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母系社会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49
论纳西族的文化内容摘要: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南部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纳西族。
人口有308839,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分东和西两个方言。
有四种文字,分别是:东巴文,哥巴文、阮克文、玛萨文。
一般自称为纳西、纳日、纳恒等,还有阮克、玛萨、邦西等自称。
元明清代一般称为么些,近代称之为摩些,摩梭。
纳西族东巴教徒用古老的象形字书写了1400多卷经书。
关键词:母系大家庭阿注婚纳西云南四川交际处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南部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纳西族也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
是一个母系大家庭的民族。
纳西族的人口有308839,有纳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纳西族人口的95.5%。
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8725人,占2.8%。
有的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是纳西族有。
纳西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分东和西两个方言。
有四种文字,分别是:东巴文,哥巴文、阮克文、玛萨文。
纳西族东巴教徒用古老的象形字书写了1400多卷经书,可分为祭龙王经(50种),占卜经(100多种),超度经(59种),退口舌是非经(43种),除秽经(60多种),祭风经(189种),禳灾赶鬼经(96种)丧葬经(40多种),祭战神、寨神、家神、畜神、祖先类经、延寿经,星经,以及有关医药、舞蹈各种零杂经。
它实际上是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还有一部是图画方面的书。
还有两部叙事长诗:《鱼水相会》,《蜂花相会》。
纳西族的自称有很多,一般自称为纳西、纳日、纳恒等,还有阮克、玛萨、邦西等自称。
元明清代一般称为么些,近代称之为摩些,摩梭。
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人口27.8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阿勒邱”和“纳西阿妈”是纳西语中的两个称谓词汇。
阿勒邱是明代丽江土司木增夫人的名字。
因为阿勒邱心灵手巧,且通情达理,所以成了当时纳西族妇女争相崇拜的对象。
此后,“阿勒邱”也便成了精明能干的纳西族妇女的代名词。
“纳西阿妈”则是对纳西族中老年女性的一个较为亲切的称呼,属于非亲属称谓。
虽然“阿勒邱”和“纳西阿妈”这两个词仅仅纳西族历史文化当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称谓,但是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作为纳西族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尤其是代表纳西族传统女性形象的文化符号及象征。
关于纳西族社会里的女性这个话题,近年来有学者从文化、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探索,蔡维琰[1]主要通过对纳西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及社会生活的分析,得出纳西族女性具备独立自主、勤劳奋进、善良豁达的意识的结论。
和钟华等[2]则主要探讨了纳西族原生态的性别观、婚姻观,以及各个社会阶段这些观念制度的变化。
周智生[3]则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丽江商界的纳西族妇女。
这些学者的研究论著,为我们了解纳西族女性开启了一道道知识之窗、智慧之门,收获颇丰。
但是相比较而言,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这一话题的研究甚少。
因此,作者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对这一话题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本文将运用文化语言学中的文化符号解析法①,以这两个文化符号作为出发点,结合分析纳西族语言中的一些相关的语言现象,来进一步阐释“阿勒邱”和“纳西阿妈”这两个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以展示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让本民族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纳西族文化中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有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4]1。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文化影响语言,没有文化,语言便不复存有。
而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导语:纳西族的风俗习惯纳西族:简介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
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分,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
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它各国藏有1.1万册左右。
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纳西族:历史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
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
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像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
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统治。
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
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
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中。
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
尤其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
中国最开放的民族,这里没有婚姻束缚,男女靠“走婚”繁衍
后代!
为了彰显民族特色,我们也在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延续传统的文化习俗。
今天小威要带着大家去了解一下中国最开放的民族,在这个开放的民族里,男子与女子是不用结婚的,到底是什么情况,快和小威一起去看看吧!
