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近代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外国文学史学习笔记】第六~十章:西方近现代文学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德国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由英国兴起的感伤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策源地。
海涅的代表作是《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海涅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被恩格斯称为“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诗。
拜伦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瓦尔特•司各特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瓦尔特•司各特的《艾梵赫》塑造了绿(lù)林好汉罗宾汉的形象。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
被称为法国莎士比亚的作家是缪塞。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情诗人是茹科夫斯基。
亚当•密茨凯维奇的叙事诗《塔杜施先生》被誉为波兰的民族史诗。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产生的一位被称为现代派文学远祖的人物是爱伦•坡。
“皮袜子”是一个理想的美国民族精神的体现者。
惠特曼的《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梅尔维尔的《白鲸》涉及资本主义财富的血腥来源,体现出一些现代命题。
《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奠定了雨果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旗手和领袖地位。
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悲惨世界》。
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
《茨冈》是普希金“南方诗篇”的代表作,也是诗人过渡到现实主义创作之前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
《驿站长》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维林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写小人物的传统。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杰作,别林斯基评价它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于人民性的作品”。
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德国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由英国兴起的感伤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西方的近代文学,在14到19世纪将近六百年里,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第二阶段是17到19世纪的思想启蒙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开始由中古向近代的转折。
这一时期,不仅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更意味着近现代文明的萌芽和开端。
顾名思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复兴,是这一历史时期最显著的文化现象。
文艺复兴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其文学先驱是诗人但丁,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神曲》,既是对中世纪文化的总结,也是对新时代文明的启示。
“神的喜剧”这一名称,预示了文艺复兴前期文学,积极乐观的色彩。
文艺复兴早期最重要的作家是与但丁并称为“佛罗伦萨三杰”的两位后辈彼得拉克和薄伽丘。
他们分别创造了欧洲近代文学的两种体裁,十四行诗和短篇小说。
如果说在但丁的作品中,还有具有浓厚的中世纪神秘色彩,那么在彼得拉克和薄伽丘的作品中,则更多洋溢着世俗的人文气息。
彼得拉克的代表作《歌集》和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作为早期的文艺复兴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世俗的肯定、爱情的追求、蒙昧的揭露,禁欲的批判。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既从个性解放的角度,提出了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又从信仰自由出发,突出了对教会腐朽的批判。
文艺复兴对“人”的发现,是自然感性层面的,对社会的要求是经济的富足和情感的满足。
由此构成了人文主义肯定世俗,崇尚感性的倾向。
这点尤其体现在意大利的文学中。
二、15世纪之后,文艺复兴的重心开始由意大利转向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并逐渐走向成熟。
在文学上出现了法国的“里昂诗派”和“七星诗派”,小说家那伐尔、拉伯雷;西班牙戏剧家维加,小说家塞万提斯;英国诗人斯宾塞、戏剧家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巨人传》、《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无疑是不朽的传世之作。
《巨人传》是文艺复兴时期积极乐观精神的成熟体现,在小说中,拉伯雷创造了以庞大固埃为代表的贤明君主,约翰修士为代表的自由信仰者,巴奴日为代表的新兴市民等人文主义者形象。
西方文学理论导言1、西方文学理论的分期划分的标准: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
(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2)近代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实证主义、自然主义(3)现代文论时期: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心理分析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存在主义、英美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4)当代文论时期(后现代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读者接受文论、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论1、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2、古希腊文论大致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达到高峰。
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2)赫拉克利特、(3)德谟克利特(“艺术是模仿自然的产物。
”)、(4)苏格拉底(时代的分界点。
将模仿论具体化。
“艺术需要再现肉体和精神都美的人”“艺术家不仅应该模仿对象的外形,还要模仿对象的心灵。
”)3、柏拉图代表作《伊安篇》《会饮篇》《理想国》。
4、理念与模仿(柏拉图的模仿论)(1)、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2)、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模仿论。
(3)、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范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5、文艺的社会作用(1)、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哲学家,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文学艺术必须为完善公民的品德服务,进而为建立理想国的目标服务。
(2)、鉴于模仿文艺的巨大危害,柏拉图主张建立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
6、诗的迷狂7、柏拉图认为,不同于画家和雕刻家,也不同于工匠型诗人,真正的诗人在神灵感发的迷狂状态中,不靠模仿的技艺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8、柏拉图是西方文论史上最早对灵感与迷狂现象做出生动描绘和系统研究的人。
