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设计师陈一坚:“我国飞豹不输美国F
- 格式:docx
- 大小:16.45 KB
- 文档页数:5
杨 绛:独守斗室延续生命的精彩2013年7月17日,在北京三里河那栋住了几十年的老楼里,杨绛先生一如往年般平静地度过了102岁的生日。
不喜欢喧嚣和热闹,不愿接受生日礼物,但正是在这一天,杨绛先生带给世人无尽的感动。
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陈吉宁说:“今天刚好也是清华老学长杨绛先生102岁生日,杨先生与清华同岁,走过了百年沧桑,历尽人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高贵、优雅、生动的品质,把她的温馨、温暖和安静传递给我们。
” 90高龄那年,很少外出的杨绛先生换上蓝色的棉布短袖衫,已近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步履蹒跚地回到母校清华,只为了却他们仨的一桩心愿:捐助一个奖学金。
这个奖学金,先生强调,不以先生和家人的名字冠名,就叫好读书奖学金。
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不久前刚刚看望过杨先生,据他透露,杨绛先生早已将著作权交由清华大学托管。
每年都会有著作权的一些版税、出书稿酬的钱捐到学校来。
到目前,好读书奖学金本金累计已经达到1300多万元。
在清华校内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奖学金,很多同学都以获得好读书奖学金为荣。
这十多年获得好读书奖学金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400名。
如今,先生独自把喧嚣关在屋外,时常戴着眼镜,穿着爱女钱媛生前的绣花鞋子,躬身提笔,用小楷一行行抄写钱钟书先生的《槐聚诗存》,在字句间亲近着钱老的思想与诗情,安享如水的平静。
而多少年来,他们仨那个位于北京三里河的斗室还是简单的水泥地板,从不曾包装的阳台任由阳光自由闯入。
能活百岁的老人不多,人生阅历丰富的百岁老人更是稀少,这位世纪老人独守斗室的时光,延续着生命的精彩,令人心生崇敬。
陈一坚:十年铸剑 “中国飞豹”一飞冲天 “飞豹”战斗机是我国目前载弹能力最强、航程最远、作战半径最大的国产歼击轰炸机。
它的总设计师陈一坚和研究团队经过十年铸剑,将我国第一架歼击轰炸机送上了蓝天。
从小怀有一个造出自己的飞机不再受人欺负的强国梦,大学毕业后,梦想起飞,他参与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歼教1飞机的研制,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真正起步。
飞豹简介JH-7的发展过程JH-7是我国研制装备的第一种比较现代化的战斗轰炸机,JH-7研制项目的提出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
当时我国面对的国内和国际局势都十分紧张,国内空军的装备技术水平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国际先进国家,而且在我国军用飞机装备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部队在越南战争的使用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装备上与国外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国际上我国处于美国和苏联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包围之中,在军事上同时受到美国和苏联的威胁,在国防安全上的压力极大。
在提出研制JH-7的时候,我国所面临的主要军事威胁是与欧洲国家相同的苏联武装力量,我军与苏联军队无论在装备上还是技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依靠空中力量来限制苏联庞大的装甲兵团是我国空军的一个主要任务。
我军当时所装备的对地攻击机中,H-6远程轰炸机机体大、自卫能力差,并且不适合对战术目标进行攻击,我国空海军作为主力装备H-5飞机在速度、航程、载弹和机载设备等方面已经十分落后,作战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都很有限,Q-5的作战性能比较好,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低空机动性能尤其突出,但是Q-5在航程和有效载荷上都比较小,只能进行前线直接支援,无法完成对敌纵深目标的作战任务。
为了弥补我军装备的Q-5型前线强击机和H-6远程轰炸机之间的空缺,代替海、空军装备的陈旧落后的H-5轻轰炸机,设计和装备一种机载设备和突防能力较好,具备纵深轰炸和一定的对空自卫能力,能够全天候完成对地、海目标进行攻击任务的战斗轰炸机,已经成为了一个很迫切的需要。
为了提高空军装备的技术水平,中国航空工业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多个型号的新型作战飞机的研制计划,但是在当时的政治形势的影响下,出现了盲目上项目的问题,新型飞机研制的摊子铺的过大,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被分散,基础工业水平低和对飞机性能指标与战术要求的反复变化也拖延了飞机的研制进度。
在当时国内资金和技术无法保证这样多的型号发展的情况下,研制中的各型号飞机在70年代中期大批下马,包括远程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和多种战斗机在内,先后有30余个项目因为各种原因停止了研制,为取代H-5而在1973年开始研制的H-7(JH-7的原编号),因为有着迫切的军事需求,而在这次新机研制项目下马大潮中得以幸运的保留了下来。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案例1 黄伯云:让中国飞机“自主”落地黄伯云,l945年出生于湖南南县,中南大学校长,中国212程院院士,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公派留学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归国留学人员。
