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2017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51
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政治学,也称政治科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它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时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古典时期:早期的政治学出现在古希腊时期,政治学的创始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
他们将政治活动视为一种伦理学问题,讨论了正义、权力等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型。
2. 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基督宗教占据了支配地位,政治学领域的发展被压缩。
政治学家主要从事研究神权、君权等问题。
3.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欧洲政治学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扩大,涉及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制度等问题,政治哲学家们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了新的政治理论。
4. 现代时期:18世纪后半期,政治学成为正式的学科,政治学家们开始有系统地研究政治现象。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逐渐从哲学研究转化为社会科学研究,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如选举、政府部门职能、公共政策等问题。
5. 当代时期:现代政治学已成为一个跨学科领域,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相互关联,而且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国家政治,也包括了区域政治、国际政治等问题。
政治学发展历程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政治思想和政治体系的学科。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学思想,通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代政治学的体系。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是政治学的起源阶段。
在这个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了关于政治、国家和法律的思想。
他们主要关注政治组织、公民的责任和法律的作用,奠定了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中世纪时期,政治学受到宗教和教会的影响,政治理论被赋予了神圣的性质。
这个时期的政治学理论主要是关于君主权力和教会权力的关系,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研究。
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始于17世纪的欧洲。
启蒙思想家们开始关注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政府的责任。
社会契约论和权力分立理论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点。
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贡献推动了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以来,政治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政治学研究的内容逐渐扩大,从国家政治拓展到国际政治和全球政治。
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兴起对政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和自由民主两种政治体系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20世纪以后,新兴的领域如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公共政策等进一步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内容。
政治学家们开始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借助统计学和实证研究来分析政治现象。
政治学也逐渐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相互交叉,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模式。
当前,政治学正在持续发展和演变。
由于全球化的趋势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政治学面临着更复杂的挑战和议题。
政治学家们正在研究全球治理、民主转型、政治参与等新兴议题,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政治形势。
同时,政治学也在借助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方法,加强对政治现象的研究和理解。
总结来说,政治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政治哲学、中世纪政治理论、现代政治学兴起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阶段,如今正面临着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新挑战。
政治学的发展推动了对政治现象的更深入理解,并为政治决策和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政治学的演进政治学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从哲学发展出来的。
及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政治制度的分析又逐渐脱离政治哲学独立,成为政治学研究的「显学」。
然而,不久后,制度分析又被主导二十世纪英美政治研究的主流——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运动所取代。
此研究取向萌芽于本世纪初,奠基于三○年代,大兴于六○年代,迄今是当代政治学门的主流之一。
虽然,在七○年代初期又出现了「后行为主义」(Post-behavioralism),但这只不过是修改行为主义者某些研究定向的偏差;因此整体来说,政治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政治学的新典范。
基此,政治学的发展可分为三阶段:传统主义时期,行为主义时期,与后行为主义时期:一、传统主义时期:(一)政治哲学挂帅(十九世纪中叶前):●哲学与政治学难以区分●政治学多夹杂于伦理道德的命题,在方法论上多依赖演绎解释法●倾向以规范为主题,多关心评价政治的标准;例外也注重政治思想或政治史的研究,以哲学研究途径或历史研究途径为主●如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中古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近世的马基维里、霍布斯、洛克等(二)法制研究为主(1880年以降):●开始采用法律研究途径和比较研究途径,焦点集中于法律及政治制度●主要描述当时的政治制度与过程,以法律文件与宪法规约为主要资料基础;亦重视政治史●方法上主要仍属「描述性」(descriptive),重点放在描述政府制度典章(三)转向新的研究途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降):●开始正视观察、调查和测量方法可应用于研究政治现象●借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思考政治问题,使政治学从传统主义转向行为主义二、行为主义时期:●政治研究倚重于人类行为的变项,强调个人行为是政治研究的分析单位●采实证的测量方法,追求普遍性的经验理论(一)行为主义的萌芽:●对传统方法的怀疑与批评,且对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信心增加●芝加哥学派1(Chicago School)无疑是开拓行为主义的先锋。
第三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政治学是研究政治与政治关系的学科,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对政治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政治哲学古希腊哲学家荷马斯(600-500 BC)是政治学的先驱,他提出了“政治体制”这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不同的政治体制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结果。
希腊城邦的建立和荷马斯的政治学研究为政治学提供了一个确切的对象和一个可供分析的基础。
在荷马斯之后,阿里斯多德(384-322 BC)进一步发展了政治学思想。
他提出了“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区分,主张政治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旨在深入了解政治行为的规律和人际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研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典文化和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学的重要基础在此时开始形成。
这时期的政治学家参照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学思想,认为政治体制应该具有平等、公正、民主和法律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以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霍布斯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成为常见的思想流派。
社会契约论主张个人和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个人在享受社会保障的同时,也需要遵循国家定下的社会规范。
巴黎公社和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中期,巴黎公社的运动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崭露头角,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更重要的是将阶级斗争作为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公平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新制度主义、制度主义和行政流派20世纪中期,新制度主义、制度主义和行政流派逐渐兴起。
这些流派主张政治分析应该以制度为基础,强调制度对政治行为的重要影响。
