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资源分布
- 格式:docx
- 大小:45.68 KB
- 文档页数:3
稠油第一节稠油油藏基本特征我国的稠油油藏分布广泛,按储层时代,从中元古代至第三纪均有分布,其中大部分稠油油藏分布在中新生代地层中。
相对于常规油油藏而言.稠油油藏具有以下特点。
(1)油层埋藏浅,地层压力及温度低。
稠油油藏的埋藏深度范围分布很广,埋藏深的可以达到4000多米,多数稠油油藏埋深小于2000m。
埋藏浅的离地表仅几米、几十米,有的甚至就在地表上。
由于稠油油藏埋藏浅,因此,其地层压力及温度一般较低。
例如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稠油油藏埋深小于600m的储量约占88%,地层压力一般为1.8~4.0MPa,地层温度为16~27℃。
(2)气油比低,饱和压力低。
由于稠油油藏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生物降解作用和氧化作用,并在次生运移过程中天然气和轻质组分溢散,所以一般稠油油藏具有饱和压力低,气油比低的特点(见表2-1)。
(3)油层胶结疏松。
世界上,绝大部分稠油分布在砂岩油藏中。
我国已发现的稠油油藏几乎全部为砂岩油藏。
内于稠油油藏一般埋藏浅,成岩作用差,因此,一般稠油油藏具有胶结疏松的特点。
如泌阳拗陷井楼油田,稠油油藏埋深一般小于500m,钻井取心时,油层岩样似“古巴糖”状,基本上无成形岩心。
(4)油层物性好。
由于稠油油藏埋藏浅,成岩作用差,胶结疏松,因此,稠油油藏一般具有孔隙度高、渗透率高和含油饱和度高的特点。
如表2-l所示,井楼油田油层孔隙度为29.6%-34.0%,平均为31.7%;渗透率为1.630-4.020μm2,平均为2.642μm2;原始含油饱和度为61.8%-74.8%,平均为66.6%。
第一节稠油的基本性质一、稠油的一般性质我国发现的稠油油藏分布很广,类型很多,埋藏深度变化很大,一般在10~2000m之间,主要储层为砂岩。
中国稠油特性与世界各国的稠油特性大体相似,主要有以下特点。
(1)稠油中轻质馏分很少,而胶质沥青含量很多,而且随着胶质沥青含量增加,原油的相对密度及同温度下的粘度随之增高。
据统计,大多数稠油中轻质倡分在10%以下,一般仅5%左右。
稠油的分类及其油藏地质特征----所属行业 : 石油化工发布公司:公司联系方式:查看一、稠油分类(一)国外重油分类标准稠油分类不仅直接关系到油藏类型划分与评价,也关系到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的选择及其开采潜力。
为此,许多专家对稠油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多次举行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讨论。
联合国培训研究署(UNITAR)推荐的重油分类标准如表1所示,委内瑞拉的重油分类际准见表2 。
表1UNITAR 推荐的分类标准表2 委内瑞拉能源矿业部的分类标准(二)中国稠油分类标准我国稠油沥青质含量低,胶质含量高,金属含量低,稠油粘度偏高,相对密度则较低。
根据我国稠油的特点分类标准如表3 所示。
在分类标准中,以原油粘度为第一指标,相对密度为其辅助指标,当两个指标发生矛盾时则按粘度进行分类。
表3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指油层条件下的原油粘度;无*者为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二、稠油油藏一般地质特征稠油油藏相对于稀油油藏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油藏大多埋藏较浅我国稠油油藏一般集中分布于各含油气盆地的边缘斜坡地带以及边缘潜伏隆起倾没带,也分布于盆地内部长期发育断裂带隆起上部的地堑。
油藏埋藏深度一般小于1800m ,埋藏浅的有的可出露地表,有的则可离地表几十米至近百米。
但井深3000~4500m也有稠油油藏,为数较少。
(二)储集层胶结疏松、物性较好稠油油藏储集层多为粗碎屑岩,我国稠油油藏有的为砂砾岩,多数为砂岩,其沉积类型一般为河流相或河流三角洲相,储层胶结疏松,成岩作用低,固结性能差,因而,生产中油井易出砂。
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较好,具有孔隙度高、渗透率高的特点。
孔隙度一般为25%~30%,空气渗透率一般高于0.5 ~2.0平方微米。
(三)稠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含量低稠油与轻质油在组分上的差别在于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油质含量小。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一般大于30%~50%,烷烃、芳烃含量则小于60%~50%。
(四)稠油中含蜡量少、凝固点低原油凝固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含蜡量的多少,也与原油中重质组分含量有关。
世界稠油资源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展望世界稠油资源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利用。
稠油开采技术总体而言可分为热采和冷采技术,在稠油的开采过程中,根据油藏的不同特点合理的利用热采、冷采及其交替技术,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标签:稠油热采冷采0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迅猛增长,经过对常规石油资源的大规模的开发后,稠油资源逐步被人重视,稠油油藏的开发技术也备受关注。
我国稠油资源主要分布于辽河油田、新疆油田、河南油田。
1 稠油冷采技术稠油冷采,指的是不以升温方式作为降低稠油的粘度、提高油品的流动性能的手段,而是通过其它方式(如化学降粘剂、干抽等)及工艺方法进行稠油开采的技术。
1.1 携砂冷采携砂冷采是指依靠天然能量,仅靠调节生产压差而使地层达到出砂的目的,同时又保持地层骨架不被破坏,进而大幅度改善油层的渗透率,提高油井产量的采油方法。
携砂冷采的采油机理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但目前可以归纳为“泡沫流”和“蚯蚓洞”。
根据经验,携砂冷采适合埋藏小于1000 m,原油脱气粘度范围是600至160 000 mPa·s的稠油或特稠油油藏,储层胶结疏松,且泥质含量较低,有一定携砂能力的油藏。
1.2 微生物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指的是向油藏中注入微生物液,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油藏采收率。
