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与应用

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与应用

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与应用
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与应用

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与应用

(2018·北京西城区)小明家住10层。他放学后,乘坐电梯从1层直达10层。假设电梯刚起动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间一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一段时间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电梯从1层直达10层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刚起动时,小明处于失重状态

B.电梯刚起动时,小明处于超重状态

C.在超重或失重过程中,小明的体重发生了变化

D.电梯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参考答案】BD

【试题解析】电梯刚起动时,小明有向上的加速度,则小明处于超重状态,故A错误,B正确;电梯启动和向上加速时,加速度向上,而减速运动时,加速度向下,故加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D正确。【知识补充】

(2018·河北容城博奥中学)小玲同学在乘坐电梯时感觉到电梯在加速上升过程中超重,在减速上升过程中失重,则她对她在这两个过程中受力情况的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超重状态下她受到的重力大于电梯地板的支持力

B.在超重状态下她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方向向下

C.在失重状态下她受到的重力大于电梯地板的支持力

D.在失重状态下她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为零

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 .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C .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D .不论超重或失重甚至完全失重,物体所受重力都不变

(2018·河北衡水中学)如图,在绕地运行的天宮一号实验舱中,宇航员王亚平将支架固定在桌面上,摆轴末端用细绳连接一小球。拉直细绳并给小球一个垂直细绳的初速度,它沿bdac 做圆周运动。在a 、b 、c 、d 四点时(d 、c 两点与圆心等高),设在天宫一号实验舱中测量小球动能分别为k a E 、k b E 、k c E 、k d E ,细绳拉力大小分别为a T 、b T 、c T 、d T ,阻力不计,则

A .k a E >k c E =k d E >k b E

B .若在c 点绳子突然断裂,王亚平看到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

C .a T =b T =c T =d T

D .若在b 点绳子突然断裂,王亚平看到小球做平抛运动

如图所示,运动员“3 m 跳板跳水”运动的过程可简化为:运动员走上跳板,将跳板从水平位置B 压到最低点C ,跳板又将运动员竖直向上弹到最高点A ,然后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竖直落入水中.跳板自身重力可忽略不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向下运动(B→C)的过程中,先超重后失重,对板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

B.运动员向下运动(B→C)的过程中,先失重后超重,对板的压力一直增大

C.运动员向上运动(C→B)的过程中,先失重后超重,对板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D.运动员向上运动(B→A)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失重状态

人在平地上静止站立时,受到的支持力大小等于人的重力。做原地纵跳时,在快速下蹲和蹬伸的过程中,人体受到的支持力发生变化(如图,G为重力,F为支持力)。下列曲线能正确反映该变化的是

【参考答案】

D 物体处于超重或者失重是指视重与重力的关系,并不是重力发生变化,A选项错误;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是指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者对悬线的拉力为零,重力大小不变,B选项错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叫失重,但重力并不改变,C选项错误;不论超重或失重甚至完全失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D选项正确。

【名师点睛】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称为超重,小于重力则称为失重,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质量或重力并不变。

BD 运动员向下运动(B→C)的过程中,先加速后减速到零,加速度先向下后向上,所以先失重后超重。板的形变量逐渐增大,对板的压力一直增大,A错误、B正确;运动员向上运动(C→B)的过程中,先加速后减速,加速度先向上后向下,所以先超重后失重,对板的压力逐渐减小,C错误;运动员向上运动(B→A)的过程中,一直在减速,加速度向下,所以一直处于失重状态,D正确。学科/网

D 人从静止站立开始快速下蹲,有向下的加速度,FG,故下蹲过程人先失重后超重。蹬伸的过程中,人先向上加速,有向上的加速度,F>G;然后F减小,从速度最大(F=G)到腾空过程,F

【名师点睛】本题很多同学极易忽视运动过程,解题时一定要结合受力分析,确定力和运动的关系,从而明确物体的运动过程。判断超重还是失重,看加速度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员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弹力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加速度先向下后向上,弹力的大小只与形变量有关。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参赛学校: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参赛教师:黄周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熟悉,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惊奇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2.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4)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说课反思对说课的一些感想