这个开放的民族正是位于泸沽湖的云南省纳西族。
云南省纳西族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之一,这里生活着一代又一代淳朴的摩梭人。
摩
梭人的传统给这个民族冠上了开放的名义,之所以说他们开放,主要是跟他们的婚姻制度有关。
摩梭人至今还延续着走婚的婚俗,这里的男子和女子是不用结婚的。
如果青年男女互生爱意的话,便可进行“走婚”,走婚时,男子会在夜里偷偷潜入女子的房间,两人共处一室并同床,待到天亮后,男子再悄悄离开。
走婚十分考验两人之间的感情,与其他外界条件毫无关系。
在摩梭人中有一种普遍的称呼,就是男情人被称为“阿注”,女情人被称为“阿夏”。
由于摩梭人中依旧存在着以母系家庭为主的家庭模式,所有的后代均系数母亲,因此如果通过走婚生下的孩子是不需要男方抚养的,
男子与女子之间分手后,双方均可自由的与其他人进行走婚。
如果家族需要男性劳动力或者需要女性传宗接代的话,家族也会进行招婿或者娶妻。
尽管这样,在小威看来,能够进行走婚的人都是内心足够强大的。
走婚这种风俗的延续不知道是不是好事,但是在如今旅游业尤其的发达,当地会利用这样的商机谋取一些利益,很多游客为了体验当地的走婚形式,都会被不同程度的推销购买一些商品。
这样看来,传统的习俗被加上一些利益的话就有些变味了。
好了,关于这个开放的民族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母系社会的活化石—泸沽湖走婚|西行文化泸沽湖走婚因摩梭人杨二车纳姆而闻名于世,于是吸引了大批的游客甚至有“走婚”企图的嫖客前往,有需要就有市场,于是一批批来自东莞前线的伪装摩梭少女的职业走婚接待女密布泸沽湖畔,一时间一块人间净土被搞得乌烟瘴气,就连杨二车纳姆本人也坦言后悔不已。
那么这块仅有的母系社会活化石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她的过去是个怎么样的来龙去脉?让我们随着西行走近这片古老的土地。
by 新年好泸沽湖西半湖流经属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有文字记载以来,元、明、清三代中央王朝在泸沽湖设立左所土司千户所(泸沽湖俗称左所海得名由来)。
by 新年好湖区东部属云南省宁蒗县,是一个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并存的多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以彝族毕摩文化、摩梭人母系氏族文化、普米族韩规文化、傈僳族多种崇拜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泸沽湖自然风光而享誉中外。
泸沽湖的民族泸沽湖畔居住着是众多民族,以蒙古族为主(注:不是“摩梭族”,中国56个民族中没有“摩梭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等部门在第一次民族识别中,将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纳西族,而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为蒙古族),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与盐源县的其他地区的蒙古族语言相通,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
其文化为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
摩梭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走婚的男女双方分别叫“阿注”、“阿夏”,故称“阿夏婚”。
泸沽湖女神湾落日风景 by 西秦会馆现泸沽湖沿岸居住有蒙古族和彝、汉、纳西、藏、普米、白、壮等7种民族,约1.3万人,其中蒙古族约6000人(四川泸沽湖沿岸摩梭人5000余人,现云南四川差不多各3000)。
风景区以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摩梭母系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泸沽湖的建筑by 茜茜xi泸沽湖民房大多为方木垛成的井干式木楞子房,以木板当瓦,每块长约1米,宽0.17至0.26米不等。
【民族文化】纳西族支系摩梭人——母系社会主导中国自建国至今虽已经过了几十年,但是由于中国的庞大至今还有着很多民族仍为有着自己的名称。
这也就导致了未识别民族的出现,有些民族则是被归属于其它民族。
店铺小编在本期的文章中带你来了解一下纳西族支系摩梭人。
【民族文化】纳西族支系摩梭人——母系社会主导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
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
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
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
