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逻辑分析方法(简单逻辑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2.35 KB
- 文档页数:2
逻辑分析2篇第一篇:逻辑分析经典案例逻辑分析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和逻辑性,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逻辑分析经常被用来分析各种问题,以达到理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逻辑分析案例。
案例一:树与森林假如有一个森林,里面生长着很多棵树。
这些树不同高,不同粗,但从整体上看,它们构成了森林。
那么,这些树和森林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答案很简单,森林是由众多的树组成的,而树是森林的构成单位。
从大体上看,森林和树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植物,都是由根、茎、叶构成。
但从细节上来看,森林和树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逻辑分析中,要往细节上看,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以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解决问题。
案例二:谷仓里的麦子假如有一个人要在谷仓里把一袋麦子分成三份,每份比上一份多出来1斤。
他不想浪费麦子,所以他要确保分完后没有剩余麦子。
那么,这个人应该怎样把麦子分成三份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很有难度。
一般人都会想到先把麦子分成两份,然后再把其中一份再分一半,这样就形成了三份。
但是,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麦子剩余。
正确的方法是:将麦子分成六份,这样每份就比上一份多出来了1/5。
再将其中两份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第一份;再将其中三份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第二份;最后,再将其中四份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第三份。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逻辑分析中要注意细节和细心,不能过于简单粗暴,要耐心思考,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不仅能够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还能够提高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逻辑分析的应用逻辑分析是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它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逻辑分析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
应用一:解决疑难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在面临疑难问题时,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比较简单的,而有些问题可能会比较复杂。
面对问题,我们需要学会运用一些方法来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逻辑分析是指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来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在进行逻辑分析时,我们可以先明确问题的表面现象,然后逐步深入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通过逻辑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问题,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因果分析是指通过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进行因果分析时,我们可以列举出问题可能的各种原因,然后逐一排除,最终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
通过因果分析,我们可以避免只是解决问题的表面现象,而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对比分析是指通过将问题与其他类似问题进行对比,找出问题的特点和规律。
在进行对比分析时,我们可以将问题与其他类似问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问题,从而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法。
最后,我们还可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系统分析是指通过对问题所处的整体系统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进行系统分析时,我们可以将问题放在整体系统中来思考,找出问题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通过系统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问题,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总之,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才能更清晰地了解问题,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希望以上介绍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2010年第6期下旬刊·总第460期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主要包含四个核心概念,即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政策之窗。
从这四个概念入手对广州市的“禁摩”政策过程加以应用分析。
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的存在以及“政策之窗”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以“多源流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剖析中国政策过程具有一定适用性。
“政策之窗”的打开需要问题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的共同存在。
但同时,该理论作为源于西方的公共管理政策分析的工具,应用于分析中国特有国情、政治制体和管理体制下出现的具体问题时,其对政策过程的解释力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所谓政策过程理论,是指政策研究者基于一定的经验事实,在一定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某个或多个维度对政策的逻辑过程或过程中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的一组本质上相互联系的概念或命题,以及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框架体系。
西方已经发展了许多较为成熟的政策过程理论,而其中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多源流分析框架和支持联盟框架属于较有代表性的三种。
