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的互动研究_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_孙天厌
- 格式:pdf
- 大小:149.78 KB
- 文档页数:4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青岛、潍坊、烟台、潍坊、德州、济南、临沂等城市。
这些城市都是山东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人口集聚地,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也得到了重视和投资。
城市群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本文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可持续发展背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源于1987年联合国的布鲁特兰特委员会报告,指的是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确保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考虑,是人类社会走向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方面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是群体性的,城市间的互相联系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带动整个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
这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然而,未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不稳定的,既有国内经济的变化,也有国际市场上的风险。
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持续增长和产业升级上来考虑,通过重资产、轻成本、提高效率的方式,促进行业创新、提升人才、改善服务和增强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环境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环境问题,这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风险。
未来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概念,包括城市绿地覆盖率的提升,污染源的管控和治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通过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方面社会层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治理等。
在社会方面,资源分配合理、社会公正和人们的幸福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未来,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强调社会公共服务的平衡性,注重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
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1.注重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产业面临的挑战的是市场硬实力、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也是社会和环境因素。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uai of Ludong UniversitoC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421,37(529—96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乔泽浩4栾志理1金光益4吕弼顺1(.延边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吉林延吉53002;2.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城市群作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则是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体化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对山东半岛城市群5个地级市的2047年、245年、245年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后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差距在逐渐拉大,特别是2010年以后受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差异的影响效果尤为明显。
将5个地市划分为发展程度较好、一般、较差三个层次,济南、青岛、东营、烟台、威海和日照属于第一层次,其中作为核心济南和青岛的主导效应最为显著;第二层次为淄博、潍坊,第三层次包括泰安、莱芜、德州、聊城和滨州。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分别提出未来各城市的发展建议,借以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和推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因子分析法;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图分类号:K94);F229.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573-8420(2421)41-0089-08城市群是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的空间布局形态,是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经验总结[]。
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是指规模和等级各不相同的城市在不断发展成熟过程中,城市间相互联系,具有高度内聚力,形成若干都市联合体,空间和经济上呈现一体化特征,由不协调发展走向协调发展的过程。
国外对城市群的研究主要以新区域主义视角进行研究[2],集中在区域治理方面,例如同城化治理结构分析[—3、跨界基础设施多元博弈7■等。
浅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2012-7-19 22:16: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孙晓娜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改革开放前后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半岛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结构,增强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力,提高区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山东半岛城市群尚处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优化半岛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对策建议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
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一、改革开放前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状况山东半岛古代的三大通商口岸——莱州港、登州港、密州港,一直是中国北方对朝鲜半岛及日本海上交流的主要窗口。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其中的海上交通线就是从中国山东半岛的东部起航的。
山东半岛东部自古就是对朝鲜、日本、俄罗斯的海上交通要道和主要口岸基地。
山东青岛胶州沿海的琅琊是中国北方最早的航海港口。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后,也着力发展中国东部的海域。
隋唐时代山东半岛是中原地区通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主要门户,整个北方海域的海上交通航线都汇集在胶东沿海地区。
明朝时代,“倭”、“寇”经常劫掠侵优中国东南沿海、朝鲜沿海地区,中朝人民深受祸害,中国北方的主要海港也变成了军港,驻守重兵,抵御入侵的日本海盗集团。
清朝,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沿海许多通商口岸关闭,海上商贸和文化交往活动冷清下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中韩关系的恢复和改善,山东半岛海上的对日、对韩交通和贸易才真正繁盛起来。
以上史实说明,在改革开放前,港口经济在半岛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港口的中心极特征比较明显,港口的兴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和半岛区域经济的调整。
二、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半岛城市群最重大的变化是逐步确立了“地县改市、以市带县”的体制,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和幅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吴朝霞
【期刊名称】《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年(卷),期】2024()4
【摘要】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和科技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要想实现河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需要加强河南省高校与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最终实现各项发展目标。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吴朝霞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
2.湘鄂渝黔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互动研究
3.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探析——以广州市为例
4.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5.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榆林能源经济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引言山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区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演变。
本文将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浅析。
城市群概述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指位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多个城市相互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城市群体。
主要包括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多个城市。
这些城市在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互补发展的城市群。
