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新辅助化疗方案联合手术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新辅助化疗对发生宫颈癌并且处于晚期阶段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于本院办理入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晚期患者(n=36)作为主要观察对象,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其中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每组的例数为18例,前者仅行宫颈癌根治手术,后者在手术之前使用紫杉醇与顺铂进行化疗,分析两组的围术期各项指标、毒副反应等。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188.31±23.19)ml,少于对照组的(247.18±29.62)ml,手术时间(261.12±24.37)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15±0.13)d、住院时间(9.31±1.27)d,短于对照组的(302.49±36.38)min、(3.62±0.28)d、(11.47±2.06)d;观察组(88.89%)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55.56%)高;观察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5.56%,低于对照组的22.22%;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予以宫颈癌晚期阶段的患者手术治疗时,配合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其围术期相关指标,毒副反应较少。
【关键词】宫颈癌;晚期;新辅助化疗;宫颈癌根治术近年来,尽管HPV疫苗接种越来越普及,宫颈癌的发病率仍在提高,该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高危因素较多,如果长期吸烟、多孕多产、有多个性伴侣等均有可能会诱发此病。
宫颈癌在早期阶段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以至于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的阶段,而晚期的治疗具有更大的难度[1]。
宫颈癌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常见方案,通过手术切除子宫能够清除肿瘤组织,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学者提出,建议在手术前先采取一系列化疗措施,使肿瘤体积减小,对肿瘤的转移、复发有一定预防作用[2-3]。
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例,其中ⅰb2期的患者6例,ⅱa期的患者12例,ⅱb期患者2例。
通过2个疗程的紫衫醇联合卡铂化疗方案静脉化疗之后,对所有患者都进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
结果:化疗的总有效率为70.0%(14/20);ⅰb2期的总有效率为66.7%(4/6),ⅱa期的总有效率为66.7%(8/12),ⅱb期的总有效率为50.0%(1/2),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鳞癌的有效率为66.7%(8/12),腺鳞癌的有效率为25.0%(1/4),腺癌的有效率为50.0%(2/4),鳞癌和腺鳞癌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且有很好的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局部晚期宫颈癌;紫杉醇;卡铂化疗中图分类号 r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9-0026-02在宫颈癌当中,局部晚期宫颈癌具有高危险性,范围广泛,包括了ⅰb2~ⅳa期的宫颈癌,而在狭义的范围之内指的则是局部肿瘤的直径不超过4 cm,且在ⅱa之下的早期宫颈癌[1]。
局部晚期宫颈癌本身有着难以控制、手术难度偏高以及手术之后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的特点。
所谓的新辅助化疗,指的是在恶性肿瘤局部进行治疗之前,在这之前先给予全身化疗的方式,也被称为早期化疗或者是先期化疗,在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当中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为根治性的手术提供了前提。
笔者所在医院选择新辅助化疗的方式,对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例,年龄最小26岁,年龄最大62岁,平均(41.3±8.6)岁。
至要;i塞慧黧黧黧黧黧黧歪W至。
东rl歪d至He东ar歪th歪DⅢige垂st至M臻ed曩ica囊l P蕊eri至od至ic至al至歪至Ⅲ篱至未舔至未囊至至至至i论著在U C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起枢纽作用【31。
本研究发现N F—K B表达于U C患者病变结肠粘膜组织的表面上皮细胞、隐窝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内.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说明U C存在上皮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异常激活和细胞因子表达失调,这一过程可能与N F—x B的表达、诱导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激活关系密切[‘1]。
免疫功能异常是U C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细胞因子在其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许多与此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部位均有K B位点,N F—K B 在核内与K B序列结合,促进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如T N F—a等的基因转录。
T NF—a等炎性细胞因子诱导、刺激N F—xB的合成,由此形成正反馈,放大炎症反应[7.9]。
本研究结果显示U C粘膜组织的N F—xB表达水平可反映U C病变活动性和严重性,对于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判断可能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本研究显示U C患者病变结肠粘膜组织N F一翘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提示N F—xB在U 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肠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等基因转录的调控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其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指标之一.参考文献E1]褚行琦,史肖华,王毓明.炎症性肠病(I B D)的实验室研究.郑家驹主编.炎症性肠病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06—214E2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消化杂志,200l,4.2l(4):236—239E3]B al dw i n A S.The t r ans cr i pt i o n f act or N F—K B a nd hum a ndi seas e.J C l i n I n ve st,2001;107:3—6[4]S c hr ei ber S,N i kol a us S,H a m pe J.A ct i vat i on of nu cl earf act or ka p pa Bi n i nf l am m at or y bow el di seas e.G ut,1998。
