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化学染色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知识点摘要: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概念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原理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应用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优缺点正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将免疫学原理应用于组织学的方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组织中的抗原与抗体结合,从而检测特定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对疾病诊断、研究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首先,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暴露组织中的抗原,然后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最后通过显色反应检测结合情况。
常用的显色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染色法等。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组织处理: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等;2.抗原修复:去除组织中的封闭抗原,暴露目标抗原;3.免疫染色: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4.显色: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后的显色反应;5.观察和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1.疾病诊断:通过检测特定抗原的表达,辅助诊断疾病,如肿瘤、炎症等;2.疾病研究:研究抗原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3.药物研发:检测药物对特定抗原的影响,评估药物疗效;4.肿瘤分期和预后评估: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抗原的表达情况,评估肿瘤分期和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具有以下优缺点:优点:1.高敏感性:能够检测微量抗原;2.高特异性: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减少交叉反应;3.定位准确:显示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4.易于操作:方法简单,仪器设备要求较低。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知识点摘要: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基本概念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原理与应用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操作步骤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关键试剂与技术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医学诊断与研究中的应用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正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检测组织切片或细胞样本中特定抗原或抗体的方法,它结合了组织学、免疫学和化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生物学研究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染色过程中,首先将待检测的组织切片与特定抗体结合,然后加入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通过化学反应显色。
根据显色结果,可以判断组织中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从而为临床诊断、疾病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原修复:通过加热或酸碱处理,使组织中的抗原决定簇暴露,便于抗体结合。
2.切片:将组织样本切割成薄片,便于后续染色和观察。
3.脱蜡:将切片脱去脂肪和蜡质,使抗原抗体更容易结合。
4.抗原处理:对切片进行抗原修复,增强抗原性。
5.抗体染色:将切片与特定抗体结合,孵育一段时间,使抗体与抗原发生反应。
6.冲洗:去除未结合的抗体,防止背景染色。
7.显色:加入显色剂,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现特定颜色。
8.复染:为了更好地观察细胞结构和核染色,可以进行复染。
9.封片:用封片剂固定切片,便于长期保存和观察。
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过程中,关键试剂与技术包括:1.抗体: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如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2.抗原修复液:用于修复组织中的抗原决定簇。
3.显色剂:如DAB、HRP等,能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现特定颜色。
4.酶标二抗: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酶标二抗,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LP)等。
5.酶标仪:用于检测酶标二抗的活性,从而判断抗原或抗体的表达水平。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医学诊断与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肿瘤诊断: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A、AFP等,辅助临床诊断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组织中特定分子的存在和定位。