其主要采油机理为:微生物在地层环境中发酵,生成的代谢产物降低原油表面张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如CO2可以增加地层的压力,增加溶解性;有机酸类改善原油的性质;微生物发酵能裂解原油,降低稠油相对分子质量与粘度;菌液的渗透性会剥离粘附在岩石上的原油,启动难动用的部分。
微生物采油成本低,易于操作,采出液易处理,环境污染少。
但是由于稠油开采地层的高温、高压、高矿化度的环境,要筛选出适合的菌种很困难,恶劣的环境下,微生物也不容易存活。
1.3 化学驱技术化学驱有几种技术,一为聚合物溶液、泡沫液等驱油方法:将少量的水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或泡沫剂注入油层,提高驱油剂的粘度,降低其流度并改善油水流度比,调整纵向吸水剖面的波及效率。
我国有丰富的稠油资源,探明和控制储量已达16×108t,是继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稠油生产国。
重点分布在胜利、辽河、河南、新疆等油田。
我国陆上稠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20%以上,探明与控制储量约为40亿吨,目前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
胜利油田地质储量约15000万吨,中原油田约为3200万吨,克拉玛依油田约6660万吨,国内每年稠油产量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0%。
中国尚未动用的超稠油探明地质储量为7.01×108t。
辽河油田辽河油田公司2007年重新计算确定探明储量中的难动用和未动用储量为4亿吨,目前原油年开采能力10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开采能力17亿立方米。
辽河油区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深度变化较大:最浅小于600m,最深达1700m,一般在700~1300m之间。
按埋藏深度统计,超过1300m的深层稠油油藏,其储量占探明储量的42.92%,900--1300m的中深层油藏,储量占41.39%,600--900m的中浅层占15.69%。
由上述统计不难看出辽河84.3%储量油藏埋藏深度在900m以上。
塔河油田塔河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7.8亿吨,塔河油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超深超稠碳酸盐岩油藏,埋深 5 350~6 600m, 80%的储量为特超稠油,稠油产量占总产量57% 。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作为我国石油战略接替区的塔里木盆地的油气产量正逐年上升,2002年该地区两大油田生产原油约751万t,发展势头较猛。
同时,沿塔里木河一带的稠油探明储量为3.35亿t,可采储量为4500万t。
2002年产出稠油约270万t,占塔里木原油产量的36%。
比例相当可观.这部分资源开发对今后塔里木石油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该稠油性质极差(目前中国最差),属于高硫、高残碳、高金属、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含量的”六高”原油,运输困难,一般的已有的炼油工艺很难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因此必须采用一种新的工艺对其进行轻质化加工处理。
稠油行业报告稠油是一种重质原油,通常指密度大于20度API的原油。
稠油主要产自加拿大、委内瑞拉、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稠油的开采和加工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报告将对稠油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前景和关键挑战进行分析,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政策趋势。
一、稠油行业发展现状。
1. 全球稠油储量分布。
据统计,全球稠油储量约为2.5万亿桶,其中加拿大的油砂储量最为丰富,占据全球稠油储量的70%以上。
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的稠油储量也较为可观。
这些国家的稠油储量对全球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2. 稠油开采技术。
稠油开采技术主要包括热采、溶剂辅助采油和化学方法。
其中,热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通过注入蒸汽或燃烧天然气等方式,将稠油加热并减少粘度,以便于开采和输送。
溶剂辅助采油和化学方法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稠油开采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3. 稠油加工技术。
稠油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热裂解、溶剂萃取和水力裂解等方法。
这些技术可以将稠油转化为更易于运输和加工的轻质原油或燃料油,提高了稠油资源的利用率。
二、稠油行业市场前景。
1. 全球能源需求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稠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将在未来的能源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环保压力下的替代能源需求。
受到环保政策的影响,对传统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需求将逐渐减少,而替代能源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稠油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资源,将在替代能源市场中有所作为。
3. 新兴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稠油作为一种廉价的能源资源,将在新兴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稠油行业关键挑战。
1. 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
稠油开采和加工的技术创新是当前的重要挑战之一。
同时,由于稠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本较高,如何控制成本也是稠油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2. 环保和气候变化压力。
