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修辞手法的详解
- 格式:pptx
- 大小:37.01 MB
- 文档页数:7
诗联的修辞⼿法之⼋:对偶、对仗对偶就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种修辞⼿法。
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它不仅要符合对偶的条件,还有满⾜对应字词的声律要求和对仗句⼦之间同位不重字和异位⽆不规则重字的要求。
对偶在古体诗运⽤较为⼴泛,对仗则在近体诗中运⽤更为⼴泛,在词曲中对偶和对仗基本具有相同地位,这是由两者的基本特性决定的,但要注意的是两者不是并列平⾏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仗句⼀定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定都会对仗句,所以⼆者具有⼀定的兼容性。
例如⾟弃疾《西江⽉》句“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对仗句,当然也是对偶句,因为在声律上符合交替律和相反律,上下句没有同位重字,也没有不规则重字,符合其它对仗要求。
⼜如“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神⽆权”这就是对偶句,但不是对仗句,因为上下句同位重字“能”和“则”。
(⼀)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般概述为声律和重字两⽅⾯,但这也有特例,并得到⼴泛运⽤,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重字和违背对仗声律要求的对偶句都不是对仗句。
1、对仗允许的重字:通常允许⼏个虚词的同位重字,如“之、⽽”,例联“动之情,情融郁结;晓之理,理出虚⼼”上下句重字“之”,但此联句是对仗句。
还有异位规则互重,如挽孙中⼭联“⼀⼈千古,千古⼀⼈”。
2、声律违背交替律或相反律,很多情况因为好词好句或是固定词组的缘故让诗联作品的声律难以谐调,但这些对偶句通常我们依然认定为对仗句,特别是在联作中这种情况出现频繁。
鉴于这两点,以前我们所有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的论述显得就不很完善了,所以我们只能说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有着⼀定的格律要求和字句对称要求的对偶句。
(⼆)对偶和对仗的基本要求。
⼀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组成情况要相同和相近。
我们说的“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形成对仗,这⼉说的对仗其实就是⼴义的对仗,也就是对偶。
对偶的修辞手法
中国古代有一股璀璨的文学传统,它叫做“对偶”。
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独特的特点:文中通过对称、对比、节奏、照应等方式,使得文章音乐性、活力四射,令人耳目一新。
汉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多次用“对偶”手法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下面这个句子就是其中之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对偶”,可以分解为“句与句”、“词与词”以及“短语与短语”的对称,这样的文字形式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对称的内容,从而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不仅能够突出文章的节奏感,还能够启发读者的思维,使其能够捕捉其中的对比、联想以及暗喻等信息,以此发掘新的叙述。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提纲挈领急管猛弹奏”,在对偶的构成下,形成了一种对比关系。
“提纲挈领”比喻准备工作,“急管猛弹奏”比喻施展技巧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对比感。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更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手法,并且能够为文章增添时代感。
比如,隋朝著名文人陆机在《出汉阳门见贾谊》中写到:“晨风生秋兴,登临催春情。
”这里的“晨风”指的是早上,而“登临”指的是傍晚,这样的对比不仅强调出晨夜的不同,同时也暗喻出此时此刻,而不是任何时刻都可能出现的情况。
如此,节奏感和时代感就被巧妙地展现出来。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这些古今中外的句子,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使诗歌、散文等抒情
文体更为动人。
通过对《对偶》的深入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定义,从而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从而使我们的文章更加优美、优雅。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对偶和比喻
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学习语文修辞手法,供大家参考。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对偶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比喻
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修辞手法解析红楼梦中的对偶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对偶手法是作者曹雪芹巧妙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和对称的手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意境。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使用的对偶手法进行解析和剖析。
对偶手法是指通过对比和对称的手法,将两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对立的事物并置排比,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在红楼梦中,对偶手法常常出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中,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对偶手法被广泛运用。
例如,贾宝玉和史湘云这对表亲,他们的性格截然相反却相得益彰。
贾宝玉温文尔雅,善良聪明,但又多愁善感,倾向于内心情感的表达;而史湘云则活泼开朗,机智聪慧,喜欢用言辞和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的相互对比,形成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对偶手法在情节的构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贾母和王夫人这对夫妻,在家庭地位和旧规矩上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贾母是贾府的家长,注重家族传统和礼教;而王夫人则是外戚,注重阶级地位和势力本位。
