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唐雎不辱使命
- 格式:docx
- 大小:80.01 KB
- 文档页数:3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一对一翻译【作者】刘向【朝代】西汉【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10、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分国编次。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又名《国策》、《国事》。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动态。
《战国策》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安步当车”“门庭若市”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线索。
《史记》(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编年体: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事实。
《春秋》《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战国策》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左氏春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同“措”,置,放)2.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二、一词多义(一)使1.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二)徒1.亦免冠徒跣(裸露)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三)然1.虽然,受地于先王(代词,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四)夫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五)虽1.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2.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六)与1.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吗)2.与臣而将四矣(和、同)(七)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八)亦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也)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不过)(九)怒1.秦王怫然怒(发怒,动词)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此庸夫之怒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十)之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代词,代“它”,指土地)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取独)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他,指唐雎)5.聂政之刺韩傀也(取独)(十一)于1.受地于先王(从)2.唐雎使于秦(到)3.休祲降于天(从)4.仓鹰击于殿上(在)5.何至于此(到)(十二)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以君为长者(把)4.徒以有先生也(因为)5.以头抢地耳(用)(十三)而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2、与臣而将四矣3、挺剑而起4、长跪而谢之曰5、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6、而君逆寡人者三、词类活用1.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2.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3.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灭亡”)四、古今异义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2、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两个词)今义:连词3、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只是今义:直线4、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古义:句首发语词,无意义今义:增加6、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7、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五、特殊句式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九下语文书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笔记一、课文背景1. 课文名称:《唐雎不辱使命》2. 课文作者:清代文学家曹雪芹3. 课文内容概要:唐雎是宋朝仁宗时期的一位忠臣,他在面对魏国的压迫和歧视时,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尊严和国家利益,展现了忠诚和勇敢的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1. 唐雎面对魏国使者的挑衅,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2. 唐雎的言辞严厉而又坚定,表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国的反抗。
3. 课文通过唐雎的形象,展现了我国古代忠臣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
三、课文意义1. 课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忠臣的形象,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2. 课文通过唐雎的形象,彰显了我国人民坚守信仰,抵御外敌的不屈精神,对当代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课文对当今社会的启示1. 唐雎的形象对当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他的坚韧和勇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拥有唐雎般不屈不挠、忠诚勇敢的品质,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奋斗不息。
五、课文阅读心得1. 通过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我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忠臣的高尚形象,同时也受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的鼓舞。
2.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努力学习唐雎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忠诚勇敢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总结通过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忠臣的高尚形象,更能受到他的精神力量的鼓舞和启示。
唐雎在面对敌国的挑衅和压迫时,坚定地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利益,展现了我国古代忠臣的形象,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信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以上就是九下语文书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的相关内容分析与阅读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唐雎义正言辞地拒绝魏国使者的恶劣要求后,他坚定地表示:“一日为臣,终身为臣,终无所改。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表达了唐雎的忠诚和不屈精神。
面对强大的魏国,唐雎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坚定态度和清晰的立场展现了忠臣的风范。
第三单元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强秦,毫不畏惧,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挫败秦王企图以易地之名行兼并之实的阴谋,成功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故事,展现了唐雎的英勇无畏和机智善辩。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言辞犀利有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提升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然而,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分析、外交辞令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知识的把握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唐雎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也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使”“易”“其”“以”等。
2.理解并翻译课文,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3.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体会其写作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义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智慧,勇于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前言】《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
唐雎(ū),是安陵国的臣子。
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
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
本文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不辱使命”,不辜负使命。
辱,辜负,辱没。
【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1 唐雎(ū),也作唐且,人名。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2 秦王:即秦始皇帝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导语】:战国策原文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
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10 唐雎不辱使命
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
1.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古今异义】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①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一词多义】
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
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
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 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
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实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简要概括如下:
开端:出使的缘由。
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结局:秦王屈服了。
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⑦与臣而将四矣。
(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⑧徒以有先生也。
(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
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教学提示】
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
学生能够注重几处的人物语言。
示例:
(1)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
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
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增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
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
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
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
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教学提示】
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理解,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
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
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个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个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章写作艺术手法
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秦王
(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头脑清醒、不卑不亢)
(明辨之)
(2)衬托手法的使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二、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