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欧洲文学史
- 格式:ppt
- 大小:420.51 KB
- 文档页数:74
西方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强调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反对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
下面是西方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
1. 起源:现实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当时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开始反对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转而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最早的现实主义作家包括巴尔扎克、福楼拜和莫泊桑等。
2. 早期发展: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在法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和戏剧,如《人间喜剧》、《羊脂球》和《悲惨世界》等。
此外,现实主义画家也开始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库尔贝和米勒等。
3. 英国现实主义:19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开始在英国流行,出现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和戏剧,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双城记》等。
此外,现实主义画家也开始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惠斯勒和波特等。
4. 德国现实主义:19世纪末,现实主义开始在德国流行,出现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和戏剧,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此外,现实主义画家也开始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门采尔和施特劳斯等。
5. 20世纪现实主义:20世纪初,现实主义开始逐渐式微,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如海明威、福克纳和毕加索等。
总的来说,西方现实主义在其起源国法国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发展,同时也在英国、德国等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对现实主义理念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四:东欧文学1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四:东欧文学119世纪后半期,东欧及巴尔干半岛诸国在英法等国革命运动和俄国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下,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斗争的高潮。
1877年至1878年俄土战争后,保加利亚从土耳其长达500 年的统治下获得解放,罗马尼亚也摆脱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隶属,塞尔维亚也取得了独立。
其后的巴尔干战争(1912-1913)使土耳其人的统治最后崩溃,阿尔巴尼亚等国又独立出来。
这些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使这些国家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其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农村等地区封建制度的残余还仍然存在,阶级分化更加加剧,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同时工人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无产阶级政党也相继成立,特别是1905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和1910年巴尔干国家社会民主党代表会议的召开,对这些国家的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东欧和巴尔干半岛国家的文学以反对异族奴役和封建专制及争取自由独立为主题,创作流派方面浪漫主义已衰落,现实主义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欧已出现衰落的情况下,取得了杰出成就。
使一向不为世人所注意的东欧等弱小国家的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成为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波兰在波兰涌现出了奥若什科娃、柯诺普尼茨卡、显克微支、普鲁斯、什罗姆斯基、莱蒙特等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们的作品描绘了波兰社会经济变革的历程,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落后,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号召人民起来求解放。
艾利查.奥若什科娃(1841-1910)出生于一个小贵族家庭,曾全力以赴地参加了1863年至1864年波兰人民要求民族解放的起义,这对她世界观的形成和创作影响极大。
1866年,她的第一篇小说《荒年》在华沙的一份杂志上发表。
接着她又有中篇小说《马尔达》(1876)、《下贱人》(1883)、《久尔济一家》(1885)和长篇小说《涅曼河上》(1888)、《寻求金羊毛的勇士》(1899)等出版发行。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兴起的文学流派,它以描写真实生活为主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剖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困惑。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首先,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展现了社会的矛盾和不公。
它关注的焦点主要是阶级分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困境。
作家们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困境和追求公正的斗争,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呼吁社会改革和不断寻求社会公平正义。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揭示了工业革命对贫困儿童的残酷影响,引发了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关注与改革。
其次,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人类面对现实世界的挣扎与反抗。
作家们以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类的欲望、希望和追求。
他们关注人类本性的罪恶和渴望,描绘了个体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与矛盾。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维特,展现了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个体,他面对现实世界的荒谬和苦闷,最终走向了消极的结局。
此外,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还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反思,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作家们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虚伪、冷漠和隔阂,呈现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助。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与情感。
例如,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追求无法实现的爱情,最终陷入了现实世界的无奈和离散。
