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早期观察及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80.90 KB
- 文档页数: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要点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韧带的炎症和压力增加,导致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观察和护理是管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观察和护理的角度介绍相关要点。
一、观察要点1. 疼痛观察:注意病人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刺痛、酸痛、胀痛等),并记录疼痛发作的时间和持续时间。
2. 肿胀观察:观察病人是否存在局部肿胀,注意肿胀部位、程度和范围,并记录肿胀的变化情况。
3. 运动功能观察:观察病人的运动功能是否受限,注意病人的活动范围、关节活动度和力量,及时发现功能障碍的问题。
4. 神经功能观察:观察病人的感觉功能和神经反射是否正常,注意神经症状如麻木、刺痛、无力等,并记录相关表现。
5. 体征观察:观察病人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异常。
二、护理要点1. 疼痛管理:根据疼痛程度和性质,采用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热敷、冷敷、按摩、药物治疗等,缓解疼痛症状。
2. 肿胀控制: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局部肿胀,如冰敷、提高患肢高度、使用弹力绷带等,减轻肿胀程度。
3. 运动康复:制定合理的运动康复计划,包括适量的运动和物理治疗,帮助恢复肌肉韧带的功能,促进肌肉的愈合和修复。
4. 保持关节功能: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使用支具、矫正姿势、避免过度活动等,保持关节的正常运动和功能。
5. 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保护患者的健康。
6. 心理支持:给予病人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减轻病情对其心理的影响。
7. 教育指导:向病人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帮助其了解疾病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8. 定期复查:安排病人进行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观察和护理是管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疼痛、肿胀、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体征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早期观察及护理体会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征状和体征。
常发生于前臂和小腿,是尺桡骨、胫腓骨骨折的严重并发症。
前臂和小腿均存在双骨和骨间膜,同时筋膜较为厚韧缺乏弹性,致使筋膜室内容积余量小。
因此在外伤引发筋膜室容积锐减以及筋膜室内容物骤增时,会导致筋膜室压力升高,进而造成筋膜室内血管、神经、肌肉等组织受压迫、缺血而引发筋膜室综合征。
轻者肌肉挛缩,神经功能损伤,重者肢体坏死、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有23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在17~58岁,前臂骨折7例,小腿骨折16例,手术治疗20例,非手术治疗3例。
1.2、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快,一般在受伤后24小时内出现,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①疼痛剧烈,进行性加重,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②相应的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③相应区的感觉减退、蚁麻感或消失④患肢肿胀明显,张力大,皮肤发亮,质硬,有压痛⑤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临床观察与护理2.1、患肢疼痛的护理疼痛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早出现的症状。
创伤后肢体持续剧烈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属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潜在危机。
若出现被动牵伸指、趾时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压增高,可作为切开减压的手术指征。
镇痛剂应慎用,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2.2、患肢肿胀的观察与护理2.2.1、轻度肿胀患肢皮肤纹理未消失,局部因肿胀引起的疼痛不明显,触诊时压痛不明显,几乎不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
因此,应抬高患肢15°~30°以利静脉、淋巴液回流;3d后可用热疗,促进血液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减少疼痛;遵医嘱使用脱水剂。
通过对轻度肿胀的患肢局部情况进行早期观察及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肿胀。
2.2.2、中度肿胀患肢皮肤纹理消失,皮肤发亮,肿胀程度增高,肢体局部肿胀可波及四肢关节,局部因肿胀引起疼痛明显,可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骨筋膜室综合症又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症、创伤性张力性肌肉缺血等,当肢体受压,筋膜室内的组织压升高到足以损害室内肌肉和神经的血液供应时,便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出现称为骨筋膜室综合症。
若不进行有效控制,可引起挤压综合症,肢体坏疽,甚至肾功能衰竭而引起死亡[1]。
因此护理人员对软组织损伤严重,局部有严重压痛和张力增高,并未因骨折固定而疼痛减轻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密切观察,为医生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17-68岁,平均年龄46岁。
受伤原因:车祸5例、机械性挤压伤5例、重物压伤2例。
损伤类型:血管损伤5例、单纯软组织损伤3例、合并骨折4例。
受伤部位:胫腓骨骨折1例,尺桡骨骨折3例,行筋膜切开减压术12例。
肢体功能恢复12例。
1.2病情观察骨筋膜室综合症(OCS)主要是由于骨折部位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致室内肌和神经缺血、水肿、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病理改变,是一组症候群。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诊断越早越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率。
护士对四肢骨折或有严重损伤的患者应严密观察:(1)肿胀及疼痛情况:伤肢持续性烧灼状疼痛,无定位,超越损伤部位,出现在肢体远端,有进行性加重,一般镇痛剂无效;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表现为剧痛,骨筋膜室综合症晚期时缺血严重,神经运动感觉消失,表现为疼痛减轻或消失,提示病情加重。
