
人体内流感病毒受体容易接受变异病毒株,使禽流感病毒可以从带毒禽或人直接传染人。
禽流感的认识及预防措施禽流感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烧、咳嗽、喉咙痛、肌肉痛、全身不适、流感样症状等。
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
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和传播性相对较弱,目前并没有发现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持续传播。
要有效预防禽流感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禽类或其粪便后,要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2.避免接触禽类:要尽量减少与禽类接触的机会,避免前往家禽养殖场、活禽市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3.妥善处理禽类及其产品:对禽类及其产品要进行充分煮熟处理,确保病毒被杀灭。
同时,要妥善处理禽类粪便,避免直接接触。
4.保持通风:保持室内通风,尽量减少人员密集的室内活动。
5.佩戴口罩:在接触禽类或进入禽类密集场所时,戴上口罩可以有效阻止悬浮在空气中的病毒进入呼吸道。
6.加强饮食安全: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市场购买肉类和蛋类,避免购买未经检疫的禽类及其产品。
7.社交距离:与有流感症状的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避免密切接触。
8.健康监测:如果有与禽类接触的症状,如呼吸道感染症状、高热等,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与禽类接触史。
9.接种疫苗:对于一些禽类饲养户、养禽业从业人员等高风险人群,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10.关注官方通知:及时关注卫生部门和相关官方媒体发布的禽流感预警信息,根据指导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预防禽流感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禽类接触、做好食物安全、保持室内通风和加强监测。
密切关注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预防措施,时刻保持预防意识,是预防禽流感的重要措施。
568生物技术通讯LETTERS IN BIOTECHNOLOGY Vol.24 No.4 Jul., 2013doi: 10.3969/j.issn.1009-0002.2013.04.030 综述人禽流感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治措施任戈a,刘静b,景旭斌b,孙超b西北农林科技大学a. 校医院;b.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最近几年来,因禽流感病毒感染而死亡的患者逐年增多,人禽流感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防止该病毒在全世界大规模流行,研究者开始重视对禽流感病原学特性、临床症状、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进行研究与总结。
我们针对人禽流感的研究进展及其预防与控制措施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人禽流感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防治[中图分类号]R5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02(2013)04-0568-05Epidemiology of Human Avian Influenza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REN Ge a, LIU Jing b, JING Xu-Bin b, SUN Chao b*a. Hospital;b.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stnorth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sunchao2775@[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rity of human avian influenza has resulted in different degree of economic loss in many countries area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nd death rate of patient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order to prevent large-scale popular of the virus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ers have began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studying pathogenesis, clinical system, transmission rout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avian influenza. In this review we mainly summarized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avian in⁃fluenza as well 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 human avian influenza virus; etiology;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禽类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即禽流感,是一种从呼吸系统到全身严重败血症等多种症状一起发生的烈性传染病。
这类病毒如果感染人,会导致呼吸道等相关症状的暴露,因此被命名为人禽流感,是人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种病是由禽类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造成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
该病毒不但可以感染人,还可以感染猪、禽类及海洋哺乳动物等。
禽流感曾暴发过多次,然而关于禽流感感染人类的报道却较少。
自香港在1997年5月确诊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AIV)感染并导致死亡的病例之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禽流感的人间疫情也相继发生,而且有较高的病死率[2]。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例发生频繁,先后在15 个国家暴发,包括越南、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
全球报告的病例数总计为535例,其中死亡316 例,病死率高达59.01%,病例大部分来自亚非大陆,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确诊病例共计40 例,其中26 例死亡,病死率高达65.00%[3-4]。
禽流感病毒可能成为下一次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潜在毒株,因此加强对人禽流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禽流感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即甲型流感病毒属,其遗传物质为单股负链RNA,禽流感病毒与其一样。