综上所述,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真实生活为主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困惑。
它生动全面地描绘了人类在现实面前的挣扎和矛盾,给人们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九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多元、变通和宽容——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深入的发展,美国文学则后来居上。
1、法国文学本时期法国著名的作家有罗曼·罗兰、马丁·杜·枷尔、莫里亚克、纪德等。
罗曼·罗兰(1866——1944)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战士和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有“欧洲良心‘之称。
在文学和艺术理论等方面都有建树。
1915年,以“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发表的《向过去告别》,标志着作者决心站在社会主义苏联和无产阶级一边,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友。
他于1898—1901年间写了一套《革命戏剧集》,包括《丹东》、《七月十四日》等。
1903年,他陆续发表一套“伟人传”,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3)等。
《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是罗兰早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在作品的扉页上,作者的题词是:“给各国的正在受苦与奋斗、而必将战胜的自由灵魂。
”这里所谓的“自由灵魂”,主要指正在为争取自由、进步而奋斗的知识阶层人士。
作品是以贝多芬为人物原型,1890年开始孕育,1904年发表第1卷,1912年最终完成,积20年心血写成的长篇巨制,分10卷,定本合为4册。
小说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是非常矛盾的。
其出身地位使他不满和反抗现实,接近人民、同情人民;满脑子“大人物”、“英雄”观念又使他远离人民、不相信人民。
进步的艺术观使他主张艺术要造福人类;对艺术的偏执又使他把艺术置于“象牙塔”内。
正义感使他与社会对立,反抗压迫;动摇性又使他与现实妥协。
性格和思想矛盾使他在向社会抗争的道路上半途而废。
这位反抗一生的音乐家晚年生活在巴黎,内心趋于平静,与政敌和解,否定了自己青年时代的叛逆精神。
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哪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欧美发展从文学的角度说,19世纪是小说的时代;而欧洲小说在这个世纪有长足的发展,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在人间喜剧很大程度上又要归功于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推动.现实主义作家对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怀有巨大的兴趣和自觉性.不论他们的创作侧重于生活的那一个侧面,选取什么题材,他们的注意力都不限于个别的人物或事件,而是力图通过主人公们曲折坎坷的命运概括时代的面貌,描绘它的“风俗”、社会各个阶层和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19世纪,在已成为主要文学形式的长篇小说中,从题材类型说,家庭小说和以年轻人的追求、命运为主题的小说最为突出.但对现实主义作家而言,家庭决未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家庭小说描写在这个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莫泊桑的《一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家庭生活小说在19世纪的广为流行并非是作家们要逃进家庭生活的避风港中寻求心理上的暂时的平静;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在一向温情脉脉的家庭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戏剧”最能反映道德伦理、社会价值标准的巨变,从而成为作家描绘社会生活的一个绝好的视角.在这些小说中,社会生活不但是家庭生活的大背景,而且是家庭内部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现实主义小说中年轻的主人公们更不是远离社会的荒漠英雄,以他们的命运为主题的小说甚至比家庭生活小说更引人注目.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许多作品(如《幻灭》)、萨克雷的《名利场》、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它的副标题就叫“一个年轻人的故事”)等可称为这方面的杰作.作者们在这些小说中或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人生道路的抉择,极其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的道德真象以及它如何扭曲、毁灭了年轻一代,或者突出年轻人和社会的对立以反映社会的黑暗和对人的压抑;追求出路和幸福的青年要么擦干他们最后一滴纯洁的眼泪,顺应社会的道德而飞黄腾达,要么不屈服于社会而被社会所窒息、扼杀.《卡门》剧照可以说,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从最真实、最平常的日常家庭生活、一个人的命运,到巨大的社会历史变革、处在各种社会漩涡中的主人公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理秘密,无一不得到清晰的反映.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深刻理解、内容的丰富性等等,使得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从根本性质上成为了社会小说,在这方面,托尔斯泰等的不朽作品堪称典范.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1783一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善于从政治角度把握社会.他20年代发表的《拉辛与莎士比亚》(1825)第一次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1830年出版的小说《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法国早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都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如雨果、司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其广阔的社会画面、独特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等特征而著称. 卡门剧照内容上,主要写城市富裕平民和没落贵族的矛盾,以及小市民的虚荣.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他善于从经济角度把握社会.他的浩大的系统工程《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于1783年出生在格勒诺布尔.司汤达的作品不多,写有长篇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和《巴玛修道院》,以及为数不多的中短篇小说.其中《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简·爱》梅里美(1803—1870)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富于艺术魅力的作家之一,是莫泊桑以前法国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主要创作成就是为数不多的20来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几乎每篇都是精品,都是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卡门》和《高龙巴》.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期继巴尔扎克之后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开辟了道路.福楼拜一生创作了8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包法利夫人》(1856)、《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圣安东的诱惑》(1874)等.