1988年,黄伯云回国创业,他把研究目标锁定在世界航空制动领域最先进的材料——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即飞机刹车片)的研制上。
飞机的起降和滑行都离不开安装在飞机轮子里面的刹车片,如果刹车片失灵飞机就会冲出跑道,造成机毁人亡。
国际上通用的航空刹车片有金属盘和碳碳盘两种。
而用碳/碳复合材料制造的刹车片,具有重量轻、性能好、耐高温、寿命长等特点,被制造业称为“黑色的金子”。
多年来,中国航空刹车片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
更致命的是,这导致中国的航空事业受制于人。
如果国外对中国实行零部件禁运,中国的航空战略安全即受到威胁。
黄伯云就是憋着一口气回来的,他内心深处的目标是“要搞就要搞世界第一”。
不料,研究首先却是从屈辱开始的。
为了节省时间、少走弯路,黄伯云想到与一个航空大国进行合作。
黄伯云到该国很有名的公司去访问,接待他的公司负责人说:“很抱歉,你们不能参观我们的生产车间。
”黄伯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为了加快研究进程,他还是买回了一个开价几百万美金的产品。
可课题组对产品进行解剖发现,这个产品竟是个废料。
外国专家轻视的话语和愚弄的做法,使得黄伯云在气愤之余,体会到深深的屈辱——为人所瞧不起的屈辱。
他自问:“没有自主创新的东西怎么能在世界上立足?”1996年,黄伯云和同事们完成了“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的实验室基础研究。
时间转眼就到了2000年。
9月,在模拟飞机试验中,刹车片温度急剧升高,摩擦系数严重下降,课题组在最后关头失败了。
作为项目的主帅,黄伯云说:“那个时候连睡觉都很难,安眠药吃一两次都不能解决问题,痛苦得难以想象!”当时,他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达l2个小时,时常通宵达旦。
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胡铃心资料图片:胡铃心参加第八届挑战杯科技竞赛时获特等奖资料图片:2005年10月23日,胡铃心受到了温总理的亲切接见。
6日,“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十大人物”新鲜出炉。
活动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指导,人民网和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小发明家”胡铃心获此殊荣,成为江苏唯一。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名大学生获得这一殊荣?记者电话采访了还在北京的胡铃心及他的恩师昂海松教授。
1982年12月,胡铃心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一普通家庭,从小他就有个航天梦。
儿时,胡铃心每当听到头顶上有飞机飞过的声音,就会立刻从屋里冲出去,遥望着天空一看就是很久,然后对妈妈说:“妈妈,长大后我要发明超光速飞机,超过外国的。
”这个在家长们眼里有点“怪”的男孩,小脑袋瓜里却一直充满着奇思妙想。
三岁那年,胡铃心爬到家里贮水槽里玩起水来。
突然对奶奶说:“我要发明一种抽水机,把河里的水抽到家里,我们家就会一直有水啦!”听得奶奶目瞪口呆。
此时“发明”的概念已在胡铃心的心中萌生。
到了四岁时,胡铃心便开始“行动”了。
那年,爸爸抱着胡铃心坐公交车,当时外边下着大雨,雨水打进车窗内,淋湿了许多座位,爸爸只能吃力地站着。
没想到,这一幕竟触动了小铃心内心那根敏锐的神经。
一回到家,他就跑到书桌前,抓起一只笔便画了一幅推雨器,他要把雨挡在窗外。
四岁的孩子用图画表达自己原始的设计思想,这同样令爸爸吃了一惊。
接下来,胡铃心的小发明“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盲人电话”、“真空保鲜桌”等发明一一出炉。
2000年,当同学们正在积极准备高考时,胡铃心却完成了他上万字的《卓越非凡的超级客机》创新方案。
这个作品不仅获得了福建省科技创造一等奖,还引起著名科学家、“ 飞豹”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对他的设计由衷地赞扬,并把亲自签名的“飞豹”航模送给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胡铃心心仪已久的学校,2001年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该校。
“飞豹”研制始末兵器知识2009.04A-05A 王占良[编者按]本文编译自国际著名航空杂志《International Air Power Review》2008年出版的第25卷的长篇文章《Xi-an JH—7“Flounder”—China’s“Flying Leopard”》,本刊并不表示赞同或证实其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的JH—7项目同之前许多中国其它飞机项目一样,必须应对需求的若干变化,还要反复面对被抛弃的危险。
该项目还因两个用户—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长期竞争而困难重重。
又因技术困难,尤其是因缺乏合适的动力装置而遭推迟。
然而,使许多观察家大为震惊的是该机最终服役,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军工项目之一。
它不但满足了中国空军对远程截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原始需求,而且满足中国海军航空兵对海上攻击机的需求。
