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_活教育_思想对中国教育史发展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614.1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浅析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活教育”理论是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是: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让他自己做;2.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
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向传统教育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针对传统教育只注重灌输零星知识技能的弊病,活教育提出:“今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会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
就是说,不仅要使儿童在智力上得到发展,还要使儿童在道德、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针对传统教育固定的、僵化的教育内容,活教育提出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师,突破了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框框,对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三是在师生关系上,针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活教育强调了儿童的学习应以儿童自己学、做为主,调动一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学校教学的气氛。
试论陈鹤琴的活理论与实践摘要:本篇论文对陈鹤琴先生的幼儿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分析了幼儿教育思想对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管窥出陈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理论原因,正是由于陈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幼儿教育系列活动的实践结果。
他的核心理念贯穿整个教育界。
“活教育”思想当属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中心,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我国目前幼儿的教育思想还存在一些“顽疾”并衍生出不少新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陈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解决这些麻烦的“顽疾”和新问题,文章从幼儿园、教师和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指导当今幼儿教育思想的健康发展,早日推动幼儿教育的优质化。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活教育一、文献综述本位研究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论文,探讨陈先生的活教育理论的概念和实践内容。
前人的研究成果呈现在量上丰富多彩、质上呈现精细化的特点。
陈先生在教学的实际研究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手段,采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产生了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总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时间也是一点一滴的流逝,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被当代人列为经典的思想,为后来的幼儿教育思想铺下路。
故而笔者写下本文,简明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二、陈鹤琴先生的经历及课程编排方法陈鹤琴(1892——1982),是浙江人,他是中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
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把一生都放在研究儿童心理的研究,用“活教育的思想理念创造幼儿教育事业,并发展教育事业。
著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有《陈鹤琴教育文集》。
他放弃医学从事教育行业的抉择让人为之动容。
他所提出的课程编排方法是后世的幼儿教育家研究的教育学经典方法之一。
他所提出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是幼儿教师研究的重点。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试论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摘要:本本文对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也是其长期从事中国幼儿教育系列活动的实践结果。
将其核心理念贯穿整个教育生涯,以“活教育”思想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发展一、文献综述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查阅相关论文,总结前人对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及其研究方法、各领域课程与教学、玩具与游戏、家庭教育、师范教育、比较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研究等方面;陈鹤琴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开创了幼儿教育中国化的新局面。
时代在进步,事物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作为历史的经典,时代赋予它的意义是不同的。
“医生是医病的,我是要医人的”。
而且“我是喜欢儿童的,儿童也是喜欢我的。
” [1]由此,陈鹤琴大步走向贡献教育的伟大事业。
为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陈鹤琴幼教思想的渊源及形成发展的过程陈鹤琴先生孜孜不倦地为中国化的教育奋斗一生,他希望结合中国实际,建立适合中国的教育。
(一)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源泉1.幼儿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忧内患、民不聊生。
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特点是:一是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帝国主义国家肆意地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以教会为依附开办幼稚园;二是中国人民无办园经验可参照,又无理论依据,只得一味抄袭日本的幼稚园。
[8]陈鹤琴深感民生疾苦儿童,深受其累,感慨到“我们中国的幼稚园大抵是抄袭外人的,而外人的幼稚园时有改进,但我们的还是墨守成规,不知改良,以致陈旧腐败不堪闻问了” [1]教育“应该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又生气的教育。
”2.理论源泉陈鹤琴赴美留学时美国正兴起一种作为典型“美国版”教育学的思潮—实用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柏屈,恰恰这两个特殊人物与陈鹤琴先生有特殊交集。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教育实践的启示
陈鹤琴是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卓越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影响着教育理论、思想政治等多个方面。
他提出了“活教育”的理念,强调关注孩子实际需求,一心一意把孩子培养得更好,关注孩子心灵发展与德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自我赋能、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等。
活教育以关注实际为出发点,强调要以动态形式引导学生,将教育任务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从社会活动中进行真正的学习,成为真正的主体,不仅纯粹理论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形成丰富的做人技能。
他强调要倡导孩子自主学习,树立自己目标,养成正确的观念,并不断积累各种能力和技能,学以致用,自动发展。
今天,活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实践中受到广泛重视,人们更大胆地尝试新的教育理念论断,尊重孩子的主体位置,引导孩子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学习潜力,同时教师也应完成一种新的角色转变:既与学生共同学习又与学生共同探索,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引导孩子思考,从而帮助他们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虽然是百年前的贡献,但却被当代的教育实践所证明了有效性,为今日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多样化良好的教育空间,让孩子得以发挥创造力,以适应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发展。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内容陈鹤琴(1872-1930),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研究了世界教育发展史,受到欧美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从实践出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并且注重学生学习自然科学,重视科学朴素性,扩展学生视野,传授学生综合性的知识,帮助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陈鹤琴认为,学生要经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走出一条个性化的路。
一、以实践为准则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以实践为准则,强调将学生的思维联系到实际。
他认为,学生首先要经历实践,通过实践了解或分析社会现实,从而扩展视野,掌握技能,加深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最终建立完善的实践认识体系。
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有效的教育。