他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谨的作家,信奉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格言:“流畅的诗,艰苦地写”.他对作品宇斟句酌,苦心推敲,力求在结构、语言、意境等方面臻于完美.外科医生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的实验主义倾向;对艺术美的刻意追求,形成了他精湛、严谨、清澈的艺术风格.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文坛上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1880年《羊脂球》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聚集在左拉周围的几个自然主义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结集出版《梅塘之夜》,《羊脂球》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福楼拜称之为“布局、喜剧性和观察的杰作”.成名以后,莫泊桑有机会涉足上流社会,扩大了他的视野.从1883年开始,他写作以上层社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生》(1883)、《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7)、《皮埃尔和让》(1888)、《如死一般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40—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一派出色的小说家.除此之外,还有奥斯丁、爱米丽·勃朗特、乔治·爱略特等有影响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共同促成了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的繁荣.查尔斯·狄更斯生于英格兰南部海港朴茨茅斯.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两年后,全家被调往伦敦.全家在伦敦住了三年后,又迁往查特姆.就是在查特姆,狄更斯开始上学读书.他父亲有一些藏书,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有像《汤姆·琼斯》、《威克菲牧师传》、《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蓝登传》和《小癞子》这样的好书.这些书,年幼的狄更斯不止读过一遍.至于这些书对他的巨大影响,可以从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分明看出.1857年,查尔斯·狄更斯已年满45岁,这10年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也是他社会活动的高峰时期.他几乎每隔两年就出版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如《董贝父子》(DombeyandSon1848)、《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1850)、《荒凉山庄》(BleakHouse,1853)、《艰难时世》(HardTimes,1854)和《小杜丽》(LittleDorrit,1857),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简·奥斯丁(1775—1817)是18世纪向19世纪过渡的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女作家.在她42个人生岁月中,留下6部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1813)、《爱玛》(1815)、《理智与情感》(1811)、《诺桑觉寺》(1818年出版)、《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劝寻》(1818年出版).这些小说的题材均来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但作者善于从这些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和世态人情中发掘出严肃的道德主题.幽默反讽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清新深邃,回味无穷.这是奥斯丁对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突出贡献.奥斯丁的代表作是《傲慢与偏见》和《爱玛》.这两部小说都写爱情和婚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揭示出简爱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的闭塞.萨克雷(1811—1863)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继承了斯威夫特、菲尔丁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运用讽刺等艺术手法,塑造了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他出色的讽刺才能,对社会丑恶的辛辣抨击以及挖苦嘲笑的幽默风格,使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夏洛蒂·勃朗特(1816一1855)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是一位富于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教师》(1846)、《简·爱》(1847)、《雪利》(1849)、《维莱特》(1853),描写了小市民知识妇女的命运与抗争.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是夏洛蒂·勃朗特之妹,以唯一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1847)而饮誉文坛.小说写希剌克厉夫与女友卡瑟琳生生死死的奇特爱情和他变态复仇的性格,通过希克厉和卡瑟琳之间痛苦而曲折的爱情经历,展现了人性的扭曲与复归,表现了爱情和复仇的主题.肖伯纳(1856—1950)受易卜生的影响,坚决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他认为戏剧是“思想工厂”,舞台是“宣传讲台”,并由此开始他的戏剧创作.从1892年开始发表第一个剧本,到1950年去世,他一共写了51个剧本.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拿破仑战争之后,西方民主思潮、西方文化吸引了俄国人,俄国的文学开始繁荣.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别林斯基、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被誉为“灿若星辰的伟大名字”的文学大师.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较之西欧各国形成稍晚,但发展迅速,成绩突然.40年代,当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高潮时,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却刚刚形成,而在50—60年代法国文学批判力量开始减弱时,俄国文学却迅速发展,蔚为壮观,并在60年代达到顶峰.普希金(1799一1837)是俄国传统进步文学的集大成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抒情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俄罗斯民族生活的情调.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开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形象的先河.其作品的俄罗斯文学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莱蒙托夫(1814—1841)是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短促的27年中创作了400多首抒情诗和一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小说主人公毕巧林对贵族社会空虚的生活深感不满,但又徒有油画反映的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状况过人的才华,缺乏生活目标,于是玩弄人生,浪费生命.莱蒙托夫借毕巧林的日记写出了俄国文学史上又一个“多余人”的自我认识,开了俄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的先河.美国现实主义代表马克·吐温费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中后期杰出的俄国作家,1866年发表的《罪与罚》,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被称为人类有文明历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小说.