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1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1
语文:第1 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
上)
新闻两则毛泽东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新闻的特征:
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六要素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6 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新闻的五个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重点知识+词语解释【词语解释】绥靖[ suí jìng ]: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
也作「绥静」。
词性:动词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
靖,安定之意。
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
“慰抚”之意。
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时期曾设立过多个“绥靖公署”,意图维护地区局势。
绥靖有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不顾事理道义,使人民屈从于暴力和强权之下以求安定的意思。
现多用于形容政策性的手段,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
一般用于贬义。
近音词:绥静[ suí jìng ]燧镜[ suì jìng ]岁竟[ suì jìng ]【造句】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绥靖社稷的大功。
阻遏[ zǔ è ]:阻止;阻拦、遏止。
词性:动词反义词:通达同音词:阻扼[ zǔè] 阻阨[ zǔè] 阻阸[ zǔè]锐不可当[ ruì bù kě dāng ]:形容气势威猛,所向无敌,不可抵挡。
也作「锐未可当」。
锐:锋利。
当:抵挡。
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词性:成语;形容词业已[ yè yǐ ]:业经;已经。
词性:副词同音词:业以[ yè yǐ ]泄气[ xiè qì ] :泄劲。
灰心丧志。
讥笑人劣弱无能。
词性:动词;形容词反义词:助威[ zhù wēi ]起劲[ qǐ jìn ]奋发[ fèn fā ]近义词:灰心[ huī xīn ]气馁[ qì něi ]败兴[ bài xìng ]泄劲[ xiè jìn ]同音词:屑泣[ xiè qì ]懈气[ xiè qì ]亵器[ xiè qì ]瀣气[ xiè qì ]溃退[ kuì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粗读(圈点勾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
]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 。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
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 ||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
“该路”指西路军。
“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
]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