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灾事故的预防措施(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15.48 KB
- 文档页数:3
井下水灾事故预防措施一、完善施工规范和制度1.制定完善的井下作业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
2.确保井下作业人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3.定期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演练,提高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4.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监督和安全检查制度,加强对井下作业的监控和管理。
二、加强设备维护和检修1.建立设备维修保养的档案,明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修周期,并按时进行维修保养。
2.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确保其完好有效,并随时消除设备出现的隐患。
3.设备使用过程中,要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超负荷使用设备,防止设备损坏和水灾事故的发生。
三、完善安全防护设施1.安装可靠的水位监测仪器和报警系统,实时监测井下水位的变化,及时预警。
2.设置严密的止水设备,确保井下工作面和其他技术区域不受水灾影响。
3.设置双层水封装置,在出入口处设置防水门,严禁水流进入井下工作区域。
4.按照相关安全规定,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救生衣、救生圈等,提供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工具。
四、加强水文地质勘探和预测1.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了解井下水位、水流速度和水质情况。
2.根据水文地质的数据进行水灾发生的概率预测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建立健全的水位监测与预测系统,定期采集和分析井下水文地质的数据,进行预警和预防。
五、加强监控和管理1.配备专门的监控人员,随时在井下进行监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建立较大水量排泄甬道,保持井下通风状态,减少水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领导与执法的力量,加大对井下水灾事故的打击力度,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4.组织定期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井下存在的安全隐患。
六、加强应急救援能力1.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救援组织体系,明确井下水灾事故应急响应的程序和职责。
2.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技能和应变能力,确保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井下水灾事故。
矿山水灾预防技术一、地面防排水地面防排水是指为防止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矿区含水层或直接掺入井下面采取的各种防排水技术措施。
它是减少矿井涌水量,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主要有挖沟排(截)洪、矿区地面防渗、防水堤坝和整治河道等。
1.挖沟排(截)洪位于山麓和山前平原区的矿区,若有大气降水顺坡汇流涌入露天采场、矿床疏干塌陷区、坑采崩落区、工业广场等低凹处,造成局部地区淹没,或沿充水岩层露头区、构造破碎带甚至井口渗(灌)入井下时,则必须在矿区上方、垂直来水方向修筑沟渠,拦截山洪。
排(截)洪沟通常沿地形等高线布置,并按一定的坡度将水排出矿区范围之外。
2.矿区地面防渗矿区含水层露头区、疏干塌陷区、采矿引起的开裂或陷落区、老窑以及未封密钻孔等位于地面汇流积水区内,并且产生严重渗漏,将对矿井安全构成威胁。
矿区内池塘渗漏严重,对矿井安全或露采场边坡稳定不利,应采取地面防渗措施。
防渗措施主要有:(1)对于产生渗漏但未发生塌陷的地段,可用粘土或亚粘土铺盖夯实,其厚度0·5~1m,以不再渗漏为度。
(2)对于较大的塌陷坑和裂缝等充水通道,通常是下部用块石充填,上部用粘土夯实,并且使其高出地面约0.3m,以防自然密实后重新下沉积水。
(3)对于底部露出基岩的开口塌洞(溶洞、宽大裂缝),则应先在洞底铺设支架(如用废钢轨、废钢管等),然后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将洞口封死,再在其上回填土石。
当回填至地面附近时,改用0.8m粘土分层夯实,并使其高出地面约0·3m。
(4)对矿区某些范围较大的低洼区,不易填堵时,则可考虑在适当部位设置移动泵站,排除积水,以防内涝。
对矿区内较大的地表水体,应尽量设法截源引流,防渗堵漏,以减少地表水下渗量。
3.修筑防水堤坝当矿区井口低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或矿区主要充水岩层埋藏在近河流地段,并且河床下为隔水层时,应筑堤截流。
