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岭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 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
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汉族因宫‘廷内哄受贬、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而出现过六次大南徙,汉族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舍。
黎、瑶等族)融合,形成一支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容纳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特征和相对独立性的客家文化,集中分布在粤东、闽南、赣南、东南亚,是一种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
本文试以客家文化为例,论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操作实践。
一、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1.集锦芬草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源远流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将探讨麒麟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传承方式与挑战,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对麒麟舞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论部分将展望麒麟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潜力,呼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以推动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
这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麒麟舞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的现状,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传承、发展、历史渊源、旅游资源开发、经济影响、传承方式、挑战、现状、未来发展、结论、潜力、保护、呼吁。
1. 引言1.1 介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舞蹈艺术,起源于广东省岭南地区。
麒麟舞通常由两名舞者共同演绎,他们身着华丽的麒麟服装,手持麒麟道具,通过舞蹈动作模仿麒麟的神态,展现出一种神秘、祥和的气质。
麒麟舞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有轻盈优美的舞蹈动作,也有热烈欢快的舞蹈节奏,每种变化都展现了麒麟的不同形态和寓意。
麒麟舞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视为民间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通过麒麟舞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广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可以体验到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当地的文化底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1.2 阐述麒麟舞的重要性麒麟舞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舞蹈形式。
这项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广东省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麒麟舞通过独特的舞姿和节奏,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承载着特定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
麒麟舞在当地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更是民众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通过参与麒麟舞的表演和传承,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历史的记忆,并且加深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开发韶关休闲文化资源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素有“南国门户、岭南明珠”之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近年来,韶关市政府致力于开发当地的休闲文化资源,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韶关市的休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活动等多方面内容。
其中,韶关的自然风光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韶关地处五岭之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
韶关的主要自然景点包括九峰山风景区、武陵源风景区、丹霞山地质公园等,这些景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征,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除了自然景观,韶关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仙女山石窟、南雄古城、丰顺岩画等,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韶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游客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韶关市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当地的民俗活动也是韶关旅游的一大亮点。
韶关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表演,如天妃庙会、韶关岭南木偶戏、南雄龙舞等,这些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成为韶关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来看,韶关的休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韶关市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宣传等,不断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在未来,韶关市应该继续致力于开发和保护当地的休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发展设计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地域,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
这些传统村落承载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宝贵的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困境。
本文将就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相关设计建议。
一、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村落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些村落包括了传统的民居、祠堂、古庙、古树等建筑、景观和风俗,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首先需要对传统村落进行综合调研和文物保护工作。
在综合调研中,需要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和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景观,确保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传统村落的现状与发展挑战传统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现状和发展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被重视经济价值而失去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导致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文物破坏、环境污染和人文流失等问题。