说课反思——对说课的一些感想 高一A组郑斌很荣幸参加了这次龙岗区组织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从事教师职业已经第三年,但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说课比赛,对于说课的流程及要点,都不是十分了解。为了准备这次说课,我查阅大量资料,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终于对说课这种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我后来的说课比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的“超重和失重”。它是高一物理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内容,也是后面圆周运动章节中有关卫星运动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的应用规律分析现象的典型实例。学生学好这一节课意义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物理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信心,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开一个好头。 高一学生在前几章的学习中知道了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本章又初步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也学习了常见的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他们好奇心胜,求知欲强,学习物理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条件。但是学生毕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现有知识的运用不熟练,尤其就本节而言:日常生活中对“重”的理解与超重和失重中的“重”的理解发生混淆。这是他们学习本节课的不利因素。 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在说课时强调了这节课时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观察演示实验与分析过程并举的方法,这样使得教材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有所了解和体验,从而逐步发展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作用。 十分钟的说课时间显的如此的短暂,但由于准备还算充分,最后完成了所有准备内容的讲解。 经过这次的说课比赛,对于我的教学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让我对说课这种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有领悟到一些经验,也总结到一些教训,对于我以后的成长道路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这次说课中我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1、说课的处理还是要根据说课的步骤做,这样的话讲起来不乱,听起来也容易接受。

超重和失重的典型例题

超重和失重 问题 超重和失重是两个很重要的物理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超重;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g 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下面通过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的有关问题。 【例1】竖直升降的电梯内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根弹簧秤,如图1所示,弹簧秤的秤钩上悬挂一个质量m =4kg 的物体,试分析下列情况下电梯的运动情况(g 取10m/s 2): (1)当弹簧秤的示数T 1=40N ,且保持不变. (2)当弹簧秤的示数T 2=32N ,且保持不变. (3)当弹簧秤的示数T 3=44N ,且保持不变. 解析:选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g 和竖直向上的拉力T 的 作用.规定竖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当T 1=40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1-mg =ma 1,则 0/410440211=?-=-=s m m mg T a 由此可见电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T 2=32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2-mg =ma 2,则 2 222/2/44032s m s m m mg T a -=-=-= 式中的负号示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定的正方向相反,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3)当T 3=44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3-mg =ma 3,则 2 233/1/44044s m s m m mg T a =-=-= 加速度为正值表示电梯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的正方向相同,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小结: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例2】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而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却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求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此运动员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g 取10m/s 2) 解析: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则运动员能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F =m 1g =120×10N =1200N , (1)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可见该重物超重了,升 降机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对于重物:F -m 2g=m 2 a 1,则 2 2221/2/10010001200s m s m m g m F a =-=-= (2)当升降机以a 2=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重物失重.对于重物, F mg 图1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 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

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

超重与失重教案

失重和超重的研究性学习 罗田县育英高中汪利明 一、课题分析与课型设计 1、知识目标 1)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关于竖直方向加速运动的问题。 2) 通过学生实验、学生推导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含义,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是在两周前布置下活动提纲后进行的,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相关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采用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做小制作、设计试验、摄像、照相、做演示文稿等方式,以达到扩展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创造力、摆脱课堂的束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采用多种形式学习的能力。 二、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布置研究课题,成立小组 宣布研究课目标和奖励办法 布置预习课本 思考问题 成立小组,选出负责人 成立备课小组,确定主持人 第二阶段按小组发放表格 发放研究活动记录表(见附录一) 明确时间表和要求 各小组负责人组织组员讨论,着手填表 第三阶段小组课外活动阶段 各小组完成填表 各小组负责人集中,检查成果,确定重点,布置重点准备的内容,落实相应的语言解

说、图片播放、动画表现 主持人确定上课流程,串词、制作幻灯、课堂设计第四阶段总结汇报 课前准备,桌椅编排 现场展示实验 附录一

参考资料来源: 1、课本62页的实验; 2、网上查询; 3、图书馆查阅图书 4、独立思考、集体讨论、请教家长 三、课堂流程安排 1、观看录像和图片,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总结,如何定义超重和失重现象,明确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3、请做得最好的组派代表分析规定的电梯试验的结果,总结出加速度方向决定了发生超重现象还是失重现象;如学生能力允许,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定量计算,根据是中得出加速度的具体数值。 4、进入趣味试验阶段,由各小组将设计的趣味试验进行现场的演示,并向大家提出问题,请大家解释,或自己做出分析,教师不做过多干预,主要就实验的创造性,科学性进行鼓励性的宏观点评。 5、与超重和失重有关的物理题,介绍几个题型和解题思想,布置课后习题。 附录二:学生成果展示(略) 超重与失重 一、教材分析: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 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 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 学的思想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制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③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超重与失重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在物理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经历超重与失重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②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 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③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 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 精神。