9、著作《诗学》《修辞学》10、模仿论(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2)文艺模仿对象是现实人生。
近现代西方文艺流派的六大“主义”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发表在《素质教育报》2008年第18期一、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期。
以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国、俄罗斯,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
它是由于学习古代、祟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
它的基本特征是注重理性和创作的规范性,追求完美的和谐的形式以及结构的均衡;同时它又有公式化和形式化的成分。
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是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产物,以重商政策为基础.它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是绝对君权政治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权暂时的迁就,妥协、让步的一种表现。
二、印象主义印象主义是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艺术创作思潮。
它发端于绘画,扩展到雕塑、音乐、电影等领域,形成广义的印象主义艺术。
印象派绘画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饰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
它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他们依据光谱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
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注重色彩在光照下的微妙变化。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派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课题,多描写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
印象派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西方美术技法的革新和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后期印象派与前期印象派相比,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和体积,注重色彩的对比关系,强调抒发艺术家的主观感情。
作品个性鲜明,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意识的反映,是在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体系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韦勒克:《文学理论》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珊·朗格:《艺术问题》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柯林伍德:《艺术原理》鲍曼:《流动的现代性》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艾略特:《小说的艺术》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尼采:《悲剧的诞生》萨特:《词语》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爱德华·赛义德:《学》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马丁:《当代叙事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保罗·利科:《活的隐喻》皮亚杰:《结构主义》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卡西尔:《人论》斯:《审美经验论》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释梦》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A.杰弗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珊·桑塔格:《重点所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赞美理论》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布卢姆:《影响的焦虑》贡布里希:《艺术和科学》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作家论创作》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马科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尼采:《权力意志》奥·帕斯:《批评的激情》维洛夫斯基:《历史诗学》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高概:《话语符号学》伽达默尔等:《理解与解释》佛洛依德:《佛洛依德著作选》佛洛依德:《佛洛依德后期著作选》戴维·洛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评论》(上下)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补充(,致)马列文论专题:计14种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2、哲学手稿》,3、人民1979年版(《马恩全集》第42卷);4、《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册),5、人民文学1983年版(另有同6、类型书可选用);7、《列宁论文学与艺术》,8、人民文学1983年版(另有同9、类型书可选用);10、《论文艺》(增订本),11、人民文学1992年版;12、《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2卷),13、人民1983年版;14、《高尔基论文学》,15、人民文学1978年版;16、高尔基:《不17、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18、人民1998年版;19、《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20、人民文学1983年版;21、《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2卷),22、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版;23、《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24、人民文学1986年版;25、《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选》,26、漓江1988年版;27、《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28、大学1990年版;29、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30、人民文学1986年版;31、 [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32、 1950)》,33、人民1996年版。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可以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三个阶段来进行介绍。
首先是19世纪,这个时期中国被描绘为一个神秘、古老、神秘的国度,这是因为当时英美作家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的报告,他们将中国描绘成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传奇色彩的地方。
英国作家柯林斯的小说《月亮石》中就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中国景象,在小说中,中国被描绘为一个迷人而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异国情调和传奇色彩。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威尼斯志》中也呈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认为中国是一个奇异而令人着迷的国度。
