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旅游知识论文--打印版
- 格式:doc
- 大小:871.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外旅游知识结课论文游齐鲁大地感齐鲁文化姓名:凌晨学号:913107810307游天下奇观,悟真谛人生。
览中外旅游知识,感世界之多彩。
旅行是件意义非凡的事。
旅行让我们发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发现新的空间,把自己的照片经历拿出来与人分享旅途的乐趣。
让我们找到心灵上的美感。
旅行的意义可以是一个相当个人的经验。
有些人在此“发现自己”。
有些人的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有些人前往世界或标志性建筑的奇迹。
旅行自由的感觉,它给了他们。
旅行,你可以漫步在梦游过的仙境、可以流连与世无争的桃花园;去欣赏天空的表情,去看雨后彩虹的感动。
看哪日出的光芒万丈,感受黄昏的茫茫。
你会发现,人生是一种长途的问路。
而接下来我想阐述的就是一段齐鲁大地之旅,去切身感受这片土地孕育的“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齐鲁大地齐鲁大地,即今天的山东。
所谓“齐鲁大地”,即古时齐国和鲁国的国土在今天合二为一成为山东省的区域。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
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成为当时有名的礼仪之邦。
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成为周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
正因此时至今天,留下了“齐鲁大地——礼仪之邦”的美名。
1:“一山”——泰山,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
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
因其气势之磅礴为五岳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可见泰山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登临泰山,对我而言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泰山顶上看一次日出,体验这壮观而动人心旋的一刻。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中外旅游文化期末论文论文题目:红色革命根据地之魅力巴中学生姓名:**专业:工程造价学号:*********师:***目录-、旅游文化资源简介.........................................................(一)、红色旅游...........................................................1、川陕革命根据地.....................................................(1)、川陕革命根据地形成................................................(2)、朱德故乡---仪陇...................................................(二)、古镇...............................................................1、恩阳古镇...........................................................(三)、名山...............................................................1、阴灵山.............................................................(四)、石窟...............................................................1、南龛坡.............................................................二、旅游产品设计分析..........................................................(一)、交通分析...........................................................1、火车...............................................................2、汽车...............................................................3、飞机...............................................................(二)、现存问题分析.......................................................(三)、设计分析...........................................................引言:巴中市,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
英语国外旅游的议论文作文标题,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Traveling Abroad。
Traveling abroa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with 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ing to explore new destinations beyond their own borders. This trend has sparked much debate regarding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both sides of the argument, drawing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On the one hand, traveling abroad offers numerous benefits. Firstly, it broadens one's horizons by exposing individuals to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s, and ways of life. This exposure fosters tolerance, empathy, andcultural understanding, ultimately promoting global harmony and cooperation. Additionally, international travel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discovery. Stepping out of one's comfort zone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confront challenges, adapt to newenvironments, and develop valuable life skills such as 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Moreover, traveling abroad can have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benefits. Visiting historical sites, museums, and landmarks allows travelers to gain firsthand knowledge of world history and heritage. Interacting with locals and