4.整治河道矿区或其附近有河流通过,并且渗漏严重,威胁矿井生产时,应采取措施整治河道。
防治井下水灾事故安全措施依据我矿水文地质实际状况,我矿井下主要水害是老窿水、采空区(巷道)积水、邻近矿井巷道积水及局部弱含水层造成雨季采掘头淋水等。
基于上述状况,为防止井下发生突水和涌水事故,促进平安生产,现制定我矿井下防治水平安措施。
一、与相邻矿井分界处,必需留设防水煤柱,严禁在各种防水煤柱中采掘。
对相邻矿井防水煤柱爱护状况,要加以了解把握。
二、每次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要准时观测井下水文变化状况,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三、对井巷的出水点、有积水井巷、采空区及老窿积水范围、标高和积水量等,必需标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当采掘到可能被淹井巷或老窿积水时,必需确定探水线位置,制定详尽的探放水设计,并实行防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危害等平安措施,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四、水淹区积水线以下煤(岩)层中采掘工作都必需在排解积水以后进行。
假如的确无法排解积水,必需编制设计,报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
五、井下采掘工作面或其它地点发觉有挂红、挂汗、空气变冷、消失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增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消失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突水预兆时,必需停止作业,实行措施,并马上报告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全部受水威逼地点人员。
六、为防备水灾发生时,缩小灾情影响范围,掌握水势危害,确保矿井平安,在井底车场四周设置防水闸门。
防水闸门设置应严格按有关要求进行,防水闸门必需敏捷牢靠,并保证每年进行2次关闭试验,其中1次应在雨季前进行。
关闭闸门所用的工具和零配件,必需专人保管,特地地点存放,不得挪用丢失。
七、井下排水设备及设施应做到:1、井下主要水仓必需有主仓和副仓,容量符合设计要求。
2、水泵必需有工作、备用和检修水泵,力量符合设计要求。
3、水管必需有工作和备用水管。
主要泵房至少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用斜巷通到井筒,应高于泵房地面7米以上,另一个出口通到井底车场,且应设防水、防火门,水仓、沉淀池和水沟中的淤泥应准时清理,每年雨季前必需清理一次。
矿井水灾预防措施(一)地表水害及预防措施****井田地处黄淮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然标高在+21.00~+24.00m左右。
总体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井田内水系有由西北向东南流经****井田中部的永幸河,从****井田西南边缘流过的西淝河。
永幸河、西淝河是****井田地表水系汇聚排泄的主渠道。
永幸河是****煤矿工广西南边界,是工广地表水汇集排泄的主渠道。
据凤台县气象局提供的资料,西淝河百年一遇的洪水位为+25.52m,西淝河站最高洪水位24.82m(1954年)。
地表水害的处理措施:1.实施汛期警戒水位井口封井和井下撤人预案,以防洪水倒灌入井,确保矿井及井下施工人员的安全。
2.汛期加强地面排涝泵房排水工作,增大排水能力。
3.雨水泵房增设两台200m3/h、15KW、380V 排水泵,增大矿井汛期排水能力。
4.汛期来临前针对雷雨季节,矿井高压试验室对高压雨水泵进行春季预防性三防试验,确保汛期雨水泵供电安全。
5.汛期来临前对矿井雨水泵房排水设备机械、电气方面进行强制性检修,做到设备不漏台,检修不漏项,设施不留死角,确保雨水泵及配套设施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6.每天对高低压雨水泵运行参数进行分析,密切关注水泵运行电压、电流、流量是否正常,发现数据异常,立即处理,保证水泵运行参数合理稳定。
7.加强巡查力度,雷雨天气岗位司机、值班检修工必须每小时巡查两次,做到设备异常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8.进入汛期,雨水泵房每天安排一机一电检修工值班,预防强对流天气突发。
发生强降雨时,分管雨水泵房的科长、班长、机电专业管技人员、及机电检修工提前在雨水泵房现场待命,保证雨水泵正常运转,确保矿井安全防汛。
9.对威胁工广安全的永幸河和苍沟的危险堤坝进行加固,汛期来临前对低于警戒水位低凹处的堤坝需加高。
10.对工广内的排水沟,在汛期之前,进行一次清除淤泥、疏通涵管,增强工广内的排水能力。
对雨水流向较为集中区域的水沟需提前安装两台流量不小于200m3/h的水泵及管路,进行强制性排水。
2024年矿井灾害预防措施与处理计划一、编制《矿井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的目的:为全面贯彻《煤矿安全规程》,提前预防矿井事故,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特编制年度建设矿井《矿井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
