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表征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20
球形粉体材料的表征方法与分析引言:球形粉体材料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如电子、化工、医疗和能源等。
了解和掌握球形粉体材料的特性对于优化工艺和改进产品品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球形粉体材料的表征方法与分析,包括粒径分布、形状分析、表面特性和结构分析等方面。
一、粒径分布分析粒径是球形粉体材料的重要特性之一,它会直接影响材料的流动性、堆积密度和孔隙率等性能。
常用的粒径分布分析方法包括激光粒度仪、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等技术。
其中,激光粒度仪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材料的粒径分布,并提供粒径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累积百分比等信息。
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并测量粒径的形状和分布情况。
动态光散射则可以研究粒子在溶液中的运动行为,进而得出粒径信息。
二、形状分析除了粒径,球形粉体材料的形状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
形状特征会直接影响材料的流动性、储存性和加工性能。
常用的形状分析方法有显微照片分析、电子显微镜和成像软件等。
显微照片分析可以直观地观察和比较不同样品的形状特征。
电子显微镜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形状图像,并通过成像软件对形状进行进一步分析,如圆度、椭圆度、角度和面积等参数。
三、表面特性分析球形粉体材料的表面特性对于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的表面特性包括比表面积、孔隙率、吸附性能和表面形貌等。
比表面积可以通过比表面积分析仪进行测量,它能够提供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等参数。
吸附性能可以通过比色法、质谱分析和化学吸附等方法进行评估,以确定材料与其他物质的亲和性。
表面形貌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了解样品表面的纹理和形貌特征。
四、结构分析球形粉体材料的结构信息对于了解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相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
X 射线衍射可以提供材料晶体结构的信息,以确定晶体的型号和晶格常数。
核磁共振可以研究材料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其结构和动力学性质。
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结构图像,帮助研究者观察和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
BiFeO3粉体的水热法制备与表征BiFeO3是一种具有多功能性质的多铁性材料,其具有优良的铁磁、电场控制的铁电以及强铁电耦合效应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磁电存储、传感器、激光、超声波等领域。
水热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合成方法,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可以得到不同形貌和性能的BiFeO3粉体。
本文将介绍BiFeO3粉体的水热法制备与表征的相关研究进展。
水热法是一种利用水的高温高压和溶剂的溶解能力来合成材料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浓度、pH值、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利用水的溶解能力来促使反应发生。
水热法制备BiFeO3粉体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1. 水热晶种法:首先制备一定量的BiFeO3晶种,然后将晶种和适量的反应物加入到水中,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最终得到BiFeO3粉体。
2. 水热氢氧化法:将铁盐和铋盐溶解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作为沉淀剂,经过水热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最后在高温条件下煅烧得到BiFeO3粉体。
3. 水热碳酸盐法:将碳酸铋和碳酸铁溶解在水中,调节pH值,然后进行水热反应,最后通过煅烧处理得到BiFeO3粉体。
二、水热法对BiFeO3粉体的形貌和性能影响的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水热法合成BiFeO3粉体,并对其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条件对BiFeO3粉体的形貌和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
1. 反应温度:一般情况下,较高的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BiFeO3晶粒的尺寸和形貌的均匀性。
研究者发现,在较高的温度下,BiFeO3晶粒逐渐增大,且形貌更加均匀。
3. 反应物浓度:调节反应物浓度可以控制BiFeO3晶粒的尺寸和相对含量。
研究者发现,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提高BiFeO3晶粒的尺寸,并且相对含量也会增加。
合成得到的BiFeO3粉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工作,以了解其结构、形貌和性能。
1. X射线衍射(XRD):XRD是最常用的表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分析离子晶体的衍射图谱来确定BiFeO3晶体的相组成、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
粉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何全面表征?
