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交通历史-宋元至当代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44
上海历史博物馆关于上海千年历史的介绍
上海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展示上海城市历史和千年发展历程的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
以下是一些关于上海千
年历史的介绍:
1. 上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吴淞江畔,那时这里已经有了一些
早期的居民点。
2.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属于吴国领地。
3. 公元四世纪末,上海地区有了一定的开发,但当时的开发主要集中
在长江口两岸。
4. 唐朝时期,上海地区已成为商业繁华的城市,同时也在向海上发展。
5. 宋朝时期,上海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开始形成了海港城市的
基础。
6. 明朝中期,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成为了一个独立
的经济中心,并且在行政上也开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府城。
7. 清初到鸦片战争前,上海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
鸦片战
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从此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8. 上海解放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
提升。
如今上海已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
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
总之,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历经了数千年的沧桑
巨变。
通过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和介绍,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
上海这座城市的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
专题25:交通运输与社会变迁(一)中国古今的交通运输⭐课本链接(纲要上第1、4、6、8、10、11、29课;选二第12、13课;选三第9课)1.陆路⑴道路建设(推动交通发展的因素: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选择性必修二P69)②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在汉朝贯通后,成为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选择性必修二P69)(选择性必修三P51)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中外历史纲要上P45)④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选择性必修二P69)⑤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选择性必修二P69)(中外历史纲要上P57)⑥1881年建成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选择性必修二P72)⑦1909年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选择性必修二P72)⑧近代修建的著名铁路有津浦铁路、京汉铁路、陇海铁路等。
(选择性必修二P73)⑨1969年建成通车的北京地铁是中国第一条地铁。
(选择性必修二P79)⑩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至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选择性必修二P76)⑪2006年全线开通的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选择性必修二P80)⑫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到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上海城市介绍文字内容
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它位于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
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它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早在西周时期,
就有“上海”这个地名。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一个重要的军事
要地。
上海古时曾叫“黄浦”,公元605年隋、唐时称“松江”,
公元1037年宋仁宗赐名“上海”。
它曾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
个通商口岸之一,它也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早在6000年前就有了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和遗物;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海上丝
绸之路;宋元时期是海上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是我国最
大的港口城市。
上海还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它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
的交通网络。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北临东海,东濒黄海,南与
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邻,西与南京接壤。
在国际上有“东
方巴黎”和“国际金融中心”之称。
—— 1 —1 —。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容易被学生掌握。
主要从科技和交通方面来阐述宋元时期的发展变化。
在导入部分通过烟花引出火药,火药的广泛使用是在宋代,进而进入本科内容。
在讲解本节课时,可以使用相关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增加课堂气氛。
最后,结束时对本科进行总结,方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基本框架。
教材分析本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交通两方面来介绍宋元时期的发展概况,这是宋元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的结果。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宋元都市的科技和文化得到巨大发展,这些都使得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许多社会风尚都值得后人赞叹,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和影响;2.了解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和分析的方法,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
了解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结合现今“一路一带”进行对比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2. 掌握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特点和影响;3. 分析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的互动干系。
导学内容:一、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1. 农业技术:引进了南方水稻栽培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 工艺制造:发展了造纸、印刷、火药等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3. 医学技术:传承了古代医学经验,开展了一些新的医学实践;4. 航海技术:宋代开始大规模应用航海罗盘,增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二、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特点和影响1. 丝绸之路:增进了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2. 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合作;3. 交通便利:开通了许多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4. 文化交流: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增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三、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的互动干系1. 科技推动交通: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交通工具的效率,增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2. 交通增进科技:交通的便利增进了科技的传播与交流,增进了科技的进步;3. 科技与交通互相影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交通方式,交通的发展又增进了科技的进步。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和中外交通的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2.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中外交通的情况;3. 实地调研:组织实地调研活动,了解宋元时期的遗址和文物,感受当时的科技与交通状况;4. 书写心得:撰写进修心得体会,总结科技与交通的互动干系,思考对当代的启迪。
导学评判:1. 参与讨论: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2. 观看视频:认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交通状况;3. 实地调研:认真完成实地调研任务,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4. 书写心得:认真撰写进修心得,总结科技与交通的互动干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和中外交通情况,掌握科技与交通的互动干系,提高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认识,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中国古代交通一 古代交通的概况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陆疆广大、河湖众多、海域辽阔的国家,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
几千年来,生活和繁衍在这块神州大地上的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同自然作斗争、同压迫他们剥削他们的人作斗争的过程中,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这里我们先从各个朝代交通的状况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变迁两个角度和侧面,对我国古代交通史的概貌作一简要介绍。
1 各个朝代的交通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从古猿进化而来,学会了制造工具,随后就在狩猎谋生活动中,开始了有目的地进行运输和信息传递的活动。
最原始的运输方式是手提、头顶、肩挑、背扛;最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呼叫、打手势。
那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出现了分工,开始了产品交换,产生了局部范围内的小量运输。
后来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量迅速增加,运输的范围和数量也相应地不断扩大和增加。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逐渐形成了专门从事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业和专门传递信息的邮电业。
当交通成为相对独立的专门行业之后,古代运输业、邮电业的内容和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输业从古代的人力拖拽到今天的航空运输,邮电业从古代的烽火报警到今天的卫星通信,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交通事业的发展过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
根据甲骨文、金文、出土实物及古籍记载,商朝不仅有了“车马”、“步辇”和“舟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开始建立“驲[rì日]传”制度,进行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又修筑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
中原各国陆路交通纵横交错,还沿途设立了“驲置”,即驿站。
2020—2021学年度高中统编版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D.受英国经济危机的影响8.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的主要特点。
鸦片战争后,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
这一转变主要反映了中国(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改变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经济结构的变动9.1573年,两艘载有中国商品的大帆船从菲律宾马尼拉成功地航行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标志着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正式开始。
一时间阿卡普尔科云集了“东方的丝绸、香料、细棉布……返航时则运回水银、可可和银币”。
大帆船贸易使中国( )A.远洋贸易迅速发展 B.朝贡贸易逐步解体C.外贸由入超变出超 D.货币流通受到影响10.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11.19~20世纪,北美伊利运河、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修筑通航。
这些运河的修建( ) A.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B.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C.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发生D.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12.如图纪念邮票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的,1873年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
此举标志着中国(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造船工业诞生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案参考答案【历史解释能力训练一】陆路丝绸之路与海陆丝绸之路答案:主要因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