其次是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形象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近代史事件的发生,英美作家开始对中国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认识,他们开始注意到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英国作家鲁迅的小说《呐喊》中,中国被描绘成了一个充满着内部矛盾和社会不公的现代国家,小说中呈现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抗争,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而美国作家巴克斯顿的小说《中国故事》则描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更加丰富多样,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从神秘古老到现代化崛起的变迁过程。
这种变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体现了英美作家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也将继续丰富多彩,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和动力源泉。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从19世纪到21世纪,通过对一些代表性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进行分析,探讨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19世纪初期,中国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是被浪漫化和神秘化的。
在这个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殖民和贸易,英国的鸦片战争和美国的洛思号事件等事件使得中国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对象。
在英国文学作品中,中国往往被描绘为一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充满了古老的文化和神秘的仪式。
伦敦作家马里昂·兹克劳奇的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中国形象往往被描绘为神秘和阴暗的,充满了不可知和难以琢磨的特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象逐渐地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的革命和改革也引起了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聊斋志异》的《聂小倩》、《鉴湖记》等作品,在英美文学中广为传诵,其中《聂小倩》更是被改编成了不少电影和话剧,成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一个经典的中国形象。
在这个时期,中国形象逐渐从神秘和浪漫转变为真实和现实。
很多文学作品开始描绘中国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命运。
美国文学家路易斯·艾默里·洛姆的小说《解放》中,通过描绘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子的故事,呈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
随着20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和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
中国的文化和精神愈发地受到西方文学家的关注和赞美。
英国文学家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贫困,引起了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共鸣。
这些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中国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命运,使得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更加丰满和真实。
西方近现代诗歌入门
西方近现代诗歌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之间创作出来的诗歌。
这个时期的诗歌涵盖了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和风格,其中包括了威廉·巴特勒·叶芝、威廉·布莱克、詹姆斯·乔伊斯、弗朗茨·卡夫卡等著名诗人。
这些诗歌的特点是:使用广泛的象征和隐喻,表达对现实的探索和思考;自由化的韵律和格律,打破传统诗歌形式的束缚;语言表达风格的多样化和创新性,提高了诗歌表现力。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西方近现代诗歌,可以阅读一些著名的诗集,如《精选叶芝诗集》、《鸟》、《额城夜景》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学讲座、读书会和诗歌创作工作坊等活动,加深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西方近代文学主要流派的影响[摘要] 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文学领域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学命题,有其产生的特定的艺术土壤和社会文化背景。
人文主义文学强调对人的关注,探讨人的本质和人类生存的意义。
人文主义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古代、近代、现代和后现代不同文学阶段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风貌,本文旨在整理近代时期的人文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色,研究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该文学发展阶段的各个文学流派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人文主义流派客观现实人性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文主义思想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文学特质贯穿始终。
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是对人及其本质的关注,其基本题材与主题重在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回到自然”,召唤新的、自由的文学,要求真实反映生活。
近代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古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和后现代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的铺路石,对于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学中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文学背景西方近代文学的发展见证了资产阶级革命从理论到准备的全过程。
十八世纪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当时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启蒙运动。
启蒙主义否定神权权威,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和返回自然,否定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提出“天赋人权”。
启蒙主义思想家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一切现存事物的裁判者。
启蒙学者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和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
启蒙主义文学家把文学艺术看作是改造社会的工具,在文学上强调重返自然。
启蒙主义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文学作品中经常正面歌颂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着重描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