城市群演变的特点1.经济中心的转移:在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中,经济中心的位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最初,青岛和烟台等沿海城市是山东半岛的经济中心,由于其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地理位置优势。
但随着济南市政策的调整和发展,济南逐渐崛起为山东半岛的新的经济中心。
因此,城市群的经济重心不断向内陆城市转移。
2.交通网络的改善:城市群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交通网络。
在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中,山东半岛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高速公路的建设、铁路的延伸和机场的建设,使得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
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
3.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
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各个城市逐渐意识到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区域一体化的推进进一步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4.城市功能的体现:随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各个城市的功能逐渐明确。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经济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拥有重要的港口和高科技产业;济南则是山东省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烟台和威海则以旅游业为主要的经济支柱。
各个城市在城市群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方面相互补充和发展。
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1.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对特定城市的支持和发展政策,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功能定位。
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问题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群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升级,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因此,研究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现状和瓶颈问题,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策建议,促进该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瓶颈问题;
2.探讨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意义和必要性;
3.借鉴国内外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成功经验,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策;
4.通过实地走访、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实施路径和可行性。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
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和对国内外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成功经验的借鉴,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强、可操作性高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策,提高该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预期成果包括开题报告、论文、研究报告等。
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山东半岛是中国东部的一个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山东半岛城市的地理研究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人文景观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地理位置、分布特征、相互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山东半岛城市地理进行深入探讨。
一、城市地理位置山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北起长城南至徐州,东临黄海,西依泰山。
山东半岛地形复杂,主要由平原、丘陵和山地组成,其中平原面积广阔,约占半岛总面积的3/5。
山东半岛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较为充沛。
半岛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大沽河等。
山东半岛城市的地理位置受地形、地貌、气候和水系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位于海岸线附近,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济南、淄博等城市位于平原地区,交通便捷,有利于经济发展;临沂、潍坊等城市则位于沂河、沭河流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二、城市分布特征山东半岛城市分布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群分布:山东半岛形成了以青岛为核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包括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
此外,济南都市圈和鲁南城镇群也在快速发展中。
2、城市文化传承:山东半岛历史悠久,各大城市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济南是“泉城”,青岛是“音乐之城”,烟台是“葡萄酒城”,威海是“卫生城”等。
3、城市经济发展:山东半岛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
例如,青岛的海洋产业、烟台的葡萄酒产业、潍坊的制造业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城市相互作用山东半岛城市之间相互作用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产业链的相互衔接:山东半岛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比如,青岛的家电产业与潍坊的制造业相互配合,烟台的葡萄酒产业与济南的食品加工业相互支持。
这种产业链的衔接促进了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
2、城市资源的共享:山东半岛城市间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
山东省城市化的现状与进程及对策摘要:进入如21世纪,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而且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简要分析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山东省;城市化;问题及对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同时加快城市化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21世纪之初,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就将城市化确立为山东省今后的四大发展战略之一,从此山东省的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全省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且速度不断加快。
2007年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46.75%,比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发展水平和速度均创历史新高。
但是其发展水平与国内外先进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现状调查纵观新中国60年来山东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起伏阶段、稳定阶段以及加速发展四个阶段。
1949―1957为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6.6%上升到1957年的8.4%。
这是中国完成新旧社会交替,工业化初步时期,山东在加快国家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提下,对部分老企业进行了改造,兴建了一批工业企业,扩大了工业生产总规模,增强了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1958―1977年为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起伏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有较大起伏,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文化大革命”。
经济发展潮起潮落,城市化建设也“一波三折”。
先是“大跃进”时期的“过度城市化”,到1959年山东省城镇人口增加了139万,城市化率一跃升到11.0%;接着是三年困难时期,山东省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10.4%下降到1963年的8.4%,出现了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一次“逆城市化”现象;“文革”初期,山东省的城市化率又由1965年的11.6%降至1970年的7.5%,又出现了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下放干部为特征的第二次“逆城市化”现象;“文革”后期,由于知青返城,城市化率又略有所回升,但速度缓慢,直到1977年才达到13.3% 。
2005年7月第26卷 第4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Jul.,2005Vol.26 No.4[收稿日期]2005-03-20[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基金项目(项目号:03JD79005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城市化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孙天厌(1957-),女,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孙矩(1953-),男,山东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的互动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孙天厌1,孙 矩2(1.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2.山东行政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关键词]城市化;高等教育;半岛城市群[摘 要]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和高等教育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地,城市化率越高,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越高,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又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山东半岛城市化及高等教育进程反映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从滞后到同步发展的过程。
