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6心房颤动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62
【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房颤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改善症状,预防血栓栓塞事件,避免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房颤治疗的三大措施是控制心率、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和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大多数房颤患者应首先考虑纠正紊乱的节律,恢复窦性心律,达到人体自然生理状态;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考虑控制心室率的同时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转复、维持窦性心律】1.什么情况下需要恢复窦律:房颤患者进行节律控制还是节律控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没有一个适合所有情况的原则。
鉴于窦性节律的恢复及维持有助于缓解症状、预防栓塞并减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
故对于孤立性房颤患者必须复律,对于年轻的房颤患者、速率控制良好仍有症状者、丧失心房对心排血量的贡献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患者(如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快速房颤出现心绞痛加重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处理应尽可能地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2.复律的条件或要求:⑴超声心动图检测心房内无血栓,左房内径<50mm。
⑵心功能Ⅰ~Ⅱ级,如因房颤发生、心功能恶化应予复律,但应在控制心室率、心功能好转后进行。
⑶无风湿活动,无感染。
⑷复律当日无低血钾、无酸中毒等。
⑸持续性房颤少于1年。
⑹产妇生产后半年以上。
⑺急性左心衰竭好转后3个月以上。
⑻二尖瓣外科换瓣或成形术或经皮导管球囊扩张术后3个月以上。
⑼对新近发生栓塞并发症者,不宜复律。
⑽洋地黄中毒为复律禁忌证。
3.怎么复律⑴药物复律:2006新指南推荐的药物复律较2001年的指南相比,增加了一个类别—在房颤的药物复律上可能有害、而不建议使用的药物,即地高辛和索他洛尔。
***持续7d内的房颤的复律药物推荐***持续7d以上的房颤的复律药物推荐*** 房颤转复所用药物的剂量和用法***房颤转复方面药物治疗效果⑵直流电复律:略⑶导管消融:略⑷外科手术:略4.复律后需要注意些什么⑴窦性节律维持:复律后要维持窦律,需用药物一段时间。
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7-10-8关键词:ACC AHA ESC 房颤编者按: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欧洲心脏协会(ESC)共同修订了心房颤动的治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关于心房颤动治疗的主要建议。
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欧洲心脏协会(ESC)共同修订了心房颤动的治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关于心房颤动治疗的主要建议。
一、药物控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心室率I类建议1.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测量静息状态和服药后的心室率(ß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B)2.如果患者没有预激,紧急情况下建议静脉应用ß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减慢心室率,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压或心力衰竭。
(B)3.没有旁道的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建议静脉应用地高辛或胺碘酮以控制心室率。
(B)4.活动时有房颤症状的患者,应评估运动时心室率是否合适,调整药物剂量以使心室率保持在生理范围。
(C)5.口服地高辛能够有效控制房颤患者的静息心率,可用于心力衰竭、左室功能不全和惯于久坐的患者。
(C)IIa类建议1.地高辛与ß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联合使用控制房颤患者的运动和静息心率是合理的。
药物选择应个体化,注意药物剂量避免出现心动过缓。
(B)2.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严重时,可以考虑房室结或旁道射频消融治疗以控制心室率。
(B)3.当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或有禁忌证时,可静脉应用胺碘酮控制心室率。
(C)4.对于有旁道的房颤患者电复律不是必须的,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胺或伊布利特是合理的替代选择。
(C)IIb类建议1. ß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地高辛,单用或联合应用,均不能充分控制患者的静息和运动心室率时,建议口服胺碘酮。
(C)2. 血流动力学稳定经旁道传导的房颤患者,可以考虑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胺、丙吡胺、伊布利特或胺碘酮。
2006年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二房颤的药物治疗(一)治疗原则1.目标房颤的治疗目标包括:寻找和纠正诱因与病因,室率控制、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和恢复窦性心律(节律控制)。
室率控制策略是不尝试恢复或维持窦性心律,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使室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节律控制的目的为恢复或维持窦性心律。
有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的策略不一定成功,需要采取另一种方法。
但无论是室率控制还是节律控制,必须高度关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应根据脑卒中的危险分层选择血栓栓塞预防策略。
2.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的选择应个体化的选择有症状的房颤患者的治疗方式。
在选择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策略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房颤的类型和持续时间;(2)症状的严重程度:(3)伴随的心血管疾病;(4)年龄;(5)其他疾病;(6)短期和长期的治疗目标和(7)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选择。
在选择室率控制作为长期的治疗策略时,需要考虑永久性房颤对患者今后有何影响。
房颤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于电重构和机械重构,恢复窦性心律比较困难,有可能成为永久性房颤。
认识到这一点的意义是,不要忽略维持窦性心律的时间窗问题,尤其是年轻的房颤患者。
根据AFFIRM(The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t,房颤进行心律控制的随访研究)等研究的结论,合并有心脏疾病的持续性老年房颤患者若无症状,无需考虑恢复窦性心律。
房颤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将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恶化。
(1)目标对于持续了数周的有症状的房颤患者,首先采取的治疗是抗凝和室率控制,之后的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
考虑转复心律时,若房颤的持续时间不详或超过48小时,应进行抗凝治疗。
若室率控制不能有效缓解症状,建议恢复窦性心律。
若房颤导致血液动力学恶化,应及时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老年人可选用室率控制改善症状。
(2)对血栓栓塞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影响与接受室率控制的患者相比,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接受节律控制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治疗效果。
3.2 微量白蛋白尿和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d)和大量蛋白(蛋白尿>1g/d)的出现与肾功能衰竭、心脏病、脑卒中和血管病死亡率危险增加密切相关。
3.3 B2型脑钠肽心脏激素水平已成为诊断症状性心力衰竭和无症状左室功能障碍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
B2型脑钠肽(BNP)增高提示心力衰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
BNP未来可作为评价左室重构及缺血与非缺血性心肌病预后的有用替代指标。
3.4 未来的血管监测趋势早期血管疾病综合评估系统将成为未来血管危险评价的措施。
由于任何替代指标在预测CVD进展方面都不具有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理想的策略是将多种评价指标综合来发现早期病变。
这就意味着采取一种积分系统来分析其疾病早期的生物学改变,与弗明汉危险积分很相似。
但此积分系统的价值仍需要前瞻性的研究证实。
3.5 多种危险因素控制与血管病变早期逆转对发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后进行有效的诊治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为了减轻我国日益加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首先应加强群体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人群对自身健康情况加强关注、对疾病危险因素早期控制,对早期症状提高警惕,发现可疑症状能够及时就医,提高对自身疾病及其控制情况的知晓率;采取简单无创的方法对广大社区人群,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者进行定期筛查,结果异常者在心脑血管专科医务人员或具有一定心脑血管预防治疗知识人员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改变生活方式、降脂、降压、戒烟等疾病的一级预防,将疾病遏制在萌芽中。
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的制订有利于规范使用血管疾病早期检测技术,早期发现疾病,及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传统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转换酶抑制剂对逆转血管早期病变有益,新型的胶原交联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壁内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过度聚集减轻动脉僵硬度,改善血管功能,从而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3.6 从血管疾病到血管健康血管病的综合认识和系统防治,无疑推动血管病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它是集传统的心血管病学、神经科学、内分泌学、肾内科学、冠脉外科学、血管外科学、血管生物力学和健康教育学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有助于全面防治血管疾病,降低血管性疾病导致的人群致死和致残率,最终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综合维护血管健康,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