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35例病例分析目的:探讨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取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35例宫颈癌患者,术前采用1~2个疗程的静脉或动脉新辅助化疗,之后行宫颈癌根治术。
通过对患者病灶大小的改变、化疗毒副反应、术后病理等结果观察,评价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
结果:化疗有效率为82.6%。
化疗效果与肿瘤分期无关,而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腺癌。
所有患者经化疗后均进行了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手术成功率为100%。
结论:宫颈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是安全有效的,经过新辅助化疗,明显缩小了宫颈肿块直径,且减少了术后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降低了术后并发症。
标签: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病例分析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以前宫颈癌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放疗,但这只能对早期宫颈癌取得较好疗效,对巨块型(直径>4 cm)和中晚期患者则手术难度大,术后效果差。
收集大连市妇产医院2002年1月~2007年9月收治的进行新辅助化疗的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新辅助化疗(NACT)能扩大手术适应证,对肿瘤巨大的Ⅰb期和局部有转移的中晚期患者,经化学治疗后可减缩肿瘤的体积和范围,降低肿瘤的分期,赢得手术时机,增加治疗效果。
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1月~2007年9月经大连市妇产医院收治临床诊断为Ⅰb2~Ⅱb期宫颈癌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实为37例,有2例患者完成1个疗程化疗后不明原因失访,不列入研究范围),均经宫颈活检或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经2位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医师共同检查,按FIGO临床分期,Ⅰb2期8例,Ⅱa期23例,Ⅱb期4例。
病理分类鳞癌32例,腺癌3例。
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平均40岁。
1.2 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指征①宫颈局部病灶直径大于4 cm;②宫颈呈桶状质硬,以内生型溃疡为主,出血明显;③盆腔检查宫旁增厚、质硬,但未达盆壁。
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蒋绍莉;庞洁妮【摘要】选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我院56例宫颈癌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
两组病患均进行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治疗。
观察组病人先进行经动脉新辅助化疗,进行同步放化疗。
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同步放化疗。
对比两组在宫颈癌治疗的效果。
观察组治疗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1、2、3年复发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新辅助化疗在治疗宫颈癌不仅可以增加疗效,并且对宫颈癌患者1、2、3年复发转移率显著降低,安全性较好,临床值得推荐。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2页(P2530-2531)【关键词】新辅助化疗;宫颈癌【作者】蒋绍莉;庞洁妮【作者单位】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妇瘤科,广西玉林537000;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妇瘤科,广西玉林5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约占所有女性肿瘤的15%左右[1]。
宫颈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及放疗治疗。
尤其是鳞癌对放射治疗敏感。
近年来抗癌化学药物的迅猛发展,过去认为对宫颈癌无效的化疗,现在已成为辅助治疗的常用方法[2]。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临床肿瘤杂志等杂志报道放化疗提高了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使死亡率下降30%~50%[2,3]。
因此,新辅助化疗在临床中治疗宫颈癌已得到新的发展。
因此化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引起临床的重视,为此本研究采用新辅助化疗(NACT)治疗28例宫颈癌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宫颈癌患者56例。
年龄30~65(42.6±3.3)岁。
以宫颈癌分期评价:Ⅱ期宫颈癌患者33例;Ⅲ期宫颈癌患者23例。
肿瘤细胞病理类型:鳞癌42例;腺癌10例;腺鳞癌3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按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
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
新辅助化疗技术主要是指对宫颈癌晚期患者或者巨大宫颈肿瘤者在放疗或者手术治疗前,先进行化疗治疗,其主要治疗途径有动脉插管给药和全身静脉给药两种。
新辅助化疗技术不能单独应用,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其在临床效果方面收到了一致性的有效率结果,但是其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尚无统一的结论。
最后新辅助化疗的动脉灌注化疗方案在疗程、具体方案和化疗间隔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标准的规范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何将其更好地与放疗或手术配合,尚需大规模地前瞻性临床研究。