超重和失重力学单位

超重和失重力学单位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3、理解等效法在超失重现象中的运用。 4、知道什么是单位制。 5、知道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应用。 【难点重点】 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正确理解。 【知识精讲】 一、超重和失重 1、超重: 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 ①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②产生超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无关。 ③产生超重现象的原因: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a(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时,设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 a,所以,F =(mg+m a)>mg,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F′>mg。 2、失重: 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mg-m a。当a=g时,F N=0,即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①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②产生失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与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无关。 ③产生失重现象的原因: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向下加速运动或向上做减速运动)时,设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mg-F=m a,所以F=(mg-m a)<m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F′<mg。 ④完全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叫做完全失重状态。 ⑤产生完全失重现象的条件:当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就产生完全失重现象。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依然不变,只是“视重”改变。 所谓“视重”是指人由弹簧秤等量具上所看到的读数。例如,人静止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等称

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

重>实重)。 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视重<实重)。 思考讨论: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变化呢? 分析:体重计的示数称为视重,反映了人对体重计的压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与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N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析:选取人为研究对象。人体受到重力mg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N,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使人在下蹲的过程中,先后经历加速、减速和静止三个阶段。 (1)人加速向下运动 设竖直向下方向为坐标轴正方向,如图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F N=ma F N=m(g-a)

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有 mg-F N=-ma F N=m(g+a)>mg 此时,体重计的示数大于人受到的重力。 所以属于超重现象。 α向上视重>重力超重现象 (3)人静止时,受力分析如图: 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F N=mg 教师总结: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最后保持不变。 思考与讨论:图线显示的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先“下蹲”后“站起”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请你分析力传感器上的人“站起”和下蹲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况。

出示图片:在体重计上的人 参考答案:起立时先超重后失重,F先大于500N,后小于500N; 下蹲时,先失重后超重,F先小于500N,后大于500N; 思考讨论:人的运动状态对体重计上显示出的结果是有影响的。那么,如果站在体重计上的人既不蹲下,也不站起,体重计上的示数就不会变吗? 参考答案:站在体重计上的人既不蹲下,也不站起,但如果把体重计放在加速下降或上升的电梯中,体重计上的示数就会变化。 做一做:在电梯地板上放一台体重计。站在体重计上,观察电梯启动、制动和运行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电梯加速上升电梯减速下降 体重计示数变大,属于超重现象。 α向上视重>重力超重现象 电梯加速下降电梯减速上升

济南一中高中物理 超重和失重学案

第 6 节 超重和失重
学习目标: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引入新课:
演示 1:在纸带系挂一重物,现手拿纸带的一端,向上加速移动,观察现象。
演示 2:一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观察示数,然后该同学下蹲,另一同学观察示数 有什么变化?
一、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观察实验: 1.用弹簧称测重力时要求是什么状态?
T
2.钩码受哪几个力?
3.这几个力是什么关系? 4.T'和 T 是什么关系?
T ' mg
5.弹簧称的示数代表哪个力?
6.如果是台秤,示数代表哪个力?
让弹簧秤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再停止(注意观察示数),思考以下问题: 7.向上运动分为哪几个过程?

8.在每一过程,把弹簧秤示数与重力比较,有什么关系?示数表示物体对悬挂物 (弹簧)的拉力。
总结: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
二、出现超重(失重)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两人一组) 任务:分工协作,一个做,一个观察,交流感受并记录表格; 让弹簧秤悬挂钩码分别处于: 1、静止;2、向上运动(包括突然上升和上升突然停止);3、向下运动(包括 突然下降和下降突然停止)。 问题:向上运动要读几次数?
怎样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钩码运动 状态
速度
加速度
方向
方向
视重与重 力比较
超失重 状态
加速上升
减速上升
加速下降
减速下降
三、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与评析:高一物理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四、课前准备 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分组实验:改进后的教具“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乐瓶、水,纸带、钩码,神州5号发射和运行及回收过程剪辑录象,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人在体重计上下蹲与站立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 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 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 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 (这个实验的设计简单而巧妙,做向下加速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让人直接体验了超重又有些意料不到。 )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 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 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也可以师生共 同做抛接水瓶游戏) (将孔开在底部和做竖直抛起,增强思维冲突。这一问,还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这节课我们来揭示此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超重失重 大量练习题 较难

