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谱激电法介绍罗延钟
- 格式:ppt
- 大小:11.28 MB
- 文档页数:55
双频激电法原理及应用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344Z10课程名称:双频激电法原理及应用/Dual-frequency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16/1先修课程:电法勘探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教材、教学参考书:1、《双频道激电法》何继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电法勘探教程》傅良魁等主编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3、《频率域激电法原理》罗延钟张桂青编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4、《谱激电法》刘崧编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5、《激发激化法方法技术指南》李金铭主编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学专业的一门应用性专业课,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双频激电法的理论、原理、方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双频激电法的特点,完善学生的激电法知识体系,同时接触目前该领域所存在的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对应的专业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②掌握电法、磁法、重力、地震、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地球物理的发展动态,具备宽广的科技视野和创新意识。
④深入了解能源与资源探测及相关法规,熟悉地球物理专业及仪器设备的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
2.能力要求①熟悉现代地球物理学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国家发展战略;了解地球物理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
具备常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数据解释的基本能力,熟练使用相关仪器设备。
能应用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知识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灾害勘察,工民建、水利、电力、交通等。
毕业时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和组织生产能力和深厚的科学素养。
3.素质要求②具有对个人、团队和国家利益负责的职业精神。
具有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具有面对挑战和挫折的乐观主义精神。
具有坚持原则、勇于承担责任、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
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
具有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时间域激电中时间常数与金属因子的提取及应用杨红;程柳;敬荣中;黄理善;黄凯;祝迎新【摘要】By applying digital filtering forward modelling,optimization inversionand other numerical methods, this paper extractedtime constants and metal factors frommeasured time-domain induced polarization decay curve and evaluated the IP anomalies from various angles.This method w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prospecting of Red Lake Au deposit in Ontario of Canada while 4 anomalies were blocked by this method and were verified by drilling prospecting.In comparison to conventional time-domain induced polarization,it is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is more effective in revealing IP anomaly information.%文章采用数字滤波正演、最优化反演等数值方法从实测时间域激电衰减曲线中提取时间常数、金属因子,多角度评价激电异常。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红湖金矿勘查中,应用该方法圈出4处异常,经过钻孔验证见矿,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较于常规时间域激电法,该方法揭示激电异常信息的能力更强。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7页(P85-91)【关键词】时间域激电;时间常数;金属因子;提取;应用【作者】杨红;程柳;敬荣中;黄理善;黄凯;祝迎新【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中国有色桂林地质矿产研究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中国有色桂林地质矿产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4;中国有色桂林地质矿产研究院,广西桂林 541004;中国有色桂林地质矿产研究院,广西桂林 54100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河北保定 071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340 引言激发极化法是根据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来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石墨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它分为直流激发极化法(时间域法)和交流激发极化法(频率域法)[1]。
时~频转换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研究
昌彦君;罗延钟;李宏军
【期刊名称】《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年(卷),期】2000(022)001
【摘要】基于均匀导电大地和可极化大地表面,电偶源电场的时间谱在无随机干扰和有随机干扰时,用不同的时间区段和时间步长进行频谱转换的计算结果,作者在研究了时间谱电阻率(TSR)法的数据解释中,将时间谱数据转换到频率域(简称为时~频转换)时,所需要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昌彦君;罗延钟;李宏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物探系,湖北,武汉,430071;中国地质大学,物探系,湖北,武汉,430071;中国地质大学,物探系,湖北,武汉,43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31
【相关文献】
1.火灾时人员疏散开始时间范围的研究 [J], 贾彩清;刘朝;向廷海;曾丹苓
2.拉日铁路旅客列车合理开行时间范围研究 [J], 程刚;张艳
3.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合理开车时间范围的研究 [J], 李庆华;王慈光
4.聚合物驱有效流度控制时间范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施雷庭;朱诗杰;邹剑;薛新生;赵文森;叶仲斌
5.受潮油纸绝缘的非线性介电响应特性及H-W模型在时-频转换中的应用 [J], 邓映鑫;杨丽君;燕飞东;秦榛;李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频谱激电法在大港油田的应用
崔先文;何展翔;刘雪军;罗延钟;江汶波;刘平生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2004(039)B11
【摘要】以大港油田F19井断块边部的一口油层发现井(预探井)为参照,用频谱激电法对该断块进行直接探测,综合利用电磁谱参数异常和激电谱参数异常确定了该断块含油区在频谱激电法探测剖面上的投影段,此投影段与后来俄罗斯提交的井-地电法解释的含油范围相符,还得到了油田方面的肯定。
频谱激电法不仅能用于油气的勘探阶段,而且在开发阶段也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区油藏圈闭上的频谱激电多参数异常模式表现为“一高三低”的组合特征。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崔先文;何展翔;刘雪军;罗延钟;江汶波;刘平生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矿产部第一综合物探大队;中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频谱激电法在铜陵市某滑坡地段滑动面勘探中的应用 [J], 罗传华;昌彦君;李志华;洪瑾;赵顺杰
2.频谱激电法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的应用 [J], 武斌;邹俊;马代海;陈宁;张皓
3.音频大地电磁法和频谱激电法在黔西北某铅锌矿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J], 韩姚飞;杨炳南;张德全;李树林