participating in cultural activities provide immersiv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at cannot be replicated in a classroom. Furthermore, studying or working abroad enables individuals to acquire new perspectives, expand their professional networks, and enhance their career prospects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However, despite its many advantages, traveling abroad also has its drawback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cerns is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ocal communities. Mass tourism can lead to overcrowding, pollution, and degradation of natural habitats, threatening fragile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Additionally, the influx of tourists can disrupt traditional ways of life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turningauthentic experiences into commercialized attractions.Furthermore, traveling abroad can pose health and safety risks, especially in unfamiliar environments. Tourists may encounter language barriers, unfamiliar customs, and different standards of hygiene, increasing the likelihood of accidents, illnesses, or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Moreover, political instability, natural disasters, and global pandemics can disrupt travel plans and jeopardize the safety of traveler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orough research and preparation before embarking on international trips.In conclusion, traveling abroad offers a wealth of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al growth, cultural exchange, and learning. However, it is essential to consider thepotential drawback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cultural commodification, and health and safety risks. By practicing responsible tourism, respecting local cultures, and prioritizing sustainability, travelers can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travel while minimizing its negative consequences. Ultimately, whether one chooses totravel abroad or not, it is crucial to approach every journey with an open mind, a spirit of curiosity, and a commitment to ethical and sustainable travel practices.。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 题目:赞比亚与津巴布韦间的维多利亚瀑布姓名:高晓龙班级:信管1045学号:1402104520维多利亚瀑布(英语:Victoria Falls)位于非洲三比西河的中游,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之间,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最宽处为1690米,最高处108米,年平均流量约934立方米/秒。
1855年苏格兰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成为首位见到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并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为Z命名。
当地人则称它为莫西奥图尼亚,意为“像雷霆般轰轰作响的烟雾”。
维多利亚瀑布也是赞比亚的莫西奥图尼亚国家公园和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瀑布国家公园的一部分。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维多利亚瀑布和这两个国家公园列入世界口然遗产的名录。
它们是南部非洲最重要的旅游点乙-。
维多利亚瀑布的历史:1851年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听说在非洲内陆有一个大瀑布并开始寻找这个瀑布。
从1852年到1856年他从赞比西河的上游向下探险一直到达海岸。
1855年11月16日他成为第一个看到这个大瀑布的欧洲人。
利文斯敦是从上游接近维多利亚瀑布的,在瀑布上方他越过了一个小岛,今天这个岛就叫做利文斯敦岛。
利文斯敦在赞比西河上游就已经被NGONYE 瀑布的景彖所打动,他觉得维多利亚瀑布比上游的瀑布耍壮观多了:在一团水雾下赞比西河就像是突然从地面上消失了一般。
下大雨后这团水雾在数千米外就可看到。
人越走近维多利亚瀑布,其轰鸣之声就越响。
这个奇景至今未变。
他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为之命名。
他写道:“在英国没有这样美丽的景象,没有人能够想像出它的美景。
从来就没有一个欧洲人看到过它,只有天使在飞过这里时才能看到这么漂亮的景象。
”1860年利文斯敦与约翰•柯克一•起重返维多利亚瀑布并对Z进行详细的研究。
利文斯敦本人当时就己经理会到了这个瀑布形成的过程:“……赞比西河从它的左岸向右岸不断刻入坚硬的花岗岩/其他早期到达过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有葡萄牙探险家塞尔帕•平托和英国画家托马斯•贝恩斯,贝恩斯也是最早为维多利亚瀑布画画的人。
中英旅游资料特征及差异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旅游资料的特征,包括其范畴、分类、功能及中英旅游资料的不同特色。
该章指出了旅游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并重点讨论了中英旅游资料在语言文化、文体、句式及篇章结构上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旅游资料;翻译;差异一、引言中国地大物博,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古老而璀璨文化无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随着我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频繁地来到中国旅游观光,这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次良好的机遇又是一次挑战。