两人在对待贾宝玉的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方式,这种对立关系使得贾宝玉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矛盾重重,产生了很多故事情节,给读者带来了情节的变化和发展。
此外,对偶手法还在情景描写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比如在描写景物时,作者常常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来营造绚丽多彩的画面。
如红楼梦开篇的“脂硎烛影摇红袖,皓齿朱唇弄晚妆”一句,通过对比光影和色彩,将宴会场景的美丽奇妙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极佳的视觉享受。
而在语言表达上,作者通过对偶手法让人物的对话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幽默和智慧。
比如贾宝玉和黛玉的对话常常以对立、对称的方式进行,既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又凸显了他们的个性特点。
总之,红楼梦中运用的对偶手法为小说增添了许多亮点和魅力。
通过对比和对称的手法,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烘托了深厚的情感,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意境。
初二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排比与对偶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段,它能够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排比与对偶是两个常用的修辞手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与运用方法,并给出一些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一、排比排比是指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或相似的句型,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排比能够使文句显得紧凑、有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而且,排比也可以将同类事物做比较,突出其中的对比关系。
排比分为对仗排比和并列排比两种形式。
对仗排比是指两个相邻的句子或句群有相同的结构,且语言内容相近;并列排比是指相邻的句子或句群有相同的结构,语言内容不一样。
例如:1. 对仗排比:他眼中有悲伤,他心中有悲伤。
你愿意相信,我愿意相信。
2. 并列排比:学习时努力,休息时放松。
她生动地讲解了地理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历史知识。
排比能够增加语言的力度和感染力,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
而且,通过排比的运用,还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比和突出,使文章的意义更加鲜明。
二、对偶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通过在一句话或一篇文章中使用对称的结构或语言,使表达更加简练、生动。
对偶常常用来对比两个相反或相似的事物,并加强表达的效果。
对偶可以分为同音对偶、想象对偶和对称对偶。
同音对偶是指在一句话中使用相同的音节;想象对偶是指通过对比相似或相反的形象来表达;对称对偶是指通过对称的句式结构和语言安排来达到修辞效果。
例如:1. 同音对偶:生活是苦短的,课业是长久的。
2. 想象对偶:青年代表着朝气、活力,老年象征着智慧、沉稳。
3. 对称对偶:让我们放飞理想,让我们心灵纯洁。
通过对偶的运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简洁有力。
同时,对偶也能够使文章更加美观,给读者带来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总结起来,排比与对偶是初二语文学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力度和感染力,并突出其中的对比和对立;而对偶可以使文章更加简练、生动,并加强表达的效果。
修辞手法解析如何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打动读者的心修辞手法解析如何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打动读者的心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艺术手段,通过巧妙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引起读者共鸣。
本文将以排比和对偶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例,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打动读者的心。
一、排比的艺术魅力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同一或类似的语法结构,将一系列事物或观点并列呈现,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它具有以下的艺术魅力。
首先,排比可以使内容更加明确。
通过将一系列相关的事物依次列举出来,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描述一幅河山画时,作者可以运用排比手法,如“山青、水绿、花红、鸟鸣”,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其次,排比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的语言结构常常呈现规律的节奏,如“A、B、C”、“不是……也不是……而是……”等,给人以抑扬顿挫的感觉,读起来更加流畅和有韵律感。
这样的语言节奏可以使读者更加投入文章,并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
最后,排比可以达到修辞的强调效果。
通过排比将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并列呈现,可以使其中某一项得到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无不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排比手法,将四季美好的事物并列在一起,彰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内心。
二、对偶的审美价值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称地安排语句或词语,形成一定的平衡和呼应效果。
它可以使文字更加优美、富有韵律感,并能够深入读者的心灵。
以下是对偶的审美价值。
首先,对偶可以使句子更加优雅,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通过对称地安排语句或词语,使得整个句子或段落的结构感强化,读起来更加流畅自然。
比如,“飞花落叶知多少,桃李春风一杯酒”,这种对偶的句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使读者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其次,对偶可以突出表达的内容。