摩梭人属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
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
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据《元史·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川滇交界的永宁地区曾是吐蕃统治地方,唐初么些部落定居于此,传至元初为三十一世,约七百多年。
永宁藏语称“答蓝”,摩梭语称“吕底”,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途经此地,始定名为“永宁”。
永宁从元代开始建立永宁州,后升为永宁府,因摩梭人部落首领率众归顺并随军征战有功,赐袭永宁土司和蒗蕖土司职衔,历经明、清、民国至1956年民主改革时止,阿姓土酋共传38任土司。
宁菠县摩梭人的家庭组织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翠玉、新营盘、大兴、红旗、红桥等地,以父系家庭为多。
而泸沽湖畔的永宁聚居区,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
摩梭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
传统风味食品有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
旧时,摩梭地区以农牧经济为主,还擅长赶马经商和家庭手工业(纺织、缝制、酿酒、打牛奶、做酥油等),但由于处在封建领主经济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
纳西族的起源比较复杂,学者的观点莫衷一是,但从考古和史记的综合分析来看,可以初步认为,纳西族的形成以土著为主,融来了北方羌人,以后又同化了周围其他一些民族,边缘地区则是纳西族被其他民族同化。
纳西族居住在滇、川。
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背靠青藏高原,境内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无量河、雅砻江、安宁河六江南流,江河之间从西到东又高耸着高黎贡山、碧落雪山、梅里雪山、白芒雪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绵绵山、备岭等名山雪峰山体与峡谷并列,顶峰海拔常在5000米以上,而且相对高度极大,这里独特的地貌因素,使得其他自然地理因素,如气候、植被、土壤乃至整个自然综合体都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横断山区自然资源垂直分布,不同气候地带资源丰富,且种类繁多,当地居民只要勤于耕作,容易得到温饱,而且这一地区多险山美水,其雄美壮丽、景色秀美、神秘莫测等因素,成为原始自然崇拜的对象,或者成为该地区或民族的象征,构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区域,其发展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至建国前夕,丽江等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早已进入了封建地主经济,且已出现了若干资本主义因素,婚姻形态已是一夫一妻,而宁蒗永宁的纳西族则尚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同时比较完整的保存着具有对偶婚特点的" 阿注" 婚姻,以及由此而构成的母系家庭。
其实远古土著纳西人有着十分相似的人文生态,都是使用缅彝语的农耕民集团(1 ),有着同样的创世纪神话传说和山树崇拜,可是后来的发展却差异巨大,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我试图从两地的发展过程来探究其原因。
永宁纳西族永宁纳西族主要是指晌摩梭人。
永宁由永宁盆地、沽湖滨和金沙?抗忍ǖ厝?糠组成。
永宁盆地和梁?跏怯滥?闹行模永宁平坝(盆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每年霜冻期约有一百五十至至一百七十天,年平均气温为十至十一摄氏度,年降雨量为一千至一千五百毫米。
走婚族在云南哪里
走婚是云南当地的一种独特的婚姻模式,下面来看看走婚族在云南哪里?
走婚族在云南哪里
1、云南有个纳西族的支系叫摩梭族,他们就是的人们口中的走婚族,居住在云南的西北部,泸沽湖女儿国的边上。
2、摩梭族也是一个母系社会族,也就是说这里以女子为尊,早起的摩梭族他们基本没有婚姻制度,繁衍都是靠“走婚”。
3、“走婚”的意思就是男女之间没有婚姻关系,一般夜晚男方到女方家里走访,一般第二天凌晨离开回到自己家中。
4、在走婚时女方生下的孩子,早期是舅舅抚养现在是女方家人自己抚养,男方不用负责任,因为在走婚族中,两人的伴侣关系也不是固定的。
5、现代的话,摩梭人族人的这种走婚只存在两个相爱的未婚男女上,他们很是排斥外界的人,一般只和自己的族人走婚,另外现在摩梭族人也有了一妻一夫制度,男方同样要有肩负养家的责任。
