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的诊断和检查方法
- 格式:pptx
- 大小:136.56 KB
- 文档页数:15
便秘的罗马诊断标准一、引言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燥和排便困难等症状。
在医学上,便秘的诊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便秘的罗马诊断标准,为读者提供有关便秘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参考信息。
二、诊断标准1. 定义:便秘是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且粪便干硬,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尽感或阻塞感等异常情况持续存在。
2. 主要症状:主要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减少(每周不超过三次)、排便困难(如大便干燥、便块坚硬、排出困难)以及腹胀、腹痛等不适感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
3. 次要症状:便秘患者的其他常见次要症状包括口干、口臭、皮肤瘙痒、头痛等表现。
此外,女性患者还可能有月经失调、腰腹部疼痛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有症状应根据患者病史进行判断和鉴别。
4. 分级评估体系:目前常用的便秘分级评估体系为罗马Ⅲ标准,将便秘分为轻度(A 级)、中度(B级)和重度(C级)。
轻度便秘患者仅有少量影响生活和工作的不适主诉;中度者常因反复就医而产生不安和疑虑情绪,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重度则表现为急性肠梗阻甚至结肠穿孔等严重后果。
具体来说,若每天大便量不足总量的一半并且较坚硬难下则为A级;粪便虽不坚硬但排便不畅或排便后仍有未尽感者为B级;同时符合以上两种情况的即为C级。
三、诊断流程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其是否存在便秘的症状及程度。
需注意,儿童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暂时性排便障碍不能视为慢传输型便秘的患者对象。
年龄较大且排除特发性巨结肠可能的病人也属于该类型便秘的高危人群。
2. 体格检查:对病人的体格进行检查是必要的步骤之一,以发现是否有与慢性便秘相关的解剖学结构异常或肠道病变等情况。
检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直肠指检的结果是否正常,因为这可以协助确定是否存在巨结肠的可能。
另外还需对腹部进行检查,以便发现任何可能存在的器质性病变迹象。
3.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根据需要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摄片、电子纤维结肠镜等。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慢性便秘是指至少连续3个月以来,排便困难或数目明显减少,大便硬结或干燥,需要较多用力或用助泻药才能排便的一种常见病症。
慢性便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造成了很大影响。
由于慢性便秘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较多,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便秘的基层诊疗,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饮食不规律,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不足等。
2.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
3.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抗酸剂、镇静剂、抗抑郁药等可引起便秘。
4.肠道病变因素:如直肠脱垂、结肠下垂、痔疮、食管胃结肠吻合术、结肠肿瘤等。
5.神经调节及功能异常:如肠道神经功能障碍、肠道平滑肌功能不良、风湿性疾病等。
二、临床表现:1.排便不畅,大便不通畅和顺利。
2.排便时间较长,需用力排便或有疼痛感。
3.大便干硬,有时伴有点滴状大便。
4.排便频率明显减少,一周排便少于3次。
三、诊断: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肛门指检、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盆腔B超等检查,排除其它疾病,确定为慢性便秘。
四、处理原则:1.针对病因治疗:对病因可纠正的如药物引起的便秘、直肠脱垂等,应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2.饮食调理:提高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并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3.规律排便:培养定时定点排便的习惯,尽量不忽略大便的欲望。
4.增加运动:适度增加体力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5.使用泻药: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口服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或润滑泻药。
五、注意事项:1.长期使用泻药可能导致肠道功能不良,应避免滥用。
2.在使用泻药时,应充分了解药物作用机制,遵医嘱使用,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如出现肠道梗阻、便血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4.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憋大便,保证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
六、随访治疗:1.初诊后1个月复诊,评估疗效,如有需要可调整治疗方案。
2.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进展,应及时转诊至内科或消化科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大便量减少、排便不畅或大便质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长期慢性便秘不仅会导致身体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肛裂、痔疮、直肠脱垂等。
因此,及时诊治便秘至关重要。
一、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来确定便秘的诊断。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1.病史询问:包括便秘的病程、频率、大便形状和颜色等。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肛门指诊等。
3.大便检查:包括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等。
4.彩超检查:可帮助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
5.乙状结肠摄片:可明确肠道解剖结构和功能情况。
6.结直肠镜检查:有助于排除直肠肿瘤、息肉等病变。
7.生物反馈检查:用于评估直肠肌肉功能的神经反射。
二、治疗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保持水分摄入充足。
2.生活习惯改变:培养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憋便;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促进肠道蠕动。
3.药物治疗:包括润肠剂、泻药、充肠剂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相应药物。
4.应用微生态制剂: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蠕动。
5.行腹部按摩:按摩腹部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6.针灸治疗:通过穴位刺激,调节肠道功能,改善便秘症状。
三、手术治疗对于顽固性便秘、严重便秘症状难以控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直肠悬吊术、阴道前壁成形术、结肠直肠吻合术等。
手术治疗需要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密切关注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
四、术后护理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和观察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术后饮食:根据医嘱逐渐恢复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和暴饮暴食。
2.术后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3.术后伤口护理: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4.定期复诊:术后定期复诊,检查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避免并发症发生。
五、预防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预防尤为重要。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常规慢性功能性便秘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非器质性的排便节律改变,主要指排便习惯及粪的性状改变而言,即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困难和粪干燥硬结或粘滞难排,持续2周以上。
其含义为:排便次数≤3次/周;25%以上时间排便费力;25%以上时间粪质硬或呈硬球状;25%以上时间有排便不尽感。