它基于免疫反应的原理,即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步骤包括固定、抗原解脱、抗原检测和染色四个主要步骤。
首先,需要将组织固定在载玻片上,通过化学处理来保留组织结构和抗原的位置。
然后,通过抗原解脱的步骤,去除组织中的其他成分,使得需要检测的抗原能够更好地暴露出来。
接下来,进行抗原检测。
这一步骤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非常关键,它使用特异性的抗体来与待检测的抗原结合。
抗体可以来源于动物、人类或是由基因工程技术合成。
最后,进行染色步骤。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酶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
在酶标记技术中,抗原和抗体结合的位置会形成反应物质,如染色剂或显色物质,使得抗原的位置能够被视觉观察到。
而在免疫荧光染色中,抗体通常会被标记上荧光物质,其发出的荧光信号能够在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特定分子在组织中的存在和定位。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对组织内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确保所有实验所需的试剂、器材和设备都已准备齐全。
主要试剂包括抗体、抗原、染色液、封闭液等。
器材包括显微镜、离心机、微量移液器、培养箱等。
设备应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保持实验环境的无菌状态。
2. 组织样本的准备选择合适的组织样本并进行固定处理。
通常使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进行组织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固定后应将组织转移至PBS缓冲液中保存。
固定后的组织样本需经过脱水、透明化和浸蜡等步骤,进行切片。
切片厚度通常为46微米,将切片放置于玻片上,进行后续的处理。
3. 切片的脱蜡和再水化4. 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提高抗体特异性的重要步骤。
选择适当的抗原修复液(如柠檬酸缓冲液或EDTA缓冲液),将其加热至沸腾并保持一定时间(通常为1020分钟),以去除固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抗原遮蔽效应。
之后将切片转移至冷却缓冲液中,待其冷却至室温。
5. 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用封闭液(如含有5%牛血清白蛋白的PBS溶液)处理切片,以封闭组织中可能存在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封闭液通常需要在室温下孵育30分钟。
6. 加入一抗(初级抗体)将一抗稀释至适当浓度,滴加在切片上。
抗体稀释液的选择应根据抗体的说明书进行,常见的稀释液包括PBS或含有0.1% TritonX100的PBS。
覆盖切片后,置于湿箱中在4°C下孵育过夜,以保证抗体与抗原充分结合。
7. 洗涤切片用PBS洗涤切片,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洗涤液的选择应为无菌PBS,洗涤次数通常为3次,每次5分钟。
8. 加入二抗(次级抗体)将二抗稀释至适当浓度,滴加在切片上。
二抗应选择针对一抗的相应标记抗体,常用的标记物包括荧光素、酶(如HRP、AP)等。
孵育时间为30分钟,孵育条件为室温,避免光照。
9. 洗涤切片用PBS洗涤切片,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洗涤操作与步骤7相同。
10. 显色反应根据使用的标记物不同,选择相应的显色试剂进行显色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知识点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是在组织切片或细胞制片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或组织中特定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以染色或标记方式来检测目标抗原的一种检测技术。
以下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 抗体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抗体,一般选择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抗体可以是来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也可以是人源化的。
2. 组织或细胞预处理:包括固定、脱脂、脱水和切片等步骤,目的是保持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完整,同时提高抗体的进入性。
3. 抗原解表:染色前需进行抗原解表处理,去除组织或细胞中的内源性酶等物质,以提高抗体的结合效率。
4. 特异性抗体结合:将经过解表处理的组织或细胞与选择的特异性抗体反应,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5. 二抗结合:特异性抗体结合后,使用与该抗体结合的二抗(常为抗种属免疫球蛋白)进行结合,放大信号。
6. 染色反应:根据具体实验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染色反应方法。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酶标法(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染色法,碱性磷酸酶染色法等)和免疫荧光染色法。
7. 结果观察和分析:观察染色结果,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位置和程度,分析目标抗原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8.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根据染色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结合实验设计和背景知识进行结果解读和推断。