云南哪个族可以一妻多夫
1、在云南的德钦县梅里雪山下有个村庄,叫做“雾浓顶村”。
这里的婚姻制度就是一妻多夫制度。
2、据说在这个村庄里面有20多户人家,其中有8户是好几个兄弟娶一个妻子的,最好的有4个兄弟娶一个妻子,这种现象在云南一带还是比较常见的。
三种婚姻制度共存的纳西族,其中走婚独一无二纳西族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
历史上由于纳西族存在多元的婚姻制度,因而也有不同的家庭形态,即纳西族同时并存着父系、母系、父系与母系并行3种家庭形态。
丽江纳西族的父系家庭。
父亲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权力很大,对外以家长身份拜官、迎宾、处理诉讼、买卖田地、借放债款、出席家族及村的会议;对内负责管理全家的生产和生活,对婚姻、丧葬、修建房屋等大事都有决定权。
母亲只有当父亲不在的情况下,才代行父亲的部分权力。
丽江纳西族的父权家庭,大多由三、四代人组成,五世同堂的不多。
子女从父姓,财产由父亲传给儿子,实行父系继承制。
这种婚姻制度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婚俗也与汉族婚俗大同小异。
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
母系家庭,主要存在于泸沽湖畔的纳西人摩梭人中,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这是让中外学者和游人最感神秘、最感兴趣的摩梭文化现象之一。
“舅掌礼仪母掌财”,这是母系家庭权力分工的形式。
家庭的喜庆祭典,较大的交换或买卖,除婚姻爱情以外的社会交往,都由舅舅或其他有本事的男性成员作主。
家庭财产的保管使用、生产生活安排、一般家务及接待宾客则由母亲或家庭中聪明能干有威望的妇女作主。
母系家庭中母亲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家庭里的成员都是一个母亲或祖母的后代。
家庭成员都是母性血缘的亲人,没有父亲血缘的成员。
财产按母性继承,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以母系计算,家里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关系。
家庭里姊妹的孩子都是自己最亲的孩子,不分彼此。
母亲的姊妹也称作妈妈,对自己的生父则称为“舅舅”。
凡属不同母系血统的成年男女,均可自由建立阿注关系,凡属于同一母系血统的后裔,只要相隔三至五代之后,就被认为血缘关系已经疏远,也可通婚。
成人礼是摩梭人一生当中的重要仪式之一。
未行成人礼的儿童一律以麻布长衫遮身,摩梭人于13岁就视为成年,女性行穿裙礼,男性行穿裤礼。
丽江纳西族文化纳西族的文化纳西族族组织普遍存在于纳西族中。
家族由几户至若干户共尊一个始祖的血缘亲属组成。
在丽江、维西、中甸等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纳西族地区,家族依照父系血统而组成。
丽江纳西族的家族关系有这样的称呼:“丁吉”、“丁支”、“丁化”和“崇窝”。
纳西人把父系亲族视为“骨”,母系亲族视为“肉”。
“崇窝”之“窝”即来自父系亲族“窝阔”之“窝”,即父系亲族的根骨,“崇窝”即由一个男性远祖后裔组成的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家族组织。
丽江纳西族曾有“梅、”、“禾”、“肆”、“尤”4个氏族,“梅”与“禾”东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梅” “禾”两支后裔,西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束”“尤”两支后裔。
新中国成立后,在丽江、维西等地的纳西族中,家族之上的氏族组织早已消失。
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是自明太祖时起封授的世袭“土官知府”,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世代占有当地土地和民众,有很多庄园。
民众则分为百姓和庄奴两种。
百姓有人身自由,要服各种劳役、兵役;庄奴则直接在木氏庄园中劳动。
木氏土司以“官姓木,民姓和”来区分贵族和平民。
土司府设“大把事”(分文武)、把事和通事等职,有称为“五虎十四彪”的大小头人。
1949年以前,永宁纳人(摩梭人)社会中存在着“司沛”(汉称贵族)、“责卡”(汉称百姓)、“俄”(汉称俾子,即奴婢)三个等级。
“司沛”等级是从土司家族分裂出来的贵族集团。
土司把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分给斯沛等级占有,并允许他们占有水源、草场和山林,以及数量不等的俄和大量的畜群。
斯沛等级对其占有的土地和牧场有稳固的占有权,可以世袭、转赠和出租,也可以在本等级内部买卖,不得卖出斯沛等级之外,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土司。
