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福利费财会制度变化及税务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15.99 KB
- 文档页数:5
∥壤财经论坛—l晶宁e品高磊嚣石高:悉【摘要】国税函[200913号和财企【20091242号这两个文件对职工福利费的处理方法存在很多的差异,这既影响了职工福利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又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关于职工福利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职工福利费职工薪酬税法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1月4日颁布了《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3号),财政部在2009年11月12日重新颁发了《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1242号)。
笔者对这两个文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之后,归纳了几点差异。
一、职工福利费的范围界定上的会计和税务上的差异笔者将财企[20091242号文件和国税函[200913号文件进行对比发现,职工福利费界定范围的差异主要是:第一,为职工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财务会计上对交通补贴支出和住房补贴支出进行区分处理,或作为工资或作为福利费,税法对此没有作明确区分,统一作为职工福利费。
通讯补贴,财务上进行区分处理,或作为工资或作为福利费,税法上对此也没有明确作为福和J费来处理。
第二,离退休的人员统筹以外的费用。
会计上规定,这部分费用应该纳入职工福利费,按新的会计准则在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科目中核算。
税法规定,这部分费用不作为职工福利费。
第三,对实行年薪制等薪酬制度的企业负责人的职工福利费。
会计上规定,企业应当将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性货币补贴纳入职工的工资薪金,福利性货币补贴从其个人工资薪金中列支。
税法规定。
这类补贴应作为职工福利费。
第四,企业为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
按财企[20091242号文件的规定,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假日的补助以及未统—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薪金总额。
国税函1200913号文件规定企业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属于职工福利费。
汇算清缴职工福利费会计及税务处理一、职工福利费使用范围会计与税法差异比较《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的主要差异如下:(1)国税函[2009]3号,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而财企[2009]242号,集体宿舍等集体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
内设福利部门用房屋折旧是否作为应付福利费处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城乡信用社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128号)文件“购建职工宿舍、食堂以及托儿所等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只能在税后利润提取的公益金中开支,不得挤占其它资金。
”可见内设福利部门的房屋应当归属于设施一类相应的折旧应当作为应付福利费列支。
(2)国税函[2009]3号,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而财企[2009]242号,职工疗养费用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对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向职工或部分职工发放支出的通讯补贴、交通补贴(包括油料、相关费用)安家费用等应严格遵照当地财政、税务部门的规定标准及范围进行会计处理和所得税的申报。
(3)国税函[2009]3号,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而财企[2009]242号,独生子女费(个人所得税作为不征税所得)以及符合企业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本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
职工福利费会计账务处理一、概述职工福利费是公司为了满足员工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而提供的各种福利,包括但不限于社保、公积金、医疗保险、带薪休假等。
职工福利费是公司的一项重要支出,对于保障员工权益和提高员工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
在会计上,职工福利费属于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需要按照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和处理。
二、职工福利费的分类1. 社保社保是指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公司需要为员工缴纳相应比例的社保费用,并在会计上进行核算。
2. 公积金公积金是指国家规定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旨在帮助职工解决住房问题。
公司需要为员工缴纳相应比例的公积金,并在会计上进行核算。
3.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指公司为员工购买的医疗保险,旨在帮助员工解决医疗问题。
公司需要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并在会计上进行核算。
4. 带薪休假带薪休假是指公司规定的员工享受的带薪假期,包括年假、病假、产假等。
公司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给员工支付相应的带薪休假费用,并在会计上进行核算。
5. 其他福利其他福利包括但不限于节日福利、生日福利、交通补贴等。
公司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给员工支付相应的其他福利费用,并在会计上进行核算。
三、职工福利费的会计处理1. 社保和公积金社保和公积金属于强制性福利,公司需要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同时将其作为劳动力成本计入成本费用。
具体会计处理如下:借:职工福利费(或人力成本)贷:社保费用(或公积金)2.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属于自愿性福利,公司需要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同时将其作为劳动力成本计入成本费用。
具体会计处理如下:借:职工福利费(或人力成本)贷:医疗保险费用3. 带薪休假带薪休假属于公司规定的员工福利,公司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给员工支付相应的带薪休假费用,并将其作为劳动力成本计入成本费用。
具体会计处理如下:借:职工福利费(或人力成本)贷:带薪休假费用4. 其他福利其他福利属于公司规定的员工福利,公司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给员工支付相应的其他福利费用,并将其作为劳动力成本计入成本费用。
职工福利费财会制度规定及税务处理一、引言随着企业发展和员工对福利待遇的要求不断提高,职工福利费逐渐成为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规定职工福利费的制度,正确处理相关的税务事项,对于企业的财务健康和员工的福利保障都至关重要。
二、职工福利费的定义与范围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非货币形式的福利及补贴费用。
它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职工食堂费用、交通补贴、住房补贴、奖金及奖励、健康保险费用、教育培训费用、节日福利费用等。
三、职工福利费的财务核算1. 职工福利费应明确列入企业的成本费用,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计入相应的核算科目中。
