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中惩罚性赔偿金构成
- 格式:pptx
- 大小:71.10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上的欺诈行为与惩罚性赔偿中国消费者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明确了禁止和惩罚欺诈行为的规定。
欺诈行为是指商家在商品销售、提供服务等过程中,以虚假宣传、夸大法效、隐瞒重要事实或者其他手段欺骗消费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对于这种行为,消费者保护法还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即商家因欺诈行为受到的赔偿远远超过实际损失金额。
欺诈行为涉及范围广泛,包括虚假广告、欺骗性宣传、推销伪劣产品、欺骗性销售、不履行售后服务等。
在虚假广告方面,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手段夸大商品的质量、功能、性能等,诱使消费者购买,实际商品与宣传内容严重不符。
欺骗性宣传则是商家在销售过程中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等方面作出虚假陈述,误导消费者判断,从而达到欺骗目的。
推销伪劣产品则是商家销售质量不达标的商品,对其质量缺陷进行掩盖或不明示,消费者购买后出现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维权。
欺骗性销售则是商家以虚假承诺、优惠活动等手段引诱消费者购买,但实际操作中并不予兑现。
不履行售后服务则是商家对商品质量问题不予解决,不提供售后服务等行为。
根据中国消费者保护法的规定,对于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要求退货、换货或者修理,要求赔偿等。
特别是对于恶意欺诈行为,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商家支付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赔偿是指商家因欺诈行为而受到的赔偿金额,不仅仅包括消费者实际损失的金额,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一定倍数的赔偿金额,对商家进行警示与惩罚,以维护公平交易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惩罚性赔偿的实施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被告恶意欺诈行为且销售额超过一定数额的,可以判决支付消费者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赔偿金额。
判决的具体数额由法院根据欺诈行为的性质、情节及造成的损失大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这种惩罚性赔偿机制的引入,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商家的诚信意识,促进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然而,在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民事合同中惩罚性赔偿是什么民事合同中的惩罚性赔偿存在于经营者对消费者进⾏欺诈的违法情形中,经营者需要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向消费者承担服务费⽤三倍的赔偿责任。
关于监护⼈过失有哪些刑事责任的问题,下⾯店铺⼩编为您详细解答。
⼀、民事合同中惩罚性赔偿是什么1、我国现⾏法律中,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惩罚性赔偿。
2、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额不⾜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3、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有权要求其承担所受损失⼆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4、相关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五条⼆、民事合同的成⽴时间是什么1、民事合同的成⽴时间为承诺⽣效时间。
2、以通知⽅式作出的承诺,⾃相对⼈知道其内容时⽣效。
以⾮对话⽅式作出的意思表⽰,承诺到达相对⼈时⽣效。
3、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为时⽣效。
4、相关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三条承诺⽣效时合同成⽴,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四百⼋⼗四条以通知⽅式作出的承诺,⽣效的时间适⽤本法第⼀百三⼗七条的规定。
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为时⽣效。
第⼀百三⼗七条以对话⽅式作出的意思表⽰,相对⼈知道其内容时⽣效。
以⾮对话⽅式作出的意思表⽰,到达相对⼈时⽣效。
以⾮对话⽅式作出的采⽤数据电⽂形式的意思表⽰,相对⼈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的,该数据电⽂进⼊该特定系统时⽣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进⼊其系统时⽣效。
当事⼈对采⽤数据电⽂形式的意思表⽰的⽣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我国现⾏法律中,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损害赔偿惩罚性损害赔偿,指在弥补实际损害之外,根据法律规定,另行主张的赔偿责任,限于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情形,且均要求特别的构成要件。
常见的惩罚性损害赔偿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第一款: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收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有三:a,一方是经营者,一方是消费者。
b消费者以消费为目的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C,经营者事实欺诈行为,且符合欺诈的构成要件(1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双重故意,2欺诈人实施了欺诈行为,3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认识错误,4被欺诈人因认识错误而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有例外,《食品药品纠纷解释》第3条规定,出售缺陷食品药品的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消费者知假买假(不符合欺诈的构成要件),其主张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权利不受影响。
惩罚性损害赔偿数额为标的额的三倍(不低于500元)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第二款: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构成要件:a一方是经营者,一方是消费者b消费者以消费为目的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c经营者的行为符合欺诈的构成要件(《食品药品纠纷解释》第三条属例外)d经营者明知所售商品或者服务有缺陷(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e,造成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后果。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数额:所受损失二倍以下。