通过对称地安排语句或词语,可以将观点或情感进行对比或呼应,使得表达更加明确有力。
对偶的修辞手法有几种方法
对偶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反复对仗:通过一系列反复对仗的语言表达,强化文章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 同位对偶:在句子中将同样意义的内容进行对称排列,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句子。
3. 等位对偶:在句子中使用并列的语言,使读者对句子中的重点内容产生更强的注意力和认知。
4. 递进对偶:在句子中通过递进的方式将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相呼应,使文章更加连贯。
5. 倒装对偶:通过颠倒句子语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增强文章的语言魅力和表现力。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最新料推荐⋯⋯⋯⋯⋯⋯⋯⋯⋯⋯⋯⋯⋯⋯⋯⋯⋯⋯⋯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修辞手法之对偶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一·人教·同步辅导版》2013年第11期【分点讲解】对偶,就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近或相同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通常情况下,对偶也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则统称为对仗。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独具艺术特色,使用的时候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则朗朗上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一般情况下,对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内容上来看,对偶有正对偶和反对偶之别。
所谓正对偶,即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前后两个部分所构成的对偶形式。
如:杜甫的《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这句诗中,“窗”和“门”就属于同一种事物,即它们都是房子上的一种装饰,因此,“窗”和“门”就属于正对偶词语。
此外,“千”与“万”也都是表示数字的,所以它们也同属正对偶。
而反对偶则是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对偶。
仍以本句为例,我们可以得知“东”和“西”虽同是表示方向,意义却完全相反,因此,这两个词便属于反对偶词语。
2.从形式上来看,对偶可以大致分为单句对偶和隔句对偶两类。
下面,我们来结合具体例子做详细说明。
(1)单句对偶。
通常意义上来讲,单句对偶指的是以一句对一句,即由上下两句构成对偶的基本形式。
如:在杭州岳飞墓阙门柱上,镌刻着非常著名的一副石刻楹联,它是这样写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在这句诗中,青山与白铁便构成了鲜明的对偶形式,以此来衬托出岳飞的铮铮铁骨与秦桧的奸诈狡猾的性格特征。
(2)隔句对偶。
隔句对偶指的是以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柳永在其词《玉蝴蝶》中这样写道:“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在这句词中,“水风轻”对“月露冷”,“苹花渐老”对“梧叶飘黄”,而这两组词语便是典型的隔句对偶。
但要注意的是,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切忌脱离句子的本质内容,而片面地去追求形式上的整齐。
对偶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标题:《对偶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中的魅力》在文学的广阔天地中,修辞手法是作家们创造力的精妙表达。
对偶,作为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修辞手法,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富有韵律感的表达方式,为文学作品增色不少。
本文将深入探讨对偶的修辞手法,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诗句,展现其在文学中的独特魅力。
**一、对偶的定义与起源**对偶,源自拉丁文“duo”的词根,意为“两个”。
在修辞学中,对偶指的是将表达的内容、结构或语法以一种对称的方式进行呼应和排列。
这种手法通过平衡和对比,赋予文学作品以动人的音韵和鲜明的印记。
**二、对偶的音韵之美**对偶的最大魅力之一在于其音韵之美。
通过巧妙的语言搭配和平衡的结构,对偶使得诗句或句子更具节奏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哈姆雷特》中,他巧妙地运用对偶:*"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不仅通过对偶的方式强调了生死问题的权衡,更为整个独白增添了一种悲壮而庄严的氛围。
**三、对偶的表达之巧**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在音韵上有所体现,在表达上同样具有独特的巧妙之处。
通过对称的结构,对偶可以使得作者的思想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亚历山大·蒲柏通过对偶,巧妙地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花开花落本是常,得失荣辱实无常。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简练而有力,更使读者在品味诗句时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它所蕴含的哲理。
**四、对偶的情感共鸣**对偶的修辞手法能够通过对比和平衡,更好地表达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往往能够深深地触动人心。
例如,乔治·戈登·拜伦在他的诗歌《赞美吉尔达》中运用对偶,生动地表达了对已故女儿的深深思念:*"这一天,这一刻,这一年,刹那间消失,再也不见。
"*通过对偶的手法,拜伦成功地将时间的流逝与对女儿的思念相对照,使得诗句更加感人动人。
修辞手法古诗中的对偶与倒装修辞手法——古诗中的对偶与倒装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精湛的修辞手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对偶与倒装是影响古诗风格与意境的重要修辞手法。
本文将从对偶与倒装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探究其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与作用。
一、对偶在古诗中的运用对偶是指在表达意境和风格方面将两个相对独立的词语、短句或句子进行呼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对偶形式有平行对偶、交叉对偶和承接对偶等。