2. 职工福利费的支付应当有相应的凭证支持,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并有具体的福利费发放标准和程序。
3. 职工福利费的财务核算应当遵循相关财务会计准则,并按照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求进行严格监控和审计。
四、职工福利费的税务处理1. 基本原则职工福利费在税务处理上,应符合税法的规定,遵循税务机关的要求,并不得有任何违法行为。
2. 税务认定根据国家税务规定,部分职工福利费项目可能不纳税或者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应根据具体项目的性质和税法规定,正确认定职工福利费的税务性质。
3. 税务申报企业在支付或发放职工福利费后,应按照国家税务机关的要求及时办理相关税务申报手续。
根据职工福利费的项目性质,可能需要进行个税申报、社会保险费申报等。
4. 稳妥处理税务风险企业应积极与税务机关保持沟通,及时了解相关税务政策和规定的变化,确保自身的税务合规风险得到控制。
同时,企业应保留好相关的税务凭证和备案材料,以备税务机关的稽查和审计。
五、职工福利费的合规审计为了进一步确保职工福利费的财务核算和税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及外部合规审计。
审计结果应及时报告给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部门,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及时的整改和改进。
六、职工福利费的总结职工福利费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于企业和员工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所得税汇算滞机职工薪B1.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一、职工新州的范围会计准则规定,职工薪酬I,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供应的服务而赐予各种形式的州劳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全部人员,含全职、款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
在企业的支配和限制卜.,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为其供应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也纳入职工范昭,如劳务用工合同人员。
职工薪酬,包括企业为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供应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
供应应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研养人的福利等,也属于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包括:(一)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二)职工福利费。
(三)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焚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其中,养老保险费,包括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向社会保脸经办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及依据企业年金支配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脸费。
以购买商业保隆形式供应应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也属于职工薪酬。
(四)住房公枳金。
(五)工会经费和职工教化经费。
(六)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将企业拥有的资产无偿供应应职工运用、为职工无偿供应医疗保健服务等“(七)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赐予的补偿。
(八)其他与获得职工供应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没有运用职工薪酬的概念,但在《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对工资薪金进行r界定.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全部现金形式或者#现金形式的劳动册劳,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24;3号)其次条规定:《实施条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所称的“工资薪金总辙”,是指企业依据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化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职工福利费财会制度变化及税务处理“按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费”是会计人员所熟知的会计常识,但 2007年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以及 2008年施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职工福利费的提取、核算以及税务处理都作了全新的规定,不同制度的规定差异很大,如何全面地理解制度变化及差异,对会计及税法的职工福利费余额进行区分,并对涉及职工福利费的纳税调整事项进行正确调整,是会计人员正确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的关键所在。
一、财务制度相关规定的变化及职工福利费余额的处理(一)原制度规定1993年7月施行的旧《企业财务通则》及 10个行业财务制度规定,职工福利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
2003年4月,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 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3]61号)的规定,补充养老保险(即年金)属于企业职工集体 福利范畴。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辽宁等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地区的企业,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作为劳动保险费列入成本(费用) ;非试点地区的企业,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但不得因此导致应付福利费发生赤字。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所需费用在工资总额 4%以内的部分,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应付福利费不足部分作为劳动保险费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二)新制度规定2007年新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要求在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施行, 其他企业参照执行。
通则规定,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 和支付能力的,可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
在规定中没有涉及应付福利费及其提取。
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 在通知中指出,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 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
《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8]34号),在通知中强调,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 %以内的部分,从成本(费用)中列支。
《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
并进一步指出,企业负担的补充养老保险不再区分试点和非试点地区企业, 用)中列支。