三、《食品安全法》148条第二款: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1000元的,为1000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消费者权益保护赔偿标准详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而赔偿标准则是衡量赔偿金额的依据。
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和赔偿的标准。
本文将详细解析消费者权益保护赔偿标准。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在了解具体的赔偿标准之前,我们需要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六大原则:公开透明原则、自愿平等原则、合理利益原则、安全性原则、效力保证原则、社会效益原则。
这些原则为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赔偿标准的种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赔偿标准主要包括损失赔偿、利益损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赔偿。
下面逐一介绍。
1. 损失赔偿损失赔偿是指消费者因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而遭受直接经济损失,包括购买商品所支付的价款、修理、更换等费用以及其他合理费用。
消费者在受到侵害后,可以要求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损失赔偿责任。
2. 利益损失赔偿利益损失赔偿是指消费者因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而无法享受到的利益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利息、收益或其他合理利益。
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获得相应的利益损失赔偿。
3. 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经营者的违法行为直接导致消费者精神上的苦痛、痛苦、悲伤等造成的损害。
消费者在遭受精神上的伤害后,可以要求经营者承担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4. 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是指在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为了惩罚违法行为并起到震慑作用,向经营者要求承担相应的违约金或赔偿金。
惩罚性赔偿不仅能够补偿消费者的损失,还可以起到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效果。
三、赔偿标准的认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要求,对赔偿标准的认定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损失的程度、责任的程度、违约者的情况和赔偿回避责任。
具体来说,赔偿标准的认定需要考虑消费者所遭受的损失大小、经营者违法的性质和情节、以及违法行为对消费者的影响等多个因素。
在对赔偿标准进行认定的时候,需要权衡各方的权益,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什么是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的适⽤条件是什么惩罚性赔偿是指商家对消费者遭遇的除实际所遭受的损害以外进⾏额外求偿,从⽽遏制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权利,如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为公众营造⼀个健康的经营环境与良好的消费环境。
但你了解惩罚性赔偿吗,知道它的适⽤条件是什么吗?下⾯⼩编为你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阅读!什么是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的适⽤条件是什么⼀、什么是惩罚性赔偿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五条修正了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九条的规定,将假⼀赔⼀改为假⼀赔三。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额不⾜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1、本条只适⽤于欺诈⾏为.经营者故意告知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当事⼈作出错误意思表⽰的,可以认定为欺诈⾏为。
包括质量欺诈(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假冒名牌)、价格欺诈(谎报原价、谎称最低价)、数额欺诈(计量器做假、缺⽄短两)。
常见的欺诈⾏为有以伪劣商品冒充名牌商品,以假⽪货冒充真⽪货,以残次品伪装为正品,以假降价招揽顾客等。
⼀般商品瑕疵、服务瑕疵不能要求惩罚性赔偿。
2、买⼀赔⼀改为买⼀赔三原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欺诈⾏为双倍赔偿,修正案该为四倍赔偿。
除了赔偿消费者⽀付的价款外还要增加赔偿消费者⽀付款的三倍做为惩罚。
3、增加赔偿⾦额不⾜500元的,赔偿500元。
如,消费者花三元钱买了⼀盒烟,打开⼀看是假烟,没有烟味,⽩菜叶⼦味,不能抽,买烟⽼板应该赔偿消费者三元购烟款,再赔偿消费者500元。
⼆、惩罚性赔偿的适⽤条件是什么(1)主观要件。
须侵害⼈主观上具有恶意、在道德上可⾮难,也即当⾏为⼈的⾏为是故意的,或明显不考虑他⼈权益,具有严重疏忽⾏为和重⼤过失⾏为时,⾏为⼈才应当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适⽤惩罚性赔偿有利于督促不法⾏为⼈在将来慎重⾏事,以免再次发⽣类似事件。
You can't control the weather, but you can change your mood.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消法惩罚性赔偿退一赔三是什么意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退一赔三的意思就是无条件的给消费者退款,赔三就是赔偿消费者三倍的损失,与此同时,商家还要接受来自当地工商局的行政性处罚,比如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到5倍以下的罚款,但这一切要建立在消费者主动维权的基础上。
一、消法惩罚性赔偿退一赔三是什么意思?退一指无条件退款,赔三是指应当赔偿消费者3倍的损失。
新《消法》对违法经营者规定了“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相比于现行《消法》中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大大增加了经营者的受处罚金额,进一步加大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
二、消费者如何维权?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清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维权各项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购买前了解商品属性。
对于商品的种类、规格。
性能、原材料、结构、合格证,出厂日期、消费期限、使用说明、售后服务等有关商品自身的情况以及商标、厂家、生产地、经销者等关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情况应尽可能地了解。
3、保存购买凭证。
购买后应尽可能要求销售者出具发票、收据或其他书面的证明材料,以便在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效地进行索赔。
