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讲义酶学与酶工程
- 格式:ppt
- 大小:7.92 MB
- 文档页数:155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第一节酶的基本知识有人估计:E.coli约有3000种蛋白质,高等真核生物约有5000种以上蛋白质,其中绝大部分是酶,但真正认识的只是极少数,刚开始酶极少,一二个不用命名,编号,都可以认识,也不会混淆。
酶一多,会产生一酶多名,或一名多酶,则会引起混淆。
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提出了给酶进行命名和分类。
1961年,~712种,1964年,~870种,1972年,~1770种,1975年,~1974种,1978年,~2120种,1984年,~2470种,1990年, ~3000种,1992年,~3200种,1997年,~3700种,一、酶的命名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ttee, EC)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机理,把酶分成6大类:各大类再分亚类,亚亚类酶的命名有两种方法:系统名、惯用名。
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 NAD+ 丙酮酸+ NADH + H+乳酸:NAD+氧化还原酶惯用名: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NAD+氧化还原酶乳酸脱氢酶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省去反应类型。
系统命名特点:1. 表达确切2. 太繁,使用不便单底物:底物+ 反应类型+ 酶D-氨基酸+ 氧化还原+ 酶---→D-氨基酸氧化酶双底物:底物:底物+ 反应类型+ 酶醇+NAD++氧化还原+酶---→醇:NAD+ 氧化还原酶习惯命名特点:1.非常简便2.不精确,容易产生误会,但人们还是喜欢用1)以底物命名( 淀粉酶,蛋白酶) 2)以反应性质命名( 转氨酶,脱氨酶)3)结合以上两者(乳酸脱氢酶)4)或再加酶的来源或性质特点(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酯酶)提示:习惯命名使用中要注意混淆;如激酶,往往指磷酸基团转移的一类酶,水解酶也叫激酶,但无磷酸基团转移(链激酶,尿激酶)用四个数字(标码)标记每一种酶EC-----Enzyme CommisionEC 1.1.1.1 醇脱氢酶第一大类,作用CHOH,以NAD+ ,NADP+为受体编号酶委员会建议,发表论文时,论题有关的主要酶在第一次提到时写出它的标码系统名称、习惯命名和来源,然后再用系统命名和习惯命名叙述。
Lecture1 酶学与酶工程1、酶的概念,命名、酶的活性中心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转移性的特殊蛋白质,是一类生物催化剂。
酶工程: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相结合,研究酶的产生和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性学科,包括了酶制剂的制备、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与改造及酶反应器等方面。
主要: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酶生物反应器。
化学酶工程:用化学手段修饰、改造、模拟天然酶,使其更适合人们的需要,主要包括天然酶、化学修饰酶、固定化酶以及化学人工合成酶的研究与应用.生物酶工程:用生物学的方法,特别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组合库筛选法改造天然酶,创造性能优异的新酶,主要是抗体酶、杂合酶、进化酶和核酸酶的研究与应用。
2)命名:系统命名法!!催化下列反应酶的命名:ATP+D—葡萄糖→ADP+D—葡萄糖—6—磷酸该酶的正式系统命名是:ATP:葡萄糖磷酸转移酶,表示该酶催化从ATP中转移一个磷酸到葡萄糖分子上的反应。
它的分类数字是:E。
C.2。
7。
1。
1E.C代表按国际酶学委员会规定的命名第1个数字(2)代表酶的分类名称(转移酶类)第2个数字(7)代表亚类(磷酸转移酶类)第3个数字(1)代表亚亚类(以羟基作为受体的磷酸转移酶类)第4个数字(1)代表该酶在亚—亚类中的排号(D葡萄糖作为磷酸基的受体)3)活性中心必需基团: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因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2、酶的分类、组成、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分类:按酶促反应的性质分类(六大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全酶=酶蛋白+辅因子辅因子包括:有机辅因子(辅酶非共价结合/辅基非共价结合或共价结合)和金属辅因子(金属酶/金属激活酶)酶蛋白的分类:3、酶作为催化剂的显著特点强大的催化能力:可以加快至1017倍;没有副反应,酶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催化反应的进行;高度的专一性,各种酶都有专一性但是专一程度的严格性上有所差别;可调节性,包括了抑制剂和激活剂的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易变性,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在极端环境中会受到破坏。
第一章酶与酶工程第一节酶的底子概念与开展史〔一〕酶与酶工程酶〔enzyme〕:由活细胞发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酶的出产、应用的技术过程。
★酶工程已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并在资源、能源、环保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酶的开展史1、酶在古代的应用★早在4000年前的周朝,我国人们就不自觉地将酶的催化作用应用于酿酒、制酱工业。
★一种古老的酶技术〔酒曲〕从远古时代被用于豆成品调味料 (豆面酱) 和发酵饮料 (米酒、酒精) 的出产,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蒸过的米参加霉菌混合物就能得到酒曲,这项技术世代相传。
2、酶学研究的历史★最早的酶学尝试: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Spallanzani发现鸟的胃液能分解消化肉类。
斯帕兰扎尼〔Spallanzani〕他用本身饲养的山鹰做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尝试。
他将一块生肉塞进一个上面布满许多孔眼的金属小管子里,管子两端盖紧,不使肉掉下来,然后迫使山鹰吞下小管。
过一段时间再设法取出小管。
小管依然完好无损,盖子仍牢牢地固定在小管上,但是管中的肉不见了,只留下一些淡黄色的液体,这使斯巴兰沙尼惊讶不已。
这恐怕要算最早的酶学尝试。
虽然他未说明此物为酶,但后来有人还是把他看作是酶的最早发现者。
★酶水解作用的发现: 1814年,德国物理学家 Kirchhoff研究了酶的水解现象。
基尔霍夫〔Kirchhoff〕发现淀粉经稀酸加热后可水解为葡萄糖,而某些谷物种子在发酵时也能生成复原糖。
假设把种子抽芽时的水提取物加到泡在水里的谷物中,也能发生不异的水解反响,很显然,活的谷物种子的水解能力取决于包含在此中的水溶性物质,这种水溶性物质脱离了生物体后仍能阐扬作用。
★最早的酶制剂: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z得到了diastase。
佩恩〔Payen〕和帕索兹 (Persoz) 他们从麦芽的水抽提物中,用酒精沉淀得到一种可使淀粉水解成可溶性糖的物质,称之为淀粉酶〔diastase['daiəste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