传统村落的传统产业衰退、村民外出务工等现象也加剧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困境。
为了解决传统村落的现状与发展挑战,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的设计规划。
针对传统村落的现状与发展挑战,设计规划应该结合村落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制定多方面的措施和政策。
应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整体规划和风貌保护,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提升村落的文化品位和旅游价值。
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鼓励传统村落发展民宿、乡村酒店、特色手工业等产业,推动村民增收致富,激发村落的活力和创新力,保持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
设计规划还应当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注重村落的景观环境和休闲空间,提升民居的居住品质和环境氛围。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本节内容通过讲述广东的民俗风情、旅游胜地和特色美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广东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广东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旅游资源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广东省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美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广东省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广东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了解广东省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美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广东省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广东省的典型旅游案例,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利与弊。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广东省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价值。
关于岭南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探究——以佛山本土文化为例摘要:在幼儿教育中,对丰富传统文化的应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并优化幼儿教育模式,让幼儿教育焕发独特光彩。
在幼儿园中,岭南传统文化对课程资源开发具备重要意义,岭南传统文化的生活气息、地域特征明显,它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国内优秀传统文化内的重要构成。
基于此,以下分析幼儿教育中岭南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探索基于岭南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
关键词:开发;课程资源;幼儿园;岭南传统文化引言:在岭南传统文化内,它对中原文化的根源有所继承,并融合了百越文化,是对岭南人民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综合反映的生态共同体。
但在现阶段,岭南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断被外来文化所影响,导致其不断失传及消散,幼儿对其文化身份不断淡漠。
在新的幼儿教育中,要求幼儿教育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弘扬,以此引导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优秀思想及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幼儿教育中岭南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在岭南传统文化内,涵盖了社会实践、人及地域三要素[1]。
以佛山本土文化为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佛山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珠三角洲特色和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传统民间工艺源远流长。
如石湾陶塑技艺、剪纸、狮头、彩灯、广绣、藤编、玉雕、木雕、烙画、金箔锻造技艺、龙舟制作技艺等多项传统工艺,既保留传统工艺手法,又具时代性与创新理念,是近年来佛山传统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幼儿园课程中,因地制宜地选择佛山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幼儿在学习中了解佛山的文化,感受岭南的民俗及民间艺术,有利于幼儿培养精神归属、地域自豪感,促使岭南儿童不断构建文化身份,使其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1.基于岭南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一)民间游戏的应用在岭南,民间游戏是由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加工所形成的,对运动及游戏进行了融合,是需要智力、体力参与的,岭南特色、生活气息浓厚的娱乐活动[2]。
开发韶关休闲文化资源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韶关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多彩,拥有湖山秀美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韶关市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
为进一步开发韶关的休闲文化资源,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下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开发自然景观韶关市是一个自然景观非常优美的地区,有“留仙洞”、“南岭三水”、“丹霞山”、“百丈漈”等许多自然景观,这些景点都具有广大游客所喜爱的特点,如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古迹古村等,可以满足不同的游客需求。
以留仙洞为例,它是中国特有的石灰岩溶洞,被誉为“华南第一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石雕丰富、图案奇异、形象优美而著名。
因此,韶关市应该在加强自然保护的同时,加大对名胜古迹的投资,扩大景区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开发人文历史韶关市的历史和文化很为丰富,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如武江区梅墟古村则是岭南古建筑的代表,是一个集明清建筑、古井、石碑、祠堂于一体的古村落。
还有龙归石舫山石群、梅州儒学、福临宫、韶山红色文化等一些非常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景点。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挖掘文化历史,加大建筑保护力度及投资,推出特色文化活动、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之余,更好的了解韶关文化历史,从而提高当地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群众体育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及交流的基本形式,是不可忽略的旅游资源。
韶关市的群众体育锻炼相当普及,市内充满了运动馆、体育场和运动场,一些旅游景点的公共设施也比较完善。
比如在丹霞山景区内,可以进行铁人三项、攀岩、徒步旅行等多种户外活动;在韶山景区内,可以进行跑步、观光、游泳等活动。
