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刑罚裁量制度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714.00 KB
- 文档页数:102
第十七章刑罚裁量制度第一节累犯一、普通累犯第六十五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1)被国外法院判处并执行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之后再犯罪的,能否构成累犯?①我国对国外判决是不承认的第十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②刑罚权作为国家主权,不能放弃。
(2)如何判断后罪是否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呢?撇开过去犯罪的前科事实,而纯粹客观评价本次犯罪事实,单独考虑是否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被赦免以后5年内。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计算。
4.前罪与后罪都是在已满18周岁之后所犯的。
二、特殊累犯第六十六条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1.前罪与后罪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中的任一具体犯罪。
2.前罪所判刑罚和后罪应判处刑罚的轻重不受限制。
3.后罪可以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任何时间,不受时间间隔时间长短的限制。
累犯应从重处罚,不得适用缓刑和假释。
第二节自首一、一般自首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一)犯罪后主动投案一般是指犯罪未被发现,或被发现尚未被司法机关查获或被群众扭送,犯罪人主动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合法控制之下,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与裁判的行为。
1.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2.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3.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4.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1)如实供述隐瞒真实身份的,影响定罪量刑,不能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第十七章刑罚裁量制度一、累犯(一)概念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间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二)种类1、一般累犯(1)概念:刑法65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根据刑法65条规定,因故意犯罪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故意犯罪的前后两罪均达成年的犯罪分子。
累犯与再犯:累犯都是再犯;再犯仅有部分是累犯。
累犯与前科:累犯侧重于再次犯罪;前科侧重于前次犯罪。
(2)成立条件:①主观条件。
前后两罪都是故意犯罪。
②刑度条件。
前后两罪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
前罪已经判处,后罪可能判处。
③时间条件。
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5年内。
刑罚执行完毕是指主刑执行完毕,不包括附加刑在内。
假释考验期满视为刑罚执行完毕;缓刑为附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缓刑考验期满又犯罪的,不构成累犯。
④年龄条件。
前后两罪均为成年人犯罪。
(排除:两罪均为未成年人犯罪和前罪为未成年人犯罪后罪为成年人犯罪)2、特殊累犯(1)概念刑法66条:“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根据刑法66条规定,因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而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的犯罪分子。
属于同种累犯。
(同种类罪;区别与异种累犯;同种累犯是刑法打击重点)(2) 成立条件①罪质条件。
前后两罪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
②刑度条件。
前后两罪都应当判处刑罚。
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③时间条件。
后罪发生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的任何时候。
第十七章量刑(刑罚裁量)第一节量刑的概念和意义一、量刑的概念量刑(sentencing),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依法裁量决定刑罚的一种刑事审判活动,又称刑罚裁量。
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定罪。
即通过对案件的审查、审理,确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是何种犯罪形态、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是否数罪。
二是量刑。
即在认定构成犯罪的基础上,决定对被告人是否判刑、判什么刑、刑期长短、数额多少、是否暂缓执行。
定罪在前,量刑在后。
定罪是量刑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先确定罪名,才能确定法定刑并在法定刑的范围内选择决定适当的刑罚。
定罪不准,就谈不上量刑恰当。
但是,定罪正确并不必然导致量刑适当。
如果量刑不当,畸轻畸重,同样会造成错判,有损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
可见,量刑作为定罪的延伸和后续,也是衡量办案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也是检验刑事审判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
量刑作为一种刑事诉讼活动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1.量刑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量刑的主体是只能是国家审判机关,在我国就是人民法院。
从这个意义上讲,量刑属于刑事诉讼中的审判活动。
除人民法院以外的任何机关、团体、个人,都没有量刑权。
2.量刑的对象是犯罪分子。
量刑是在人民法院审判确定被告人已经构成犯罪的前提下进行的,未经人民法院确定有罪的被告人,不能成为量刑的对象。
3.量刑的内容是确定刑罚。
实际上,量刑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决定对犯罪分子是否判处刑罚。
对于犯罪分子,一般都要予以刑罚的处罚。
但刑法根据犯罪情况的不同,规定有免除处罚的情节。
因此,在犯罪分子具有免除处罚情节时,量刑的重要任务就是对犯罪分子是否免除处罚;(2)决定对犯罪分子判处何种刑罚及其期限的长短或者数额的多少。
为适应具体案件的不同情况,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种分则的法定刑一般都是多刑种和宽幅度,量刑就是要确定具体适用的刑种以及适当的刑期或者数额。
在数罪并罚时,还要通过量刑决定执行的刑罚;(3)决定对犯罪分子判处的刑罚是否立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