斯沛可以担任土司政权中的各种官职,享有很多特权,不论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如何变化,其贵族身份是世代不变的。
当权的斯沛,有审理案件、调解纠纷、进行超经济剥削的特权。
一般的斯沛,享有建住瓦房,穿绸缎和黄、红、蓝色衣服,不服劳役,不交钱粮杂派等优待。
纳西族纳西族现有人口27.8万多人,云南有26.5万多人,主要聚居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以及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纳西族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古文献里记载的“牦牛夷”、“摩些蛮”、“摩沙夷”指的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其自称叫“纳”、“纳西”、“摩梭”等。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
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生活在宁蒗县泸湖畔的摩梭人,现在仍保存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比男性高,家庭中一般以年长或能干的妇女当家。
男女不娶不嫁,实行走婚,双方关系以感情来决定相处的时间的长短。
这种独特的婚俗,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控究其中的秘密。
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妇女则穿“披星戴月”服,以示勤劳。
丽江每年正月十五日有“农具会”(俗称棒棒会),中甸、丽江在“二月八”、三月、七月赶“骡马会”。
这些节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和内容丰富多采的民族体育竞赛。
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
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
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
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
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
晚辈给长辈拜年时,要送一圈猪膘肉、两筒茶、一瓶酒、一盒糖,长辈则以酒、茶招待客人。
至初五,全村寨男女老幼带活鸡、活鸭、猪膘肉和炯酒到温泉洗浴和野炊。
纳西族文化东巴文化中“殉情”有啥含义>许多的东巴文化学者已经对纳西族中突出的自杀现象作出了种种解释,洛克和顾彼德认为,汉文化输入丽江,孩童定婚制和劳务繁重的艰苦生活以及“哈拉里肯”仪式中对自杀的浪漫表述是导致青年女子自杀的原因,他们特别谴责了东巴田园牧歌般的描绘死后的生活来鼓动年轻人自杀。
杰克逊认为,纳西族的殉情是汉文化输入(改土归流后“以夏制夷”政策的实行)的法定父系制和纳西母系制之间发生冲突的结果,他对洛克和顾彼德认为纳西妇女的权益在汉人统治之下极端受压,而东巴处于在仪式中谋取经济利益而怂恿纳西妇女自杀的说法提出了异议。
美国学者招生华认为,纳西人的自杀是本土文化的“剧本”和汉文化的“剧本”的冲突而引起的。
赵省华从汉族价值观的渗透,纳西社会两性角色的转换分析了纳西妇女情死的原因。
1723年以前,纳西族存在母系社会形态,妇女相应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洛克的资料表明有几个纳西首领是妇女。
在这一时期,个人是自己决定恋爱和婚姻的,社会对婚前的性关系或私生子不歧视,在远离汉族势力范围的丽江边缘山村,这中习俗直到1930年代还存在。
随着1723年汉族的介入,孩童定婚这种包办婚姻的守旧形式被介绍到丽江。
父母在子女还是小孩、婴儿甚至还在腹中就为他们定下婚事。
年轻人再不能自己选择配偶。
青年女子的婚前性关系被谴责,他们会因此而丧失名誉,未婚怀孕被视为非常丢脸的事。
纳西青年女子的殉情也许可以理解为是对本民族传统习俗变更所做出的反映,随着包办婚姻制,男性掌握继承权和父系制家庭的建立,未婚女子面临着婚后失去个人自由的命运。
结婚后,女子不能在自由地与伙伴进行社交,随意的花自己赚的钱。
他们必须剪短头发,穿上衣婚妇女的服装,开始劳务繁重的生活,这样,年轻的女子必然与殉情神话认同。
因为在殉情神话描述的浪漫花园中年轻人可以得到那些随着婚姻生活将要失去的东西,自己自由的选择情侣,永恒的青春。
摩梭人过去和现在都居住在金沙江东面的永宁,远离汉族的势力范围。