稠油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受到环保和气候变化压力的影响。
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及稠油开发技术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迅猛增长,经过上个世纪对常规油资源的大规模的开发后,稠油资源以其丰富的储量吸引了世人的注意。
本文概述了各种稠油开采技术的特点、机理、和适用条件。
标签:稠油油藏;稠油开发技术;热力采油;热力化学采油;微生物采油辽河和新疆油田,其生产开发受到技术的制约,尚未找到适合的吞吐后接替技术,使目前蒸汽吞吐后期产量递减很快的生产矛盾日益突出,这两个油田的稠油未动用储量总共约有4亿t,其中超稠油未动用储量占了一半以上,约有2.2亿t。
1 概述1.1 研究的意义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稠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
中国重油沥青资源分布广泛,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预计中国重油沥青资源量可达300×108t 以上。
1.2 稠油的定义及分布我国陆上稠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20%以上,目前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探明与控制储量约为40亿t。
我国陆上稠油油藏多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海相沉积。
储层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
1.3 稠油开发技术常规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
常规的热力采油技术将会被热力化学采油技术取代。
热力化学采油技术会有很大的发展,其中的水裂解技术会有更大的发展。
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示踪剂技术,可视化技术等。
2 稠油开发技术热力采油主要是通过一些工艺措施使油层温度升高,降低稠油粘度,使稠油易于流动,从而将稠油采出。
其主要方法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等。
蒸汽吞吐通常只能采出井点周围油层中有限区域内的原油,井间存在大量蒸汽难以波及到的死油区,蒸汽吞吐的原油采收率一般由于蒸汽吞吐以消耗弹性能量降压开采为驱动条件,基于单井操作,油层的受热范围受到限制,井间储量动用程度差,采出程度低;国内外蒸汽吞吐开采实践表明,蒸汽吞吐的采收率一般为20%左右,因此单纯依靠蒸汽吞吐增加最终采收率的程度是有限的。
稠油资源分布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国有丰富的稠油资源,探明和控制储量已达16×108t,是继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稠油生产国。
重点分布在胜利、辽河、河南、新疆等油田。
我国陆上稠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20%以上,探明与控制储量约为40亿吨,目前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
胜利油田地质储量约15000万吨,中原油田约为3200万吨,克拉玛依油田约6660万吨,国内每年稠油产量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0%。
中国尚未动用的超稠油探明地质储量为×108t。
辽河油田
辽河油田公司2007年重新计算确定探明储量中的难动用和未动用储量为4亿吨,目前原油年开采能力10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开采能力17亿立方米。
辽河油区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深度变化较大:最浅小于600m,最深达1700m,一般在700~1300m之间。
按埋藏深度统计,超过1300m的深层稠油油藏,其储量占探明储量的42.92%,900--1300m的中深层油藏,储量占41.39%,600--900m的中浅层占15.69%。
由上述统计不难看出辽河84.3%储量油藏埋藏深度在900m以上。
塔河油田
塔河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亿吨,塔河油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超深超稠碳酸盐岩油藏 ,埋深 5 350~6 600m, 80%的储量为特超稠油 ,稠油产量占总产量 57% 。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作为我国石油战略接替区的塔里木盆地的油气产量正逐年上升,2002年该地区两大油田生产原油约751万t,发展势头较猛。
同时,沿塔里木河一带的稠油探明储量为3.35亿t,可采储量为4500万t。
2002年产出稠油约270万t,占塔里木原油产量的36%。
比例相当可观.这部分资源开发对今后塔里木石油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该稠油性质极差(目前中国最差),属于高硫、高残碳、高金属、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含量的”六高”原油,运输困难,一般的已有的炼油工艺很难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因此必须采用一种新的工艺对其进行轻质化加工处理。
塔里木油田
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为160亿吨,其中石油80亿吨、天然气10万亿立方米。
在寒武系顶部4 573.5~4 577 m获得少量稠油,粘度2 698 mPa·s。
河南油田
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亿吨及平方公里。
胜利油田
已投入开发68个油气田,动用石油地质储量亿吨。
目前原油生产能力万吨,已累计生产原油亿吨。
胜利油区探明稠油地质储量×108t;已动用储量×108t,未动用储量×108t。
胜利油区未动用稠油储量主要以超稠油油藏及薄层稠油油藏为主,其中原油粘度超过100000mPa·s的超稠油储量5159×104t,占未动用稠油储量的38%,是胜利油田主要的未动用资源之一。
吐哈油田
深层稠油和三塘湖盆地浅层稠油探明储量9814×104t。
图1 我国稠油资源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