一、多源流分析框架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主要讨论了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问题。
他所采用的是对组织选择的科恩-马奇-奥尔森(Cohen-M arch-Olsen)“垃圾桶模型(garbage can model)”1的一种修正形式。
金登认为,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中存在着三条过程“溪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和一个“政策之窗”。
问题、政策和政治这三条过程溪流主要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各自都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的。
这些分离的溪流往往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汇聚在一起。
解决办法与问题连接起来,而且他们二者都与一些有利的政治势力连接起来。
而这种连接只有当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s)———竭力提出最得意的政策建议或关于问题的想法的机会———打开时,最有可能出现,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
报告中问题解决和提出建议的逻辑分析方法问题解决和提出建议是报告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需要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方法来进行分析。
本文将从问题定位、原因分析、解决方案、评估效果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问题定位问题定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它需要明确问题的具体内容和范围。
在报告中,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问题定位。
1. 了解背景信息:对于一个问题,需要了解其发生的背景信息及相关的历史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和影响因素。
2. 确定问题的表象:根据背景信息,确定问题的表象,即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具体表现形式。
这有助于在问题分析中更精准地确定问题的实质。
3. 界定问题的范围:根据问题的表象,明确问题的范围,即确定问题所涉及的对象、时间、空间等限定条件,以便后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二、原因分析原因分析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它旨在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报告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原因分析。
1. 寻找直接原因: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问题发生的直接原因,即导致问题的具体因素。
这些直接原因常常是问题表象的产物,对于解决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
2. 探究深层原因:在找出直接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寻找隐藏在直接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深层原因往往是问题发生的根源,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和推理来揭示。
3. 评估原因的重要性:在找出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后,需要评估各个原因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这有助于确定优先解决的原因,以及后续解决方案的制定。
三、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需要合理、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来实施。
在报告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方案的制定。
1. 收集信息:通过调研、采访、文献查阅等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教训。
这些信息有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参考案例和方法。
2. 提出多种方案: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每种方案都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这有助于丰富思路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维。
3. 评估方案的优劣:对提出的每种方案进行评估,包括成本效益、风险程度、可持续性等方面,以确定最佳方案。
策略报告逻辑分析方法在策略报告的逻辑分析部分,我们需要对所述策略的逻辑连贯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逻辑分析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策略的有效性和实施可行性。
1. 问题树分析法:问题树分析法是一种将问题分解为多层次的问题树结构,并通过分析每个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识别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方法。
首先,明确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并将其作为问题树的根节点。
然后,逐层拆分和细化问题,直到达到可以处理的具体问题为止。
最后,分析每个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2. 影响图分析法:影响图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绘制问题的因果关系图来分析各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程度的方法。
首先,确定问题的核心,并在图表中将其标记为根节点。
然后,分析和标注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根据每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程度,绘制出带有箭头的线条,表示因果关系的强度和方向。
3.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全面评估策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策略的内外环境。
首先,确定策略的目标和执行条件,并列出策略的优势和劣势。
然后,分析策略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将它们与优势和劣势进行横向比较。
最后,基于此分析,确定策略的相关性和可行性。
4. 边际效益分析法:边际效益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比较新增收益和新增成本来评估策略的经济效益的方法。
首先,确定策略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带来的变化。
然后,计算新增收益和新增成本,并将其进行比较。
