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逻辑
- 格式:docx
- 大小:16.86 KB
- 文档页数:10
政治的逻辑第一章读后感这第一章啊,感觉就像是在给我搭建一个政治世界的框架基础。
它没跟我玩虚的,上来就开始讨论政治的基本概念那些事儿。
我一开始想,政治嘛,不就是那些当官的在电视里做的事,什么开会啊、讲话啊之类的。
但读了这章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天真。
书里把政治说得就像是一场超级复杂的大型游戏,有它自己独特的规则、目标和参与者。
而且这个游戏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玩得转的,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就好像一棵大树,地面上看到的是枝繁叶茂的政治现象,地底下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在支撑着呢。
我特别记得它提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那段,以前觉得这俩就是两条道上跑的车,各走各的。
但现在明白了,它们就像两个好伙伴,互相拉扯又互相扶持。
经济就像是基础的地基,政治的大厦盖在上面。
没有好的经济,政治也会摇摇欲坠;而政治要是搞不好,经济也别想顺顺当当发展。
这关系就像两口子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偶尔还得互相迁就一下。
还有关于政治权力的讲述也很有趣。
原来政治权力可不是那种简单的“我说了算”,它背后有着合法性这个关键因素。
就像一个领导,如果大家都不认他这个领导,他的权力也就是空架子。
这让我想到我们学校里的班长,要是他光靠武力或者威胁同学来行使权力,肯定没多少人真服他。
只有那些靠自己的本事,能为大家谋福利,让大家心服口服的班长,才是真的有权力。
不过这第一章也有让我有点晕乎的地方。
有些概念啊,真的是绕来绕去的。
感觉就像在走迷宫,刚刚觉得自己好像懂了,下一句话又给我绕到另一个弯里去了。
但我想这可能就是政治的复杂性吧,哪能一下子就全明白呢。
总的来说,这第一章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政治世界的神秘大门,虽然门里雾气蒙蒙,还有很多东西看不太清,但已经让我迫不及待想继续往里面探索,看看后面还藏着哪些关于政治的大秘密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引发的思考:中国传统政治的内在逻辑一、引言初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被其思想之深刻、立场之鲜明、观点之明确所折服。
与其他历史著作侧重于叙述史实、注意立场中立不同,此书重在评论,其要义在于解放思想,而思想解放之工具在于明了“得失”,故全书体现着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之思考。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中国的传统政治被冠以“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在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西方坚船利炮裹挟着政治思想入侵中国,急于变法图强的国人忽视传统政治,以至于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故书中所述诸多观点与世人历史常识多有出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切入,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得失利弊,揭示政治制度变迁的规律,从而深刻阐释中国传统政治背后所蕴含的逻辑。
在钱穆先生写作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在骂声中被贬斥地一文不值,但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任何制度只要存在一两百年,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相适应。
现在我们批判传统中国政治,是凭自己所处环境和需要来评价历史上以往的各种制度,按钱穆先生的说法这是一种时代意见。
但实际上,今人研究古代的人与事,时代的烙印不可避免的会在我们的观点中有所体现,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意见。
何谓历史意见?钱穆先生认为是制度实施时期有关各方意见之反应。
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所包含的内容卷帙浩繁,但总有一些规律贯穿始终,结合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我们可以理顺历朝历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以及文化要义。
钱穆先生精通这一方法,通过观察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制度发展,一些规律性的特征从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变迁过程中被总结出来,这些特征的背后包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
钱穆先生在书中总结中国的传统政治有这三点特征贯穿始终:中央政府集权倾向;社会阶层的日趋平等;政治制度的教条化。
从本质上来说,这三点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特征以及其他从属特征都可以归纳为两点:控制模式的转换问题以及制度过程的理念问题。
《政治的逻辑》读后感
《政治的逻辑》是一本现代政治思想家西蒙·费舍尔所著的著作,书中对政治问题是科学考察与合理分析。
本书从政治理论出发,讨论
与政治相关的问题,包括究竟能够实现正义之路、平衡政府的权力和
人民的自由、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等。
我在读了本书之后,对政治和伦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本
书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比较分析,我发现,在
这两种模式之间,政治逻辑上存在著明显的差异,即“自由、正义和
效率”形成“能力平衡和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
此外,本书还深入地探讨了全球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的原因,以
及如何通过“政策修正”的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提高生活水平的问题。