英文旅游资料作为国外游客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目前国内旅游资料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各类问题时常出现在各级旅游宣传的刊物上,这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出发,以纽马克的文本翻译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在翻译中文旅游资料时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期望能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质量,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资料的特征1.旅游资料的范畴旅游资料是集多种学科于一身的边缘科学,涉及面既广又杂。
它既包括了自然科学知识,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问题,既包含天文地理,又不乏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吃穿住用都囊括其中,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因此,相应地,旅游资料也涉及多种知识、多种体裁。
旅游资料,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与旅游相关的资料,包括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调解书、旅游告示标牌、民族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旅游标语等内容。
其中多数也可划分为其他文体,如书信属公函文体、广告属广告文体、合同契约属契约文体、通知属公文文体等。
本文研究的旅游资料是指以外国普通旅游者为对象,介绍中国旅游资源及其社会、文化、人文、历史的各种资料,其中重点研究旅游景点介绍。
旅游资料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欧洲旅游文化论文:欧洲各国旅游文化论文浅析欧洲国家社会旅游发展模式摘要:社会旅游这一现象在我国还很陌生,而在它的起源地欧洲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欧洲国家的社会旅游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成的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
本文引入了国外社会(福利)旅游的概念,梳理了目前欧洲国家社会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概况总结了欧洲国家社会旅游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社会旅游;发展模式;发展经验Social Tourism,在西方称为社会旅游,或是福利旅游,补贴性旅游,这种旅游方式最早起源于欧洲中北部的一些国家,如法国、英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
社会旅游在这些欧洲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体系,建立了比较专业的社会(旅游)服务机构;而社会旅游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生”的事物,苏琨[1](2021)指出国家于2021年颁布的“国民休闲计划”中明确提出将采取措施倡导针对优秀员工的奖励旅游、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旅游、针对学生群体的休学旅游和针对离退休人员的银发旅游的发展。
虽然“国民休闲计划”的提出首先是作为抵制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工具,然后才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但如何针对低收入群体开展福利旅游已经成为政府、旅游企业等相关部门需要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社会旅游的内涵鉴于国内对于社会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侧重于将国外学术界和学者对于社会旅游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旅游的对象研究国外最早关于社会旅游的定义是从关注低收入人群开始的,Hunziker[2](1951)是最早关注社会旅游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社会旅游是那些在经济上或是其它方面处于弱势的人们参与到旅游中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1];在1957年,Hunziker[3](1957)又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旅游是由低收入人群参与的一种特殊的旅行方式,为他们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也与众不同,该定义对日后社会旅游的研究有着较大的影响,旅游界开始重视低收入群体的旅游活动。
比数量,比质量通过《各国旅游文化概况》这门课,使得我对外国的一些文化,经济等有了个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也要回忆才能更加深刻。
这次,我将拿中国与印度进行对比,总结两国之间的异同点,以便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印度这个国家,也加深对自身母国的文化的了解。
同样是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数量是比印度的多出许多,虽然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也是不容小视的。
2011年,中国还是遥遥领先于印度,13.7亿比12.1亿。
人口数量是比赢了,但是人口质量呢?这点就相反了,印度的人口质量比中国高了,作为美国的人才输入国印度的作用性是不容小视的。
而中国,人才是有的,就是量不多。
人除了要有质量外,信仰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身为佛教的发源地,但是自己本身对佛教的信仰已是渐渐淡忘,更主要的印度人是信仰印度教,信仰多神。
中国人信仰佛教的历史悠久,到现在中国人大多数还是信仰佛教。
中国与印度地域发展历史同样悠久,但是印度本身的古文化已经失传,这是觉得惋惜的地方,而中国本身的古文化还是在传承中,这使得中国更有韵味。
中国与印度的古建筑同样有些保存了下来,这是值得骄傲的瑰宝,也是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而这些旅游景点,它们又拥有各自的什么特色呢?印度古建筑风格,颜色比较单调,规模一般也比较宏大,以水泥土建筑为主,让人产生震撼感。
最为壮观,并且保存的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以泰姬陵为典范。
泰姬陵,全称为“泰吉•玛哈尔陵”,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被誉为“完美建筑”。
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建筑风格,颜色比较绚丽,规模也是不容小视,以木架结构为主,基本上是成群的存在。
故宫,可以堪称中国古建筑的典范。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涉外旅游毕业论文5300字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涉外旅游越来越显示出活力。
下面是两篇涉外旅游,为大家提供参考。