我国消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一、我国消法中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第55条规定了产品欺诈和服务欺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该条款具有以下几个含义:首先,消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是违约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惩罚性赔偿责任既可以适用于侵权损害赔偿,也可以适用于违约损害赔偿.消法第55条规定的惩罚性赔偿责任,是发生在消费领域中的违反合同义务的惩罚性赔偿,而不是在侵权行为领域中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欺诈是该条款的构成要件。
欺诈行为的特点,一是欺诈一方有欺诈的故意,目的在于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进行交易行为;二是欺诈的一方实施了欺诈行为,或者是积极地捏造虚假情况,或者是歪曲和隐瞒事实的真实情况;三是在客观上,对方当事人因此而陷入错误的认识,而且消费者的错误认识与生产经营者的主观欺诈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后文中将提到的王海打假案例中,我认为生产经营者的主观欺诈行为并未造成消费者的错误认识,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认为王海故意购买伪劣产品并要求生产经营者赔偿并不符合消法第55条(在2013年10月之前是消法第49条)的构成要件。
二、关于消法惩罚性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惩罚性制度会导致消费者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消法中的惩罚性制度容易诱使消费者,利用自身对商品了解的信息优势,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索取惩罚性赔偿。
例如,消法实施之后,1995年3月,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购买了一副索尼耳机,然后依据消法第49条规定向商家索取双倍赔偿,随后王海开始在北京各商场购假索赔,50天左右的时间,获赔偿金将近8000元。
消费者欺诈赔偿标准消费者欺诈赔偿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因商家故意欺骗、虚假宣传或提供次品而遭受经济损失,并要求商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各国都制定了消费者欺诈赔偿标准。
下面是一些国家常用的消费者欺诈赔偿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退还货款:当商家通过欺诈手段出售次品或虚假产品给消费者时,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退还全部或部分购买款项。
2. 赔偿损失: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的,商家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赔偿的具体金额根据损失的大小和诈骗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3. 惩罚性赔偿:对于恶意欺诈行为,法律往往规定可以给予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赔偿金额通常较高,以起到警示和威慑的作用。
4. 违约金:商家提供虚假信息或故意欺骗消费者,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的金额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5. 诉讼费用:如果消费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商家败诉后应承担消费者的诉讼费用,包括律师费和诉讼费等。
6. 双倍赔偿:在一些国家,为了加大对商家的打击力度,规定商家故意欺诈消费者的,应支付消费者双倍的赔偿金额。
这种规定旨在强化商家的法律意识,减少欺诈行为的发生。
总结起来,消费者欺诈赔偿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退还货款、赔偿损失、惩罚性赔偿、违约金、诉讼费用和双倍赔偿。
这些标准旨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商家进行约束,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和诚信原则。
尽管各国在具体的法律规定上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围绕着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并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和确定赔偿金额。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保证市场良性竞争的重要环节。
第1篇一、引言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法律法规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其中,“假一赔三”制度作为一种惩罚性赔偿措施,旨在惩罚制假售假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文将详细解析“假一赔三”的法律依据及典型案例,以期为消费者提供维权参考。
二、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经营者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请求赔偿损失。
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三、案例解析1.案例一:消费者购买假冒名牌化妆品2019年,消费者王某在一家化妆品店购买了一款某知名品牌的口红,回家后发现该口红为假冒产品。
王某遂将化妆品店诉至法院,要求按照“假一赔三”的规定,赔偿其购买口红的价款三倍及诉讼费用。
法院经审理认为,化妆品店销售假冒名牌化妆品的行为构成欺诈,应依法承担“假一赔三”的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化妆品店赔偿王某购买口红的价款三倍及诉讼费用。
2.案例二:消费者购买假冒手机电池2020年,消费者李某在一家手机店购买了一部手机,随后发现手机电池存在质量问题,经检测为假冒电池。
李某遂要求手机店按照“假一赔三”的规定赔偿其损失。
手机店辩称,其销售的电池为正品,消费者主张为假冒电池无证据支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惩罚性赔偿条款是什么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除了可以主张损失赔偿外,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惩罚性赔偿条款是什么的问题,下⾯由店铺⼩编为你详细解答。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惩罚性赔偿条款是什么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除了可以主张损失赔偿外,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2、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五条。
⼆、消费者怎么打消费侵权官司1、要明确谁有起诉权。
俗称告状,也称打司,指的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为,也就是当事⼈请求法院对所涉及的纠纷进⾏审理和裁决的⾏为。
按照法律的规定,有诉权的⼀⽅可起诉。
2、要明⽩告谁告谁,也就是如何确定被告的问题。
