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66 KB
- 文档页数:11
《红树林》教学设计4篇《红树林》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树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树林》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红树林》是北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
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红树林》这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设计思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红树林》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设疑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设疑导入,借助课件激发兴趣,设疑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提出:“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种类和分布情况;(2)培养学生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红树林图片,分析红树林的生态特征;(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红树林的种类和分布情况;(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红树林的保护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2)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红树林的生态特征:(1)介绍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植被特点;(2)分析红树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红树林的种类:(1)介绍我国红树林的主要种类;(2)展示红树林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红树林。
3. 红树林的分布情况:(1)介绍我国红树林的分布区域;(2)分析红树林分布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红树林的生态特征;(2)红树林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1)红树林的生态功能;(2)红树林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红树林图片、相关资料。
2. 场地: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红树林风光视频,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红树林了解多少?”引导学生思考。
2. 授课:(1)介绍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分析红树林的生态功能;(2)展示红树林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红树林;(3)介绍我国红树林的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分布的因素。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红树林的保护措施;(2)引导学生思考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建议。
5. 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红树林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红树林的生态特征、种类和分布情况。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红树林保护措施。
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对红树林生态功能的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仍需加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红树林的特点和生态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搜集有关红树林的相关信息。
(3)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了解红树林的特点和生态价值。
3. 通过讨论、访问等方式,搜集有关红树林的相关信息。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红树林生态价值的深入理解。
3.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红树林图片、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思维导图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红树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红树林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红树林的美丽和神秘。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3. 讨论与分享:(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红树林的特点和生态价值。
(2)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
(2)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 作业布置:(1)回家后,让学生向家人分享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2)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拍摄一张图片,并写一段话描述图片中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6. 板书设计:课题:《红树林》教学内容:1. 红树林的特点2. 红树林的生态价值3. 保护红树林意识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疗、渴、勃勃”等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课文中的含义。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描述手法,如对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点的描绘,以及对生态价值的阐述。
4. 图片展示与讨论:展示红树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红树林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红树林”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描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3)写作练习的技巧与创意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写作指导法:给予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鼓励创新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展示等的多媒体课件。
2. 红树林图片:收集红树林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与讨论。
3. 写作纸张:为学生准备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作品欣赏能力1.2 教学内容课文《红树林》的阅读与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红树林》的阅读与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价值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2.2 教学难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方法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红树林》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课文《红树林》:提供阅读材料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红树林》讲解:讲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4.2 教学活动观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分享对课文《红树林》的理解和感受小组讨论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方法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学生讨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估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评估5.2 教学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议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红树林实地考察,增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观认识。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环境保护经验和案例。
6.2 教学延伸开展红树林保护主题活动,如绘画、写作、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将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更多关于红树林的资料,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制作红树林保护宣传海报,用于课堂展示和社区宣传。
7.2 教学材料提供相关书籍和文章,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深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树林》教案1教学目标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教学流程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芳馨婀娜栅栏倘若抵御绚丽多姿盘根错节纵横交错贫瘠不毛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三、精读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远观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
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形态:密密麻麻婀娜颜色:青翠味:芳馨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树干: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
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开花(三)繁殖1.啪啪的响声,胎生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四)精神奉献、团结、顽强四、拓展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红树林》。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知识。
2.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2.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关爱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理解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
2.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红树林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红树林。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红树林知识。
2.课文朗读与理解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2.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魅力。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3.2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自己预习课文《红树林》的感悟。
2.课文深入学习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红树林的生态功能。
2.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树林的保护现状。
3.小组合作活动3.1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保护红树林的建议。
4.课堂展示4.1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建议书,分享保护红树林的方法。
4.2教师对学生的建议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红树林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兴趣。
1.1.2 借助多媒体展示红树林的美丽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1.3 结合我国环保政策的背景,强调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
二、知识点讲解2.1 红树林的概念与特征:2.1.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泥滩上的特殊森林生态系统。
2.1.2 红树林具有耐盐碱、耐水淹、根系发达等特点。
2.1.3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2.2 红树林的生态功能:2.2.1 保护海岸线,减缓海浪侵蚀。
2.2.2 净化水质,吸收污染物。
2.2.3 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2.3 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2.3.1 国家政策对红树林保护的重视。
2.3.2 提高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和参与。