二、强调学生学习自然科学陈鹤琴强调学生要学习自然科学,他指出,自然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
此外,他也主张要结合实践来教授自然科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实践,将自然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为未来科学创新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还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他认为,学生要在学习中训练自己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综合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帮助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陈鹤琴在提出活教育思想的同时,也强调了对学生的教育。
他认为,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有能力来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
他把教育不仅仅限于学习,而是着重教育学生应该具备的总体的技能,使学生具备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是一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直接连接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重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以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教育思想。
姓名:杨云红学号:2011412030 班级:教1141学前(本)关于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文献综述【前言】: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
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主要教育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其“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
它既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合的产物,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内容;启示;问题;价值;一、“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朱秀芳和卢清研究的《试论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幼儿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唐燕研究的《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李文文的《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苏刚和庄云旭研究的《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中提及1、“活教育”的目的论——强调做人教育。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首先,“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
其次,他认为国家的生死存亡与教育息息相关。
最后,他认为社会是发展的,因此社会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相应的教育的目的也会受到影响,要体现教育的时代性与世界性。
2、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活教育的本质。
陈鹤琴关于活教育的课程论是针对当时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主的现象而提出的。
他指出,传统教育将书本看作唯一的教育资料。
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是死的,而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直接的书”。
为此,他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
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通过亲自观察获取知识和经验。
陈鹤琴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分别指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和语文。
活教育的时代意义与实践创新心得体会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是他在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展的教育变革实验,另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创办江西幼师和上海幼师的实践探索。
“活教育”重在一个“活”字,“活”与“死”相对。
1940年,陈鹤琴针对当时中国教育“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情形,号召破旧立新,倡导一种“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新教育。
回顾历史,可以说陈鹤琴的“活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
它既借鉴了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尤其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也立足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中国实际。
新的时代,重新认识“活教育”思想,再思考“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这些基本的教育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活”的目的,与时俱进关注人的发展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最终和最高目的是人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教育的政治性和伦理性,忽视了儿童的个性人格的需要,对此陈鹤琴立足中国国情,旗帜鲜明地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
首先是“做人”,这是在道德层面上强调“为何教”。
在陈鹤琴看来,这种人既不是奴婢,也不是君主;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既不是专门的“劳心者”,也不是专门的“劳力者”。
一个真正的人具备独立的人格,必须热爱人类和真理,以“世界一家”的理想为人类最终目标。
其次是“做中国人”,这是在民族层面上强调“为何教”。
一般总是存在于具体之中,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
因此,陈鹤琴认为,对中国人实施教育,不宜“全盘西化”,而应植基于“中国国情”,身为中国人,必须热爱国家和同胞,并为国家的独立与发展而奋斗。
再次是“做现代中国人”,这是在时代层面上强调“为何教”。
做现代中国人,隐含着对传统国民性的批判和继承,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转变单纯重心的教育为身心并重的教育,具备健全的身体;转变单纯重知识的教育为既重知识也重能力的教育,具备建设的能力;转变单重传承的教育为兼重创新的教育,具备创造的能力;转变单重慎独教育为更重合群教育,具备合作的态度;转变“人人为我”的教育为“我为人人”的教育,具备服务的精神。
陈鹤琴 活教育 思想对中国教育史发展的价值张翠芹(临沂师范学院,山东临沂276004)[摘 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 活教育 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 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批驳,而且也体现在 活教育 创立了全新的幼儿教育观,同时还强化了学校、家庭与社会合作的教育理念,所有这些对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现代幼儿教育;中国教育理论[中图分类号]G40-059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153(2008)05 0148 02[作者简介]张翠芹(1977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临沂师范学院教师。
陈鹤琴 活教育 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教育流派,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于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 源头活水 之一脉,其历史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一、 活教育 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批驳活教育是 五四 以后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教育改革理论,它揭示了很多的教育、教学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挑战。
中国的传统教育由于受封建主义和科举制的影响,注重灌输知识,强调死记硬背,把儿童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中,把儿童的活动限制在课堂上。
清末以后,西方近代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到了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国教育界又受到西方现代教育理论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但那种束缚儿童思想、压制儿童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死气沉沉的现象却有增无减。
陈鹤琴意识到传统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进步的重大障碍,迫切需要改革,所以他从改造儿童教育着手,提出了 活教育 思想。
从总体上说,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向传统教育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针对传统教育只注重灌输零星知识技能的弊病,活教育提出: 今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会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 。