上述活动不仅能满足游客的体育需求,同时也能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开辟城市文化新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也在不断演变。
市区内的骆山文华街、“夜雨十年”等一些新的文化、艺术、饮食等都极具市场潜力。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4《民俗与旅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民俗与旅游》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景点,让学生了解广东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旅游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广东省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同时,学生对于旅游的概念和意义可能存在误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景点,掌握广东省的旅游资源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广东省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旅游事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景点。
2.难点:广东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广东省的旅游景点图片,引发学生对广东省旅游资源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介绍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景点,分析广东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3.案例分析:选取广东省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广东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广东省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强调保护意识和旅游事业的意义。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和历史特征,构成了岭南地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非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茂名非遗文化内容为例,分析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岭南特色资源。
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岭南文化;茂名非遗元素;乡村振兴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能够展现出当地的独特文化特色,还能为人们带来艺术和经济上的双重价值。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在岭南地区的农村经济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非遗”文化产业的建立更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古老的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社会,使其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创新思维发展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当地发展的热点。
一、茂名非遗文化资源及其特点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北部湾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是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
茂名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八音锣鼓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茂名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人们了解和认识茂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茂南木鱼舞是茂名茂南区特色文化符号之一。
茂南木鱼舞是广东四大木鱼舞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享有盛名;茂南木鱼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茂南区木鱼舞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广东茂名一带的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保护庄稼不被破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表演的一种舞蹈;木鱼舞由锣鼓、舞蹈、唱腔三部分组成,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舞蹈动作,其表演内容包括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等。
表演时,男女队员按一定顺序上场,互相对唱山歌,边唱边舞;木鱼舞是茂名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木鱼舞所展现的是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1]。
论岭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者:吴汉秋来源:《当代旅游》2015年第06期摘要:广州的花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广州独有的传统民俗。
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不无关系。
广州花市的历史反映了广州种花、卖花业的繁荣发达与广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广州迎春花市广采博收,品种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泛,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这一鲜明特点;广州迎春花市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姿的“花市民俗”。
花市民俗给广州人带来当地民俗的文化特色,也给旅游资源开发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这一部分,给不少外来游客不一样的民俗旅游。
关键词:岭南;民俗文化;迎春花市;资源开发;广州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
当时广东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广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称为广东“四市”。
特别是广州的花市。
迎春花市文化内涵丰富,审美情趣独特。
广州得天独厚地拥有春意早来的优势,广州人有着务实、包容、乐观的性格,以鲜花“讲意头”,祈望新年人人吉祥如意,形成并发展了迎春花市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老广”的心里,“行花街”除了花卉买卖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祈福”活动,希望来年“行好运”。
逛花街,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如金桔之“吉祥如意”、水仙之“花开富贵”、桃花之“大展宏图”等等,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平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而迎春花市常常成为一个举家偕游或丽影成双的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
冰心、秦牧、关山月、万兆泉、刘天一等文学艺术家都为广州迎春花市创作了各类高水平的艺术佳作,更提升了花市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广府文化的内涵。
20世纪50至70年代,逛花市也成为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广州过冬的必选节目。
一、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花市的历史沉淀,世世代代都在传承着,不断延续,不断的更新随时代而进步,使之更好的保留下来。
同时群众不断在享受传承文化中,给予了花市更好的支持。
在历史与群众的两大支撑下,花市才能长盛不衰,才能每一年持续的举办,而且越办越好,不断在创新地延续下来。