研制起因如果与苏联的良好关系不破裂,本来南昌公司Q—5和哈尔滨公司H—5的继承者极可能是米格-23BN、米格-27或苏-20/22。
然而,两国关系的破裂使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不得不用陈旧过时的H—5和Q-5“番摊”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机来凑合许多年。
导致JH—7诞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源头是有关西沙群岛的政治和外交争端。
这场后来被称为黄沙之战的海上冲突发生于1974年1月20日,交战双方是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和南越海军。
1974年1月初,南越当局单方宣布在距越南以东362千米的帕拉塞尔群岛(中国称为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勘探石油。
南越海军向该区派遣一支小舰队形成一条封锁线。
据报道在此作业的数名中国渔民被杀害。
1974年1月20日,中国海军采取行动,赶走护卫的南越舰队并迅速占领南越当局在西沙群岛构筑的阵地。
从那以后西沙群岛就一直置于中国的管辖之下,再没发生过军事争端。
这场冲突主要是两国海军交战,双方互有伤亡。
尽管中国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出某些严重缺陷,尤其是缺乏有力的空中支援。
通过这些事件的随后分析,中国军方在1975年军事装备发展会议上要求三机部和航空工业部—两者后来组成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启动下一代远程超音速战术轰炸机的项目,以取代H-5和Q-5。
幕后的故事作者:高鹏举来源:《航空世界》2015年第12期为了做好2015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航空公益科普工作,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管委会很早就和阎良弹头模型工作室一起展开了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航空科普区的策划和展示工作。
通航大会是国际性专业航空展,观众的级别和素养都很高,为了更加完整地宣传航空文化,科普航空知识,经过和阎良弹头模型工作室的商议,展区内容定义为“2015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航空航天摄影展、航空航天绘画展、静态模型大师赛”三大方向,2展1赛,与之相辅助的还有飞行模拟互动体验,航空科普主题宣讲等,包含内容应该是较为全面的。
通用航空大会主要展示真正的通用航空器和相关设备,它们都是民用航空器,虽然都比模型展品“大得多”,但它们在真实航空领域里一般都属于尺寸比较袖珍的“小飞机”,而科普区所有展品则是以“缩小”的方式展示了那些在真实世界里大多是军用飞机或者是体形硕大的“大飞机”,我们这个展区让军机和民机相辅相成,既对通航大会的展示内容做了有力补充,展品的“大和小”的对比也充分表明航空科普区就是作为通航大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航空科普、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
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首次在中国的国际性航展上开设静态比例外观模型比赛,不论对于中国的航展界还是中国的模型领域,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性活动,大家感到能参与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也是非常的荣耀,要积极利用本次活动机会向公众宣传航空文化、科普航空知识、根植航空精神。
邀请航空巨匠弹头模型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首先抓紧时间制作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航空器静态比例外观模型。
同时还在各大模型论坛和QQ群里发帖邀请国内模型高手和特邀评委参加比赛,越是优秀的作品才越能更加凸显我国静态比例外观模型的发展程度。
同时全力邀请国内航空界的大师级人物作为颁奖嘉宾,这些公认的中国航空巨匠如果能够出席无疑将使整个活动的规格大为提升。
大家都觉得邀请中国航空业界的巨匠是个很难办的事,虽然阎良是中国的航空城,这里是全中国的航空专家集中的地方之一,这里的专家都在航空迷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是这些专家威望很高,工作很忙,经常出差,能不能见到这些大师?人家能不能接受我们邀请?我们谁都不敢确定,而且就是接受邀请了,也有可能临时还有别的事情确实无法前来的可能。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歼轰-7“飞豹”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如今已是89岁的高龄,他长期关注着“飞豹”的后续研发和改型升级,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而忙碌奔波。
83岁时,还正式成为厦门大学的兼职教授。
陈老在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后说:“我是祖国和人民培养出来的,是‘飞豹’全体研制人员的代表。
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飞机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标志。
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祖国尊严,我愿意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奋斗终生。