通过观测和落实该计划,达到预防煤矿各类事故的发生,一旦井下发生事故,能够有组织地进行矿井救灾,使受灾人员能迅速脱险,并使事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确保矿井尽快恢复生产。
二、矿井灾害事故的种类:煤矿中常见的重大灾害事故包括瓦斯煤尘爆炸、矿井水灾、矿井火灾、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和大面积冒顶。
三、要求:《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必须由矿长定期组织煤矿职工进行学习和演习试验,并严格按照计划的相关要求执行,切实做好矿井灾害预防工作和处理工作,实现我公司安全生产的目标。
第二章矿井基本概况一、乌海市乌化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乌化一矿”)位于乌海市海南区东南6km处,桌子山煤田白云乌素I勘探区第9~15勘探线之间,行政区隶属海南区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5′43″~ 106°57′14″北纬:39°23′22″~39°24′38″井田面积为:3.385km。
矿井含煤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总厚度平均8.20m,山西组煤系总厚度平均7.15m含煤16层,其中9-2、____号煤是可采煤层,即:____号煤层平均厚度为1.82m,位于山西组一岩段中部;____号煤层平均厚度为3.35m,位于太原组二岩段第一亚段中上部。
三、矿井建设前,年生产能力为____万吨/年,设计为四个井筒,两个斜井,一个回风立井,一个辅助进风井;技改后年设计生产能力为____万吨/年。
四、____年____月我矿取得____万吨/年采矿许可证,《初步设计》已经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复,我矿根据批复后的《初步设计》进行矿井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工作有新掘主斜井630m、副斜井607m;回风立井、辅助进风井各303m。
煤矿预防水灾事故的安全措施1、加强水情水害预报,严格执行探放水措施。
⑴地测科必须将矿井地面及井上、下所有已知或可能的含水区域编录上图。
⑵在已知或可能的含水区域附近开采或掘进前,地测科必须根据编录情况提前发出水情水害预报,并及时观测开采或掘进过程中的涌水情况。
⑶在已知或可能的含水区域附近掘进时,设计科必须根据地测科的预测预报,留出足够的防水煤柱,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排水措施。
⑷在已知或可能的含水区域附近开采或掘进时,地测科必须根据实际涌水情况定期进行水情水害预测预报。
当涌水量增大时,应缩短预报周期。
⑸地测科应定期搜集整理矿井井下的日供水量(含灌浆水量)、排水量和各涌水地点的涌水量,认真分析并及时预报由于灌浆水造成的井下含水区域的水情。
在已知或可能的含水区域附近开采或掘进时,地质科必须编制探放水设计,需提前疏干的水源,必须报矿领导批准后安排疏干。
⑹地测科必须定期观测地表积水和井下含水区域的水量变化,认真分析各含水体的水力关系,定期做出矿井水情水害预报,并根据矿井和施工地点水情实际情况予以验证,及时修正水情水害的相关参数,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2、地测科每年必须编制防治水工作计划,并要在全矿贯彻实施。
3、受水害威胁的采掘工作面在开工前,要配备足够能力的排水设备,排水设备的能力必须经过机电动力中心计算选型,且经常检修,处于完好状态。
4、采区或区段掘进过程中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探放水原则。
5、井下排水设备系统必须定期进行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修,确保设备完好,运转(倒替运转)正常。
每年对井下主排水设备进行一次排水能力测试,确保排水能力达到规定要求。
6、矿每月至少进行一次防治水隐患排查,对矿井有可能发生水灾害地点都要排查到位,不留死角,对排查出来的隐患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限期整改,隐患威胁到矿井安全生产时,必须立即停止生产。
7、生产技术中心要及时收集临近矿井的采掘工程施工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填绘到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如果发现超井田边界生产现象,要立即向集团煤炭公司汇报。
矿井水灾危害防范措施(1)矿山应加强水文地质工作,配备必要的水文地质技术人员,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及时进行矿区水文地质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综合研究,掌握基建和生产过程中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根据实际水文资料,核实井下最大涌水量,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矿山生产安全。
(2)建设前应井下专门的勘察和防治水设计,勘察和设计应有具有资质的的单位完成,防治水设计应为矿山设计的一部分,与总体设计同时进行。
(3)采动移动界限外部开掘排水沟,防止雨季降水通过塌陷区或裂隙进入井下。