浅谈涉外旅游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目前,涉外旅游发展的要求高素质的涉外旅游人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涉外旅游越来越显示出活力。
关键词:涉外旅游人才;文化素养;培养对策本文从秦皇岛旅游立市及创建“国际旅游名城”背景出发,分析了涉外人才需求及文化素养构成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对策。
0引言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软实力”高度重视文化、价值观念等影响力,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城市的重要标准。
涉外旅游发展急需一批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素养具备文化软实力的高素质涉外人才。
本文以秦皇岛涉外旅游发展为例探讨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培养问题。
1秦皇岛面临的机遇和涉外旅游状况2008年海南省举办的2008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秦皇岛与张家界、昆明等7座城市一起荣获“国际旅游名城”称号。
2009年9月初,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发展战略,即按照建设“中国北方最大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国内最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全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把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
2010年12月9日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会议上,秦皇岛被国家旅游局和发改委确定为全国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随着秦皇岛旅游立市战略的实施及国际旅游名城的建立,可以预测,入境旅游市场将会拥有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高质量的涉外旅游人才势必炙手可热。
2秦皇岛涉外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构成分析本文经过对市内20多家大型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业内对涉外旅游人才的需求,完成问卷调查,归纳出涉外旅游人员应具备的文化素质。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第一篇: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吉林财经大学《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姓名:班级:专业:学号:第二篇:中外民俗论文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
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
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
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
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
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
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
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
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
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
柔软时光永久流浪----浅谈我眼中的旅游文化姓名:班级:学号:日期:2011-5-1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看过了许多美女/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熟记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却说不出你爱我的原因/却说不出你欣赏我哪一种表情/却说不出在什么场合我曾让你动心/说不出离开的原因/你累计了许多飞行/你用心挑选纪念品/你搜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你拥抱热情的岛屿/你埋葬记忆的土尔其/你流连电影里美丽的不真实的场景/却说不出你爱我的原因/却说不出你欣赏我哪一种表情/却说不出在什么场合我曾让你分心/说不出旅行的意义/你勉强说出你爱我的原因/却说不出你欣赏我哪一种表情/却说不出在什么场合我曾让你分心/说不出离开的原因/勉强说出你为我寄出的每一封信/都是你离开的原因/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陈绮贞《旅行的意义》听一个西藏女孩子说起过,“旅行的意义是逃离。
不一样的梦想,不一样的旅行,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梦想中的旅行或许不一样,但是我们都热爱生活。
”是的,柔软时光,永久流浪。
每个人心中都憧憬的蓝图。
即使你到达不了某个地方。
也可以心向往之。
那些到不了的地方统统都可以称之为远方。
一、某种定义下的旅行旅行其实就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人在活动。
那么旅游呢,是在游玩,一般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
今天我想谈的旅行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
那么,我主要想从文学的角度并且结合自己的些许旅行经历来阐述。
其实我去过的地方实在太少,下面所述的,仅仅是我眼中关于旅行的一些碎碎念念的想法。
二、作家笔下的旅行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是很振奋人心的文字。
它给出了旅行最为直观的意义。
其实旅行不一定是出去走走这样简单。
从中收获的心灵感悟才难能可贵。
他曾经在旅游中感慨说道,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全身,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仁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滩地交融在一起了。
人生短短数十载,偌大的中国,我们究竟应该驶向哪里?文人告诉我们,去向远方,有沙漠的地方。
《阳关雪》中有这样一小段文字描述,堪称绝妙。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那么,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余秋雨说过,山水还在,古迹还在,似乎精魂也有些许留存。
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
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古老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是的,人生就是一场苦旅。
文人告诉我们,要到远处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三、那些被唱出的旅行细数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是否还记得它们曾带给你多少触动。
事关旅行,总会让人联想到孤旅一词。
而我们去往他地的目的也常常是因一些人或者事情的缘故吧。