我发现,在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时,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将公共利润与个人利润有序结合,以便拉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政策
修正的效果,使政府更好地通过法律和政策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
状况。
总而言之,《政治的逻辑》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对于了解当下
世界政治现实背景,探讨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本
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当今的政治热点,正确
引导人民以针对性的做法,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社会价值。
政治的逻辑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历史逻辑,同时也是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构建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相并列的高度,这充分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一、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附状态。
这种文明方式虽然也有对自然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基本上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使是区域性的生态灾难也还不足以引起人们对自身生存问题的恐慌甚至反思。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曾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但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状态”,而且这种“征服状态”是野蛮的、掠夺式的。
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以它极大地伤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有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读民国的政治逻辑有感
民国的政治逻辑是邓野描写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的一本书。
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政治的逻辑不同于学术的逻辑,学术只能就事论事,而政治的逻辑却要求你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来选取恰当的表述方式,而不能总是就事论事。
政治的着眼点往往不在于政治本身,而在于问题之间的联系。
学术史要求你就事论事的,也就是说不会因为周遭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但政治往往却是这样。
而作者也在书中结合民国的政治环境,根据民国的政治进程来阐述了他的这一观点。
最吸引我的其实是作者提出来的这一观点。
我们知道,最合理的逻辑应当是就事论事,然而作者却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
但是这一观点却不是随便提出来的,是经得起仔细推敲的。
并且作者也在之后小心地求证了这一观点。
现代主体性政治的逻辑终点政治叙事中的生命政治概念及其环节罗骞*近年来,生命政治成为国内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正在迅速发展,不仅有数量不菲的学术论文发表,而且有不少的博士论文以此为论题㊂总体来看,国内对这个话题的研究主要在于对国外理论家生命政治思想富有成效的引进和介绍㊂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大致搞清楚了国外理论界生命政治概念的发展脉络和不同含义㊂关于福柯㊁阿甘本㊁奈格里和哈特㊁科耶伦㊁埃斯波西托㊁齐泽克等理论家的生命政治理论已为学界熟悉㊂随着研究的展开,一些学者以生命政治为范式重构政治思想的研究,生命政治概念开始成为研究的视角㊂就像福柯的 生命政治 之后, 生命 概念出现了泛化现象一样①,目前生命政治概念本身也存在内涵不清晰㊁边界模糊和逐渐泛化的趋势㊂是不是说某种政治思想中谈及生命,它就是生命政治理论?是*①罗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㊂在生命政治(biopolitics)之后有 生命伦理学 (bioethics)㊁ 生命经济学 (bio-econo-my)等, 生命 的系列概念在泛化,参见Kean Birch, The Problem of Bio-concepts:Biopoli-tics,Bio-econom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othing ,Cult Stud of Sci Educ,Vol.12,2017, pp.915-927㊂011历史唯物主义与生命政治不是说政治权力始终以人的生命为对象,因此政治始终就是生命政治?生命政治概念中的生命指的是何种意义上的 人 ?生命政治概念要有意义的话,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得到回答,明确我们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并且在何种意义上这一概念才真正具有理论价值,而不是在漫无边际的使用中消解了它的思想力量㊂为了在历史发展和思想逻辑层面确定生命政治概念的位置,本文将从理论叙事的角度阐释一种生命政治概念㊂生命政治概念将被理解为现代政治叙事展开的一个基本环节,并且是现代政治叙事的逻辑终点㊂这一生命政治概念有利于揭示现代政治哲学的思想实质及其展开路径,有利于历史地定位生命政治的成就及其限度,也有利于形成生命政治概念阐释的规范框架,为理解不同的生命政治概念提供一个概念的参照系㊂一从政治叙事角度提出的生命政治概念政治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㊂关于此种存在方式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概念㊂不同政治概念体现了人类把握政治的不同对象性意识㊂也就是说,受制于不同的对象性意识框架,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概念㊂政治概念是本质论意义上的范畴,是人的对象性意识对政治的规定㊂人们对政治这种存在方式的理解是通过不同的政治概念展开的,因此政治观念的形态学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政治概念凝聚起来㊂生命政治这个概念要有意义,就必须在政治概念的历史和逻辑中占据特定的位置,在政治概念的谱系中显示出独特的含义㊂假如说生命政治这个概念被用来指政治本身,任何政治都被看成生命政治,生命政治这个概念会失去它的独特意义,同说 