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289.08 KB
- 文档页数:3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特征是慢性炎性脊柱关节病变,可导致
脊柱和骨盆关节的僵硬和疼痛。
传统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瘀滞、风寒湿三因素所致。
因此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活血化瘀、温肾散寒、益气补肾。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包括桑寄生汤、四逆散、四君子湯等。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有着一定的疗效。
一项对100例强
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口服中药桑寄生汤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
患者的疼痛和关节功能,减轻病情。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中药杜仲对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
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脊柱活动度和减轻疼痛。
中医针灸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疏通
经络、舒缓炎症反应等作用,改善患者的病情。
一项对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随机对照
试验研究发现,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炎症反应,并且对患者的脊柱活动度也有积极影响。
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关于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还比较有限,还需要更多
的临床研究和证据来支持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需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因此应该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中医骨伤科学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痹证”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劳逸不当等因素引起。
其病机主要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
在诊断方面,中医骨伤科学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态、步态、关节活动度,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切脉等方法,综合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和证候类型。
同时,还会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 X 线、CT、磁共振成像(MRI)、血液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治疗方面,中医骨伤科学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按摩、针刀疗法、功能锻炼等。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证候类型,辨证论治,选用相应的方剂。
例如,对于肝肾亏虚型患者,常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对于寒湿痹阻型患者,常用乌头汤加减,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对于湿热痹阻型患者,多选用四妙丸加减,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中药外用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常用的有中药熏蒸、中药热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方法。
中药熏蒸是将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熏蒸患处,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中药热敷则是将加热后的中药敷在患处,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中药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将中药离子导入体内,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肾俞、命门、腰阳关、大椎、风池、足三里、阳陵泉等。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辩证论治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骨盆,患者常常出现疼痛、僵硬和脊柱弯曲等症状。
中医辩证论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于寒湿侵袭、脾肾阳虚等因素引起的,因此治疗上应以温肾化寒、理气活血为主要方向。
下面我们将从中医辩证角度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论治方法。
第一篇:一、寒湿阻络型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之一是寒湿侵袭,导致寒湿阻滞经络,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
此时,治疗应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
1.方药治疗:首选温经化湿的中药,如党参、白术等,能温醒阳气、祛除寒湿。
可配合红花、川芎等理气活血的药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症状。
此外,还可以加入当归、独活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以消除瘀血对脊柱的影响。
2.针灸疗法:采用温针、灸法进行治疗,刺激穴位阳经入督脉,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肾俞等,结合患者具体症状进行针灸。
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无创伤等优点,可作为中医辩证治疗的重要方法。
3.艾灸疗法:采用艾灸刺激患者脊柱周围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治疗脊柱痛、僵硬等症状。
常用的灸位有腧穴、俞穴等。
艾灸疗法温通经脉、祛除寒湿的作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的疗效。
第二篇:二、脾肾阳虚型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之一是脾肾阳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腰背疼痛、四肢乏力等症状。
此时,治疗应以温肾壮阳、益气活血为主。
1.方药治疗:首选补益肾阳的药物,如菟丝子、淫羊藿等,以温肾壮阳,提高机体抵抗力。
可配合黄芪、党参等益气健脾的药物,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此外,也可以加入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改善病情。
2.中药熏蒸法:将中药熏蒸药蒸汽直接作用于患者腰背部位,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等。
中药熏蒸法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症状。
3.推拿按摩疗法:采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患者的腰背部位,促进气血运行,舒缓痛感。
温督通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刘飞刘姝含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目的观察温督通督法和温针灸华佗夹脊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对比。
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组35人,对照组34人。
治疗组采用温督通督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温针灸华佗夹脊穴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45.7%,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显效率为29.4%,总有效率为73.5%;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温督通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优于常规的温针灸华佗夹脊法,疗效确切,缓解症状明显,缩短病程。
延缓病情发展。
为今后应用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最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温督通督法;督脉穴〔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9-1796-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9.007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引导项目(No.201205049)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作者:刘飞(1964-),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针灸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AS )又称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等中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为特点,并侵犯四肢关节和其他脏器,最终导致竹节状脊柱,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2005年4月至2011年1月,笔者采用温督通督法治疗AS 69例,疗效满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9例AS 患者中,门诊36例,住院33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中男30例,女5例;年龄14 45〔平均(26.4ʃ12.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9年,平均9.12年。