中华各民族简介——纳西族纳西族概况历史: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曾经被称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人口:纳西族约有人口27.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经济: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纳西族风俗图腾:信仰: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礼仪: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禁忌: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婚俗: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
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
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纳西族纳西族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市。
在四川的盐边县,盐源县,⽊⾥藏族⾃治区和西藏的芒康县也有少量分布。
现有⼈⼝为324679⼈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普遍信仰的是多神的东巴教,部分纳西⼈信仰喇嘛教,极少数信仰道教,基督教。
保存下了⽤东巴⽂及哥巴⽂书写的东巴经数千卷之多,是闻名世界的古⽂字资料。
东巴教,东巴经,东巴⽂学艺术,形成了纳西族独具特⾊的东巴⽂化。
在纳西族的灿烂民族⽂化遗存中,还有世界⽂化遗产丽江古城(即⼤研镇)《创世纪》等三部史诗、丽江古乐、丽江壁画。
纳西族社会发展存在着地域的不平衡,元朝以来,丽江市古城区的纳西族封建经济得到进⼀步发展。
民俗:丽江平坝地区纳西族的房屋,多系⼟⽊结构,普遍采⽤“三房⼀照壁”的形式,正房较⾼,偏房略低。
⼭区居民,多系⽊楞房,上盖⽯⽚。
纳西族以⽟⽶、⼤⽶和⼩麦为主⾷,⼀部分喜⾷青稞,喜喝浓茶,吃酸辣甜味⾷品。
丽江的⽕腿粑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泸沽湖的酸鱼、鱼⼲,是纳西族的特⾊⾷品。
丽江纳西族妇⼥服装具有纳西族的民族特⾊,上⾝穿宽腰⼤袖⼤褂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裙、脚穿绣花鞋,再领、袖等处绣有花边,⾐料多为蓝⽩⿊三⾊,以⿊为贵。
劳动或出门披⿊⽺⽪七星披肩,俗称“披星戴⽉”。
纳西族⼀夫⼀妻制。
但是,居住在丽江宁蒗⾃治区永宁地区纳西族的⼀个分⽀系——摩梭⼈⾄今仍保留“阿注'⾛婚制和母系家族的残余。
男⼦夜间到⼥家⾛访、住宿、⽩天回到母家、他们所⽣的孩⼦归⼥⽅、他们互称为”阿注“所以也被称为”阿注婚“家庭形态仍以母系为主,但已开始向⽗系家庭过渡。
纳西族传统节⽇三朵节。
三朵是纳西族千百年来笃信的保护神,过去每年农历⼆⽉和⼋⽉⽺⽇,各地纳西族都到丽江⽩沙三朵阁和各地三朵阁举⾏隆重祭拜活动,并进⾏各种⽂娱活动。
1986年8⽉,原丽江纳西族⾃治县决定将每年农历⼆⽉初⼋祭拜三朵活动,定为纳西族传统节⽇。
、禁忌:纳西族有的地⽅,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到主⼈家⾥不能将马拴在祭天的地⽅,忌触动⼤门两旁所⽴的⽯头”门神“,忌⼿摸横在门上⽅的束有鸡⽑草绳的松⽊叉”代⼝神“ ,忌砍伐神树,不能蹬踏架锅做饭的三脚架,不能翻弄灶⾥的灰,在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观看,进屋后不能靠神位坐,最好坐在灶下⽅或周围,有的地⽅还忌在家⾥唱⼭歌。
三一文库()五年级作文
纳西族_500字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
芒康县盐井镇等。
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在纳西族中,有一种人叫摩梭人。
摩梭人
的习俗很多,走婚就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模式。
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在日间,男女很少单
独相处,只会聚会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对意
中人表达心意。
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
日间跳舞的时候便要轻抠女子的手心三下,如
果女子答应了,便会反抠男子的手心三下。
这时,男子就会高高兴兴的回家准备,半夜的时候,男子就到女子的“花楼”,也就是女子13岁
时外祖母为她盖得一幢房子。
传统上男子会骑
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也不能发出
声音,而要先从女子的花楼上爬墙上去,再把
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非诚勿扰。
然后男子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从正门离开,但也得轻手轻脚的,
20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