总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抗原的技术,通过选择合适的抗体、预处理样品、特异性抗体结合、染色反应等步骤,可以获得目标抗原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来获取有效的实验结果。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或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是细胞学(cytology)或组织学与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ing)是在血细胞的原位上研究其化学成分的性质,包括蛋白、脂类、糖类、无机盐和酶等,在保持细胞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的定位、定性及半定量的观察,是血液病形态学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细胞免疫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是鉴定某些细胞或组织的病态细胞(如微小巨核细胞)和白血病的重要的辅助性检验技术。
一、涂片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一)细胞化学染色1.铁染色正常骨髓中存在一定量的贮存铁,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多分布在巨噬细胞内,称为贮存铁。
骨髓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含有铁颗粒,为细胞内铁,含内铁的细胞称为“铁粒幼细胞”,少数成熟红细胞也含有小的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以上铁质均可用普鲁士蓝反应加以显示。
(1)原理:骨髓内含铁血黄素的铁离子和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在盐酸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生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普鲁士蓝反应),定位于含铁粒的部位。
(2)试剂:铁染色液(临用时配制):200g/L亚铁氰化钾溶液5份加浓盐酸1份混合;复染液:1g/L沙黄溶液。
(3)操作:取新鲜含骨髓小粒的骨髓涂片,于铁染色架上,滴满铁染色液;室温下染色30分钟,流水冲洗,复染液复染30秒;流水冲洗,晾干后镜检。
(4)结果判定1)细胞外铁:细胞外铁呈蓝色的颗粒状、小珠状或团块状,细胞外铁主要存在巨噬细胞胞质内,有时也见于巨噬细胞外。
“-”为涂片骨髓小粒全无蓝色反应;“+”为骨髓小粒呈浅蓝色反应或偶见少许蓝染的铁小珠;“++”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片状或弥散性阳性物;“+++”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密集小块或成片状;“++++”为骨髓小粒铁粒极多,密集成片。
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通过将抗原与抗体结合来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染色方法。
它是现代生物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介绍:1. 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免疫组化染色是免疫组织化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使用一种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将抗原与抗体结合,然后通过染色方法将表达该抗原的细胞或组织可视化。
常用的染色剂包括多聚酶、酶标、荧光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IHC可以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器中的抗原以及胞内蛋白质的定位。
2.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 IF):免疫荧光染色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特定抗原。
它可以提供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的探测,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利用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类型的标记(单标记、双标记、复合标记等),从而实现多重染色或共定位染色。
3. 免疫电镜染色(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IEM):免疫电镜染色是一种将金粒标记的抗体用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并定位特定抗原的方法。
通过将金粒结合到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抗原的位置和分布。
这种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超微结构的研究。
4. 免疫酶标染色(Immunoenzyme staining, IES):免疫酶标染色是使用酶作为标记物,通过化学反应将抗原与酶标记的抗体结合,从而显示出特定抗原的位置和分布。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LP)等。
在检测抗原时,标记物可以与染色底物产生反应生成可见色素,形成染色,以显示抗原的位置和分布。
5. 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Immunohistochemical in situ hybridization, IHC-IS):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的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知识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概念和原理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和步骤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应用和案例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正文
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概念和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表达情况,并将其染色显示出来的技术。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疾病研究等领域。
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和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主要包括 LSAB 法和 SP 法。