”陈老的高寿,和他热爱工作、经常学习、随遇而安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零式’战斗机把我逼上了飞机设计之路”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陈老随父撤到了福建中部的南平。
一次,他和大人们一起在临时防空洞里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亲眼目睹一名母亲因害怕孩子的哭声被日军飞行员听到(实际上根本听不到),就用力堵住孩子的嘴巴,结果被活活闷死。
后来,已是初中生的陈老知道日军使用的飞机是“零式”战斗机。
“我心想:这么厉害的东西,我们竟然没有,我将来就要做这件事情。
所以说,是‘零式’战斗机把我逼上了飞机设计之路。
”童年时深埋的种子终于萌发了,在报考大学时,陈老的三个志愿都写上了“航空”。
1952年大学毕业后,陈老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制造厂。
“1964年5月,我从沈阳调到603所。
在爱国和责任的力量驱使下,我主动参与了轰5改、运6等项目的设计和改进工作。
1977年2月,国家正式下达了‘飞豹’的研发任务,我荣幸地担任了该项目总设计师。
在当时,歼击轰炸机是中国从未研制过的机种,因此相当于从‘零代’开始,一下需要跨越三代,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在与国外合作渠道被迫断绝后,我和我的设计团队只能从头开始,而此时中国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研发经费非常紧缺。
”就在这种技术匮乏,经费紧张的日子里,陈老和他的团队众志成城,历经10余年的艰辛与坎坷,取得了成功。
“活到老,学到老”陈老认为:知识无止境,一个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
那一次我真难忘作文8篇同学们要注意作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确保语句通顺,每写一篇作文都是一次学习的历程,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那一次我真难忘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那一次我真难忘作文篇1小记者团又有新活动了!这次走复兴路圆中国梦采风活动要去合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我们心里充满了期待,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经过三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望着那古典朴素的大门,我们急不可奈地冲了进去,顿时眼前一亮,正前方是一个喷水池,哗哗的水流仿佛正鼓掌欢迎我们的到来。
水池周围树环木绕,竟成了一片绿的世界。
顺着路向前走,一个类似蒙古包却又比蒙古包大好几倍的东西出现在我眼前,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一站——国际马戏大剧团。
走进去,剧团里黑黑的,从屋顶射出的彩色灯光直直的打在表演者的身上:一位男士将自己吊在一根蓝色的绸带上,双手拉住一位女士,正随着音乐轻轻转动,突然,男士双手一松,女士猛地向下一降,我心里一紧:完了,掉下来了!还好,男士早就将女士的腿挂在身上了,只是虚惊一场,一直到他们缓缓飘落,我才回过神来,一颗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吃过午饭,我们又逐个参观了其他场馆。
在军事科普博物馆里,我们知道了飞机发展的辉煌历史;在陶行知纪念馆里,我们了解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木雕馆里,我们欣赏了惟妙惟肖、精妙绝伦的木雕。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充满竞技色彩的国际竞赛俱乐部体验民俗竞技!我们刚坐下,就有两只鸡被抱上了场,这两只鸡一见面,就立刻大眼瞪小眼,火药味特别浓。
突然,一只鸡飞了起来,颈毛厮张,扑打着抖开翅膀,伴着一声啼叫,扑向另一只鸡。
另一只鸡丝毫不示弱,跳了开去,然后两只鸡扭打在了一起,你抓我一下,我啄你一口,鸡毛满场乱飞,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最后,一只鸡体力不支,败了下去,悻悻地回到笼中。
还有斗羊、赛狗和赛马比赛,无一不精彩无比。
活动在大家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当我们踏上回程,心中感概万千,这次活动里我见到了很多平时没有见到的东西,学到了平时学不到的知识,更加了解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繁荣和灿烂!那一次我真难忘作文篇2往事如烟,随风飘过。
总设计师陈一坚:“我国飞豹不输美国F 陈一坚院士“科普报告团老区行”活动上答听众问
据东南快报报道:昨日,“科普报告团老区行”活动在福州一中大学城新校区启动。
报告团由陈一坚院士、陈运泰院士等17位省内外专家组成。
本次活动由省科协、省老区办和省关工委联合开展,为期6天。
从今天起报告团将分成4个分团,每个分团由1位院士和3位专家组成,分赴龙岩、宁德、南平和三明的11个老区县,面向广大青少年和机关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作100场多媒体教学形式的科普报告。
昨天,中国最新战斗机“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在福州一中大学城新校区作了题为《飞行器的展望》的报告,并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
飞豹水平相当于F-15
问:您设计的“飞豹”能否完成我国现在的战略目标?