启蒙运动之后进入西方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
当时欧洲战争频仍,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
西方近代著名诗歌
1.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著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
2. 约翰·克利夫(John Keats)-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兰花序》、《温特赖斯》等。
3.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美国诗人,被誉为自由诗
的代表,作品有《草叶集》。
4. 西蒙·科蒂尔(Simon Bolivar)- 南美洲独立运动的领袖,也
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被视为拉丁美洲解放诗歌的鼻祖。
5. T·S·艾略特(T. S. Eliot)- 美国现代派诗人,代表作有《荒原》、《空无一物》等。
6. 覃格尔(Pablo Neruda)- 智利诗人,曾任智利驻法国大使,著名的作品有《二十首情歌和一个绝望的诗人》。
7.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美国现代派诗人,代表作有《路未选走》、《停在树林里的车子》等。
8. 艾米丽·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美国诗人,以她的隐居
生活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作品集《狄金森诗集》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珍宝。
9. 威尔·杜兰特(W. H. Auden)- 英国诗人,其作品涉及宗教、政治和爱情等多个主题。
10. 米洛斯·兹曼基斯(Czeslaw Milosz)- 波兰诗人,是二十世
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主要关注人性、历史和道德等话题。
近现代西方文学作品及其思想分析——《追忆似水年华》作者简介: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生长于巴黎上流社会富裕家庭,这个家族具有的文化气息。
从青少年时期,他就出入于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养成了他的艺术气质。
普鲁斯特9岁起就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这使他与生俱来的敏感更为强烈中年开始,他的哮喘病日益严重,以至于忍受不了来访的朋友身上带来的外面春天田野里植物的气味,只好躲进一所软木镶壁的屋里。
普鲁斯特是一个对生活有着天真幻想和信念的人。
在垂垂老矣的时候,他还满有兴致地回想在贡布雷别墅中,早晨起来喝一杯泡着玛德莱娜的热茶,是他尝到毕生难忘的美味的情景。
这种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他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和动力。
1912年,他完成了《追忆似水年华》的初稿,但是没有一个出版商肯接受这部晦涩难懂的初稿。
19193年,作者自费出版了该书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市场反应冷淡。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出版工作便告中断。
但普鲁斯特没有失去信心,继续对书稿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润色。
1919年,小说第二卷出版《在花枝招展的少女身旁》由加利马出版,病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一举成名。
1920年至1921年小说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发表,1921年至1922年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发表。
普鲁斯特夜以继日地写作,终于1922年11月18日逝世前将作品全部完成。
小说后半部分,实在作者死后于1923年至1927年间出版。
这部作品使得普鲁斯特成为意识流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而名流青史。
作品赏析:《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
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
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第十三章近代文学时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亚非地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文学第一节概述一、近代文学的特征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大多数进步作品的中心内容广泛反映了东方各国人民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和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
2、在发展过程中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很大,一些国家文学社团林立,流派众多,变幻不定。
3、作家数量剧增,作品数量增多,影响扩大,成果显著。
4、近代东方文学在亚洲各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承前启后的意义。
二、近代文学概况(一)日本文学1、背景:1868年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走上近代资本主义的道路文学状况:出现了介绍西方知识的通俗文学,呈现多元发展的局面2、代表人物:坪内逍遥:《小说神髓》,阐述西方文论,强调小说的重要地位二叶亭四迷:《浮云》是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主人公内海文三是一个“多余人”形象。
森鸥外:《舞姬》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之作3、砚友社《金色夜叉》4、文学界北村透谷,岛崎藤村:要求个性解放,以诗歌为主5、自然文学(1)标志着近代文学走向成熟(2)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破戒》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田山花袋:《棉被》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3)主张:着重对生活现实和严肃的摹写,倡导白话文描写;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削弱批判性6、唯美主义思潮(1)承袭了欧洲唯美主义(2)代表刊物:《昴星》(3)唯美主义文学以描写人的变态心理和变态情欲为目的,是一种表现在官能享乐中寻求精神满足的文学。
7、白桦派(1)以围绕刊物《白桦》为代表的作家组成(2)代表作家:小路实笃、志贺直哉(3)主张:创作态度严肃;追求自由8、新思潮派(1)由文坛上的第三次第四次《新思潮》杂志的同人组成。
(2)代表人物:芥川龙之介《罗生门》《鼻子》《地狱图》《河童》(3)主张:否定自然主义,但关注现实,内化到人的心理描写(二)印度文学1、背景:这一时期,印度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西方的近代文学,在14到19世纪将近六百年里,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第二阶段是17到19世纪的思想启蒙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开始由中古向近代的转折。
这一时期,不仅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更意味着近现代文明的萌芽和开端。
顾名思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复兴,是这一历史时期最显著的文化现象。
文艺复兴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其文学先驱是诗人但丁,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神曲》,既是对中世纪文化的总结,也是对新时代文明的启示。
“神的喜剧”这一名称,预示了文艺复兴前期文学,积极乐观的色彩。
文艺复兴早期最重要的作家是与但丁并称为“佛罗伦萨三杰”的两位后辈彼得拉克和薄伽丘。
他们分别创造了欧洲近代文学的两种体裁,十四行诗和短篇小说。
如果说在但丁的作品中,还有具有浓厚的中世纪神秘色彩,那么在彼得拉克和薄伽丘的作品中,则更多洋溢着世俗的人文气息。
