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 格式:pdf
- 大小:337.59 KB
- 文档页数:10
《新闻两则》(精选12篇)《新闻两则》篇1一、设计思路: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第1课新闻两则5篇第一篇:第1课新闻两则《新闻两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体裁上把握新闻六要素,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要素、结构;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一、导入新课请一位同学上台播报这条新闻。
北京第一高楼总投资240亿将于2016年底封顶新京报2012年08月30日07:23讯记者昨日从中信地产高层获悉,其开发的CBDZ15地块即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项目将于2016年底封顶,预计总投资达240亿元。
据中信地产介绍,“中国尊”项目顶部设置观光区域,外立面使用超白玻璃,建成后游客将能达到524米的高度。
数据显示,中信集团2010年12月以63亿元竞标获得北京CBDZ15地块,主要为写字楼,总占地面积11478平米,总建筑面积42.7万平米,总高度528米。
地上108层,地下7层,建成后将取代国贸三期成为北京第一高楼。
(记者曾晖)请大家根据课后练习一的提示,将这则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分别指出(背景和结语略)。
3分钟后交流答案。
二、走进新闻(教师讲解)(4分钟)新闻就是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或者网络媒体上发布的消息。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新闻两则的主要内容新闻一,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会。
国家大剧院将于本周末举办一场音乐会,届时将有一流的音乐家和乐团参与演出,为观众带来精彩的音乐盛宴。
这场音乐会将包括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以及民族音乐等多种风格,旨在让观众感受音乐的魅力,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震撼。
届时,观众们将有机会欣赏到一系列精彩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和魔力。
此次音乐会的演出阵容强大,包括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知名指挥家和一些著名的独奏音乐家。
他们将携手演绎多首经典乐曲,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同时,音乐会还将邀请一些特别嘉宾,为观众带来惊喜的表演。
届时,观众们将在音乐的海洋中徜徉,感受音乐的魅力和魔力。
国家大剧院一直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音乐演出,为广大观众带来优质的艺术享受。
此次音乐会将是一次不可错过的音乐盛宴,让观众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享受,感受音乐的魅力和魔力。
届时,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家大剧院,感受音乐的魅力,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震撼。
新闻二,全国多地迎来降雪天气。
近日,全国多地迎来了降雪天气,一时间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这场降雪给城市披上了一层银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冬日画卷。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感受雪的纯净和美丽,享受冬日的浪漫和宁静。
降雪天气给城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美丽,让人们感受到了冬日的宁静和祥和。
路上的行人穿着冬装,踩着雪地,尽情享受着雪的美丽和宁静。
孩子们在雪地里嬉戏玩耍,尽情享受着冬日的快乐和欢乐。
同时,降雪天气也给交通出行带来了一定影响,城市的道路和交通工具都需要做好防雪工作,确保市民出行的安全。
市民们也需要注意保暖,防范雪天带来的一些不便和影响。
同时,也要珍惜这难得的雪景,尽情享受冬日的美丽和宁静。
降雪天气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和宁静,让人们感受到了冬日的浪漫和祥和。
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感受雪的美丽和纯净,享受冬日的浪漫和宁静。
让我们珍惜这难得的雪景,尽情享受冬日的美丽和宁静。
《新闻两则》作者 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课文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清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
知识积累1.锐不可当(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2.歼(jiān)灭:消灭。
3.溃(kuì)退:败逃,散乱。
4.绥(suí)靖(jìng)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
绥靖,安抚,平定。
靖,使秩序安定;平定叛乱。
5.阻遏(è):阻止,压制。
6.业已:已经。
7.签(qiān):亲自写上名字或画上记号,以示负责。
8.督(dū):监督、监管、指挥。
9.荒芜(wú):野草丛生或野草丛生的地方。
10.不含:不包括。
11.阌(wén)乡:河南省旧县名,1954年并入灵宝县。
12.鄂(è):湖北简称。
13.豫(yù):河南简称。
14.聿(yù)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报道渡江战役概况,赞扬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 新闻两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1948年11月9日东阳日报。
2.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孙犁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
著有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记事等3. 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1989年1月8日人民日报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选自《朝花夕拾》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8、台阶;李森祥;选自小说集《台阶》9、老王;杨绛;选自《杨绛散文》;10、信客,余秋雨;选自《秋雨散文》。
1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12、桥之美,吴冠中;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13、苏州园林;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均,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选自《地理知识》1979年第11期,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
15、说“屏”;选自《陈从周散文》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
16、大自然的语言;根据《科学大众》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17、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科技》1997年第4期。
谈家桢(1909-2008)。
浙江宁波人,中国遗传学家,教育家。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城》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
新闻两则的主要内容
新闻两则。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某地发生了一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数十人伤亡。
据报道,当时一辆大型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突然发生爆胎,司机失去了控制,导致车辆翻车。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救援,并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
这起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警惕,也再次提醒人们在行车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安全。
另一则新闻是关于一项重大科技突破,某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环保材料,可以替代传统塑料制品,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和可再生性。
这种材料不仅可以大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有效解决塑料垃圾处理难题。
该项科技突破将对环保产业和塑料制品生产产生深远影响,有望成为未来环保材料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两则新闻一个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一个关乎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交通事故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要重视交通安全,不仅要加强车辆安全管理,更要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而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为我们提供
了更多保护环境的选择,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
们需要不断加强交通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共同营造安全
的出行环境;同时,也要积极支持和参与环保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通过这两则新闻的报道,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共同为建设安全、和谐、美丽的社
会而努力。
毛泽东《新闻两则》原文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两则新闻把我们带回到革命战争年代。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中,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两则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注释: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②(注释:②〔不含〕不包括。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注释:〔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新闻两则》教案5篇《新闻两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点: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一、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一。
模拟播音,导入新课:1、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特点: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二。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2、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3、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4、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三、速读课文,正音正字:1、注音:参()数经纬()停泊()运载()气氛()2、填字:Shùn 间沉jì3、改错别字:重容不迫欢呼鹊跃自立更生四、理清脉络(检查预习)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以什么为顺序报道的?[提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
时间为序。
]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
3、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
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㈠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㈢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新闻两则》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掌握其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能力目标: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品味、学习语言的真实准确。