二、广州花市的发展现状1950年建国后的第一个除夕,广州市就兴办了第一个花市,规定在除夕前3天连续摆卖,直至大年初一的凌晨2时前结束,中心花市在太平南路和教育路。
其后,花市数目几经增加。
自2005年开始,广州9区共设10个花市,其中越秀区有西湖花市和东湖花市两个(越秀区的西湖花市因其历史悠久和富有传统几经波折后得以额外保留)。
特别是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州迎春花市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市民喜迎春节的欢乐嘉年华。
据《羊城晚报》报道,2011年广州全市十大花市(不含南沙花市)人流量为730万人次,与2010年10个迎春花市3天的总人流量379万人次相比,增长了92.9%。
其中,越秀区西湖花市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历年来吸引众多人士参加。
对于花市的形式,在1956年,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传统,分散于各街巷的店铺被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人们用竹竿搭成牌楼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
这便是现代花市的雏形。
到了1980年代,洋花开始进入花市市场,迎春花市进一步扩大。
根据风俗,花市结束,花农必须把售不出去的花砸烂,2000年花市,越秀区说服客商把花农卖不出去的花都买下送给老人院的孤寡老人,这一行动得到了众多青年志愿者的支持,此“护花活动”后来得到了广州其他花市的效仿,广州花农沿袭了一两百年的除夕夜过后摔花砸花的陋习,戛然而止。
2008年,广州市越秀花市首创“网上花市”和“手机花市”,市民轻触鼠标或手机,便可安坐家中逛花市。
2009年,全国首个免费上网的无线迎春花市也在越秀区西湖路迎春花市开锣。
而海珠区花市也出现了备受市民欢迎的“海珠康园手工艺作品慈善义卖点”。
2013年广州首届水上花市从2月7日持续至3月13日,其间共有60余艘船艇与游客“会面”,其中10艘是主题花船,每天分三个时段,自梁家祠码头起航巡游;另有30余艘商贩船艇,或水上游走、或停泊亲水码头、或固定在岸上仿古码头,向游客贩卖鲜花、年货等;其余20余艘则作为搭载游客的游船。
三、广州花市旅游资源的价值(一)观赏价值观察广州人新年买花的一些习俗,还可看到岭南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些颇有趣的侧。
面:金桔是家家户户必买的,因为它代表大吉大利;桃花是青年男女的最爱,它会“带来”桃花运,还有解释是可“大展宏图”(广州话“红桃”与“宏图”谐音);还有买发财树的,盼望来年财源广进……许多花木都别有寓意,买花者也特别讲究这个意头,买花已不仅是因为爱花的自然和生命,还融人了某些功利色彩的祈愿。
(二)体验价值花市中还是会看到有爱花之人,不顾路途遥远来到这里,稀稀落落的穿梭于附近的一个个小店里,精心挑选、细细找寻自己最爱的花苗去栽培。
因此,来此买花的人不仅爱花,而且还懂得养花。
有些顾客颇有专家风范,看叶子、看花蕾,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了,手中才干挑万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花。
也许,他们和那些只买一两束花的“爱美心切”的人不同,他们爱的是有生命的美丽,体验着挑选花卉给予的愉悦,挑选给予的美丽心情。
(三)商品价值——昔日花海,今日商海花市的形成和发展,又与这座千年商埠的发展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正是这种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广州人敏锐的商业触角,挖掘了爱花的需求而使之成行成市,目趋兴旺。
清初广州成为“一口通商”之后,主要的出口货物之一茶叶的加工需要大量香花,更催旺了种花业和花市。
有趣的是,我们还可从中心花市的地址变化,看到广州商业布局的变迁。
清代、民国年间的两大花市一个在藩署前(今北京路、中山路交界处),一个在十八甫,其实这正是当年的广州两大商业中心区,自1956年起数十年间西湖路、教育路成了中心花市,显示着北京路作为商业中心无可动摇的地位;而2001年起广州中心花市移到了天河体育中心,恰体现了广州经济文化重心已经从越秀山——北京路的传统中轴线,移向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的新兴中轴线。
教育路一带曾经是解放后广州的中心花市所在地。
四、广州花市对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一)广州花市对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影响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
各区的主题街道上搭起彩楼,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
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各区都有至少有一个传统中心花市,其他小型的花市更是星罗棋布。
推荐北京路附近的"越秀西湖花市",它是广州最古老、最著名、最热闹的花市,办了一千多年还长盛不衰,而且地处市中心,逛完花街捎带购个物、吃个饭、看个电影什么的都很方便。
逛花市不分白天黑夜,白天去光线好、能尽情赏花,晚上去热闹、能感受气氛,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花市每一年的举办,一直地延续,是结合着广州当地民俗文化旅游的更好的开发与利用,在吃住行游购娱中更好的把旅游开展,把花市这广州一个好风俗一直在传承。
然而花市已经不再仅仅的把花卉盆栽摆在一个的特定的位置欣赏购买,而是更好的与民俗文化旅游更好的相结合。
(二)广州花市对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系列影响每年春节前后在广州过新年的外地旅客也有不少,在逛花市的同时,亦是享受着在广州里一种岭南民俗的氛围。
如今的花市随着时代的进步,花市的形式,活动也在不断的多样化。
以前传统花市,可能就是把应节的花卉,盆栽供人们选购欣赏。
而现代的花市逐渐与旅游,娱乐活动相结合。
如广州首届水上花市开放时间中,共有60余艘船艇与游客“会面”,其中10艘是主题花船,每天分三个时段,自梁家祠码头起航巡游;另有30余艘商贩船艇,或水上游走、或停泊亲水码头、或固定在岸上仿古码头,向游客贩卖鲜花、年货等;其余20余艘则作为搭载游客的游船。
游客在赏花买花的过程中,乘坐着游船也可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民俗生活景象;也可以有机会品尝着广州当地的特色,吃的,玩的,广州的古风古色。
再如越秀花市融入粤剧、讲古节目,牌楼设计配合亚运主题。
2010虎年春节将至,随着最受关注的越秀区西湖花市档位投标的圆满结束,2010年越秀区花市将会加入更多与往年不同的创意,越秀区的花市还特意预留了五六个摊位,展览广州剪纸、石湾公仔、肇庆裹蒸粽等民间工艺,届时将邀请广、佛、肇的大师亲临现场展示,与市民交流互动。
同时,为配合2010年迎亚运的主题。
越秀区的花市还将邀请体育明星参与。
西湖花市主牌楼则以南越宝鼎燃烧圣火为主体,中央是一个巨大的LED显示屏,据说这是有史以来花市主牌楼第一次运用LED显示屏,花市期间将播出丰富的城区宣传、亚运宣传和贺年喜庆宣传节目。
在花市的开放中,还把不同的活动,大型的展览,大型节庆活动和运动赛事的宣传融合其中。
游客再逛广州花市的同时也可以激发了对于广州其他的大型活动,节庆,展览的认识与参与。
五、如何应对广州花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一)分析形势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因此在旅客通过逛花市,享受花市给予的一系列感观,视觉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花市中带来的广州乃至岭南的特色民俗。
如果单靠从宣传资料其他间接的感知,很难真切的品尝岭南广州花市的特色。
以前,由于场地狭窄,每年的花市都要占用很多街道、公共道路,只剩下一两条行车道给汽车行驶,交通十分不便。
场地不大,人又多,完全是被人流推着走,让人想好好挑选一下年花都难。
十几岁的时候,一听到要行花街就怕,因为行花街的人好多,担心自己和父母走散。
那时候行花街很容易就会发生小孩走失的事情,而且又没有喇叭广播,一旦走散,很难找到。
所以那时候行花街只顾着紧紧地跟着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年花和灯饰。
人流密集,扒手也容易得手,行花街还要时刻留神钱包,欢乐轻松的心情自然大打折扣。
广州有句歇后语“大姑娘行花街———顾得上不顾得下”,从中就可以想象当时行花街“人贴人”的拥挤情景。
大概在1986年后。
首先是场地变大了,不再需要占用太多公共道路。
如这些年天河区的花市主要都设在天河体育中心,黄埔区的则设在该区的体育馆里。
场地大了,不影响交通之余,还让市民不用人贴着人行花街,不用老是担心会被“打荷包”。
其次是交通便利,市民出行更方便。
以前去行花街,很多人都是骑单车或坐公交车,而很多人即使是开车也不怕没地方停车,花市周围都有专门的停车场,还有地铁,更方便。
以前很多人在花市上买了年花,挤公交车回到家,花都掉了一大半,现在也不用再担心这些问题。
而花市的场地在跟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在完善,尽力完美。
能让本地的老广人乃至更多的外来游客亲身感受到花市的改变完善,吸引更多的人因为广州花市的传统或者民俗特色,慕名而来,从而带动起这里的民俗旅游经济或者全广州的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