有作家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竖立了一座高峰.”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美国现实主义文学1865年至1914年间的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称为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是美国精神的表现,尤其是美国小说.现实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动.正视现实,不尚空想.现实主义文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铺平了道路.马克·吐温经过内战以后的美国社会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0年,美国历史上经历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宗教.这一巨变彻底改造了美国社会的性质和观念.新一代作家不满意于老一代的浪漫主义思想,生发了新的创作灵感.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他们的解释,主张客观现实,摒弃主观偏颇、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人们的兴趣现在已转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到现实的野蛮、肮脏,直接公开描写阶级斗争,这时的作家已能描写人物在各种条件或环境下的反映,描述远西(FarWest)、新移民和劳动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一注意现实生活的创作倾向形成了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的三个代表作家是豪威尔斯(WilliamDeanHoweils),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和马克·吐温.们真实地描写了美国本地风土人情,带有浓厚乡土气息,挖掘了人们的内心生活.他们忠实地记录了美国东部地区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生活,有行将消失的边疆地区、有农村、有小镇、还有噪动的都市.有本土的主人公、有,美国式的姑娘,、有为生活所迫的中产阶级家庭、有商人、有心理复杂的市民.总之,他们为后来的现实文学在题材、技巧和风格上都树立了典范.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欧美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在二十世纪产生过许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欧美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得到较大发展,而且在整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呈基本平衡态势,而不再像19世纪那样,有一两个国家的成就在某个时期处于领先地位.总体上,在19世纪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法国、英国、美国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一改原来的滞后面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东欧、南欧和北欧涌现出众多著名作家;在拉丁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学的第一道曙光就出自现实主义文学,而且60年代以后在世界文坛引起巨大轰动的“文学爆炸”,也是源于现实主义文学奠定的基础.东欧的现实主义文学东欧的现实主义文学跟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在政治讽刺小说《好兵帅克》(1920--1923)中抨击奥匈帝国穷兵默武的行径,塑造了帅克这个善良乐观而威武不屈的、代表着捷克民族精神的普通人形象;另一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系列风格独特的小说,表现捷克人民丧失生存自由、丧失国家主权的极度悲哀和痛苦.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23一)擅长寓深刻哲理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她的诗作从《呼唤雪人》(1953)到《结束与开始》(1993),都着力表现人在自然与历史中的内涵.南欧与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古老家族盛衰的史诗性作品和表现反法西斯题材的作品最为成功.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硕果》(1917)和西格里德.温塞特(188—1949)的《克丽丝丁》(1920―l922)都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反映民族生活和斗争历程的史诗性作品.拉丁美洲的现实主义文学拉丁美洲的现实主义文学,与该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同步发展,从20世纪初期至中叶蓬蓬勃勃、欣欣向荣,成就斐然.墨西哥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马里亚诺.阿苏埃拉(1873—1952)和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一1998).前者的《底层的人们》(1915)再现墨西哥的民主革命历史,描写了受压迫的农民为土地和自由而进行的斗争;后者的《太阳石》(195)赞叹古代文化的辉煌,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挚爱激情.智利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伟大的民族诗人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是拉丁美洲诗坛最为璀璨的明星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于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米兰.昆德拉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1929一)的小说把幽默作为表现荒诞的一种形式,以反讽作为解剖人生的有力武器,以轻松、随意而且常常带有戏谑、幽默、嘲弄的笔调来写悲剧性内容,表现出一种超越了狭隘的对人类生存绝对无条件肯定之后的智者的彻悟.他的小说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初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当时的文坛出现过被称为“昆德拉现象”的热潮.现实主义文学-社会主义概括这个术语及其定义是在1932至1934年苏联文艺界关于创作方法问题讨论过程中,由作家和理论家提出、经斯大林同意后确定下来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在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静静的顿河作家协会章程里作了如下的表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直接相关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自从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起,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就开始了.英国派诗歌、德国无产阶级诗歌及法国巴黎公社文学就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端.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一般认为形成于20世纪初,即俄国1905年革命之后,是从高尔基的《母亲》和《敌人》的创作开始的.19世纪无产阶级诗歌,包括鲍狄埃等的巴黎公社文学,只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不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虽然科学社会主义在19世纪中期已经形成,它能够从理论上科学地论证社会主义必然要获得胜利的历史规律性,但是,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还刚刚开始.那些与工人运动有联系的作家、艺术家由于工人运动本身尚不成熟,他们还不能描绘出与工人运动有联系的整个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广阔的现实主义图画.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思想团结一致的千百万人民群众行动起来之后.