要加快城市进化程,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4-0164-04 城市化和大学生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为提高我省的现代化水平,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山东半岛八市作为山东省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十多年来在城市化和高等教育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以剖析,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预测其发展趋势。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基本情况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日照、潍坊、淄博8市。
城市群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6.6%,总人口389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2.9%。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城市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具体变化如表1。
表1 山东半岛八市1990-2001年城市化发展情况单位:万人年份19901993城市名总人口非农业人口总人口非农业人口济南523.6160.67533.53215.14青岛666.65168.31675.35229.79烟台625.57141.72629187.54威海237.4625.66240.656.03日照105.1618.5266.8245.64东营156.9333.83161.4149.14年份19901993潍坊853.8394.61814.21168.94淄博384.4399.83387.84149.74合计3553.63743.133708.761101.96非农业人口所占比0.2091185630.297123567续表(1)年份19951997城市名总人口非农业人口总人口非农业人口济南542.12221.82549.2229.37青岛684.63249.34695.44259.68烟台634.88191.57641.49196.81威海24366.9245.0980.39日照268.4354.24271.5661.38东营164.1157.44167.0168.13潍坊820.81196.4829.09203.6淄博393.94168.32401.03173.86合计3751.921206.033799.911273.22非农业人口所占比0.3214434215065831164续表(2)年份19992001城市名总人口非农业人口总人口非农业人口济南557.63227.81569251.11青岛402.97259.6710.5302.17烟台644.79195.63645.99207.63威海246.2283.27247.2297.57日照275.3366.17276.7967.75东营170.6471.44173.5773.76潍坊840.04205.78845.93204.65淄博405.72172.62410.49179.59合计3843.341282.323879.491384.23非农业人口所占比0.336472960.356807209资料来源: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数据显示,山东半岛的城市化率正在稳步上升,已接近40%,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采用的非农业人口数据是根据户籍上的非农业人口,但实际上在城市中从事二、三产业而户口为农业户口的人员也应算作非农业人口,因为他们生活在城市,从事着非农业生产活动,已完全融入了城市并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故在用非农业人口除以总人口来计算城市化率时,计算出的城市化率要小于实际城市化率的5%-6%。
山东半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山东半岛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相互交流合作频繁,日本、韩国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山东半岛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
同时,外资的投资分布也刺激了小城市的迅猛发展,很多县级市凭借着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吸引着大量外资的涌进。
外资在山东半岛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逐渐由大城市向小城市和县扩散的过程,小城市和县利用外资的总额迅速攀升。
山东半岛的城市化表现出大城市稳步发展、中小城市迅速扩张、农村城镇化不断加深的特征。
随着各大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大规模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使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城镇数量急剧增加,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实现了大量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使得山东半岛的城市化率迅速增大,城市化的发展也直接促进了山东半岛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前的山东半岛高等教育十分落后,教育发展历经波折。
无论是高等教育设施还是学校数量、质量、发展规模和教育的综合水平等方面都与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山东半岛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地位极不相称。
显然,山东半岛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受到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999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扩大招生的形势下,山东半岛各高校积极扩大办学规模,使得在校大学生数迅速膨胀,大学生入学率稳步提高,大大缓解了山东半岛人才匮乏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具体变化情况如表2。
表2山东半岛八市1990-2001年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单位:人(总人口单位:万人)年份19901993城市名总人口高等学校数专任教师数在校学生数总人口高等学校数专任教师数在校学生数济南523.616724537307533.5316P54046青岛666.6572624154.33675.357P23858烟台625.576129384246297P12099威海237.46P1601286240.63P2958日照105.16P30165266.82P P273东营156.93211737294161.412P7809潍坊853.8336984433814.213P6067淄博384.4324503068387.842P4370合计3553.633613673774103708.7640P111480大学生数万人21.783430.0586续表(1)年份19951997城市名总人口高等学校数专任教师数在校学生数总人口高等学校数专任教师数在校学生数济南542.12P750056550549.218780562000青岛684.63P268224908695.444281327434烟台634.88P148413611641.494156917064威海243P3223295245.0933353843日照268.43P281272271.561261048东营164.11P11637810167.01211927626潍坊820.84P8566434829.0938907009淄博393.94P6166588401.0337377417合计3751.92P146511204683799.913815367133441大学生数万人32.108435.1169续表(2)年份19992001城市名总人口高等学校数专任教师数在校学生数总人口高等学校数专任教师数在校学生数济南557.631886457831654920780562000青岛702.794292833681710.56405860728烟台644.794153023075645.996320147486威海246.2223444105247.2235879359日照275.3321752276276.7923015249东营170.64210959092173.574175713271165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的互动研究年份19992001潍坊840.0439037434845.935141518977淄博405.723110211195410.492150325299合计3843.3438167221691743879.49482302035122大学生数万人44.017490.5279资料来源: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自从1999年全国高校招生扩招以来,山东半岛八市每万人中大学生数急剧增加,由44人增加到90人,增长一倍多。
从变化趋势来看,今后几年仍将继续增加。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山东半岛的高等教育发展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趋势。
趋势之一:各高校强强合并,增强整体竞争力。
1993年5月,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青岛大学,青岛大学也是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批合并的院校。
2000年7月,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2001年2月26日,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重点共建山东大学协议,使山东大学跨入全国21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2000年10月,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与济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济南大学,隶属于山东省教育厅,是山东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2001年,山东水产学校、山东建材学校也正式并入烟台大学,预示着烟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的到来。
趋势之二:各高校为一步发展纷纷更改校名2002年1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青岛海洋大学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上报教育部更名和升格的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普通高校全部通过了全国院校设置评议,青岛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工程学院更名为山东理工大学,山东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交通学院。
此后,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更名为山东工商学院。
趋势之三:省属高校是高等教育地方化的主体力量为了提高山东半岛的高等教育水平,充分发掘现有省属高校的潜力,以适应实现山东省/十五0计划的需要,山东半岛高校行政部门正不断调整、充实省属高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