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练字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卒于386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的父亲,就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母亲郗氏,是太尉郗鉴的女儿。
王献之初以才封主簿、秘书郎,后为卫将*,长史,拜建威将*、吴兴太守,至中书令。
死后,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太宰,谥日宪。
王献之出身于诗书墨香之家,三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赋,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聪敏,父母很是喜欢。
由于父亲王羲之是东晋很有名气的大书法家,他常以此引以为豪。
每当父亲伏案挥笔写字时,他都要站在旁边看。
不久,他便看出了点门道,还常常对父亲的字评头论足,如哪一撇有劲、哪一点恰到好处等等。
天长日久,他渐渐对书法也产生了兴趣,但怕别人讥笑,常常私下里模仿父亲写字。
有一天,他正在自己的房间关门偷练,忽然听到嘭嘭的敲门声,急忙将笔墨纸砚藏起,又将书本拿出放在桌子上,摆出一副读书的架式后,才去开门。
待他开门一看,原来是父亲来检查他的功课的。
可是,当他将父亲让到屋内,将书本递给父亲,准备接受检查的时候,父亲却笑着把书本放到桌子上,对他说:“别给我打马虎眼了,快拿出你写的字来吧!”王献之瞪着小眼睛说:“我并没写字呀!”父亲见他不认账,起身在他的床下翻了出来说:“这是什么?”王献之傻了眼,只好红着脸说:“并非我要欺骗父亲,实因我刚刚学写字,不像样子,怕别人说我好高鹜远,才私下练习,待练好了,再让您看也不迟!”王羲之把儿子写的字放在桌子上一看,见已有模样,有的字还写得相当不错,于是高兴地说:“不要说了,这是父亲的过错,没有主动教你。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有成绩了。
不过,你未经指点,就能写成这个样子,也真难能可贵了!”从此,王献之就正式跟着父亲学写字了。
有了父亲的指点,他的字进步很快。
于是,王献之“一点知不足”的故事便发生了。
有一天,王羲之来到儿子的书房,见献之正专心致志地练字,没有发现他,就悄手蹑脚地来到儿子身后,突然伸过手去,用力去拔献之手中握着的笔,竟没有拔动。
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王献之练字专一,刻苦钻研,曾经每天练习千个字,终于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家。
王献之练字的事例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为了练习书法和汉字,他每天都要沿着城墙行走,净心静意,反复地书写“天地玄黄”四个字,直到将这四个字的境界描绘得完美无瑕。
后来,他在《兰亭序》草书中使用“松赞干布”这个藏语词作为笔名,这一笔名后来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些事例都显示出王献之在练字方面的毅力和决心,他坚持每天不断地练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书法家。
他所倡导的“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也是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有事者事竟成的事例
1、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他见父亲的字写得非常好,所有的人都在临摹他的字,真是羡慕不已。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书法家。
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了。
2、茅以升立志建桥
茅以升十一岁那年的端阳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船比赛。
他和小伙伴约好,一块儿到河畔看个痛快。
由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桥的古老拱侨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
他出门只要见到桥,总要上上下下看个仔细;读书读到有关桥的内容,就立即将其抄在本子上。
他收藏的各种桥的图画、照片,更是数不胜数。
因为这个,他还得了个“小桥迷”的绰号!
3、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
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4、华佗拜师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
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
后来华佗跟随
师父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字子虔,号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被后人尊为"王献之"。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被后人传颂不衰,被誉为书法史上的泰斗,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是一段传世佳话。
据传记载,王羲之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家中练字,刻苦钻研,不断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
据说,王羲之在练字的时候,会选择在清晨或黄昏的时候,因为这两个时段的光线最为柔和,有利于观察字迹的线条和笔墨的浓淡。
王羲之练字的时候,总是非常认真地端坐在案前,手握毛笔,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一丝不苟。
他会先准备好毛笔和墨汁,然后用毛笔轻轻在宣纸上写下一行行的字,每一个笔画都是精雕细琢,每一个字都是用心书写。
他用毛笔挥洒出的每一个笔画,都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据传闻,有一次王羲之在练字时,墨汁用完了,他便用清水代替墨汁,继续练习书法。
在他的笔下,清水也能写出流畅舒展的字迹,这样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也成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精神的象征。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
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就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为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追求卓越的执着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王羲之教子练字的故事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小跟父亲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作为书圣之子,字自然很好,他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
”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
”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而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
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书圣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
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
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王羲之教子。
王献之是晋(jìn)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
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
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
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
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gāng)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
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xiè)地勤学苦练。
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说默读课文,体会王献之的父亲指着水缸说的话暗含着什么意思,试着说一说。
练用自己的话说说王献之是怎样成为大书法家的。
表演假设王献之通过“时空隧道”来到你们班,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他进行采访。
认晋缸懈写聪夸模赞顿惭愧抚摩凳聚缸持自选词语夸奖秘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
2、理解自满、惭愧、秘诀、聚精会神等词语。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知道王献之成为大书法家的秘诀,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弄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成功的秘诀。
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长河中的一个奇迹,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字子建,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行草之祖”。
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在家中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为此还受到了家人的责备。
然而,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坚定。
在王献之的家乡,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郭璞。
王献之常常前去拜访郭璞,向他请教书法技艺。
郭璞看出了王献之的才华和努力,便决定传授他一些书法的基本技巧。
王献之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认真,每天都会花上数个小时练习书法,不断地揣摩书法的精髓。
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还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赞赏。
皇帝特地召见王献之,赐予他御笔,并邀请他为皇室撰写书法作品。
王献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他常常到山水之间,观察自然界的山水风景,从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的美妙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后来,王献之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练字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人们常常说起王献之,都会提到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
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正如王献之一样,只有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练习中,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
王献之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高度,才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愿我们都能像王献之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王献之练字》教学设计
《王献之练字》是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课文讲述了王献之如何努力,坚持不懈、勤学苦练获取成功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同学们懂得了只有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同学们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样人。
2、知道王献之如何成为书法家的,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3、理解“自满、惭愧、秘诀、聚精会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要知道书法家是如何成功的。
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王献之是我国晋代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历史渊源流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书法作品,都出自王献之之手。
(简介王献之生平。
)
王献之如何能成为书法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献之练字》一课。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2、同桌互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三、细读品研
1、读了课文,你认为王献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2、围绕”自满”一词学习第一段
(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自满的意思.。
(2)为什么会自满?
(3)出示段落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连接。
(4)当听到别人的夸奖,王献之会想些什么?
3、小结
4、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从哪句话可以体现出小献之的自满、骄傲?(指导朗读)
(2)说一说父亲是怎么做的?说明小献之怎样?
(3)小献之一写了好多字,给父亲看时,小献之会想什么?
(4)小献之原以为可以得到父亲的表扬,没想到却是父亲随手加了一点儿,父亲想告诉他什么呢?(同桌讨论)
5、听了母亲说的话,有哪些表现?在课文中找一找。
6、默读课文,想一想父亲的秘诀是什么?
(1)生默读,思考。
(2)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的意思。
(3)指名用不急不躁,胸有成竹的语气读父亲的话。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献之是怎样成功的?
7、板书小结
四、拓展延伸
根据同学所说,出示名言。
引导学生也说几句。
五、概括升华
让同学们回去找关于王献之或者是其他勤学苦练的小故事,读一读,相信能从他们的故事里得到成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