2014-2015学年度???学校3月月考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关于超重与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了 B .失重就是物休的重力减少了 C .完全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没有了 D .不管是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都不变 【答案】D 【解析】分析: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此时有向上的加速度;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有向下的加速度;如果没有压力了,那么就是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此时向下加速度的大小为重力加速度g . 解答:解:A 、超重是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增加,所以A 错误. B 、失重是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减小,所以B 错误. C 、完全失重是说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为零的时候,此时物体的重力也不变,所以C 错误. D 、不论是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不变的,只是对接触面的压力不和重力相等了,所以D 正确. 故选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人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人的重力并没变,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了.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运动员“大力扣篮”过程进行技术分析时,可以把运动员看做质点 B.“和谐号”动车组行驶313km 从成都抵达重庆,这里的“313km"指的是位移大小 C.高台跳水运动员腾空至最高位置时,处于超重状态 D.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且周期为24h 的卫星,不一定相对于地面静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影响可忽略时,物体就能看出质点,运动员扣篮的技术分析需要研究动作的变化,不能忽略形状和大小,故不能看出质点,选项A 错误。B 、动车行驶的313km 是路程,只有单向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选项B 错误。C 、竖直上抛的最高点时0v =,a g =竖直向下,处于完全失重,选项C 错误。D 、只有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静止,满足五定(定周期24h T =、定高度 36000km h =、定轨道平面为赤道平面、定线速度、定加速度) ,选项D 正确。故选D 。 考点:本题考查了质点、位移与路程、超重与失重、地球同步卫星。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B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 .物体对悬绳的拉力或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重力 D .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确定的,则合力也是确定的 【答案】BD

(完整版)《超重和失重的练习》答案

《超重和失重的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1.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下列物理仪器还能使用的是:( CD ) A.天平 B.水银气压计 C.电流表D.秒表 2.跳水运动员从10 m跳台腾空跃起,先向上运动一段距离达到最高点后,再自由下落进入水池,不计空气阻力,关于运动员在空中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D ) A.上升过程处于超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失重状态 B.上升过程处于失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超重状态 C.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均处于超重状态 D.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均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3.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其重力增加了 B.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其重力为零 C.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惯性比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增加或减小了 D.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质量及受到的重力都没有变化 4.在静止的升降机中有一天平,将天平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调至平衡.如果 ①升降机匀加速上升,则天平右倾 ②升降机匀减速上升,则天平仍保持平衡 ③升降机匀加速下降,则天平左倾 ④升降机匀减速下降,则天平仍保持平衡 那么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C )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5.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升降机内,有一被伸长的弹簧拉住的.具有一定质量的 物体A静止在地板上,如图4-20所示.现发现A突然被弹簧拉向右方,由此可判 断,此时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 ( BC ) A.加速上升 B.减速上升 C.加速下降 D.减速下降 6.如图4-17所示,试管中有一根弹簧,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压在弹簧上.开始时手握住试管处于静止状态,现在突然放手,则小球在开始阶段的运动,在地面上的人看来:( A ) A.自由落体运动 B.向上升起一定高度后落下 C.向下做加速度小于g的运动 D.向下做加速度大于g的运动 7.质量为m的物体放置在升降机内的台秤上,升降机以加速度a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则:( AB ) A.升降机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B.台秤的示数减少ma C.升降机一定向上运动 D.升降机一定做加速运动图4-17 A 图4-20