2.3.3 合理开发红树林资源,如旅游、科研等。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红树林》课文3.1.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生态功能以及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
3.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1.3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红树林保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红树林的概念、特征和生态功能。
4.1.2 了解红树林的保护政策和利用方式。
4.1.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感。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阅读、讨论、调查等方法,深入探究红树林的相关知识。
4.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3 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4.3 情感态度价值观:4.3.1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树立环保意识。
4.3.2 培养学生关爱红树林、关爱家园的情感。
4.3.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保护红树林贡献力量。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掌握红树林的概念、特征和生态功能。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1.2 教学重点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
1.3 教学难点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1.5 教学准备PPT、案例资料、讨论问题。
1.6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什么特别之处?环节二:讲授(15分钟)教师讲解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了解红树林的基本知识。
环节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红树林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环节四: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环节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红树林的基本知识,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2 教学改进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环境。
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3 学生反馈学生对红树林的知识兴趣浓厚,认为课堂内容丰富且实用,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2 教学重点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
3.3 教学难点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3.5 教学准备PPT、案例资料、讨论问题。
3.6 教学过程导入、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与反思。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红树林知识的掌握程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4.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4.3 评价结果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对红树林知识掌握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名称:《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1.2 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1.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1.4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6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2)案例分析法:分析红树林保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红树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7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对红树林的兴趣。
(2)讲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3)分析红树林保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红树林?第二课时:(3)课堂小结:强调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设计:在本教案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红树林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想法。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对红树林的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3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培养了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保护红树林的方法。
2.4 改进措施:(1)在讲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时,可以结合更多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红树林的生态价值。
(2)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典型的红树林保护案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红树林五年级张海龙教材分析《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
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
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
1、远观红树林。
2、近赏红树林。
3、红树林的繁殖。
4、红树林的精神。
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
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写摘录笔记,独立认字学词练句。
认字5个,写字11个。
4.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5.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
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板书课题:红树林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梦幻、浸没、浮荡、绚丽多姿、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陶醉、奉献、贫瘠、庞大、抵御”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写摘录笔记,独立认字学词练句。
认字5个,写字11个。
3、理清课文条理,练习针对课文主要部分的内容写提纲。
三、自学提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注意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2、理解词语“梦幻、浸没、浮荡、绚丽多姿、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陶醉、奉献、贫瘠、庞大、抵御”在课文中的意思。
自学时间:7分钟自学内容:全文自学方法:自读——查字典——小组交流四、导学探究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正音。
2、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读音、字形掌握情况。
①栅栏抵御婀娜纵横交错硕大倘若芳馨盘根错节贫瘠树冠②zhàēnuòtǎngshuó栅婀娜倘硕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绚丽多姿:灿烂美丽,姿态多样而优美。
盘根错节:树根盘曲,枝节交错。
比喻事情复杂不易处理。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纵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形容事物或情况复杂、交叉错杂的样子。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五、初读感知1、红树林有什么特点?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
六、定教释疑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列出课文的提纲。
(学生自由交流,师总结,板书)偶遇红树林远望红树林近瞧红树林繁殖能力强奉献精神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七、精练达标一、查字典,我能行。
1.“栅”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2.“御”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
二、一字多音guàn()mò()jiā()冠没夹guān()méi()jiá()三、比一比,组词语。
栅()倘()御()幻()珊()淌()卸()幼()趣味课堂四、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
弯曲的()()的仙境()的土质神秘的()()的身躯()的幽香庞大的()()的树冠()的世界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
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学习重点:浏览全文后,用学过的方法精读重要的部分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通过朗读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法: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复习导入: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红树林的?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导学探究,共同感悟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
——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
——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
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
——令人心旷神怡!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
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板书:世外桃源(近赏)(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3)谈其它体会: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的逸出淡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
见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最想说什么呢?3.汇报第4自然段:板书:胎生繁殖(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3)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
我们亲眼看一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繁殖过程吧!(看录像)相信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再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4.汇报第5自然段: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一起来赞美红树林!你们读的这样用情,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
板书:奉献精神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
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
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城,是地球的“绿肺”呀。
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
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板书:绚丽多姿(远观)世外桃源(近赏)奉献精神红树林胎生繁殖(听)奉献精神(不求索取)(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达标检测:一、按要求改写句子1、我陶醉在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里了。
(改成“被”字句)2、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
(缩句)二、写出相应的词语近义词:浮荡()宁静()反义词:肥沃()奉献()三、读句子,填一填那是涨潮的时候,……出现在海滩上。
这两句是写()观红树林的景象,涨潮时,作者通过“”、“”和“”描写了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
退潮后,在作者笔下,红树林宛如。
教学反思: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学生充分预习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列提纲的的方法,先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然后教给学生浏览和精读的方法。
先扶后放,以2、3自然段的学习为突破口,最后放给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另外在学法的指导过程中,力图通过让学生勾画、圈点、批注相结合的方式,抓住重点词句,个个突破,部分学习回到整体,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文章结构的概念。
目的使学生形成系统的逻辑思考顺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