通常将禽流感病毒分为16 个H 亚型(H1~H16)和10 个N 亚型(N1~N10),这是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划分的。
研究表明,任意一种H 抗原与任意一种N 抗原结合后都会形成一种血清亚型[5-6]。
禽流感病毒的不同亚型对不同宿主的感染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亚型不同毒株之间的感染能力也有较大差异。
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及非致病性禽流感。
它们当中能感染人类的病毒亚型主要有H5、H7、H9和H10,而以H5与H7亚型对人的致病力最强,特别是以感染H5N1 亚型的症状较为严重,病死率也相对较高,因而受到高度重视[7]。
研究表明,导致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病毒亚型是H5N1,大量研究表明,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暴发的禽流感几乎都在禽类间传播,感染人的情况很少[8],推测其原因很多,但主要可能是:①人体细胞不易识别并结合禽流感病毒,因为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中没有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②碱性氨基酸含量较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易在人体内复制;③流感病毒要能在人群中流行,其基因必须具备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端[9]。
禽流感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对高温却很敏感,煮沸(100℃)2 min以上或65℃加热30 min 就能使其失活。
在阳光下直射40~48h可使裸露的病毒失活。
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它的活性可迅速遭到破坏。
一般的消毒剂都能使禽流感病毒失活。
研究表明,在4℃环境中,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保持时间可长达30~50d,20℃下为7d[10]。
还有研究指明,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粪便中最长可以存活105d,羽毛中可存活18d。
2 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症状2.1 传染源病禽和带毒禽是禽流感主要的传染源,包括水禽和飞禽,主要是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
研究表明,使100万只禽感染禽流感病毒所需病毒量仅仅等于1g被高致病性禽流感污染的粪便。
人类是否是禽流感传染源,现阶段还不能确定。
当然,其他禽类或者猪也不能排除成为传染源的可能性。
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对禽流感易感。
最易感的为鸡、火鸡,而鸭、鹅等其他水禽多表现为隐性感染[11]。
水禽和旱禽混和饲养可造成交叉感染,在大量饲养的鸡群或鸭群中,病毒很容易传播。
共同使用饮水也可造成其在野生禽与养殖水禽间相互传播。
迄今,家禽传染给人的病例已被发现证实,但还没有证据证明其在人和人之间可以相互传染。
但是,从理论上讲,病毒如果变种,很可能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12]。
2.2 传播途径禽流感可借助多种途径传播,如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和皮肤损伤等,但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被病毒污染的水等可能被感染,接触感染是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主要途径。
由于吃禽肉和蛋而被感染的病例迄今仍未发现,其原因是禽肉及蛋煮熟煮透之后,它们携带的病毒可被杀死。
然而,如果带病禽没有经过煮熟煮透处理就被人们食用,病毒极有可能侵入人体。
因此,未经检疫或来自疫区的家禽未经严格处理,流通到市场被人们食用,很可能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WHO发出警告,人无论接触什么程度的病鸡都一样存在危险[7,13]。
因为即使少量的染病家禽存活下来,但至少在10 d之内它们还能排泄带病毒的粪便。
此外,禽流感病毒有可能存在于鸡翅膀中,当它们扑飞时可能会引起病毒释放。
2.3 潜伏期和临床症状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d,通常在7d 以内。
人类感染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是不同的[14]。
对于H7N7亚型感染者,结膜炎是其主要症状;H9N2亚型感染者则会出现上呼吸道轻微感染的症状,有时还可能无任何明显症状;临床上亚型感染者多表现为急性疾病症状,早期出现的症状和普通型流感类似[15]。
如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发热持续时间为1~7d,一般为3~4d,同时伴有一些不适症状,如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等。
有的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
对重症患者来说,其病情发展相当快,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炎、肺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胸腔积液、肾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7,16]。
2.4 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一般认为病毒株型类别、不同毒株及易感者个体特征等共同决定易感性。
目前认为任何年龄都具有易感性,但年幼者较成年人更为敏感,通常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且病情较重。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和宰杀等场所者;密切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等。
3 人感染禽流感的并发症3.1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这种症状,以浆液出血性支气管炎的肺部病变为主,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高热不退、气急、紫绀、咳嗽、咯血。
目前还发现双肺有散在絮状阴影存在,且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均减少[17]。
培养痰与血时,发现它们均无致病菌生长。
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3.2 Reye综合征流感病毒感染时会出现的另外一种严重并发症是Reye综合征,多见于2~16岁的少儿。
患者在患病初期会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昏迷,并出现肝脏肿大,但无黄疸[18]。
伴随3种酶的增高,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
3.3 继发性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
病人病情不稳定,逐渐加重,或者病情暂时性好转后又进一步加重,咳嗽,咯脓痰,还会出现肺部实变体征,肺部出现片状和斑片状阴影,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19]。
3.4 心肌炎及肌炎心肌炎、肌炎也可以成为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并发症,肌炎并发的患者多出现受累肌肉明显触痛,肌肉肿胀无弹性,尤其以下肢肌肉受累为常见。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和羟丁酸脱氢酶(HBD)水平都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