粉体通常是指由大量的固体颗粒及颗粒间的空隙所构成的集合体。
组成粉体的最小单位或个体称为粉体颗粒。
粉体的重要特性可以分为四类:(1)物理特性,(2)化学成分,(3)相成分,(4)表面特性。
粉体的这些特性对坯体的颗粒堆积均匀性和烧结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就粉体特性的表征方法做简要概述。
一、粉体粒度、粒度分布分析
1、粉体颗粒粒度定义
粉体一般由不同尺寸的颗粒组成,这些尺寸分布在某一范围内。
对不规则形状颗粒的尺寸定义有很多种,我们关注的一般是平均颗粒尺寸,根据定义不同有三种:线性平均粒径、表面平均粒径和体积平均粒径。
颗粒形状对流动性和粉末堆积程度有一定影响,一般倾向于球形和等轴状粉末的使用,因为它们能提升固体的堆积同质性。
表1不同颗粒尺寸名称及定义
2、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表征方法
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表征方法主要有:筛分法、显微分析法、沉积法、激光法、电子传感技术、X射线衍射法。
目前最常用的粒度分析方法是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
激光粒度分析仪
粉体粒度测试方法对比表:
二、粉体形貌分析
表面形貌表征技术基于微观粒子(原子、离子、中子、电子等)之间的。
《粉体科学与工程基础》粉末的性能与表征一、研究背景粉末的性能对粉体的各种现象、材料的性能、以及相关的应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而粉末的性能包括:几何性能(粒度、比表面、孔径和形状等);化学性能(化学成分、纯度、氧含量等);粉体的力学特性(松装密度、流动性、成形性、压缩性、堆积角和剪切角等);粉末的物理性能和表面特性(真密度、光泽、吸波性、表面活性;电位和磁性等)。
其中气力输送也是对粉末性能的重要应用之一。
气力输送过程中物料性能是确定输送特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粉料气力输送技术的实现要以对粉料的性能研究为基础。
对影响气力输送的粉体基本性能及其相关参数做了较全面分析,其中粒子尺寸、粒径分布、形状是影响粉料是否可适用于气力输送的关键参数,其它特性都与这三种特性相关联。
因此通过对粉体基本性能的研究及其在气力输送中所表现出来的流动特性,建立粉体性能与气力输送特性参数的关系,对气力输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发挥该技术的优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粒体性能包括粒子的尺寸、粒度分布、密度、形状、硬度、孔隙率、透气性等,其中粒子尺寸、粒径分布、形状是影响粉料是否可适用于浓相气力输送的关键参数。
2.1 粒子尺寸粒径又称为粒度,是用来表示粉体颗粒尺寸大小的几何参数,它是粉体诸性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
粒径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由于颗粒的形状、大小和组成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又与颗粒的形成过程、测试方法和工业用途有密切联系[3]。
通常将粒径分为单个颗粒的单一粒径和颗粒群体的平均粒径。
如果粒子是球形的可直接使用其直径作粒径,但实际颗粒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所以要引入当量直径,即把颗粒看成一个相当的球,将该球体的直径作为颗粒的粒径,由于相当的物理量不同,就有不同的粒径,一般可分为:等体积球当量径d v、等表面积球当量径d s、等比表面积球当量径d sv、等投影周长圆当量径d L、等投影面积球当量径d a、等沉降速度球当量径,又称为斯托克斯径d St。
超微粉体的表征超微粉体表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超微粉体的粒度分析(粒径、粒度分布),超微粉体的化学成分,形貌/结构分析(形状、表面、晶体结构等)等。
超微粉体的测试技术有以下几种:(1 )定性分析。
对粉体组成的定性分析,包括材料是由哪些元素组成、每种元素含量。
(2 )颗粒分析。
对粉体颗粒的分析包括颗粒形状、粒度、粒分布、颗粒结晶结构等(3 )结构分析。
对粉体结构分析包括晶态结构、物相组成、组分之间的界面、物相形态等。
(4 )性能分析。
物理性能分析包括纳米材料电、磁、声、光和其他新性能的分析,化学性能分析包括化学反应性、反应能力、在气体和其他介质中的化学性质等。
3.1粒度的测试方法及仪器粉体颗粒大小称粒度。
由于颗粒形状通常很复杂难以用一个尺度来表示,所以常用等效度的概念不同原理的粒度仪器依据不同颗粒的特性做等效对比。
目前粒度分析主要有几种典型的方法分别为:电镜统计观测法、高速离心沉降法、激光粒度分析法和电超声粒度分析法。
常用于测量纳米颗粒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1.1电镜观察一次颗粒的粒度分析主要采用电镜观测法,可以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两种方式进行观测。
可以直接观测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但又可能有统计误差。
由于电镜法是对样品局部区域的观测,所以在进行粒度分布分析时需要多幅照片的观测,通过软件分析得到统计的粒度分布。
电镜法得到的一次粒度分布结构一般很难代表实际样品颗粒的分布状态,对一些强电子束轰击下不稳定甚至分解的超微粉体样品很难得到准确的结构,因此,电镜法一次颗粒检测结果通常作为其他分析方法的对比。
3.1.2激光粒度分析目前,在颗粒粒度测量仪器中,激光衍射式粒度测量仪得到广泛应用。
其特点是测量精度高、测量速度快、重复性好、可测粒径范围广、可进行非接触测量等,可用于测量超微粉体的粒径等。
还可以结合BET法测定超微粉体的比表面积和团聚颗粒的尺寸及团聚度等,并进行对比、分析。
激光粒度分析原理:激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绕过障碍物,并形成新的光场分布,称为衍射现象。