免疫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13号选手,本次说课的题目是:《免疫》,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我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课程标准中十个一级主体的最后一个就是“健康的生活”,一个人要健康的生活就必须懂得一些免疫知识,尤其学生在学习完“传染病”和“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后,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而且健康真的对我们很重要。学习本节课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又为下一章《珍爱生命》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传染病和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有关知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免疫问题的知识基础;同时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逐渐关注自我,对关于自身的一切知识都比较感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的疑惑: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知识比较生疏; 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订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描述免疫的功能; (2)举例说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2、(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锻炼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及处理能力。 3、(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健康的生活,更加珍爱生命。 (2)、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策略: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专有名词多,而且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探究实验、组织观看flash动画、卡通图片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结合一系列具体的资料分析,探究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通过查阅资料和设计调查问卷,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精神。在板书的设计上,应简洁明了,以重点突出概念性词语为主。 教学过程由6个教学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实验探究、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典型例题解析

超重和失重·典型例题解析 【例1】竖直升降的电梯内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根弹簧秤,如图24-1所示,弹簧秤的秤钩上悬挂一个质量m =4kg 的物体,试分析下列情况下电梯的运动情况(g 取10m/s 2): (1)当弹簧秤的示数T 1=40N ,且保持不变. (2)当弹簧秤的示数T 2=32N ,且保持不变. (3)当弹簧秤的示数T 3=44N ,且保持不变. 解析:选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g 和竖直向上的拉力T 的作用.规定竖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1)当T 1=40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1-mg =ma 1,解得这时 电梯的加速度=-=-×=,由此可见,电梯处于a 404104 m /s 012T mg m 1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T 2=32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2-mg =ma 2,解得这 时电梯的加速度===-.式中的负号表a 2m /s 22T mg m m s 2232404 --/ 示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定的正方向相反,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3)当T 3=44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3-mg =ma 3,解得这时 电梯的加速度==-=.为正值表示电梯a 44404 m /s 1m /s a 3223T mg m 3- 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的正方向相同,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点拨: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

体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例2】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而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却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求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此运动员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g 取10m/s 2) 解析: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则运动员能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F =m 1g =120×10N =1200N , 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可见该重物超重了,升降机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对于重物,-=,所以==-×=; F m g m a a 120010010100m /s 2m /s 221122F m g m -22 当升降机以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重物失重.对于重物, m g F m a m 120010 2.5 kg 160kg 3323-=,得==-=.F g a -2 点拨:题中的一个隐含条件是:该运动员能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即举重时对重物的最大支持力)是一个恒量,它是由运动员本身的素质决定的,不随电梯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例3】如图24-2所示,是电梯上升的v ~t 图线,若电梯的质量为100kg ,则承受电梯的钢绳受到的拉力在0~2s 之间、2~6s 之间、6~9s 之间分别为多大?(g 取10m/s 2)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梯的运动情况为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根据v -t 图线可以确定电梯的加速度,由牛顿运动定律可列式求解 对电梯的受力情况分析如图24-2所示: (1)由v -t 图线可知,0~2s 内电梯的速度从0均匀增加到6m/s ,其加速度a 1=(v t -v 0)/t =3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1-mg =ma 1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 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 四器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录像片段 (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 (5)力的传感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 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 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 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

2019届高三衡水中学状元笔记物理课时作业:超重与失重同步测试题

3.5 超重与失重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 号和座位号。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 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 关于人造地球卫星中物体的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射卫星所用的火箭燃料尚在燃烧,使卫星在加速上升过程中产生超重现象 B.卫星在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卫星中的物体所受重力为零,产生失重现象 C.卫星在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D.卫星返回地球过程中,卫星向下做减速运动,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四川沪州质检)高跷运动是一项新型运动,图甲为弹簧高跷.当人抓 2. (2018· 住扶手用力蹬踏板压缩弹簧后,人就向上弹起,进而带动高跷跳跃,如 图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向上弹起过程中,一直处于超重状态 B.人向上弹起过程中,踏板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踏板的作用力 C.弹簧压缩到最低点时,高跷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的重力 D.弹簧压缩到最低点时,高跷对地的压力等于人和高跷的总重力 3. 如图所示,某滑雪场的索道与水平面夹角为θ=37°,质量为m=50g 的人坐在缆车内的水平 座椅上,当缆车随索道以a=2m/s2 的加速度斜向上运动时,已知g=10m/s2 ,sin37° =0.6,cos37°=0.8,则() A. 座椅对人的摩擦力大小为100N B. 座椅对人的摩擦力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且指向右上方 C. 座椅对人的支持力大小为560N D. 座椅对人的作用力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且指向右上方 4. 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 a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 a 的正方向,则 人对地板的压力() A.t=2 s 时最大 B.t=2 s 时最小 C.t=8.5 s 时最大 D.t=8.5 s 时最小 5.(2018·安徽六安一中模拟)某马戏团演员做滑杆表演,已知竖直滑杆上端固定,下端悬空,滑杆的重力为200 N,在杆的顶部装有一拉力传感器, 可以显示杆顶端所受拉力的大小.从演员在滑杆上端做完动作时开始计时,演员先在杆上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