答:飞豹达到美国F-15基本型水平。
飞豹已经研制到第三代,战略目标可以完成。
我生产第三代飞行器
问:我国现在批量生产军用飞机存在困难吗?我国与美国的差距在哪里?
答:我国GDP与美国差距很大,高新技术工业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我国第三代飞行器的生产没有困难。
我国试飞圆盘飞行器
问:传说中的外星飞行器都是圆盘形的,为什么我们的飞行器都是鸟形的?
答:形状不是关键,主要看是否符合该机的总体作用要求。
去年10月,我国有一架圆盘式飞行器试飞,效果不错。
院士资料
1.谢联辉,男,院士,植物病理学家。
1935年3月出生,福建省龙岩市人。
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报告题目:《人类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2.陈运泰,男,院士,地球物理学家。
1940年8月出生于厦门市,原籍广东省潮阳县。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报告题目:《探索地球内部奥秘,减轻地震灾害》
3.林群,男,院士,数学家。
1935年7月出生,福建省连江县人。
1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报告题目:《为什么人人都要学数学》
4.陈一坚,男,院士,著名飞机设计专家。
1930年6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飞机设计系。
现任航空工业总公司六○三研究所总设计师。
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被誉为“飞豹之父”。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一坚院士“科普报告团老区行”活动上答听众问
陈一坚院士“科普报告团老区行”活动上答听众问据东南快报报道:昨日,“科普报告团老区行”活动在福州一中大学城新校区启动。
报告团由陈一坚院士、陈运泰院士等17位省内外专家组成。
本次活动由省科协、省老区办和省关工委联合开展,为期6天。
从今天起报告团将分成4个分团,每个分团由1位院士和3位专家组成,分赴龙岩、宁德、南平和三明的11个老区县,面向广大青少年和机关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作100场多媒体教学形式的科普报告。
昨天,中国最新战斗机“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在福州一中大学城新校区作了题为《飞行器的展望》的报告,并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
飞豹水平相当于F-15
问:您设计的“飞豹”能否完成我国现在的战略目标?
答:飞豹达到美国F-15基本型水平。
飞豹已经研制到第三代,战略目标可以完成。
我生产第三代飞行器
问:我国现在批量生产军用飞机存在困难吗?我国与美国的差距在哪里?
答:我国GDP与美国差距很大,高新技术工业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我国第三代飞行器的生产没有困难。
我国试飞圆盘飞行器
问:传说中的外星飞行器都是圆盘形的,为什么我们的飞行器都是鸟形的?
答:形状不是关键,主要看是否符合该机的总体作用要求。
去年10月,我国有一架圆盘式飞行器试飞,效果不错。
院士资料
1.谢联辉,男,院士,植物病理学家。
1935年3月出生,福建省龙岩市人。
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报告题目:《人类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2.陈运泰,男,院士,地球物理学家。
1940年8月出生于厦门市,原籍广东省潮阳县。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报告题目:《探索地球内部奥秘,减轻地震灾害》
3.林群,男,院士,数学家。
1935年7月出生,福建省连江县人。
1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报告题目:《为什么人人都要学数学》
4.陈一坚,男,院士,著名飞机设计专家。
1930年6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飞机设计系。
现任航空工业总公司六○三研究所总设计师。
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被誉为“飞豹之父”。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一坚院士“科普报告团老区行”活动上答听众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