平行对偶是指将两个并列的短句或句子,通过语义、音韵或格式互相呼应,形成对比效果。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与“一岁一枯荣”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重复的节奏感传递草木的生命律动和人事的无常变幻。
交叉对偶是指两个或多个句子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呈交叉排列。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里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与“人生七十古来稀”交叉对偶,通过对比“寻常”与“七十”之间的差距,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承接对偶则是通过前后句之间的递进关系,使意境逐步升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依山尽”与“入海流”通过承接的方式,将白天的尽头与黄河最终入海的景象进行对比,展现了壮丽且无穷的视野与壮观景色。
通过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古代诗人能够将形象、情感和思想巧妙地表达出来,令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与内涵。
二、倒装在古诗中的运用倒装是指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倒置排列的修辞手法,可使语言更加生动、抑扬顿挫。
在古代诗歌中,倒装常用于句子的前半部分,用以突出修辞或排比的效果,加强语气和节奏感。
倒装在古诗中的运用方式主要包括完全倒装、部分倒装和强调倒装。
完全倒装是将句子的主语完全置于谓语之后,以创造一种独特的语言节奏感。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024届高考语用题修辞手法专题指导------对偶的用法【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对偶的种类及用法。
2.能正确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概念阐释】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从概念看,分析对偶的构成应该包括三个方向: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相近或相反)。
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析,哪个词与哪个词对(拆分以短词为主),为什么能对(词性或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意义上有何关联(相反或相同)?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一种特殊的对偶叫“对联”,若分析对联的构成,则除了分析对偶的构成外,应该还要加上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
【用法举隅】(1)对偶的特点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2)对偶的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承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对偶是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修辞手法举例子
对偶修辞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相似的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
对比、平衡和旁征引起,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对偶修辞手法的例子:
1. 天涯海角,山高水远。
这个例子中,用对立的词语描述了地理上的距离,强调了地理的辽阔和遥远。
2.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个例子中,通过对比描述了一个人不断寻找,最终在某个隐蔽的地方找到
了她。
3.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个例子中,通过对比描述了一条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强调了那里
的宁静和美丽。
4.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个例子中,通过对比描述了作者从白帝城离开,经过千里的旅程,却在一
天内返回了江陵。
5. 虎头蛇尾,得不偿失。
这个例子中,通过对比描述了开始时很有激情,但最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的
情况。
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有力,增强表达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通过对比、平衡或旁征引起,对偶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修辞手法之对偶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5年第45期【知识讲解】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结构形式相同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部分词性一致、平仄协调、虚实相对。
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
对偶的种类有:1.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的作用有:1.形式上整齐匀称,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
例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2.音韵上优美和谐,给人以唯美的听觉享受。
例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吴均《与朱元思书》)3.表意上凝练集中,给人以完美的精神愉悦。
例如: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扬会有浓阴。
(流沙河《理想》)4.抒情上酣畅淋漓,给人以真挚的情感熏陶。
例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实战演练】1.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请为“平山堂下花似锦”写一个构成对偶的下一句。
(注:平山堂是扬州著名景点之一。
扬州名胜很多。
如瘦西湖、何园、个园、史公祠、琼花观等。
)平山堂下花似铺,____。
2.下面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3.参照画线部分,使句中没有画线的部分与它形成对偶。
(1)盔型山,青山起伏,峻岭绵延;洞庭湖,绿水荡舟漾波,湖面波光粼粼。
大别山,青山起伏,峻岭绵延;____, ____。
(2)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天空中的朵朵白云,似飘逸的梦,又似精妙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