(4)建立健全防治水专门组织机构,在基建、生产过程中持续开展有关防治水的调查、检测和预测预报工作。
(5)应查清矿区及附近地表水流系统和汇水面积,汇水情况、疏水能力、积水区现状和规划情况,以及当地日最大降水量、历年最高洪水位,并结合矿区特点,建立健全防排水系统。
(6)每年雨季前应由矿长组织一次防水检查,并编制防水计划,防水工程应在雨季之前完成。
(7)井口位置高于当地最高洪水位1.0米以上。
工业场地标高应高于历年最高洪水位。
(8)生产期间应加强生产勘探,并根据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对矿山排水系统的防排能力进行调整。
(9)排到地面的井下水应引出矿区。
(10)井下排水设备要经常检修,保证完好,防止发生透水淹井事故。
(11)补充完善地质资料,加强对周边区域的监测。
(12)加强地面塌陷、裂隙的检查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溃水淹井。
(13)雨季之前,在井口、塌陷区周围和生产生活设施周围挖好泄水沟,以防地面径流涌入斜坡道。
(14)雨季应有专人检查矿区防洪情况,遇有紧急情况,应及时将井下人员全部撒出,防止发生事故。
(15)密切关注当地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雨季到来之前,维护好地面截水沟(清理沟内杂物、堵漏水地段),保证沟内水流畅通无阻。
(16)在基建、生产掘进过程中,如发现水文条件异常和发现有透水征兆时,应进行超前探水工作,防止突然涌水事故发生。
矿井水灾事故的预防一、工作面设计前采取措施1.设计前,开展补充地质勘探,探查水文地质条件。
矿井每年根据采掘接续安排,在工作面设计前,以采区为单元,超前进行地面水文地质钻探、三维地质勘探、瞬变电磁勘探、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探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设计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2.设计中,优化工作面布置,创造有利治灾条件。
矿井在每个工作面布置上,充分考虑治灾难易程度,同一采区内工作面以向斜轴部为中心依次向两翼布置,同一工作面运顺、回风、泄水巷依次从高到低布置,同一巷道内尽量保持一面坡掘进。
通过优化布置,一是可减少相邻工作面采空区积水威胁;二是向斜轴部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可持续放水;三是便于涌水通道控制,排水系统维护。
3.掘进前,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开展主动防控工程。
矿井在每条巷道掘进前,开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超前开展采空区探放水、断裂构造探放水、超前瞬变电磁勘探等工程,确保前方水文地质条件清楚,采空区积水疏放及时、彻底。
二、掘进工作面防治水措施1.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及时开挖毛水沟,延伸排水管路,要求毛水沟和排水管路不得滞后工作面迎头30m。
2.在巷道低洼点施工临时水仓,建立排水点,确保工作面涌水能正常排放。
3.受相邻采空区积水影响的掘进工作面,在接近探水线位置,严格执行探放水工程,确保采空区积水无威胁后方可掘进。
三、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措施1.根据开采资料,圈定老空积水范围和积水区边界,划定积水线、探水线和警戒线,编制探放水设计及措施进行探放水工程。
2.工作面内圈系统形成后,利用井下直流电法对工作面顶板进行水文物探,圈定物探异常区,并开展探放水工程对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
3.工作面回采前,根据工作面排水系统设计建设排水系统。
4.回采期间加强排水管理。
一是加强排水系统检修维护,确保排水系统稳定可靠;二是实行煤泥多级沉淀管理,减少煤泥对排水系统的影响;三是根据工作面涌水情况,合理疏导涌水路径,减少煤泥产生及水上系统。
矿山水害及其防治技术1.地表水治理措施合理确定井口位置。
井口标高必须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或修筑坚实的高台,或在井口附近修筑可靠的排水沟和拦洪坝,防止地表水经井筒灌入井下。
填堵通道。
为防雨雪水渗入井下,在矿区内采取填坑、补凹、整平地表或建不透水层等措施。
整治河流。
首先要整铺河床。
河流的某一段经过矿区,而河床渗透性强,可导致大量河水渗入井下,在漏失地段用粘土、料石或水泥修筑不透水的人工河床,以制止或减少河水渗入井下。
其次,要改道河流。
如河流流入矿区附近,可选择合适地点修筑水坝,将原河道截断,用人工河道将河水引出矿区以外。
修筑排(截)水沟。
山区降水后以地表水或潜水的形式流入矿区,地表有塌陷裂缝时,会使矿区涌水量大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可在井田外缘或漏水区的上方迎水流方向修筑排水沟,将水排至影响范围之外。
2.地下水的排水疏干在调查和探测到水源后,最安全的方法是预先将地下水源全部或部分疏放出来。
疏干方法有3种:地表疏干、井下疏干和井上下相结合疏干。
地表疏干。
在地表向含水层内打钻,并用深井泵或潜水泵从相互沟通的孔中把水抽到地表,使开采地段处于疏干降落漏斗水面之上,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井下疏干。
当地下水源较深或水量较大时用井下疏干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有疏放老孔积水和疏放含水层水等方法。