临床上也称为习惯性便秘、特发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单纯性便秘,须经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其临床特点为大便排出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日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日以上。
(2)大便干结。
(3)排便费力,伴有排便不适感或疼痛感或排便不尽感。
(4)经全身体检及理化或特殊检查(如结肠镜),排除器质性便秘。
诊断:具备(1)、(2)、(3)中任何一项及第(4)项,持续2周以上,均可诊断本病。
2.体征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粪块,直肠指检可触及粪便。
3.辅助检查(1)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观察粪便形状、大小、坚度、有无脓血和粘液等,以及潜血试验,排除器质性病变。
(2)肠镜可直接观察肠粘膜病变,排除结肠癌、息肉、炎症等器质性病变。
(3)X线检查钡剂灌肠、直肠排粪造影显示排空延迟,同时可排除器质性病变。
(4)直肠压力测定。
(5)可测定直肠括约肌压力,观察直肠运动及顺应性。
(二)鉴别诊断1.结肠、直肠、肛门的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便秘由于便秘属于临床症状,所以可能有很多疾病都会导致便秘的出现,如结肠、直肠、肛门等部位的良性及恶性肿瘤,炎症性和肉芽肿性病变,肠系膜血管梗塞,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无肛门和直肠闭锁,痔疮,肛裂以及肠粘连,疝嵌顿等;这些疾病虽然都有便秘的症状,但每种疾病都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所以不难鉴别,另外行肠镜加活检、x线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全身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如硬皮病、麻痹性腹膜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铅中毒、肠外肿块压迫等均可出现便秘症状,但除便秘外,还有相应的体征、生化指标及物理诊断指标等,所以可以鉴别。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慢性便秘是指在至少6个月的时间内,每周发生少于3次的排便,伴有排便努力、排便时间延长、排便异常(如硬大便、干燥便、大便断裂、排便感觉不充分等)以及排便不舒畅的主观感受。
慢性便秘的诊断要点包括:1.排除器质性疾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结肠镜等),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
2.确立诊断:需要了解患者的排便习惯、排便困难的详细描述、大便特征、排便频率和排便过程等信息。
3.定量评估:通过评估粪便排出、排便频率等客观指标来评估便秘的严重程度。
慢性便秘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生活方式改变和腹部按摩等措施。
1.饮食调整:鼓励摄入足够的水分和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食物等。
禁止暴饮暴食及食用过多的高糖、高脂肪和低纤维食物。
定期餐时,避免饮食过快。
避免吃辛辣食物和致便干燥的食物。
2.生活方式改变: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保持适度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加运动量。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
3.腹部按摩:每天进行腹部按摩,可以帮助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药物治疗包括轻度便秘、中度便秘和重度便秘的治疗。
1.轻度便秘:可选用温和的刺激性泻药,如大蒜、大黄等。
也可以选择益生菌、膳食纤维、滑肠剂等。
2.中度便秘:可选用温和的刺激性泻药,如芒硝、大黄等。
同时可以选择益生菌、膳食纤维、滑肠剂等。
3.重度便秘:可选用刺激性泻药,如含有苯酚酸钠等。
也可以选择益生菌、膳食纤维、滑肠剂等。
如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试用嗜盐性泻药,如硫酸镁等。
药物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来定,避免滥用泻药和长期依赖泻药,以免造成肠道功能障碍。
总结起来,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包括:排除器质性疾病,确立诊断和定量评估;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和腹部按摩;药物治疗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便秘的不同药物选择。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滥用泻药,同时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来改善排便习惯和生活方式。
慢性便秘诊断和鉴别诊断1.慢性便秘的诊断:慢性便秘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可借鉴罗马标准中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所述的症状和病程(表2)。
慢性便秘患者还常表现为便意减少或缺乏便意、想排便而排不出(空排)、排便费时、每日排便量少,可伴有腹痛、腹胀、肛门直肠疼痛等不适。
IBS-C患者的腹痛、腹部不适常在排便后获改善。
表2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疾病名称诊断标准功能性便秘 1.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可为慢性便秘的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应特别注意全面询问便秘的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对便秘症状的感受、便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不同的便秘症状群可提示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便秘伴随症状可为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患者合并的慢性基础疾病和用药史可能是导致和加重便秘的主要原因。
同时要注意收集患者饮食结构、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精神心理状态等情况。
对慢性便秘患者的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腹部检查和肛门直肠指检。
腹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有无腹部压痛、腹部包块等。
肛门直肠指检简便、易行,通过指检可了解有无肛门直肠肿物等器质性疾病、了解肛门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功能。
当患者用力排便(模仿排便动作,试图排出直肠内的手指)时,正常情况下肛门口松弛,如手指被夹紧,提示可能存在肛门括约肌不协调收缩。
对肛门直肠疼痛的患者,还要检查耻骨直肠肌有否触痛以区别是肛提肌综合征还是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
粪常规和隐血试验应作为慢性便秘患者的常规检查和定期随访项目。
慢性便秘的鉴别诊断:对近期内出现便秘、便秘或伴随症状发生变化的患者,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一、概述(一)定义便秘(constipation)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次。
(二)分类便秘按病因分类主要分为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药物引起3大类;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便秘,一般认为时间≥6个月为慢性便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诱因和病因1.诱因:(1)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2)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3)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4)文化程度低、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2.病因:便秘的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见表1。
(二)发病机制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器质性病变因素及药物因素所致便秘后,由于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作用所导致的包括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分泌紊乱、内脏敏感性改变、盆底肌群功能障碍和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引起的便秘。
按照目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将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NTC)及混合型便秘。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3次,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感,可有下腹胀痛或绞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而伴肛门疼痛、肛裂、痔疮和肛乳头炎。
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块物。
当便秘患者出现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腹痛持续加剧、腹部包块等,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情况时,应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