新闻两则文学常识(共3篇)新闻两则文学常识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思想家,伟大的诗人、书法家。
代表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
新闻五要素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和导语可以概括一则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一般位于新闻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话,主体是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特点主要有:准确、真实、简洁、客观、及时。
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是“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本文是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的一种文学样式。
小说三要素:人物刻画、情节描写、环境描写(1)人物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刻画方式(描写方式)包括: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情节描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清洁、渲染气氛。
3.《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作者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由茅盾译。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法国作家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注意反语的修辞手法。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美籍华裔作家。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第二单元6.《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书通过回忆少年儿童时代的美好生活来激起自己反抗黑暗统治的战斗热情。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新闻两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同学阅读新闻的爱好。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引导、启发、组织同学自己设问答问。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一、[投影]新闻(动画)二、[老师引导]你平常在哪里能够发现新闻?[同学沟通]:报纸、电视、广播、网上三、[老师引导]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学问?[同学沟通]待定四、[投影]老师建议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解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划出你要把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老师指导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同学沟通]六、[投影]强调要点特点:真实性(真)简明性(简)时效性(新)结构:标语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语言:简明、精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七、[力量训练]投影网上新闻美发觉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寻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觉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
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本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美国有关部门随即绽开大规模的搜寻行动,盼望找到更多的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缘由。
(完)要求同学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盼望同学多读新闻增长最新学问,作出理智推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沟通。
《新闻两则》教案篇2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同学对此比较生疏。
由于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同学常见的电视新闻。
为了让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纳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课文《新闻两则》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orG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1.《新闻两则》导学案平凉八中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备写设计:李正明 时间:年 月 日审阅:教师先朗诵《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后同学们集体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晴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解释)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板书)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革命教育。
学习重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法指导: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六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简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学时数:两学时第一学时(总第1学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辨字形,读准字音芜湖( )阻遏( )阌乡( )襄阳( )绥靖( )鄂豫区( )高屋建瓴( )荻港( )歼灭( )溃退( )杜聿明( )阻塞( )要塞( )锐不可当( )负隅顽抗( )2、解释词语:(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盛,声音浩大 (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惊心动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
(4)绥靖:安抚,平定。
(5)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3、教师补充新闻知识点:新闻含义:新闻又称消息,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最近发生地有社会意义地事实。
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新闻的特点:(1)真实性。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 简明性。
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 (3)及时性。
报道要迅速及时。
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新闻的标题:主标(正标)、肩标(引标)和副标(三标齐全是消息标题的一种形式。
有的消息可以无肩标,可以无副标,但一定要有主标)。
引标题是指在主标题前作为引出主标题的一句简短的话,在主标题前;主标题是指一篇文章的大标题,用来提出文章中心或主旨;副标题是指用来解释主调体的话,跟在主标题后,更多时指出时间地点等。
电头:稿子来源,发稿时间地点、发稿记者。
新闻的结构----消息的结构:(1)、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
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教师小结:①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③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④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真实性、时间性、简明性)5、文学常识填空训练:(1)新闻的六要素是( )( )( )( )( )( )(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 )( )( )( )( )。
(3)新闻的主要特点是( )( )( )(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真实、及时、简明。
二.指导学习·研讨课文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⑴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
并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由时代背景人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⑶检查预习情况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选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这则新闻的前两句。
主体:从“二十日起”至文末。
(2)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3)学生交流。
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提示:导语往往是一则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第一则新闻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 结果:(1)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的起因: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30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35万已渡过大部分,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铁路线。
(2)熟读、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的?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2)按时间和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
从时间上看,中路军最先发起渡江作战,紧接着写西路军,原因是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相似,“所遇之敌抵抗甚为微弱。
”虽然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但东路军遇敌“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另说。
(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这里作者分析双方的军事态势,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原战场纵横交错的战局图。
把对南阳战场的分析和对中原战场的分析结合起来,分析深刻。
三、能力提升——语言实践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导播语:大家知道。
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⑴ 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⑵ 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⑶ 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⑷ 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⑸ 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四、布置作业:1、明确理解新闻的有关文体知识,同时完成“三”中的2、3.2、预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第二学时(总第2学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听写词语2、新闻的六要素及其标题和结构上有特点?3、检查上节作业完成情况: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新课学习探究: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例:比较下面两段话: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