对照组中男29例,女5例;年龄20 49〔平均(27.6ʃ7.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平均8.75年。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一、本文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简称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脊柱关节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对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然而,中医药学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名老中医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整理和总结现代名老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以期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中医药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明确了其治疗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接着,文章将详细介绍几位现代名老中医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的临床经验,包括他们的治疗方法、用药特点、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这些名老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治疗体系和思路,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文章还将探讨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现代名老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医药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激发更多中医临床工作者对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探索和研究,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名老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脊柱关节炎症,主要表现为脊柱的僵硬和弯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现代医学治疗的许多名老中医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
名老中医普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肾虚、督脉空虚密切相关。
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髓不充,督脉空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发为强直性脊柱炎。
因此,补肾强督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
在治疗上,名老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对于肾阳不足的患者,常用温补肾阳的方法,如使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对于肾阴虚的患者,则采用滋补肾阴的方法,如使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脊柱关节病变,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本文综述了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概况。
在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为“活血化痰,通络止痛”,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中医辅助治疗及应用前景也有了研究进展。
结论指出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与潜力,启示着中医在治疗免疫性疾病方面的独特价值,未来研究应更深入探索中医治疗的机制及应用范围。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理论基础、方法、效果评估、辅助治疗、应用前景、作用、潜力、启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中青年男性,病因尚不完全明了。
该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脊柱和骶髂关节的炎症,病变范围逐渐向上蔓延,导致脊柱僵直、畸形,甚至功能丧失。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侧重于缓解炎症和疼痛,但长期使用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问题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重点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通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旨在根治病根、调和气血。
随着中医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持续探索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之路。
在当前推崇个性化医疗和综合疗法的背景下,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评估中医药在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延缓疾病进展方面的效果,探讨中医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促进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推广和普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福祉。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脊柱的慢性炎症和关节的强直性变形。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下面将对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概况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人体,阻滞了经络的气血流动,导致炎症和关节强直。
中医的治疗目的是通过辨证施治,疏通经络,祛除邪气,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疗法。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风湿湿邪,改善炎症和关节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桑枝、羌活、川芎、地龙等,常见的方剂有桑枝汤、芍药四逆汤等。
外治疗法包括中药外敷、拔火罐、艾灸等,可以通过温通经络,祛除寒湿,改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
针灸也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方法,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观察和患者调查上。
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疼痛、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
一项对于桑枝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显示,该方剂在治疗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
一些患者调查表明,针灸和艾灸也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当前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对照研究,因此其科学性和临床可靠性还需要更多的验证。
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并无法根本治愈疾病,因此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虽然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但其在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试验和对照研究,以及探索中医治疗的机制和有效性,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将中医治疗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全面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完整版)(一)辨证分型治疗1.寒湿痹阻证:主症:腰骶、脊背酸楚疼痛,痛连颈项,伴僵硬和沉重感,转侧不利,阴雨潮冷天加重,得温痛减,或伴双膝冷痛,或恶寒怕冷。
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迟。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蠲痹汤合桂枝汤加减。
羌活15g,桂枝12g,秦艽12g,当归15g,川芎12g,海风藤15g,桑枝12g,乳香9g,木香9g,赤、白芍各10g,干姜10g,甘草10g。
加减:寒邪偏重者,可加细辛3g,川乌6g;湿邪明显,有关节肿胀者,加茯苓15g,泽泻15g,薏苡仁20g;血瘀明显,疼痛日轻夜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者,加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
2.湿热阻络证:主症:腰骶、脊背、髋部酸痛,僵硬,重着,活动不利,或伴膝、踝等关节红肿疼痛。
或见烦热、口苦、胸脘痞闷,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络。
方药:四妙散合宣痹汤加减。
黄柏12g,苍白术各10g,牛膝15g,薏苡仁20g,防己12g,连翘12g,栀子12g,滑石20g,法半夏12g,老鹳草20g。
加减:关节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5g,泽泻15g;热象明显伴发热者,加金银花20g,蒲公英15g,土茯苓15g。
青风藤30g,白花蛇舌草30g。
3.肾虚督空证:主症:腰骶、脊背、髋部、颈部酸疼、冷痛,痛势隐隐,喜暖喜按,劳累或遇寒加重。
或见关节强直,屈伸不利,或伴腿膝酸软乏力,或肌肉萎缩,或畏寒肢冷,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温肾补督,祛痹通络。
方药:青娥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杜仲15g,桑寄生20g,肉桂12g,牛膝24g,熟地黄12g,补骨脂9g,核桃仁18g,独活12g,秦艽12g,细辛3g,防风12g,川芎12g,白芍15g,茯苓12g。
加减:阳虚畏寒肢冷,腿脚酸软明显,加桂枝10g,巴戟天15g;督脉空虚、腰背酸软乏力者,加鹿角胶10g,狗脊15g,续断10g;瘀血较重,疼痛明显者,可加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水蛭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