消费者确定被告时,可以按照以下⼏项确定:(1)消费者在购买、使⽤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以销售者为被告。
(2)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因商品缺陷造成⼈⾝、财产损害的,以销售者或者或者⽣产者为被告。
(3)销售者在接受服务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以服务者为被告;如果该损害是因为服务者使⽤缺陷产品⽽造成的,消费者还可以以产品的销售者、⽣产者为被告。
(4)如果原销售者、⽣产者或者服务者发⽣企业分⽴、合并的,消费者可以以变更后承担其权利义务的企业为被告。
(5)如果通过租借、转让等⽅式使⽤他⼈营业执照的经营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消费者可将该经营者或营业执照的持有⼈作为被告。
(6)消费者因经营者发布虚假⼴告⽽导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将经营者作为被告;⼴告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住址的,消费者可将⼴告发布者作为被告。
3、要明⽩向哪个法院起诉。
这就涉及⼈民法院的管辖问题。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除了可以主张损失赔偿外,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一、中国惩罚性赔偿制度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对消费者惩罚性赔偿责任进行了规定。
第一款是关于欺诈行为的赔偿。
规定的具体内容是:“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一条规定实质上是关于经营者违约行为的惩罚性赔偿。
第二款是关于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的赔偿,这一规定实质是人身损害赔偿中的惩罚性赔偿,属于侵权行为的损害惩罚性赔偿。
规定的具体内容是:“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惩罚性赔偿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规定,通过法院判处的由侵害人向被侵害人支付超过实际损失的金额的一种损害赔偿。
惩罚性赔偿至少应包括如下几层含义:其一,它是民事主体在承担补偿性赔偿的前提下承担的责任;其二,它是由法院判处,也就是某个具体案件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必由人民法院以判决的形式作出,当事人不能预先约定;其三,判处的惩罚性赔偿金是由民事主体向另一平等民事主体支付,而非交给国家;其四,依民事特别法的规定。
三、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的条件1、适用惩罚性赔偿金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经营者和消费者。
消费者是请求权的权利主体,经营者是惩罚性赔偿金的义务主体,其它人不能成为惩罚性赔偿的主体。
2、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关于欺诈行为,人们看法不一。
目前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3、惩罚性赔偿以消费者有实际损失为要件。
惩罚性赔偿之计算基础刍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
十五条第二款的理解与适用
王方谦
【期刊名称】《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29)002
【摘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惩罚性赔偿不同于我国其他法律规范的相关规定,但对其理论关注不足,相关司法实践更是缺乏.该款中的“等”字应理解为除《消保法》第五十条之外的相关法律法规,“赔偿损失”和“所受损失”中的“损失”外延一致,包括除第五十条之外的人身损害、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害.《消保法》修正前后的条文错位及对矫正正义的追求不应成为扩张或限缩惩罚性赔偿范围的理由.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王方谦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8
【相关文献】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赔偿条款适用中引发问题之探讨——以修订后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一年来之判决为中心 [J], 马强
2.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产品责任领域中的适用--兼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49条 [J], 汪迪波
3.试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惩罚性赔偿条款的适用性 [J], 王语嫣
4.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惩罚性赔偿适用的界定 [J], 董春华
5.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惩罚性赔偿适用的界定 [J], 董春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e kind to yourself, don't be swayed by others, don't sway others, confident and graceful.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是什么?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中,一旦有相关的欺诈行为,就需要对消费者进行相关赔偿,并且为消费者全额进行购买商品的价格和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来进行赔偿。
如果造成消费者明确的相关损害的话,则要按照实际治疗费用来进行赔偿。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是什么?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原则是什么1、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指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时应该遵循的原则;2、国家对消费者特别保护原则,该法特别设立了“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一章,就保护措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我国目前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国家对消费者的保护显得非常重要;3、消费者的保护与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即我国现阶段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考虑我国经济社会现状,基本还是立足于弥补赔偿的原则,只赔偿直接的损失,而对实际存在的精神损害赔偿、消费者的时间损失赔偿等未予以保护;4、国家保护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因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仅凭有关国家机关的工作是难以胜任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机制,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