3.地下水探放矿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
水文地质工作是井下水害防治的基础,应查明地下水源及其水力联系。
超前探放水。
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探明水源后制定措施放水。
4.矿井水的隔离与堵截在探查到水源后,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放水,或者能放水但不合理,需采取隔离水源和堵截水流的防水措施。
隔离水源。
隔离水源的措施可分为留设隔离煤(岩)柱防水和建立隔水帷幕带防水两类方法。
隔离煤(岩)柱防水是为防止煤(矿)层开采时各种水流进入井下,在受水威胁的地段留一定宽度或厚度的煤(矿)柱。
矿井水灾事故的预防
一、工作面设计前采取措施
1.设计前,开展补充地质勘探,探查水文地质条件。
矿井每年根据采掘接续安排,在工作面设计前,以采区为单元,超前进行地面水文地质钻探、三维地质勘探、瞬变电磁勘探、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探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设计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2.设计中,优化工作面布置,创造有利治灾条件。
矿井在每个工作面布置上,充分考虑治灾难易程度,同一采区内工作面以向斜轴部为中心依次向两翼布置,同一工作面运顺、回风、泄水巷依次从高到低布置,同一巷道内尽量保持一面坡掘进。
通过优化布置,一是可减少相邻工作面采空区积水威胁;二是向斜轴部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可持续放水;三是便于涌水通道控制,排水系统维护。
3.掘进前,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开展主动防控工程。
矿井在每条巷道掘进前,开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超前开展采空区探放水、断裂构造探放水、超前瞬变电磁勘探等工程,确保前方水文地质条件清楚,采空区积水疏放及时、彻底。
二、掘进工作面防治水措施
1.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及时开挖毛水沟,延伸排水管路,要求毛水沟和排水管路不得滞后工作面迎头30m。
2.在巷道低洼点施工临时水仓,建立排水点,确保工作面涌水能正常排放。
3.受相邻采空区积水影响的掘进工作面,在接近探水线位置,严格执行探放水工程,确保采空区积水无威胁后方可掘进。
三、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措施
1.根据开采资料,圈定老空积水范围和积水区边界,划定积水线、探水线和警戒线,编制探放水设计及措施进行探放水工程。
2.工作面内圈系统形成后,利用井下直流电法对工作面顶板进
行水文物探,圈定物探异常区,并开展探放水工程对异常区进行钻
探验证。
3.工作面回采前,根据工作面排水系统设计建设排水系统。
4.回采期间加强排水管理。
一是加强排水系统检修维护,确保
排水系统稳定可靠;二是实行煤泥多级沉淀管理,减少煤泥对排水
系统的影响;
三是根据工作面涌水情况,合理疏导涌水路径,减少煤泥产生及水
上系统。
5.加强涌水量变化监测。
充分利用矿井水情水害在线监测系统,实现矿井涌水量实时动态监测,并填写涌水观测台账。
四、其他措施
1.加强矿井排水系统水泵、水管、闸阀、配电设备和线路的检
查和维护,在每年雨季之前,必须全面检修一次,并对全部工作水泵、备用水泵及潜水泵进行一次联合排水试验。
2.及时清理矿井各水仓、沉淀池和水沟中的淤泥;每年雨季前
必须清理1次。
3.每年雨季前,必须对煤矿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制定雨
季防治水措施,建立雨季巡视制度,组织抢险队伍并进行演练,储
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
4.每月对井田范围内所有采空区对应地表进行一次专项检查,
尤其是地表塌陷、地裂缝等易积水地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回填,
防止雨季地表水倒灌下渗。
5.每次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必须派专人检查矿区及其附近
地面有无型缝、老窑陷落及岩溶塌陷等现象,发现漏水情况,必须
及时处理。
6.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对联合开采条件下冒裂带和导水裂缝
带的发育高度进行实测,开展覆岩破坏规律及水害形成机理研究,
为防治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7.采掘工作面要加强工作面出水异常现象的观测,发现挂红、
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增大、顶板来压、底
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一种或其中的几
种突水预兆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汇报调度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害威胁地点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