(2)观察和监测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患肢间隔内肌力明显减弱,组织肿胀,使动脉与皮肤距离增大,动脉搏动较健侧肢体弱,则提示晚期骨筋膜室综合症导致动脉闭塞或血管损伤的可能。
若体温超过39°C以上已有2-3天,尽管远端动脉搏动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也应考虑肌肉发生缺血性坏死,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切开清创、减压术的准备。
因此肢体远端动脉搏动的存在并不一定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病人的其他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及综合分析。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择我院2008.5——2012.5收治的19例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9例患者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出院。
结论对于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早期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筋膜室切开减压,配合心理护理、功能锻炼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避免了严重后果。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观察;护理方法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事故频发,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多年来本病的护理工作一直备受关注,我院骨科自2008年5月——2012年5月共收治该类患者19例,本研究对这些患者的护理方式如下。
1 临床资料2008年5月——2012年5月,我科共收治19例典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24-45岁。
其中车祸伤所致13例,摔伤致4例,因长期注射毒品导致前臂肌肉严重化脓感染致本病1例,其他1例,包括前臂骨折患者5例,股骨干骨折患者3例,胫腓骨骨折患者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例。
2 典型症状体征的观察骨筋膜室综合征可有“5p”,即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s),无脉(pulseless),瘫痪(paralysis)以及拉伸骨筋膜时产生的疼痛(pain)。
2.1 疼痛疼痛往往出现在早期,是几乎所有患者都会产生的症状。
早期患者的症状表现为有麻木感以及异样感,有剧烈的灼痛感[1],对通常的镇痛药物所产生的作用不敏感,不会因为肢体的固定制动而使得自身的疼痛减轻。
医护人员对疑似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患者出现缺血性肌痉挛等对身体有严重影响的并发症[2]。
2.2 水肿水肿的情况呈加剧的发展趋势,患肢由于敷料绷带包与石膏夹板外固定使得患者的感觉出现异常,进而导致肿胀不容易被发现,对治疗产生负面作用。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必要时应打开敷料对患者的局部肿胀情况进行观察。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观察和体会摘要】目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一旦护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发生肢体功能丧失或截瘫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挤压综合征而威胁生命。
通过对2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护理和诊治经验进行总结,我们认为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积极有效地护理及处理措施是治疗该疾病,改善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骨折肿胀骨筋膜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FCS)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急症,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是尺桡骨、胫腓骨骨折的严重并发症。
其主要以骨筋膜室内压增高为特征,当室内压增至一定水平即可危及室内神经、肌肉等组织的正常血液供应和功能,严重时甚至导致永久性肢体功能丧失或截肢[1]。
当骨折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时,要高度警惕此症的发生。
如发现不及时或护理、治疗不当,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早期密切的护理观察和正确的护理和治疗措施对于改善预后极其重要。
本科室在2007年5月到2011年05月共接诊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21例,现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0~52岁;小腿16例,前臂5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闭合性骨折,无主要神经、血管损伤;受伤原因: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4,重物砸伤2例。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患者疼痛明显,患肢活动受限、肿胀明显。
其中,重度肿胀2例,局部出现少许水疱,皮温稍高,肢体感觉减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被动活动足趾时无明显牵拉痛。
1.3 处理流程和原则入院后仔细评估受伤情况,稳定生命体征,患肢行牵引或石膏等固定,并给予补液、脱水(甘露醇)对症支持治疗。
早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精心护理,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做好心理护理。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正确的治疗措施。
一旦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立即行切开减压术,彻底切开各室,遵循“宜早不宜晚”的原则,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汇报人:2023-12-18•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观察要点与评估方法•护理措施与实施方案目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家庭护理指导与建议01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血管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
定义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升高,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导致缺血性挛缩或坏疽。