惩罚性赔偿制度──兼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来源:市院研究室惩罚性赔偿制度──兼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2011年04月06日14:51 阮涛核心提示:本文叙述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内涵、产生和发展,并在汲取了众多学者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补偿、惩罚、预防三大功能。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古老的法律责任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文叙述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内涵、产生和发展,并在汲取了众多学者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补偿、惩罚、预防三大功能。
本文结合国外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中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取之处与不足的地方,以期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一、引言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是指法庭判定的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即损害赔偿金不仅是对权利人的补偿,同时也是对故意加害人的惩罚。
惩罚性赔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等国。
在古罗马,侵权行为法的制裁功能不仅在于填补损害,而且在于遏制纠纷当事人之间进行私人报复和械斗。
例如,《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有将盗窃、伤人等应由国家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归类为私人间的侵权行为.为制止这类行为,被害人可以请求被盗物品价值的三倍作为损害赔偿。
罗马法之所以鼓励此种惩罚性赔偿,原因在于当时的司法力量有限,不能有效的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法律遂鼓励当事人进行诉讼,并规定了高额赔偿,以遏制此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由此可知,在古罗马,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作为一种对刑事责任制度的替代,直接调动私人利己之心制裁侵权行为人,对社会治安秩序的维持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虽然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原始形态出现于古罗马时期,然而现代意义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却产生于英国,最早起源于1763年英国法官Lord Camden在Huck—le v. Money一案中的判决,也有观点认为最早起源于英国上议院审理的Rookes V。
Those who are wise have long aspiration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消保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怎么计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中规定的惩罚性赔偿的计算标准是按照购买商品的价款的三倍进行赔偿,如果增加以后的赔偿金额不够500的就按照500元计算,比如我们购买这件商品花了1000元,如果发现有商品欺诈行为的话,商家应该赔偿给消费者的是3000元。
一、消保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怎么计算?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惩罚性赔偿金的适用一般应具备如下条件:第一,适用惩罚性赔偿金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经营者和消费者。
消费者是请求权的权利主体,经营者是惩罚性赔偿金的义务主体,其它人不能成为惩罚性赔偿的主体。
这里要注意的是,将消费者理解为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的人的观点是过于狭窄的,消费者的含义本身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包括为自己生活需要购买商品的人,也包括为收藏、保存、送人等需要而购买商品的人,还包括替家人、朋友购买物品以及代理他人购买生活用品的人。
是指非以盈利为目的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
第二,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关于欺诈行为,人们看法不一。
目前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第三,惩罚性赔偿以消费者有实际损失为要件。
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认定消费者的实际损失。
笔者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要支付一定代价,如果支付一定价金所得到的商品或者服务是不真实的或者质量有瑕疵时,他本身就受到了损害,包括物质损失、精神损害以及其他无形的精神损害,可以要求惩罚性赔偿金。
解读《新消法》第55条惩罚性赔偿条款[ 郑志峰]——(2013-11-4) / 已阅80次2013年10月25日通过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消法》)受到人们的关注,如其中“网购七天无条件退货”、“电器产品举证责任的倒置”等都是消法历史上的首次规定,而其中第55条惩罚性赔偿条款同样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形式上,《新消法》第55条是继《侵权责任法》第47条之后,第二个明确使用“惩罚性赔偿”词眼的条文,这进一步确认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侵权责任体系中的地位;其二、从内容上说,《新消法》第55条包括2款规定,第1款规定是对《旧消法》第49条双倍赔偿的扬弃,变双倍赔偿为三倍,并以五百元为兜底赔偿,加重了对经营者欺诈情形的惩罚力度,而第2款则是对《侵权责任法》第47条的确认和进一步解释,有利于明确后者的适用。
惩罚性赔偿制度无疑是现代侵权责任法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尽管早在罗马法时代,就有惩罚性赔偿的影子,《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18—22条分别就利息超过一分的放高利贷者、不忠实的受寄人、侵吞被监护人财产的监护人、虚报土地面积的出卖人等,分别作出了予以4倍罚金、加倍罚金等规定。
但近代意义上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起源于英国,其后在美国法中得以完善发展起来。
我国很早就规定了惩罚性赔偿,1993年的《旧消法》第49条的双倍赔偿第一次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而随后的《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9条和第14条第2款都相继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2010年《侵权责任法》第47条更是第一次使用了“惩罚性赔偿”词眼,宣告了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次《新消法》出台,第55条则延续了《侵权责任法》第47条这种形式理性,明确使用“惩罚性赔偿”词眼。
传统的侵权责任法建立在主体人格平等的理论基础之上,以过错来限制侵权责任法的适用,个人行为自由和矫正正义成为其价值中心,填补性损害赔偿自然就成为主要的责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