附件:粉体流动性测定指导原则公示稿粉体流动性测定指导原则粉体流动性与制剂生产过程及制剂产品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在制药工业中应用广泛。
目前,粉体流动性的表征方法有很多,而且影响因素较多,这对准确表征粉体流动性带来一定困难。
本指导原则旨在描述药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粉体流动性表征方法。
虽然没有一种单一而简单的测定方法能够充分表征药用粉体的流动性,但本指导原则提供了在药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可参考的标准化测定方法。
常用于测定粉体流动性的基本方法有四种:(1)休止角,(2)压缩度和豪斯纳(Hausner)比,(3)流出速度,(4)剪切池法。
每种方法都有多个变量。
考虑到不同测定方法的相关变量,尽量使测定方法标准化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本指导原则重点讨论了最常用的测定方法,阐明了重要的试验注意事项,并提出了方法的标准化建议。
一般而言,任何测定粉体流动性的方法都应具有实用性、有用性、可重现性、灵敏性,并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简单的粉体流动性测定方法能够充分而全面地表征制药工业中所涉及的所有粉体的流动性。
建议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使用多种标准化的测定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表征粉体的流动特性。
休止角休止角已被广泛用于多个分支学科以表征固体的流动特性,是一种与颗粒间摩擦力或颗粒间相对运动阻力相关的特性参数,其测定结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所使用的测定方法。
在锥体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粉体的离析、聚结或粉体中空气的混入而增加试验的难度。
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这种方法仍然在制药工业中广泛应用,许多研究实例都证明了休止角在预测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休止角是物料以圆锥体呈现时所形成的稳定的三维角(相对于水平基座),圆锥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形成。
基本方法休止角的测定方法有多种。
测定静态休止角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基于以下两个重要的试验变量来分类:(1)粉体通过“漏斗”的高度相对于底盘而言是固定的,或者其高度可以随着锥体的形成而变化。
BiFeO3粉体的水热法制备与表征BiFeO3是一种重要的多铁材料,具有良好的铁电和磁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储能器件、非挥发性存储器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BiFeO3粉体的水热法制备方法及相关的表征结果。
BiFeO3的水热法制备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前驱体的制备和水热合成。
首先是前驱体的制备。
以Bi(NO3)3·5H2O和Fe(NO3)3·9H2O为原料,在适量的去离子水中溶解,控制溶液的pH值在2-3之间。
然后,将溶液在磁力搅拌下慢慢滴加到氨水中,生成混合溶液,通过保持搅拌和加热使沉淀得到充分反应。
用去离子水洗涤、离心分离和干燥得到前驱体粉末。
然后是水热合成。
将得到的前驱体粉末与一定比例的碱溶液或钠硼酸溶液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溶液。
将混合溶液转移到高压、高温的水热釜中,在恒定的温度下反应一定的时间。
反应完成后,将釜子冷却至室温,取出反应产物。
用去离子水洗涤、离心分离和干燥得到BiFeO3粉体。
对制备得到的BiFeO3粉体进行表征,常用的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
XRD分析结果显示,制备得到的BiFeO3粉体具有纯相结构,无明显的杂质。
SEM观察结果显示,BiFeO3粉体呈现出均匀的颗粒形貌,颗粒大小分布均匀。
TEM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BiFeO3颗粒的形貌和尺寸。
还可以通过磁性测量、介电测量等方法对BiFeO3粉体进行性能表征。
磁性测量结果表明,BiFeO3粉体具有良好的铁磁性能。
介电测量结果显示,BiFeO3粉体具有良好的铁电性能。
本文介绍了BiFeO3粉体的水热法制备过程及相关的表征结果。
该方法简单易行,制备得到的BiFeO3粉体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和性能。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BiFeO3材料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化学法制备粉体材料及表征化学法制备粉体材料及表征此课程是材料学院设置的综合实验课。
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与实践,使学⽣了解和掌握化学法制备(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属和合⾦)粉体的基本原理、基本⽅法和相应的⼯艺流程,并掌握粉体材料常规的表征⼿段;培养学⽣的实际动⼿操作能⼒,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同时为学⽣提供⼀个科研实践的平台,为其毕业设计和将来⾛上⼯作岗位做好准备。
⼀、实验⽬的1.掌握化学法制备粉体材料的原理并了解各种具体的制备⽅法。