这两种方法的步骤大致相似,主要包括切片处理、抗原修复、抗体孵育、复合物孵育、染色和核染色等。
1.切片处理:包括切片脱蜡至水、H2O2 甲醇处理切片、水洗等。
2.抗原修复:通过加热或化学方法,使组织切片中的抗原得到修复。
3.抗体孵育:将特异性抗体与组织切片孵育,使其与抗原结合。
4.复合物孵育:加入特异性的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5.染色:加入染色剂,如 DAB-H2O2,使免疫复合物呈现颜色。
6.核染色:用苏木素等染料染色,使细胞核呈现颜色。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应用和案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临床诊断、疾病研究、肿瘤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检测肿瘤组织中的癌基因、肿瘤标志物等,帮助医生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酶组织化学染色诊断酶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病理学方法,用于诊断和研究组织和细胞中酶的活性和表达情况。
通过染色反应,酶活性的变化可以在组织切片中可视化,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酶组织化学染色中,常用的染色剂包括酶底物和染色显色剂。
酶底物是一种可以被特定酶催化反应的物质,而染色显色剂则是将酶催化反应转化为可见颜色的物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染色显色的结果来间接评估组织和细胞中特定酶的活性水平。
酶组织化学染色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可以在组织切片中直观地显示酶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不同的酶在不同的组织和细胞类型中表达不同,因此,通过观察染色结果,可以对组织和细胞的类型进行初步鉴定。
例如,在肿瘤组织中,常常可以观察到某些特定酶的过表达,这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酶组织化学染色还可以用于评估酶活性的定量变化。
通过对染色结果的定量分析,可以对不同组织和细胞中酶活性的差异进行比较。
这对于研究酶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酶组织化学染色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染色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染色剂的浓度和反应时间、切片的处理和保存条件等。
因此,在进行酶组织化学染色时,需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染色结果通常只是一种间接指标,不能直接反映酶的功能状态。
因此,在对染色结果进行解读时,需要结合其他病理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总的来说,酶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重要的病理学方法,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通过对酶活性的可视化,可以直观地评估组织和细胞中酶的表达情况,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然而,在使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时,需要注意染色条件的控制和结果的解读,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一、酶免疫染色原理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酶催化反应原理,将抗体与酶结合,形成酶标抗体,并将其固定在组织上,通过显色反应,检测抗原-Ab的结合,从而对组织中的抗原进行定位、定量及定性的一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酶免疫染色原理主要包括酶促反应和免疫反应两个阶段,其中酶促反应阶段主要是抗体与酶的结合,而免疫反应阶段则是抗原-Ab的结合。
二、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1. 组织处理:将组织样本进行固定、脱水、透明化等处理。
2. 抗原修复:采用加热或化学方法使抗原从组织中释放出来,暴露出抗原表位。
3. 阻断:加入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阻断剂,以消除组织中存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4. 孵育:加入酶标抗体,在组织中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5. 显色:加入底物溶液,在组织中形成有色产物,以可视化抗原-Ab 的结合。
6. 观察:观察并记录染色结果。
三、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应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包括肿瘤诊断、病原微生物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检测等方面。
通过对组织中特定抗原的检测,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
四、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近年来,该技术已逐渐向自动化、定量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自动化技术可以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提高实验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定量技术可以实现对组织中抗原的定量检测,揭示抗原表达水平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标准化技术可以保证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五、未来趋势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指标联合检测:将多种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
例如,可以将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等指标联合检测,以更准确地诊断肿瘤并评估治疗效果。