文章开头给出的便是陈绮贞那首《旅行的意义》的歌词,一曲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我想,所谓旅行到底还是被我们赋予了意义的。
因为某个地方有我们心心念念的人或事物,抑或是某个值得我们放下所有去追寻的信仰。
同样的,我想起了多日一直在听的《最初的梦想》。
那是怎样的毅力与坚强。
那种对旅行意义的诠释实在让我叹服了。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
”就是这样一种执着吧,人生就像一场浩大的旅行。
我们总能在其中寻到自己的价值。
把眼泪种在心上,会开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惫的时光闭上眼睛,闻到一种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边走着边哼着歌,用轻快的步伐。
沮丧时总会明显感到孤独的重量,多渴望懂得的人给些温暖借个肩膀。
很高兴一路上我们的默契那么长,穿过风又绕个弯,心还连着像往常一样。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四、那些我到过的地方趁年少,多出去走走。
听到长辈们说起最多的一句话了。
常常在想,是不是现在不远游,以后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总是说时间还很多,还有无数无数个明天等着我们。
偌大的世界,渺小的我们。
可以去到的地方太多太多。
往往人们以各种事情为由加以推脱,于是,忙碌便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
于我而言,出游的机会并不多。
至今犹记的一次旅游是清明去了常州。
和十几个朋友一起,玩的是很多看似惊险或幼稚的娱乐项目。
说到幼稚,其实也不尽然吧。
像我们这般大的孩子,小时候真正有条件去玩这些的并不多。
于是,大家抱着弥补儿时遗憾的心态,倒也玩的很尽兴。
岁月不待人,我们不是也该抓住时光的尾巴,在正当年少的年纪痛痛快快的去玩去疯狂。
上一个暑假,有幸参加野外实习。
于是跑遍整个苏北和浙江。
带队老师戏言,我们这是在自驾游。
尽管时间匆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路上。
甚至风景都来不及好好欣赏,但心里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印象中走过的路,遇过的人,历久弥新呢。
杭州,很干净的地方。
蔚蓝蔚蓝的天,虽是酷热难耐的炎夏,依旧有种清透的感觉。
当然,我没有去到西湖。
我们的任务注定只能走最原始的地带,看最天然的风景。
谁说不是一种幸运呢,那些大片大片的绿色,大片大片的金黄,的确有种流浪的快感。
“任何一种环境,初次见面就预感到离别的隐痛时,你必定爱上它了。
”这话说得真的无懈可击,于杭州,便是这样的感觉。
相反的,对于旅游景区,我倒是没有太大的兴趣。
似乎不乐意见到假期黄金周那种人挤人的场面。
旅行的目的不是看人,而是放松心情,调整心态。
好比苏州园林,犹记得老师讲过的,那是一个文人的家,当成千上万的人在同一时段挤进去的时候,还有心情去感受文人雅居的情调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因此,旅游,心境很重要。
五、柔软时光与永久流浪①关于柔软时光每每想到像西藏这样的地方,心就开始柔软起来。
仿佛寒冷的冬日,阳光绽放的温柔,那么贴心和温暖。
也会一遍遍的想,是什么样的力量,才会让我这样着迷。
给不了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故事。
西藏的故事,拨动无数人的心弦爱上一座城,许是为这光怪陆离的凡世中那一丝真实和自由。
心想,如果到达不了那个地方,就一定无法贴近她,无法懂得她,无法呼吸她。
只是觉得这一种感觉,在任何地方,是任何人和事,都不能带给我的。
内心的安定,静美,沉淀和充实。
有一种不一样的力量,可以带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内心还能颤抖的人。
或者说是那些还在执着,还在寻找,还在坚持,还在任性的人。
西藏就像是另一个家,为流浪的内心提供一处场所歇息,为疲惫的灵魂提供一出场所疗伤。
在那里也许可以看到很多有勇气放下,有勇气追寻的人。
只有他们可以做到这些,抛开纸醉金迷,放下官场名利,褪去华美衣裳,丢下凡尘俗世。
到这里寻找安宁,还有空气。
随意且随性的生活着,只是为自己。
我自知达不到他们的那种境界,但只要靠近,也觉得内心和灵魂都开始柔软和蜷缩。
这是一种力量,从内而外发出的。
这是不一样的世界,也许正是我内心深处的世界。
岁月静好,细水长流。
这是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凄美,或悲壮,或平淡如水,或汹涌澎湃。
只是这世界存在太多的伪装,在那里,才能放心找到真实的自己,或许是那个自己都不曾认识的,早已被遗弃的自己。
西藏于很多人来说,更是一块疗伤地,曾经死去活来轰轰烈烈,在这里再次想起都是漫不经心。
生活真的没什么大不了,很多以为会念念不忘的事情,也会在那样的环境下烟消云散吧。
以前的那些过得去的过不去的,都终将过去,那些忘得了的忘不了的,也终将忘记。
将过去埋藏在这片古城,然后生活还是要继续,要有更多的勇气和信心继续。
心底最想要最向往的,才是最真的,最值得去追寻的。
想在古老的道路上,一直走一直走,不与任何人对话,不在意任何事,心中静静的想很多,轻轻和自己对话。
这便是柔软时光的意义了。
②关于永久流浪之于流浪,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词是带有贬义的。
然而,我想表述的怕是另一层意义。
流浪是个看似很寂寞很孤独的词,却又有那么多的人神往。
其实只有勇者才敢于尝试流浪的生活。
流浪就是没有目标的行走。
流浪者在一个地方待久会感到迷茫与无助,所以流浪者要不断的行走与漂泊,因为只有在路上流浪者才会充满希望。
常常会心想,何时我也能背起行囊,卸下一切负担,独自一人流浪远方,寻找我心中的那一方净土,寻找那梦中的橄榄树。
还记得有次见一个闺蜜更新过这样一条状态“去流浪去流浪……”当时其实是很惊诧的,不解地问:为什么会有这个奇怪的想法呢?她直言心里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或许只是思想上的一种冲动,总觉得在同一个地方呆久了会产生厌恶感,因此会向往自由,向往他乡皎洁的蓝天,广袤的海洋,辽阔的草原,湿软的沙漠。
所以就想四处流浪,到处走走,到处看看,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一个假。
好惬意的想法,也许还可以是漫步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看飞马驰骋而过,晚上坐在松软的草地上,数天上的星星,享受难得的宁静。
或者是畅游在碧海蓝天间,毫无顾忌地光着脚丫,悠然自在的行走在湿软的沙滩上,一边拾千奇百怪的贝壳,一边聆听海的歌声。
抑或是穿梭于各个喧闹的古城之间,踏着古人的足迹,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领略华夏文明。
突然就这么希望自己也能浪迹天涯,去每个自己想去的地方,去多看看无字天书,相信从大自然中我也能汲取到无尽的力量和知识。
我未真正的流浪过,因此也不能细数流浪者的心声,或许流浪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一个人逍遥自在,非常的自由,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负担。
但我相信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真正的流浪者自己才能体会。
保留的个签是“一个人的朝圣路”。
我向往有朝一日自己能去流浪,亦或是心灵上的放逐。
一个人流浪在异乡的街头,望着的虽然依旧是那同一片蓝天白云,但一路走来留下的是一串串幸福的脚印,一个个美好的梦想。
柔软时光,永久流浪。
于我而言,这便是旅行最大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关于西藏、旅行、流浪等名词释义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社 1992年版范玮琪《最初的梦想》部分歌词陈绮贞《旅行的意义》歌词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插图来源新浪微博“一块去旅行”精选,自己旅行拍摄作品等统计信息:页数:10字数: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