4.频谱激电测深法在贵州某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J], 徐西滨;翟培合;张钊;张同德;高卫富
5.频谱激电测深法在贵州某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J], 徐西滨;翟培合;张钊;张同德;高卫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le-Cole模型参数在时间域激电找矿中的应用彭伟;梁义强;张淳;刘鹏鹏【摘要】常规的时间域激电法获得参数较少,仅有电阻率和极化率两个参数,这使得激电异常往往难以准确解译,具体体现在矿体解译信息量较少和探测分辨率差上,特别是在极化率或电阻率数值接近的一些共生及伴生的矿产勘探中,如炭质灰岩、黄铁矿和褐铁矿共生的一些矿山.为了丰富矿体地质信息,提高对矿体的认识,减少误判和漏判,文中利用激电效应的时间响应可用Cole-Cole模型来描述的特征,通过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时间响应与时间域Cole-Cole模型的最佳拟合,从而获得多种Cole-Cole模型参数.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经济、有效,可通过多种物理参数综合解释,实现对激电异常更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推断解释,同时提高了时间域激电在深部找矿中的分辨率.%the routine time domain induced polarization can only obtain two parameters,i.e.,resistivity and polarizability,which often makes it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interpret induced polarization anomaly and thus causes less information for orebody interpretation and poor detection resolution. Such a phenomenon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the exploration of some ore resources characterized by associat-ed or accompanying minerals like carbonaceous limestone, pyrite and limonite whose resistivities or polarizabilities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In order to enrich orebody geological information,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orebody and reduce mistaken or incomplete judgement,the authors utilized the feature that Cole-Cole model could describe time response of induced polarization effect and em-ployed damping least squares method to realize the best fitting of the time response with time domain Cole-Colemodel so as to obtain varied kinds of Cole-Cole model parameters.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method is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and,through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of varied kinds of physical parameters,it can realize more overall understanding and correct in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duced polarization and also improve the resolution of the time domain induced polarization in deep prospecting.【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8(042)003【总页数】5页(P513-517)【关键词】Cole-Cole模型;时间域激电;阻尼最小二乘法;时间响应;激电参数【作者】彭伟;梁义强;张淳;刘鹏鹏【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四川成都 61007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四川成都 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0 引言传统的时间域激电法生产效率较高,应用广泛,但测量参数较少,反映地质信息有限,且受低阻屏蔽层影响较大,测量深度受限,另外受接地电阻以及游散电流影响,二次场电压受到压制,致使分辨率降低。
频率域三极激电测深在金矿勘探中的应用效果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矿产资源寻找深部找矿已成为重要研究方向,针对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开采以向深部转型,针对金属硫化物深部矿较为行之有效的地球物理物理方法,现阶段主要采用技术手段为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相结合方法。
文章介绍了频率域三极激电测深在金属矿勘查应用效果、工作原理、与常规三极测深对比优点。
标签:频率域三极激电测;激电中梯;金矿勘探1 区域地质背景勘查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某地,出露的地层有:古生界石炭系綠条山组(Cl);古生界石炭系白山组(Cb)和第四系(Q4)地层。
勘查区所处的构造位置在六驼山东西向构造带(Ⅲ级)的西段,构造发育而且形态复杂。
穿过勘查区测线的断裂主要有:F1、F2、F3。
区域内岩浆岩发育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等查区出露的岩浆岩比较单一,主要是区域上的石英闪长岩体在勘查区相变为花岗闪长岩,中部见少量的闪长岩。
2 工作手段激电测深是快速评价成矿靶区内是否存在金属硫化物矿体空间赋存状态的有效手段。
实际工作中采用频率域三极激电测方法在矿区测量,该方法具有效率高、信号强、勘探深度大的优点。
频率域三极测深野外选取观测频率为1HZ和0.0625HZ,MN为40m,通过逐次移动供电A极的位置,测量同一点,不同供电极距的是电阻率、视频散率值,从而达到研究这个测深点下不同深度的地质断面情况的目的。
最大AO可达到1000m。
本次工作使用仪器为加拿大凤凰公司的V8电法工作站。
3 应用效果频率域三极激电测深完成剖面3条,测线编号分别为L1、L2、L3。
每条测线长度为1.75km,总公里数为5.25km。
共发现高频散率异常区5处,各个剖面显示的异常产状都不尽相同。
整体上来看3条剖面南端受F2断裂影响较大,形成异常规模相对较大,但异常区未闭合,有向南端深部延伸的趋势。
整体上来看在勘查区西边异常相对较强,而越往东边,异常区呈减小的趋势;规模较大的异常基本位于浅、中部,深度大致在250m左右。
电法勘探是以研究对象和围岩之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分析天然及人工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矿产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2 电法勘探简史电法勘探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真正利用地电场进行电法勘探的时间,大致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其中,在天然场源方面:1835年英国学者福克斯(R.W.Fox)首先用自然电场法发现了一个硫化矿床;20世纪初开始将大地电流法用于矿产资源勘探;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吉洪诺夫和法国学者卡尼亚(L.Caniard)建立了探测地球深部电性结构的大地电磁测深法。
在人工场源方面:19世纪末提出的电阻率法到20世纪初已趋成熟;1920年由法国学者施伦贝尔热(c.Schlumberger)发现的激电效应,后经各国学者的深入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激发极化法;电磁剖面法始于1917年,于1925年首次获得找矿效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源频率测深法和瞬变测深法在前苏联学者考夫曼(A.A.Kofman)和美国学者凯乐(G.V.Keller)共同建立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较快,与此同时由加拿大学者D.W.Strangway和M.A.Goldstein提出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以及由德国最早提出的探地雷达法和由日本率先实现的高密度电阻率法等方法,在资源、工程、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应用。
此外,由前苏联于20世纪70—80年代研究提出的压电法和震电法,近年来已取得一定进展,有望能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和地质灾害的预报中。
电法勘探在我国的发展:我国的电法勘探始于20世纪30年代。
1936年丁毅在安徽当涂铁矿进行了电法勘探工作。
1939到1942年顾功叙在云南东川汤丹、易门铜矿开展了自然电场测量等电法工作。
系统的电法勘探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并在深部构造、固体矿产、石油、水文和工程以及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勘测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