就是说,不仅要使儿童在智力上得到发展,还要使儿童在道德、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针对传统教育固定的、僵化的教育内容,活教育提出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师,突破了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框框,对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三是在师生关系上,针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活教育强调了儿童的学习应以儿童自己学、做为主,调动了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学校教学的气氛。
四是在教育方法上,针对传统教育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消极制裁的管理方法,活教育主张采用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积极鼓励的管理方法。
五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儿童只会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现象,活教育竭力主张培养儿童自动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儿童。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改变那种 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的死气沉沉的旧教育。
二、 活教育 创立了全新的幼儿教育观活教育强化了现代儿童观,使研究与了解儿童、热爱与尊重儿童成为教育儿童的前提,为中国现代幼教事业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
在活教育实验中,陈鹤琴便确立了 儿童中心 、 一切为儿童 的原则。
他认为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做到在明了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施行 活教育 ,反对儿童心理特点的成人化倾向。
同时,他还指出,作为幼教工作者须有 爱满天下 的情怀,做到热爱与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不要仅视其为成人的财产或附属物,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性的人,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与价值。
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也要把热爱与尊重儿童作为一个搞好教育的前提。
活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从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德育方法诸方面都提出了有创造性的主张。
比如,在教育目的上,强调 教人做人 ,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在课程设置上,主张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提出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 做 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等等,都体现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全新的教育观。
活教育更为集中地反映了幼儿教师观。
认为作为教师,要树立儿童本位的理念,须有对幼教工作的认识与决心,做到敬业、乐业、专业与创业。
陈鹤琴曾指出,幼儿教育的三大要素是儿童、教材和教师。
尽管儿童是主体,但教师却是前提,这是因为须 教师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 ,活教育无疑强化了师范教育事业 工作母机 的观念。
148三、 活教育 强化了学校、家庭与社会合作的教育理念活教育强调儿童个性的培养,注重幼儿的自身发展,这种发展是将幼儿置身于环境而言的,环境包括幼儿园、家庭与社会。
幼儿教育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在与社会、家庭不断地融通、合作中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
活教育思想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
陈鹤琴在 中国儿童教育之路 中说道: 至于说儿童教育的范围,广义地说,应该把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包括在里面。
譬如说,电影、戏剧、儿童读物、玩具、游戏场所等等,是社会给儿童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教养、言语、行动,是家庭对儿童的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相辅而行,有机地联系起来,儿童教育的理想,才容易达到。
正如陈先生所言,儿童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是整体的、连续的、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不是幼稚园可以单独胜任的,它需要家庭、社会、幼稚园三者共同合作,方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家庭因素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
因为家庭是儿童最早的启蒙学校,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会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加持续长久地作用于儿童的身心。
陈鹤琴已经注意到了家庭环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作用,在 家庭教育 1981年重版序中,他还指出: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教师 幼儿从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性格。
活教育主张家校沟通与协作,可以通过家庭访问、召开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形式。
另外,社会因素也会对儿童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在校中不抽烟不喝酒,而在社会上受 损友 影响却抽烟喝酒,这就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加强联络,消除隔阂,从分家到合一,共同来实施对儿童的教育, 学校、家庭与社会合作 是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
参考文献:[1]陈鹤琴 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649[2]陈鹤琴 陈鹤琴全集(第2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3[3]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黄书光 中国教育哲学史(第4卷)[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钱焕琦 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发展史[M]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张希宇)董仲舒的廉政思想赖红卫(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 要]西汉大儒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廉政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爱民主张,强调 义 在廉政中的重要作用。
在董仲舒创造的 天人感应 说里,也反映了他试图借天意约束皇权的思想。
董仲舒还强调对官员的监督管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董仲舒的主张对于巩固大一统的封建政权,保持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都有积极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董仲舒;廉政思想[中图分类号]B234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153(2008)05 0149 02[作者简介]赖红卫(1966 ),女,历史学硕士,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级讲师。
汉初崇尚黄老哲学,以无为治理天下。
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经济力量强大,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正如司马迁所说: 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但是,在歌舞升平的局面下,却暗藏着深刻的危机,其中一个就是政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当时有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公羊学派的大师,他一方面继承了儒家的廉政思想理念,一方面又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的 仁政 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爱民主张。
作为一个清醒的思想家,董仲舒深刻认识到对人民的剥削过度、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到政治的清明,甚至会动摇统治的根基。
针对汉武帝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沉重的赋役使社会生产深受影响、百姓生活困苦的情况,董仲舒从维护伦理规范、减轻人民负担和发展生产的角度出发,提出 劝农事,无夺民时,使民岁不过三日,行十一之税 [2],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3];针对当时贫富分化加剧、土地兼并严重而致使 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 [4]的现实,董仲舒提出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5]的主张。
虽然他的这些主张没有具体深化,但直指时弊,发人深思。
董仲舒也继承了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强调 义 在廉政中的重要作用,反对一味追求个人的私欲。
为了强化统治者的廉政意识,他对上至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的重利行为都进行了批评。
他说: 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明尔,尤恶之,况求利乎!故大王使人求富求金,皆为大恶而书。
[6]这是直接批评汉武帝对财富的贪欲。
他揭露了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 的大官僚们凭借其富贵权势,与民争利,高官之家 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无已。
[7]他们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