任何政治都是人的政治 一样空疏,因为人的生命不论在政治实践还是在政治思想中始终都是政治的对象㊂为了避免这种概念使用的泛化,确保这一概念的生命力,我们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政治概念框架,以便赋予这一特定概念特定内涵,确定其在政治理论叙事中的位置㊂我们用生命政治来表示现代政治概念的一个基本环节,它是以人的生物性生命为政治叙事基础的政治概念㊂因为只是到了现代,肯定和捍卫人的物性肉体及其欲求才成为政治解放的基本诉求,并成为政治叙事的出发点之一㊂这一初步规定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生命政治属于现代政治哲学的范畴,它是现代主体性解放政治自我展开的环节;另一方面,生命政治是人的对象性意识理解政治和规定政治形成的一个概念㊂这一概念从人的生物性生命出发理解政治,意味着一种把握政治的理论叙事㊂这一概念既不是说政治以生命为对象,因此政治就是生命政治,比如说在阿甘本那里;也不是说政治现象在现代发生了转变,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口成为治理的对象,这是福柯生命政治概念的最初含义;当然也不是说政治实体像生命有机体一样生长和运作,因此应该用一种生物主义和生物园艺学的概念理解政治实践㊂园艺学的清理杂草概念被看成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基础㊂作为理论叙事的生命政治概念意味着政治的理解奠定在生物性生命概念的基础上,人的物性实在(肉体)和实在物性(欲求)成了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出发点㊂政治以人的生物性生命为基础得到阐释和领会,因此在捍卫人的物性存在的意义上寻求主体性的解放㊂生物性生命的解放是现代解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诉求,生命政治也就成了现代主体性政治叙事的基本环节㊂在这种意义上,福柯和阿甘本等人对权力治理 生命 的现象描述才能获得批判性的意义㊂作为肉体生命的人在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中始终存在,人始终是政治的人,而政治始终是人的政治㊂但是,前现代社会中的人并没有被理解为存在的主体,而是被理解为消极被动的存在㊂超越个体存在的观念和原则成为政治叙事的基础㊂古代政治中的神权政治㊁111现代主体性政治的逻辑终点。
政治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构成逻辑物和历史物的统一基础,就是认识上的人类历史实践、社会实践。
所谓认识,就是客观世界向人类意识的反映。
认识的这种过程——认识向着客观方面的运动,不单纯是直线的,简直复杂地、曲线地、辩证地进行着。
因此,统一着逻辑和历史的,就是认识上的真理性的规准,作为认识的辩证法契机的人类实践。
于是哲学除了具有着它的意识形态外,还有它的科学性,即逻辑性。
那样,在辩证唯物论看来,那以人类懂得历史实践社会作了基础的现实的认识过程之历史,就是逻辑的法制和范畴的基础。
认识经过实践,在直接的现象中,暴露其本质的法制,这是人类的认识,一切科学、哲学的一般发展行程。
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这一认识的历史中,逻辑的概念和范畴便表现出来。
在黑格尔来看,以叙述“纯粹理念的永远自己发展为内容”的逻辑学,比起哲学史来,它是最基本的、发源的东西。
黑格尔逻辑学,就是“纯粹理性的体系,纯粹理想的王国”。
它的内容,是“世界和有限的精神被创造以前,已经在其永远的本质上存在着的神的表现”。
逻辑学在先,哲学史在后,逻辑学比起哲学史来,它是基本的、优越的。
然而辩证法的唯物论,却不是这样看的,辩证法唯物论体系逻辑学,必须要基于要约认识史、要约哲学史的建立。
辩证法的唯物论,立脚在模写说上。
这里,重要的是只有唯物论,才正确地结合着逻辑学和哲学史,正确地统一着哲学史和逻辑学。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这个根本命题,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根本要素,因此,哲学唯物论,便和史的唯物论统一。
研究认识的这样发展的学问,就是认识论。
这样的认识论,实际上就是逻辑学,逻辑学就是认识的学问,就是认识论。
逻辑学是“思想史的精髓”,是“思想史结果和总计”。
逻辑学不是关于思维的外部形式的学问,它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以及精神的事物之发展法则的学问。
当这样解释之时,逻辑学和认识论就一致起来。
因此,我们要正确地理解逻辑学的概念和范畴时,就要从基于逻辑而概括起来的世界史和世界认识史中,读取其发展的一切基本阶段。
我眼中的政治和政治正确对于普通人来说,政治是件似乎既很遥远又距离很近的东西。
我们每天通过电视、报纸甚至道听途说来获悉一些政治信息并且自顾自说的谈论政治,却又永远无法正真的站在政治权利中心的舞台。
即便如此,对于政治的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她深深影响着我们,无形中掌控着我们的生活。
先来理解什么是政治。
“治”表示管理良好的社会状态,与“乱”相对,所以“治”是“政”的结果,有“政”才会有“治”,失“政”就会失“治”而生“乱”。
中国古代往往把“兴衰治乱”放在一起来谈,就是这个原因。
这就是“政治”一词的正统内涵。
两千年前的孔子对于政治有如下理解:在他的理论体系里面,是家国同构的。
具体来说,就是将周朝时代的宗法伦理体系,改造为家庭伦理道德,所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然后推而广之到政治制度,讲求“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儒者根据孔子这种由血统到正统再到道统的思路,创造出一套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权为核心的阶级关系和人民内部的全局性关系。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可以通俗的说政治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公共关系不断发展前进。
再来谈谈政治正确。
很多人把政治正确理解成教条行为,因而说它容易导致矫枉过正,这是一种忽视本质的线性思维方式。
这种方式并不利于人们理解政治正确究竟是什么,究竟是为了什么。
政治的逻辑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历史逻辑,同时也是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构建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相并列的高度,这充分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一、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
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