标签:新辅助化疗;宫颈癌;肿瘤;生存率宫颈癌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是放化疗结合疗法,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放疗设备的更新和手术技巧的进步,对宫颈癌的总体治疗效果并没有显著性的提升。
Kim,H.S.Sardi,J.E.Katsumata,N.et al在文献研究[1]中指出:单纯的放疗治疗法和术前放疗后再手术对鳞癌患者具有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对宫颈癌患者生存率无根本性的改善效果。
为此,国内外很多医学工作者对宫颈癌疾病的化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新辅助化疗的概念。
1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的途径
新辅助化疗技术主要是指对宫颈癌晚期患者或者巨大宫颈肿瘤者在放疗或者手术治疗前,先进行化疗治疗,自从Frei最早提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技术以来,很多医学研究中对此进行了多项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新辅助化疗技术对于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宫颈癌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技术主要途径有动脉插管给药和全身静脉给药两种。
新辅助化疗静脉全身给药途径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在临床中,效果不如动脉插管给药。
Benedetti-Panici P;Greggi S在文献研究中[2]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自身对照临床研究,通过监测动静脉灌注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药物浓度来评价疗效,结果发现动脉灌注给药后患者药时曲线浓度是静脉化疗的2.8倍,同时,患者经过化疗后20min时癌组织内的有效药物浓度也比静脉化疗时高1.7倍,由此推断出动脉直接给药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静脉全身给药的临床效果。
Fruscio,R.等人在文献研究[3]中对手术治疗前的患者分别行动脉和静脉方式给药,同时在手术过程中测定靶区的铂浓度,结果发现术前经动脉给药的患者,其宫颈癌组织中铂聚集的浓度明显比对照组相应部位浓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动脉化疗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为72%,明显高于静脉化疗组患者相应统计资料(36%)(P<0.05)。
在1年生存率的数据统计方面,动脉化疗组患者为84%(21/25),静脉化疗组患者为60%(15/25),两组患者数据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年生存率结果也具有类似规律[(54%)VS(24%)](P<0.05)。
可说明动脉灌注化疗疗效明显优于静脉化疗。
2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进展
2.1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的适应症研究进展新辅助化疗技术主要应用于宫颈癌晚期患者、Ⅱb早期宫旁部分浸润者和Ⅰb2期~Ⅱa期巨块型宫颈癌,该类患者一般存在癌组织的盆腔淋巴结及宫旁转移现象,并且与组织学分化差的腺鳞癌、小细胞癌、鳞癌和黏液腺癌等不良预后病理因素相伴。
2.2 新辅助化疗临床效果研究进展在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评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个方面:①术后病理学检查,②临床评价,③组织学评价,④化疗反应,⑤肿瘤标记物的检测。
有很多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手术后能够大大降低淋巴转移、脉管浸润和宫旁浸润的机率,创造良好的手术机会,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同时可提高5年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Vizza,E.,Patrizi,L.在文献[4]研究中对39例宫颈癌患者应用TP治疗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在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行子宫切除,手术后继续用顺铂进行六次同步化疗,结果显示患者临床反应率为95%,手术可切除率为95%,39例患者随访中为数时间为8~21个月,总生存率达到79%。
3结论
新辅助化疗的技术和方法在逐渐趋于成熟,对宫颈癌各期患者都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目前在临床上对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手段仍以手术和放疗为主,新辅助化疗技术可以作为患者的辅助性治疗手段。
另外,新辅助化疗的动脉灌注化疗方案在疗程、具体方案和化疗间隔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标准的规范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何将其更好地与放疗或手术配合,提高宫颈癌地综合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尚需大规模地前瞻性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High-dose density neoadjuvantchemotherapy in bulky IB cervical cancer[J].Gynecologic Oncology,2013,128(1):49-53.
[2]Benedetti-Panici P;Greggi S;Colombo A.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radical surgery versus exclusive radi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squamous cell cervical cancer:results from the Italian multicenter randoImized study[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2,20(01):179-188.DOI:10.1200/JCO.20.1.179.
[3]Fruscio,R.,Villa,A.Chiari,S.et al.Delivery delay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during pregnancy:A series of nine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Gynecologic Oncology,2012,126(2):192-197.
[4]Vizza,E.Patrizi,L.Saltari,M.et al.Robotic radicalhysterectomy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cancer[J].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and allied technologies,2012,21(3/4):206-209.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