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阅读课 鲁迅与《朝花夕拾》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50专题探究类阅读实践活动是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深度开发的一种有效模式,是从知识、语言技能、情感体验三个维度与名著的深度对话,旨在从“质”上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专题探究课在专题探究活动中尤为必要,它为学生后续的深度探究指引方向,能够起到“发动机”和“引航灯”的作用。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以探究性问题为整本书阅读的突破口,从小切口入手,指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教师把握专题探究课的一条可行之径。
一、 聚焦学生本位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体也是学生,因此,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就是分析学生的起点、需求、困难。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中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如何“消除”?必然是从学生的疑难处寻找课堂的突破口。
在专题探究课之前,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初读旁批、细思总评、主题归纳”的阶梯式阅读,找到了阅读中的“四难”:背景难懂、语言难懂、结构难懂、主题难懂。
在“四难”中,尤以“主题难懂”最为突出。
于是,教师搭建层级性支架,为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提供方向:对于封建教育、封建文化、新文学、新文化、国民、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分别是什么态度?找出书中的依据。
这一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梳理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鲁迅的“成长故事”非常感兴趣,基于学情,教师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在鲁迅的成长历程中,哪些重要的人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问题的产生,源自对学情的真实把握,只有聚焦学生本位,真实的课堂才能发生。
二、指向深度学习就专题探究课而言,确定探究话题后,要进行层级式的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和质疑,促进深度的体验与参与。
1.探索与思辨。
鲁迅先生在学生心中一直都是高大的革命家形象,这样一位智者,他的“老师”又会是怎样的人呢?这无疑会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于是,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链:①让学生写作《鲁迅小传》,引导学生注意回忆性散文的阅读要点——关注重要的或具有转折性的事件;②了解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不同的教学风格,探究两位老师对鲁迅的影响;③引导学生思考:在鲁迅的成长历程中,还有其他的“老师”吗?这是问题链的核心环节,也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扩展。
第三单元《朝花夕拾》任务阅读了解鲁迅生活的“那些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任务阅读:了解鲁迅生活的“那些年"教学目标1.在通读的基础上概括各篇内容。
2.精读部分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探究鲁迅从不同学校离开的原因,感悟鲁迅的成长之路。
3.根据文章内容,并参考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梳理并有创意地呈现的“鲁迅成长史”。
【情境导入】同学们已经通读完了这本书,对全书的大致内容有了一定了解。
那么,在百草园、三味书屋之外的鲁迅还有哪些经历呢?《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记忆中抄出来的"片段,展现了他的一段段人生历程。
这节课,我们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有创意地呈现“鲁迅成长史”。
学习任务一:概括各篇内容大意,梳理作者人生经历【略读:梳理课文内容】《狗·猫·鼠》:讲自己仇猫的原因,追忆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感念。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前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痛苦。
《无常》:记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
《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
《琐记》: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和弃医从文的经过,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初中名著阅读系列《朝花夕拾》主讲人考情分析(1)必须记住有关鲁迅和《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2)概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分析阿长、无常、寿镜吾、衍太太、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点;(3)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在鲁迅人物身上寄寓的思想感情;(4)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进行作品文本的分析及不同作品的比较。
《朝花夕拾》(七年级上)作者:鲁迅类别:回忆性散文集成书时间:1926年作家作品章节介绍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阅读策略经典例题考查范围往事重提,旧梦成真。
《朝花夕拾》一共有十个章节,同学们先要理清各章节内容,再去应 对相应的考点。
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朝花夕拾》的创作期间,一种不安定的气氛笼罩着中国大地。
在弥漫着军阀专制和复古主义思潮的浑浊空气中,鲁迅感受到文人的软弱与无力。
当然,鲁迅本人的处境也日益艰难,反革命人士的不断“围攻”,使鲁迅越来越孤独,他不得不独自苦战,那时他的情绪也是“离奇和芜杂”的。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当局的无耻行径,遭到当局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生活艰苦,他仍然坚持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后来,这三篇散文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8月,鲁迅南下教书,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他毫不留情地对他们进行了抨击。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夕拾"朝花”,手留余香——《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散文诗集《野草》。
(二)文体特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
散文集是多篇散文集成的书。
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朝花夕拾》收录了1926年鲁迅专门为《莽原》半月刊撰写的10篇散文,加上1927年创作的《小引》与《后记》,共12篇散文,1928年由北平(今北京)未名社结集出版。