第四讲 两类动力学问题 超重和失重

第四讲两类动力学问题超重和失重 基础知识归纳 1、超重与失重和完全失重 (1)实重和视重 ①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②视重: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_示数称为视重,视重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物体的_ 拉力_或台秤所受物体的压力。(2)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比较 ①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②物体是否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 ③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重力只产生使物体具有a=g的加速度效果,不再产生其他效果.

④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液体浮力公式分别为F浮=ρV排(g+a)或F浮=ρV排(g-a),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下的液体F浮=0,即液体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再产生浮力. 2、连接体问题 (1)连接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相互作用或有一定关联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在我们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答力学问题中常会遇到. (2)解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整体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连接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此时不必考虑物体之间的内力. 隔离法:当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需要将各个物体隔离出来单独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时,将隔离法和整体法交叉使用,有分有合,灵活处理. (3)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①解答问题时,不能把整体法和隔离法对立起来,而应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对象,恰当地选择使用隔离法和整体法. ②在使用隔离法解题时,所选取的隔离对象可以是连接体中的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连接体中的某部分物体(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物体),而这“某一部分”的选取,也应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③在选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时,可依据所求的力进行选择,若为外力则应用整体法;若所求力为内力则用隔离法.但在具体应用时,绝大多数的题目要求两种方法结合应用,且应用顺序也较为固定,即求外力时,先隔离后整体;求内力时,先整体后隔离.先整体或先隔离的目的都是为了求解共同的加速度. 3、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若研究对象为一物体系统,可将系统的所有外力及系统内每一物体的加速度均沿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分解,则牛顿第二定律的系统表达式为:ΣF x=m1a1x+m2a2x+…+m n a nx ΣF y=m1a1y+m2a2y+…+m n a ny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系统表达式解题时,可不考虑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即内力),这样能达到简化求解的目的,但需把握三个关键点: (1)正确分析系统受到的外力; (2)正确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确定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列方程进行求解. 【例1】在升降电梯内的地面上放一体重计,电梯静止时,晓敏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示数为50 kg,电梯运动过程中,某一段时间内晓敏同学发现体重计示数如图所示,在

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导学案) 编写人:丁士亮 审核人:姜万和 班级 姓名 一、超重与失重 【学习目标】 1、理解超重与失重概念; 2、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理解视重概念,知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量不变。 【自主学习】 做一做:体会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如图,用手掌托着一叠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突然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再体会一下,手掌受到的压力与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实验探究: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如图,在测力计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测力计静止时、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分析论证: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测力计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示数的变化 提示:设物体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求出这两种情况下的弹簧弹力F ,并将其与重力比较。 总结:如图,电梯里放着一个台秤,一个人站在台秤上,按照以下思路,填写空白处内容。 一、超重与失重 1、视重:指物体对台秤的压力或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 (1)匀速上升或下降 mg N = 视重mg N N ==' =a mg N

(2)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ma mg N =- )(a g m N += 视重mg N N >=' (3)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ma N mg =- ()N m g a =- 视重mg N N <=' 。当g a =,视重为0。 2、概念 (1)超重: (2)失重: 3、判断方法 (1)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3)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g a =,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的速度方向 (填“有关”或“无关”); (2)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力 (填“不变”或“变化”); 例1、如图所示,电梯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 37θ=,电梯向上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21/a m s =。已知某同学相对电梯静止,其质量为50m kg =,重力加速度210/g m s =, 求该同学受到电梯对他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分别是多大。 思考:同学,如果仅将电梯的加速度方向改为向下,你能将该人受到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求出来吗? (3)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时,也可以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 a mg N a mg N a 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