2. 免疫荧光与免疫组织化学联合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可以实现对组织中抗原的准确定位和定性分析,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则可以对组织中抗原进行定量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蛋白质的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类型、评估疾病进展和预测患者预后。
本文将介绍IHC的步骤和其原理。
IHC步骤:1. 取得组织样本:将需要检测的组织切片取出,并进行脱水、脱脂和固定处理。
2. 制备切片:将处理后的组织样本切成薄片,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3. 抗体染色:将需要检测的抗体与组织样本接触,使其结合。
4. 洗涤:将切片在洗涤缓冲液中清洗,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5. 二抗染色:将特异性二抗与已结合的第一抗体结合。
6. 洗涤:将切片在洗涤缓冲液中清洗,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7. 标记染色:将标记物与已结合的二抗结合,例如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等。
8. 洗涤:将切片在洗涤缓冲液中清洗,去除未结合的标记物。
9. 显色:加入染色剂使标记物呈现颜色。
10. 封片:将切片加入封片剂中,封闭切片,并进行显微镜检查。
IHC原理:IHC的原理基于抗体-抗原结合反应。
当抗体与特定蛋白质结合时,可以使用二抗与已结合的第一抗体结合,二抗带有标记物,可以让我们对这些特定蛋白质进行检测。
标记物常用的有HRP、AP等,它们可以被染色剂显色使得特定蛋白质呈现颜色。
需要注意的是,IHC检测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抗体的质量、染色剂的选择等。
因此,在进行IHC检测时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技术。
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抗体染色和标记物显色,可以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情况。
IHC步骤包括取得组织样本、制备切片、抗体染色、洗涤、二抗染色、标记染色、洗涤、显色和封片。
IHC的原理基于抗体-抗原结合反应,检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一:性质
组织化学是组织学与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是在机体组织结构的原位上研究它的化学性质,利用已知的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在细胞组织的原位上显示其结构的化学性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酶等等)
二:要求
1:保持组织细胞的生前结构。
2:保持细胞生前的化学成分和酶的活性。
3:所有的方法是已知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
4:反应产物必须是一种有色物质,可以用显微镜观察。
5:反应产物在细胞内,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三:对象
研究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物质,包括:
1:蛋白质:可以显示其中某些氨基酸或功能基
2:核酸: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3:糖类:糖原
4:酶类:磷酸酶,氧化酶
5:无机盐:铁,铜,钴等
四:方法:固定和显示
1:固定:将细胞的生前结构和化学物质保存下来
(1),物理法:冰冻,干燥法
(2),化学法:甲醇,乙醇,丙酮,甲醛等
2:显示:不同物质显示法分下面几种
(1),化学法:A:金属沉淀法,钙-钴法显示碱性磷酸酶
B:偶氮偶联法,蛋白质,脂酶,氨基酸
C:雪夫反应法,糖元
D:联苯胺反应,过氧化物酶
E:普鲁士蓝法,显示三价铁
(2),物理法:A:脂溶染色法
B:荧光显示法
C:放射自显影法
五:意义
1:研究血细胞的代谢与机能
2: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
3:某些血液病的疗效与预后判断参考
六:常用的几种染色法及临床意义
(一) 糖原(高碘酸-雪夫(PAS)染色)
1:血片或骨髓片于95%乙醇中固定10分钟后,水洗待干。
2:在1%的高碘酸溶液中浸10-15分钟,水洗待。
3:放入雪夫溶液中30分钟,水洗待干。
4:2%的甲基绿复染15分钟。
5:水洗凉干,油镜下检查。
结果:PAS阳性反应物质呈红色颗粒或团块状定位于细胞质中,颜色因糖元的
量不同而呈粉红或深红。
淋巴细胞:PAS 阳性10-15%之间
↑:慢淋淋巴肉瘤及何杰金淋巴瘤
↓:急淋
粒细胞:原粒细胞阴性,早幼粒弱阳性,分叶呈阳性
↑:感染再障
↓:慢粒急性白血病
红细胞:有核红细胞阴性
↑↑:红血病红白血病重型地中海贫血
↑:溶贫
巨核细胞:阳性
(二) 碱性磷酸酶Gomori氏法
1:血片和骨髓片用95%乙醇固定10分钟,水洗。
2:入甘油磷酸37℃保温4-6小时,水洗。
3:2%硝酸钴染5分钟,水洗。
4:1%硫化氨染2分钟,水洗。
5:2%甲绿复染15分钟,水洗。
6:凉干镜检
结果:阳性反应为黑色的颗粒状或片状定位于细胞浆中。
-无
+弥散的,偶见小颗粒1分
++弥散的,中等数量颗粒2分
+++较多的颗粒,充满胞浆3分
++++粗大的颗粒,充满胞浆4分
正常值:阳性率22—44%,积分20-40分
↑:感染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粒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三)过氧化物酶POX
1:新鲜涂片用0.3%联苯胺酒精固定3分钟
2:加0.3%双氧水染7分钟,水洗
3:复染(瑞-吉氏),水洗
4:凉干镜捡
结果:阳性反应主要在粒细胞系统, 细小或粗大呈园型的蓝棕黑色颗粒,单核细胞为细小弥散分布。
原始细胞(-)
淋巴细胞(-)
(四) 非特异性脂酶
1:新鲜涂片10%福尔马林国定5分钟,水洗。
2:入1%醋酸奈脂溶液中30分中,水洗
3:2%甲绿复染,水洗。
4:凉干镜捡
结果:单核细胞巨核细胞(灰黑-深黑色反应)絮状沉淀在胞浆中,核膜处较强。
鉴别:急粒急淋急单
(五)铁粒幼染色(普鲁士兰反应)
1:骨髓涂片甲醇固定10分钟,水洗。
2:酸性20%亚铁氰化钾中60分钟,水洗。
3:0.1%番红花复染1分钟,水洗。
4:凉干镜捡
结果:蓝色的颗粒分布幼红细胞及网状吞噬细胞中。
标准:-无0分
+ 1 个1分
++2- 5个2分
+++ 6 –9个3分
++++9以上或>3/4 4分
外铁:+—++↑:再障溶贫等
↓:缺铁贫血
内铁:正常值,27—54%积分30—80分
↑:再障铁粒幼溶贫
↓:缺铁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