(三)作品价值《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从孩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追忆了那些纷繁复杂的人、事、物,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等的不同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下境遇的思考。
此作品的学习价值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心路历程、审视当下。
1.心路历程童年时的鲁迅曾因得到一本《山海经》而欢欣雀跃(《阿长与《山海经》》),因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玩耍而获得无限乐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少年时,在经历前往异地求学。
青年了父亲延医不治、家境衰落的境遇后(《父亲的病》),他离开家乡时,经历了仙台“观影事件"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弃医从文之路《藤野先生》)批判旧教育制度,批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换汤不换药的民国社会《范多也见证了他的思想农》)……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印迹承载了他的温馨回忆,蜕变。
2.审视当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正遭受“正人君子”们的攻击和守旧势力的排挤,其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正是1926—1927年的社会缩影。
经典阅读《朝花夕拾》活动课——《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教学设计祁集中学曹桂颖教学目标:1、通过精读和范读相结合的方式,熟悉《朝花夕拾》的内容2、熟知作品中的一些人物3、运用课内阅读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作品中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从中领会作品的主题4、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人物性格的分析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方法:1、活动法2、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用具:班班通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流行歌曲《中华民谣》导入: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有许多熠熠生辉的文字,也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坎坷的人生和悲凉的命运总会牵动我们的思绪,去思考人生,去思考命运,去获得深深的启迪,受到有益的教育。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来感受经典的魅力。
二、活动过程(一)话说出处(请同学们说出下列文字的出处)第一组: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
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第二组: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第三组: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有些不同了。
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角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
()第四组: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
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二)故事会(将全班分成六组,说出作品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先组内说,再全班说。
看谁说得最精彩,看哪组说得最精彩。
全班评出故事大王两名。
)(二)齐话人物1、《朝花夕拾》中,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识了其中的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出自于哪部作品?同学们可能会作出下面的回答:(1)“我”、长妈妈、我的父亲、活无常、死有分、寿镜吾老先生、衍太太、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等。
专题15: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通关训练)一、作品简介“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三、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四、作品思想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消除与名家的隔膜:走近童年鲁迅——《朝花夕拾》专题阅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全面认识鲁迅的童年生活。
2、学习默读、速读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感受《朝花夕拾》里的童真、童趣,了解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教学重难点1、学习默读、速读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把握作品基本内容。
2、感受《朝花夕拾》里的童真、童趣,了解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课前准备多媒体《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听一听。
师:播放儿歌《童年》。
听过这首儿歌《童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朝花夕拾》,去看看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体味鲁迅先生笔下的童真与童趣。
(多媒体出示课题和作者)二、比一比。
师:现在,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知道的最多”。
《朝花夕拾》知多少1、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性散文,并以《》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书中的《》《》《》《》等文章都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或提及。
明确:回忆旧事重提《狗·猫·鼠》《阿长与》《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朝花夕拾》题目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
明确: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据鲁迅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鲁迅先生”知多少3、鲁迅的原名是?A、周伯宜B、周树人C、周作人D、周建人明确:B、周树人4、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段中的“她”是(人名),最能体现“她”热心帮助“我”的一件事是:____________ 。
明确:长妈妈(阿长)长妈妈给“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5、《五猖会》中,记叙鲁迅儿时要去看五猖会,然而最终对去“看会”,已觉索然无味的原因是?A、正要出发,“我”饲养着的可爱隐鼠却没有见,即刻使“我”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