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同无产阶级革命的成熟阶段相联系的.只有到了第一次俄国革命时期,才具有这种革命的形势和特点.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正是在第一次俄国革命的高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作品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展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广阔画面,明确展示出这一革命的未来前景,通过对革命者的艺术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运行着的革命洪流,并为工人群众树立了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在这里,高尔基运用与过去艺术家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新时代给艺术提出的新课题.《母亲》的产生标志着世界艺术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尔基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艺术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尽管在革命胜利初期,苏联文艺界出现过许多具有各种不同思想倾向的文学流派和团体,但至2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中已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共同思想艺术倾向的重要作品,如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革拉特科夫的《水泥》、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与《好!》、法捷耶夫的《毁灭》、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第一、二部)、潘菲罗夫的《磨刀石农庄》以及阿·托尔斯泰、列昂诺夫、费定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继承并发展了高尔基在《母亲》创作中的基本原则.它们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对现实事件作出历史的全面的描写,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满腔的热忱,而且这些特点已成了苏联文学中的主导倾向.绥拉菲莫维奇的作品《铁流》中译本封面.从20年代后半期起,许多苏联作家、理论家开始注意创作实践中这些日趋成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不同的创作方法的口号,如“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有倾向的现实主义”,“社会的现实主义”,“英雄的现实主义”等.其中“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理论家竭力主张“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这是把哲学上的概念直接搬用于艺术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在已成为全世界一切进步作家的旗帜,中国人民的文学正在这个旗帜之下前进.正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人民的文学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第三阶段:现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意大利电影、文学领域出现的流派.新现实主义是抵抗运动的产物,反映了这一运动的理想和要求.它是一群经过反法西斯斗争洗礼的进步作家、艺术家的组合,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以忠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和面临的现实为艺术纲领.新现实主义文学从诞生到衰退,前后持续了十余年.。
9世纪英法俄现实主义文学成就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是与浪漫主义并驾齐驱两大思潮,其注重事实或现实;不受理想主义、臆测或感伤主义影响的客观过程;客观地而不凭感情地去处理思想和行动,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第一部杰出的社会心理小说。
他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瞬息间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托尔斯泰更把这种现实主义的心理描写推向了高峰,以其深刻揭示各种人物的“心灵辩证法”,“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而开辟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刻画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复杂内心世界,深刻剖析了被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毒化、扭曲了的病态心理和双重性格。
他宣称“真正的现实主义”就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惊人的正确性叙述人的内心状态”。
这种追根究底地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构成了现实主义在艺术上的特征之一。
现实主义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充分运用讽刺手法,以加强批判揭露的力量。
狄更斯、萨克雷、莫泊桑、果戈理、谢德林、契诃夫等都是讽刺艺术的大师。
他们不但善于从地主官僚和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其丑恶本质,而且充分运用虚构、夸张、对比甚至怪诞的讽刺艺术手法,嘲笑这个“黑暗王国”的昏聩荒唐和卑鄙无耻。
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在系统总结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现实的诗”(即现实主义文艺)与“理想的诗”(即浪漫主义文艺)的联系与区别。
他指出,在理想的诗里,“诗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在现实的诗里,诗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
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十日谈》
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十日谈》
《十日谈》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作家薄伽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十日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品开端叙述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一场可怕的瘟疫黑死病,住在佛罗伦萨乡间的一个别墅里,他们除了唱歌跳舞之外,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消遣,在10天中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
薄伽丘把这100个故事镶嵌在一起,使其既各自独立成篇,又互相连贯,组成一个整体,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服从于统一的主题。
书中故事大都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
在形式上突破了中世纪小说单纯讲故事的方式,企图在描写自然风貌、勾勒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心理和雕塑形象方面探索新的途径,对后来欧洲小说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一、历史文化背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
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2、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新寓言派的先驱”3、捷克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布尔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