最后,评估边际效益是否正向,以决定策略是否值得实施。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逻辑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评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在策略报告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供详细的逻辑分析结果,以支持决策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新闻评论中的逻辑:以《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逻辑分析为例摘要:在新闻评论写作中,逻辑可以提供建构论证和评价论证的方法,逻辑的价值贯穿于新闻评论写作的各个环节,新闻评论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素养。
基于新闻评论的逻辑探究,以新闻评论作品《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薛涌)的逻辑分析为例,对新闻评论逻辑混乱之现状逐一释疑。
《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观点视角独特,但没有把握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核心,因而观点有些短浅,论证缺乏说服力。
关键词:逻辑;新闻评论; 校长实名推荐制一、新闻评论写作中逻辑的意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结合上述丁法章对新闻评论的定义,在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时要充分发挥逻辑的功能,这样分析问题才能做到透彻、有理有据,解决问题也才能做到彻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编写的新闻评论教材《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中,有一篇《不要迷信评论的“角度”》,为论证观点“一个人观点市场的贡献,往往在于他从自己特定的(也是稳定的)认识条件出来,对具体事实的认识”,马少华以《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薛涌)为例。
对校长推荐的学生都是“全才”而非“偏才”这一现象,薛涌“凭其认识与经验一鸣惊人,他的判断不是角度问题”。
这篇新闻评论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各大报纸、网站纷纷转载,但有些地方的逻辑却不够严密。
二、《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逻辑分析评论标题“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是反改革” 与评论结尾呼应。
作者的中心观点是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是继“五校联考改革”后自己抢夺生源的措施,这限制了学生对大学的选择,这种做法以前在美国风行后受到抨击。
这篇评论的写作由头是北大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借《校长实名推荐,非智力品质开始呈现》一文回应实名推荐制的风波:“北大掐的此‘尖儿’非彼‘尖儿’”。
课程作业题目常用逻辑方法举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第1章常用逻辑方法举例1.1对比法山东省烟台市是我国著名的苹果之乡,但近年来,烟台苹果不断受到陕西苹果的冲击,苹果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烟台苹果为继续稳占首市场,就运用对比法探寻市场取胜之道。
一方面他同陕西苹果进行空间上的对比,分析二者产量、价格、天都、光泽、口感、大小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研究烟台近年的价格走势、种植密度、产量、营销途径与方式等信息。
将两方面的对比信息结合,找到了更好的销售方法与渠道,从而重新谋得了市场领先地位。
在本例中烟台苹果为重获市场领先地位,通过同陕西苹果进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对比,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寻找更好的销售方式和渠道的过程中运用了对比法。
通过对两地的信息进行对比,可以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对比彼此发展速度的快慢,了解水平的高低、力量的强弱、技术的优劣、产品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等,这些都是对比法的优点。
但对比法只是信息分析的基础,本例中也只是对一些可能影响他们产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对比,但实际的信息分析是比本例复杂得多的,需要对比的东西也还有很多,比如地理环境,地方政策之类的因素,同时可以依赖和借鉴的方法也还有很多,所以一般都是利用其他方法和对比法相结合,才能最终提出可行、周到的方法。
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知道对比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运用对比法的时候,进行对比的方法必须是可比的。
本例中两地的苹果就都有产量、价格、天都、光泽、口感、大小等方面共同的比较点。
其次,要注意对比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确立对比的标准。
陕西苹果为什么能挤进山东市场,是价格、品质还是服务优势,烟台苹果应该抓住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这样才不会做无用功。
最后,要注意避免局限性和表面化。
分析两地时要进行全方面的对比,不要只抓住局部和只从表面上进行分析。
1.2类比法过去人们喜欢吃水果糖,日用化工厂生产了香型牙膏;在国外,前几年男女老幼都喜欢吃各式巧克力糖,因此,牙膏也制成巧克力香型,取名叫“爱的可乐”,结果销路很好,尤其是青年人喜欢使用。
中国政策逻辑分析方法
是什么逻辑呢?
——就是高层所有的政策、决策,基于一个三层递进结构。
最高级别:政治稳定
中间级别:主权稳定
最下级别:社会民生
所以,如果一个事情只影响社会民生,大概率,可以容忍。
上升到影响主权稳定,就视情况而定,但被容忍的概率就大大下降了。
但如果一件事影响政治稳定,放心,一定不会被容忍。
所以,对于我们分析很多事情,理清了这个思路,就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比如,股市大跌,为什么不救呢?
影响政治稳定吗?没有
影响主权稳定吗?没有
影响社会民生吗?有一些
下面,我们再举两个大家关心的案例来分析一下
1、房价
是的,前几天的政治局会议,又一次提到: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口吻不可谓不严厉。
这一次,是真的要让房价下跌了吧。
我们不妨拭想一下。
如果房价下跌20-30%,会发生什么?
首付一共才20-30%,房价跌掉首付之后,购房者就会断供,及时止损,包袱就扔给了银行。
银行拿到后通常也不能原价拍卖,一般都要打个8折左右,银行就会出现20%的亏损,或至少10%的亏损,也就是不良率。
此时的开发商呢,因为房价下跌,市场上也都在观望,没有人购房,开发商的负债率都是接近100%的,失去了流动性,基本上倒下50%是极其轻松的,开发商借的钱都是通过银行、券商、信托、投资公司融过来的,没钱还,这些房子就成了不良资产,开发商破产之后,就是券商、投资公司的倒闭。
整个中国社会融资184万亿,60%以上的锚定物都是房地产,此时,社融杠杆就真的断了,这就是中国版的次贷危机。
中国版的次贷危机发生,影响的是什么?
只是社会民生吗?影响的一定是政治稳定!
这是断然不会被允许出现的,所以,房价大跌这事,在中国不会发生,因为涉及的是政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