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4 雁门太守行 3
- 格式:ppt
- 大小:413.00 KB
- 文档页数:23
导入:T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T2葡葡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T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T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T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T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刚才大家分享了本组搜集的有关“战争”的诗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齐读诗题《雁门太守行》。
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的一生是屡考屡败的一生,是愁苦多病的一生,是壮志难酬的一生,他的生命定格在27岁。
但他的一生又是个性鲜明的一生,是才华横溢的一生。
李贺曾带着这首诗求见韩愈,韩愈当时送走客人正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呈送给韩愈,韩愈随手翻翻便拍案叫绝。
这首诗,是李贺在17岁时写成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大声地吟诵它,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文读流畅。
现在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诵A:读完B评价 B读师:评价(轻重缓急发于心,抑扬顿挫总关情,做到这八个字,方显韵味)后范读:现在听我将这首诗朗读一遍,听的时候注意揣摩我的语音、语速、语调,适当的时候用记号做出标注。
好,静默一会儿,回味一下,想想哪些地方你能处理得比我更好。
现在把你的领悟化成声音,我们齐读这首诗:这首诗中有些词语不太好理解,书右侧给出了我们注释,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学习,先自己读一读,把不理解的词语、句意圈画出来,想一想,和组内同学议一议。
无法解决的问题记下来,一会儿全班一起讨论。
你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吗?明确:行:一种文体。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借用的古乐府曲名,这一曲名大多写的是边塞战争之事。
所以战争发生地不一定在雁门关。
夜紫:战场的血迹。
雁门太守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学情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学生对此题材的诗歌难于把握,通过对诗歌体例和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此类诗歌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一、激趣导入: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三、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