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
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
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附状态。
这种文明方式虽然也有对自然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基本上
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使是区域性的生态灾难也还不足以引
起人们对自身生存问题的恐慌甚至反思。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
文明步入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曾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物质文化生
活水平。
但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
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
的“征服状态”,而且这种“征服状态”是野蛮的、掠夺式的。
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以它极大地伤害自然环
境为代价的。
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有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动力,另一
方面又破坏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
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
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
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1]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类型实质上是
一种相互对抗、相互报复的历史形式出现的,人类建造的庞大的技术帝国成了一种反自
然的、威胁自然及人类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异化物,相应地,现代人和现代社会也为此付
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破坏所
带来的“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是主体异化、德性传统失落的“意义危机”。
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 西方工业化国家开
始普遍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存危机”,生态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益深入人心。
面对人类文明演进中出现的种种生态灾难,人们力图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同时,随着生态问题从自然领域向人类社会的转移,从纯技术领域向制度性领域转移,它相应地也成为了政党、政府和公众都极为关注的政治问题,文明生态化也成为当代全球政治运动的一大亮点。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在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老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人类文明观
的历史演进。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超越了以往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社
会文明形态,它也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全新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的生态文明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尽管没有形成明确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但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中很多观点超越时代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于当代
人类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具有
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对自然有高度的
依存性,因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
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
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1]。
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
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即“人化的自然”,它
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
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
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
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
”但“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
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
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
素。
”“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自然界和历史之间
的对立。
”马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历史,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问题来认识,并在此基
础上将人和自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