2007年3月, (财企[2007]48 号),14%计提职工2008年2月,财政部进一步发布了统一从成本(费(三)新旧变化分析从上述各项规定的变化可以看出,新的财务制度不再要求按工资总额的福利费,将原来应由职工福利费开支的基本医疗保险、不再区分试点和非试点地区企业,采用据实列支的办法,都规定直接列入成本(费用)(四)职工福利费余额的财务处理14%计提职工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等内容,由于2007年开始不再要求按工资总额 14%计提职工福利费,因此对于应付福利费的账 面余额,制度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在财企[2007]48号通知中进一步指出,截至 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及奖励基 金余额)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上市公司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余额为赤字(即“应付福利费”有借方余额,实际使用数大于提取数)的,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 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
(2)余额为结余的(即“应付福利费”有贷方余额),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二、会计制度相关规定的变化及职工福利费余额的处理(一)原制度规定在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根据工资总额的14 %计提职工福利费,贷记“应付福利费”,并根据受益对象借记成本(费用)和相关资产成本;福利费用使用时 借记“应付福利费”。
(二)新制度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 9号一一职工薪酬》应用指南指出,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 间,企业应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职工薪酬(包括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
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时, 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
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
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补提应付职工薪酬; 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 应冲回多提的应 付职工薪酬。
并进一步说明,职工福利费属于没有规定计提比例的事项,应采用后一种做法。
(三)新旧变化分析新会计准则不再明确规定计提比例,取消“应付福利费”科目,而在“应付职工薪酬一一职工福利” 的本质来说,新会计准则将“实际发生”额作为成本费用, 作为成本费用的做法。
(四)职工福利费余额的会计处理对于上市公司以及目前已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而言, 不同。
新会计准则要求,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 工福利)。
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职工薪酬准则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 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由企业“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 进行二级明细核算。
从核算改变了原会计制度的将“计提额”与《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要求 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三、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的变化及职工福利费余额的确定(一)原税收规定1994年1月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
(二)新税收规定2008年1月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2008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264号),指出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
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
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三)新旧变化分析新旧企业所得税都维持了14%的扣除比例标准,但新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基数是工资薪金总额,而非原有的计税工资总额。
同时新企业所得税法强调实际“发生”数的扣除,而非“提取”数的扣除。
(四)职工福利费余额的确定对于国税函[2008]264号通知中提及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指从税收的角度分析的余额,而非会计上“应付福利费”的账面余额。
按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2007年及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为64万元[(800 + 900 + 900)X 14%- 100- 100 —100]。
2007年该企业执行新的财务通则,职工福利费据实列支,在该企业没有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情况下,按财企[2007]48 号通知规定,首先使用2006年结余的“应付福利费”,列支后会计应付福利费余额还有8 万兀。
四、职工福利费的相关税务处理(一)2008年及以后年度职工福利费的税务处理仍以上例为例,2008年该企业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实际发生职工福利费100万元,按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先冲减税法的职工福利费余额64万元,不足部分36万元由于不超过182万元(1300X 14%),可由当期税前扣除。
会计上先继续使用以前的会计账面余额8万元,不足部分92万元计入当期成本费用。
可见,当期还需要纳税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6万元(92- 36)。
如果2008年实际发生职工福利费250万元,则会计计人成本费用242 万元(250- 8),税法由于186万元(250- 64)大于182万元的税前扣除标准,所以税前只能扣除182万元,当期需要纳税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0万元(242- 182),同时税法的职工福利费余额降为0。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职工福利费的税务处理对于上市公司以及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而言,职工福利费的处理有所不同。
按准则规定,首次执行日后的第一个会计期间,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但会计调整仅影响会计利润,进而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数,并不影响税法最终的应纳税额。
由于绝大多数公司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存在贷方余额,该项调整会冲减管理费用,增加会计利润,因此在税收上该项调整金额需纳税调减。
(三)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列支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的税务处理按财企[2008]34号的规定,《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补充养老、医疗保险中的企业缴费应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
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
可见,会计上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的部分,不会影响会计利润,而税法认为可以税前扣除,所以该部分金额需纳税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