2.熟练掌握固相热分解法和均匀沉淀法制备粉体材料的原理与⼯艺流程。
3.掌握粉体材料的各种表征⽅法。
4.对粉体的粒度分布与物相组成进⾏熟练的测试与分析培养学⽣的实际动⼿操作能⼒和⾃主设计实验的能⼒,为毕业论⽂设计作好理论基础和相应的实验准备。
⼆、实验要求要求学每个学⽣能独⽴查阅⽂献资料,⼩组讨论,确定实验⽅案,并将实验⽅案提前⼀天给任课⽼师审阅;所有的实验必须在我们已有的设备条件和时间条件下完成;实验⽅案中对每⼀个⼯艺必须给出具体的⼯艺参数,如反应物浓度、温度、反应时间等。
该实验更要求学⽣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主设计,⾃主完成实验全过程。
实验完成后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所需仪器设备本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有:电⼦天平,坩埚,烧杯,⾓匙,恒温⽔浴锅,电动搅拌器,⾼温炉,激光粒度分布仪,X射线衍射仪等。
四、实验原理粉体的化学合成:从物质的原⼦、离⼦或分⼦⼊⼿,经过化学反应形成晶核以产⽣晶粒,并使晶粒在控制之下长⼤到其尺⼨达到要求的⼤⼩。
按照物质的原始状态分类,可将粉体的化学合成⽅法分为⽓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
化学合成粉体的特点:优点:能得到极微细的颗粒,且颗粒尺⼨⽐较均匀,颗粒的纯度⾼;缺点:制备过程⽐较复杂,成本较⾼。
1.固相反应法:1)化合或还原化合法直接化合的反应通式可写为:Me +X =MeXMe 、X 分别代表⾦属和⾮⾦属元素。
⽤这⼀⽅法还可以⽣产多种碳化物、硅化物、氮化物粉体。
BiFeO3粉体的水热法制备与表征引言BiFeO3是一种具有优良性能和应用前景的多功能铁电材料,其在光催化、铁电存储器、传感器、电致变色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且易于控制粒子形貌和尺寸,水热法成为制备BiFeO3粉体的热门方法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BiFeO3粉体的水热法制备及表征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水热法制备BiFeO3粉体的方法水热法是将金属盐溶液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与氢氧化物或羟基化物反应生成固体产物的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
水热法制备BiFeO3粉体一般采用Bi(NO3)3和Fe(NO3)3·9H2O作为原料,NaOH或NH3·H2O作为沉淀剂,通过控制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实现BiFeO3的合成。
通常的实验步骤如下:1. 按一定的摩尔比称取Bi(NO3)3和Fe(NO3)3·9H2O,并将其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形成混合溶液。
2. 在搅拌的缓慢滴加NaOH或NH3·H2O溶液至混合溶液中,产生沉淀。
3. 转移混合物至高压釜中,加热至一定温度,在一定压力下反应一定时间。
4. 得到沉淀后,用蒸馏水洗涤并离心,最后将沉淀干燥得到BiFeO3粉体。
二、水热法制备BiFeO3粉体的影响因素水热法制备BiFeO3粉体的过程受到多种参数的影响,包括反应温度、压力、溶液浓度、沉淀剂用量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BiFeO3粉体的形貌、尺寸和结晶度等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较高的溶液浓度和适量的沉淀剂用量有利于得到较纯净、较均匀的BiFeO3粉体。
1. 反应温度在水热法制备BiFeO3粉体的过程中,反应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适当的反应温度有利于沉淀颗粒的形貌和尺寸的控制,同时也会影响沉淀物的结晶度。
较高的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如果反应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颗粒过大或团聚,降低产物的分散性和比表面积。
2. 反应压力反应压力是水热法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粒度测试原理
粒度测试,是通过特定的仪器和方法对粉体粒度特性进行表征的一项实验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粒度测试原理:
1. 筛分法:利用具有一定孔径的标准筛对粉体进行筛分,通过测量不同筛网上筛余物的质量或数量,确定粉体的粒度分布。
这种方法适用于粗粒度的粉体。
2. 沉降法:根据不同粒度的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不同,通过测量颗粒在液体中沉降的时间或距离,来确定颗粒的粒度大小。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细粒度的粉体。
3. 激光衍射法:利用激光束照射到粉体上,通过测量散射光的强度和角度,来计算粉体的粒度分布。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测量大量颗粒的粒度,适用于中等粒度范围的粉体。
4. 动态光散射法:通过测量粉体在溶液中布朗运动引起的散射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来计算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
这种方法适用于纳米级别的超细粉体。
5. 电镜法:使用电子显微镜对粉体进行观察,通过测量颗粒的尺寸和形状,来确定粒度分布。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粒度信
息,但通常只适用于小批量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