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17
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
中国对日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
从1943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投入同盟国一方。
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无援。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开始反攻作战。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
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1944年4月,日本动用12个师团、41万人的庞大兵力,在中国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即“一号作战”,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通过中国大陆将日本和东南亚、西南太平洋战线连接起来,以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危局。
豫湘桂战役历时8个月,是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日军虽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国持久战,反而影响了在太平洋战场的对美作战,宣告了日本“长期战”战略的破产。
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华民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
成为了日本在中国战败的转折点。
1944年6月20日-30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率官员访华,并与蒋介石举行会谈。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两军会师于芒友。
至3月,反攻胜利结束。
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基本消灭了日军第18、56师团。
【关键字】政策第二节战前的局部战争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经济危机使意大利遭受沉重的打击,墨索里尼企图从战争中寻找出路。
2.概况(1)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
(2)1936年5月,吞并埃塞俄比亚。
3.英、法的政策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虽对意大利进行了经济制裁,但并未对意大利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1.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2.中国抗战(1)在中共倡议下,中国人民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中国抗日战争由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构成,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1.背景(1)西班牙于1931年建立共和国。
(2)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上台执政,组建联合政府。
2.爆发1936年,西班牙殖民军将领佛朗哥发动叛乱,内战爆发。
3.各种力量的反应(1)德、意:提供装备,直接参战。
(2)共产国际:组成“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
(3)英、法:“不干涉”政策。
4.结果1939年3月,共和国政府灭亡,佛朗哥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5.性质是西班牙内战,同时具有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性质。
1(1)起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初露端倪。
(2)发展①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等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②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美三国正式予以承认。
(3)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2.《慕尼黑协定》(1)时间:1938年9月。
(2)人物: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希特勒、墨索里尼。
(3)内容: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1)使苏联失去了对英、法的信任,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6年,德、意签订秘密协定,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2)1937年,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3)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2.过程(1)1938年3月,德国入侵奥地利,使其成了德国统治下的一个省。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
政治上,德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2.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党1922年10月上台后,为建立横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
德国纳粹党1933年1月上台后即制定扩张计划,企图首先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
为冲破凡尔赛体系,德国于同年10月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增加军费,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扩军;1936年3月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派兵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同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德意轴心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
德、意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1927年6~7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
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退出国际联盟。
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于8月在五相会议上确立保证其东亚大陆地位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把中、苏、美、英等列为假想敌国。
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课时练习(2022年(有答案))选择题1. 二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 )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B.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建立2. 促使西班牙内战演变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A.佛朗哥发动军事叛乱B.“国际纵队”参战C.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D.德意法西斯公开进行武装干涉3. 20世纪30年代各国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相继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B.都没有得到国际援助C.法西斯势力较早实现了联合D.各国反法西斯的力量相对弱小4. 下图是一幅美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漫画,标题为《一块一块》。
它反映了A.美国操纵日本控制中国的意图B.日本占领中国的意图C.美日联合共同侵略中国的意图D.中国被列强共同瓜分的局势5. 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
”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 )A.一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D.二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6. 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
这件事表明①德日在国联中起操纵作用②英法等大国纵容意大利的侵略③国际形势有利于意大利的侵略④国联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宗旨具有虚伪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 西班牙内战时,英国统治者说:“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灭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就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
”这段话表明( )A.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与法西斯主义没有利害冲突B.英国统治者企图利用法西斯削弱社会主义力量C.英国实际上是西班牙内战的幕后操纵者D.英国实际与法西斯国家结成了反西班牙联盟8. 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知识清单在二战期间,法西斯势力肆虐,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在这场全球性的战争中,除了大规模的军事对抗,还有许多局部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
一、欧洲地区1、法国抵抗运动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法国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抵抗运动。
其中包括地下情报传递、破坏德军设施、救助盟军飞行员等行动。
法国抵抗组织成员来自不同阶层和背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自由而战。
法国的抵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德军的后方,为盟军的反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南斯拉夫游击队南斯拉夫在被法西斯占领后,铁托领导的游击队成为了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他们在山区和乡村与德军展开游击战,灵活运用地形和战术,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斗争不仅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还为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
3、希腊抵抗运动希腊人民在德国、意大利和保加利亚的占领下,积极组织抵抗。
他们进行了罢工、破坏交通线等活动,有效地削弱了法西斯的统治。
二、亚洲地区1、中国抗日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就进行了长达 14 年的艰苦抗战。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和人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抵抗,如正面战场的大规模战役和敌后战场的游击战。
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2、菲律宾抗日斗争在日本占领菲律宾期间,菲律宾人民也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他们组织游击队,与日军进行战斗,并为盟军提供情报和支持。
三、非洲地区1、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埃塞俄比亚在 1935 年遭到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
尽管武器装备落后,但埃塞俄比亚人民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热爱,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这些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虽然规模和影响力不及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它们同样展现了人类反抗法西斯暴政的坚定决心和勇气。
这些斗争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鼓舞了民众的士气在法西斯的高压统治下,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摘要: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之一,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战场的持久战打破了德日意法西斯会师中东、瓜分和霸占世界的图谋,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局部。
中国抗日战争由中国军民独立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开始,开展到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打破了日本军国主义“北进”“南进”的侵略图谋。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奉献,也付出了沉重和高昂的代价。
关键词: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之一。
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奉献。
一、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战火是日本点燃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迈出了侵略中国,称霸亚洲,图谋世界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在东北兴起的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局部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影响下,激于民族义愤,冲破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抵抗,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抗日武装遍布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70多个县,到1933年开展到30多万人。
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到全国抗战爆发前开展到11个联军共4.5万余人,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体骨干力量。
东北三省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统治,14年里,东北抗日联军等部共歼灭日军25万余人。
“九一八事变”后兴起的东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局部。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目的: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争夺世界霸权,抢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在非洲,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法西斯侵入西班牙 表现:在亚洲,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 在欧洲,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不久割占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 影响: 斯洛伐克 1、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2、时间:1935年——1936年3、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4、失败原因: 备极其落后。
(1)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1、背景: 击法西斯势力。
(2)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3)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2、时间:1936年——1939年3、各方政策和态度(1)英、法等——“不干涉政策”,(有小二战之称)(2)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4.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5、败因:内:力量有限 外:西方绥靖政策6、性质变化:内战——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1、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 背景: 实力大增2、由于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原因: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
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互相支持利用.结盟招牌:“反共”(利用与苏联的矛盾欺骗英法美等国)过程: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
形成轴心国集团。
影响: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