其中,新制度主义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影响最大的政治学流派之一,它强调了市场机制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简述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古代思想家的政治理论、现代政治改革以及当代的政治体制改革等几个阶段。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古代思想家的政治理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思想家们,他们对政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这些思想家包括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等,他们在政治理论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孔子是中国政治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和仁爱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仁政”和“君子”的概念,认为只有德高望重的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墨子则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主张建立和平而公正的政治秩序。
荀子的政治思想则更加注重权力和统治的理论。
他认为君权神授,君主应该通过德行和治理能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孟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政治理论,他提出了“天子秉忠信,四海之内皆宣之”的观点,主张君主应该以忠诚和诚信来治理国家。
古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上几位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政治改革中国政治学的现代发展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
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政治改革的起点之一,这个运动是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以及改革政府机构而兴起的。
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开启了中国现代政治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此后,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北洋政府、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过程,对政治制度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这些经历为中国政治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借鉴,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的快速发展。
2017年10月自考《政治学概论》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是以下哪位政治家的观点?()A.亚里士多德B.凯尔逊C.戴维•伊斯顿D.马基雅维里【答案】C【解析】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戴维·伊斯顿的“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考点】政治的含义2.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一学派的主要思想?()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B【解析】道家,老子和庄子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
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实现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3.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A.《共和六论》B.《君主论》C.《社会契约论》D.《政治学》【答案】D【解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4.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
A.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分工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C.商人阶级的产生D.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答案】C【解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人阶级的出现。
恩格斯称其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
【考点】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的区别5.神权论认为国家起源于()。
A.神的意志B.阶级矛盾C.暴力D.人们相互订立契约【答案】A【解析】神权论—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考点】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6.封建社会的四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是()。
A.领主占有制B.地主占有制C.自耕农占有制D.国家占有制【答案】B【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地主制经济允许土地买卖;西方封建社会,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第三节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1.古希腊、罗马时期,也是欧洲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理论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展开:什么是最好的政体组织形式?应当采用何种标准对政体做出评判?针对第一个问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六种政体类型理论和混合政体思想作出了回答;而有关于政体的评价标准问题,则是斯多葛学派所倡导的以正当性、正义为核心的自然法学说。
这些均称为中世纪天主教政治理论的主要思想根基。
2.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神学。
这就使该时期的政治研究也弥漫着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
《圣经》、上帝、教权成为政治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信仰领域的权威成为判断万物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
13世纪经院派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成为基督教世界承前启后的人物,他首次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译成拉丁文,并详细评注了亚里士多德的几乎全部主要论文;在理论上论证了信仰领域和理性领域、道德科学与政治科学界分的可能性,这位后来的宗教改革乃至政教分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放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
马基雅维被称为新时代第一位政治思想家,在其《君主论》一书中,开始讲政治学和伦理学彻底分开,从而使其具有了独立的问题领域,因此他也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法国政治思想家让·不丹在《共和六书》中指出,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本质属性,具有至上性和不可分割性,是国家稳固统一的前提。
他的主权理论不仅推动了政治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且通过国际法而相互联系的现代主权国家组成的现代国家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17、18世纪理性主义政治学先驱。
4.20世纪西方政治科学的发展主要特征1.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2.科学主义方法的运用,使现代政治科学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3.与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应,政治学研究开始形成具有学科特性的语汇系统。
政治学政治学的对象一般而论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一门科学。
由于人们对政治现象的理解不同,观察的角度和分析的重点不同,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相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对这个问题曾有过热烈的讨论,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①国家学说、政府的具体机构以及实行革命与专政的理论策略等;②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关系、政治形式、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③国家,包括国家的一般理论、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的活动以及与国家有关的一切政治力量、政治活动、政治关系等;④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⑤不限于国家问题,举凡一切政治现象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概括以上几种观点,可把政治学研究对象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就狭义而言,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广义而言,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无论是狭义的内容还是广义的内容,都具有二维的涵义。
从时间上看,狭义的对象涉及阶级社会的政治现象,广义的对象则包括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空间上看,狭义的对象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活动的一般理论,而广义的对象则包含国家的活动、形式与关系,以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当然,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共权力主要表现为国家,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因此,广义的对象和狭义的对象之间并没有内在的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广义对象的研究可以为狭义对象的研究奠定深厚的基础,而狭义对象的研究则为广义对象的研究确定核心的领域。
政治学的范围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应当围绕社会公共权力的理论和实践展开。
但是,政治学的范围究竟有多大,按照什么标准去划分研究范围内的各个领域,观点却不尽相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大致把政治学的范围划分为政治学原理、本国政治、比较政治和国际政治四大领域,战后关于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则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