彼得拉克的代表作《歌集》和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作为早期的文艺复兴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世俗的肯定、爱情的追求、蒙昧的揭露,禁欲的批判。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既从个性解放的角度,提出了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又从信仰自由出发,突出了对教会腐朽的批判。
文艺复兴对“人”的发现,是自然感性层面的,对社会的要求是经济的富足和情感的满足。
由此构成了人文主义肯定世俗,崇尚感性的倾向。
这点尤其体现在意大利的文学中。
二、
15世纪之后,文艺复兴的重心开始由意大利转向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并逐渐走向成熟。
在文学上出现了法国的“里昂诗派”和“七星诗派”,小说家那伐尔、拉伯雷;西班牙戏剧家维加,小说家塞万提斯;英国诗人斯宾塞、戏剧家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巨人传》、《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无疑是不朽的传世之作。
《巨人传》是文艺复兴时期积极乐观精神的成熟体现,在小说中,拉伯雷创造了以庞大固埃为代表的贤明君主,约翰修士为代表的自由信仰者,巴奴日为代表的新兴市民等人文主义者形象。
对人的世俗享乐和知识追求,进行了肯定和赞扬。
与但丁的“神的喜剧”相比,这部作品完全可以称为“人的笑剧”。
整部作品充满了粗鄙放纵的市井俚语和诙谐幽默的民间智慧,以及夸张怪诞的讽刺描写。
不但展示了中世纪文化世俗和感性的一面,而且对教会生活的腐朽、经院教育的蒙昧、禁欲主义的虚伪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小说中表现最明显的乐观态度和狂欢精神,来源于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罗马艺术之美的发现,新兴市民对世俗幸福的肯定,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宗教改革者对信仰自由的追求。
但是,到了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后期,人文主义者的乐观自信态度,被一种忧患意识所取代。
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这部小说虽然以幽默诙谐的语调,批判了骑士小说的流行,对人们思想的蒙蔽。
但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行为,却更多的体现了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矛盾冲突的复杂性。
堂吉诃德无疑是一个失落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他具有高尚的道德、绅士的风度、渊博的知识、聪明的智慧,
但由于对骑士小说的沉迷,对世界产生了虚幻的看法,并因此让他的生活充满了荒诞和可笑。
当人文主义者从书籍的描写中,认为自己生活在是一个被神秘所笼罩的世界时。
却在现实中发现,世界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样子,反而因为世俗的庸常而感到陌生。
当一种理想所追求的目标,并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时,那么人就只能陷入失落而痛苦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最后的文学形象,是一个忧郁而痛苦的王子。
三、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世界有着清醒的认识。
当世界由“美丽的花园”变成“不毛的荒原”、人由“万物的灵长”,变成“泥塑的生命”、高尚的友谊变成可耻的背叛、美好的亲情变成丑恶的谎言、纯洁的爱情化为阴谋的复仇。
在这样一个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时代里,仅仅采取个人的复仇,是难以解决问题的。
哈姆雷特还要担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如果哈姆雷特是雷欧提斯那样不会思考的复仇者,就不会提出“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因为生存意味着,重新找回理想中美好的世界和人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走出黑暗蒙昧的中世纪森林后,发现外面并不是想象中的乌托邦,而是一片衰败的荒原。
他们所面临的,只有两条路,向前或后退。
堂吉诃德选择了前者,他不得不像疯子那样,在幻想中继续自己伟大的事业。
而哈姆雷特选择了后者,他不得不以装疯,来应付这个变得陌生的世界。
他必须采取复仇的行为,背负重整乾坤的重任,这是历史的幽灵赋予他的使命。
但是,这项艰巨的责任,是他所不能承受的,由此造成了他犹豫和痛苦的根源。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
德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他们无法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他们不是因为太清醒而犹豫不决,就是因太理想而疯狂冒进。
四、
17世纪的欧洲文学,是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时代。
而法国则是古典主义文学的中心。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感性和世俗的,而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则是理性和雅致的。
两者虽然都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但前者发扬了狂欢享乐的酒神精神,后者继承了严谨节制的日神精神。
这一点在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和小说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罗马克》、莫里哀的《伪君子》、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都表现了对道德、责任、节制的肯定和对私欲、嫉妒、虚伪的的否定。
古典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后期,由于个性解放和世俗享乐观念的泛滥,所导致的私欲放纵、道德堕落后果的反拨。
在一定程度上,对哈姆雷特所提出的疑问,进行了回答。
古典主义者从理性道德和责任荣誉出发,试图以恢复古希腊罗马的道德观念和国家意识,来规范私心邪欲和个人情感。
与法国相比,英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主要体现在清教文学上。
如果说法国的古典主义偏重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么英国的古典主义者,则更多倾向希伯来基督教文化。
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弥尔顿的诗歌深沉激昂,班扬的小说质朴简洁。
他们笔下的主要人物,同样具有对信仰和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精神。
古典主义文学与文艺复兴文学,大多取材于古代文化,通过重新塑造古老的文学形象,
以借古喻今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
这同时也说明了,在思想启蒙运动之前,人文主义作家们,还未能完全摆脱“复古”和“模仿”的创作思路,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描写社会生活,表达思想。
五、
17世纪,与古典主义分庭抗礼的是巴洛克文学,由于在英法两国,古典主义占据着文坛主流,巴洛克文学取得的成就不多。
而在德国和西班牙,却大放异彩。
如果说古典主义的风格是严禁朴素,简洁明晰,那么巴洛克的风格则是雕琢繁复、深奥神秘。
西班牙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作品是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德国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作品是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
这些作品以寓言和象征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无奈感慨。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说古典文学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圣徒、君子、节妇;而巴洛克文学的人物形象是罪犯、**和流氓。
前者带有强烈的模仿色彩,后者体现明显的表现意识。
17世纪的文学,无论是古典主义的理性,还是巴洛克的神秘,都带有显著的贵族倾向。
而18世纪的文学,则更多体现出平民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