发病机制定义与发病机制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等典型“5P”症状。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危害与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若不及时诊治,可导致缺血性挛缩或坏疽,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并发症可出现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坏死、坏疽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肢功能丧失或需行截肢手术。
02观察要点与评估方法生命体征监测监测体温变化,判断有无感染等并发症。
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弱,判断血液循环情况。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判断有无呼吸衰竭。
监测血压变化,判断有无休克或循环衰竭。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了解疼痛部位和性质,判断是否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
疼痛部位和性质疼痛评分疼痛护理使用疼痛评分量表评估疼痛程度,为治疗提供依据。
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疼痛,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030201疼痛评估与护理观察患肢的活动情况,判断有无肌肉萎缩或僵硬。
肢体活动检查患肢的感觉功能,如触觉、痛觉、温度觉等,判断神经功能是否受损。
感觉功能评估患肢的运动功能,如肌肉力量、关节活动范围等,判断是否影响日常生活。
运动功能肢体活动与感觉功能评估03护理措施与实施方案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适宜的体位根据病情需要,协助患者保持适宜的体位,如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功能位等。
保持患肢清洁保持患肢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骨筋膜综合症的观察及护理要点目的:分析骨筋膜综合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22例骨筋膜综合症患者。
本组22例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并观察患肢温度、张力以及颜色等状态,一旦确诊为骨筋膜综合症,及时进行减压术。
结果:本组22例骨筋膜综合症患者中,2例截肢;3例患者出现感染,对症处理后愈合。
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疗效基本满意。
结论:警惕外伤后骨筋膜综合症,积极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减少并发症发生。
标签:骨筋膜综合症;观察;护理要点骨筋膜综合症是四股骨筋膜室内的神经组织以及肌肉由于缺血而造成的病理变化,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坏死以及神经变性。
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就诊及护理,病情可能就会迅速恶化,将导致肢体坏死或者是坏疽,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22例骨筋膜综合症患者,探讨相关的观察及护理要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从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22例骨筋膜综合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在16岁至58岁之间。
其中,闭合性骨折患者13例,关节脱位患者4例,严重软组织辗压伤患者有3例,动脉再通后引发骨筋膜综合症的患者有2例。
患者病变的部位主要涉及到:小腿、大腿、前臂、臀部。
本组22例患者都已排除心、肝以及肾等严重内科病。
1.2治疗方法:本组22例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并观察患肢温度、张力以及颜色等状态,一旦确诊为骨筋膜综合症,及时进行减压术。
需要注意的是,每块内在肌的筋膜必须彻底切开,并通过抗生素溶液进行创面的反复冲洗,以清除坏死组织。
2结果本组22例骨筋膜综合症患者中,2例截肢,其中1例是因为下肢经过碾压,经肢体手术后一周截肢,愈后效果较好;3例患者出现感染,都是由于严重软组织损伤,手术后伤口出现感染,并导致皮瓣部分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愈合。
骨筋膜室综合症早期观察和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6-06-18T14:34:57.07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作者:姜岚隆静佳张洁[导读] 术前仔细观察,准确判断,一经确诊及时切开减压。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 214001摘要:目的经过积极有效全面的护理措施,使其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的伤肢功能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方法总结了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对260例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护理的经验,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早期病情观察与护理,认为加强患肢早期观察及护理,可以有效预防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
结论术前仔细观察,准确判断,一经确诊及时切开减压,结果均可保住术后采取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住伤肢及争取最大功能恢复的关键。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症;早期观察;护理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
最长发生的部位是小腿前间室和后深间室以及前臂掌侧间室,也可发生在所有被坚实筋膜包绕的骨骼肌处,如在臀、大腿、肩、手、足、臂及腰椎棘旁肌等部位。
一般肌肉缺血2-4h发生功能障碍,缺血8-12h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神经缺血30min既发生感觉异常和过敏,缺血12-24h则出现永久性功能丧失。
如不及时确诊和治疗,可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废,甚至丧失生命。
其最常发生的部位为前臂掌侧和小腿。
因此,早期正确观察和及时治疗,对减少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发展、杜绝肢体残废至关重要。
而对易发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创伤患者进行仔细动态的观察和护理,时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有效保证。
1 临床资料本组观察患者共260例,其中男212例,女48例,年龄12-75岁,平均30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3例,高处坠落47例,重物砸伤12例,机器绞伤8例。
受伤类型:闭合性骨折197例,开放性骨折43例,单纯软组织碾挫挤压伤20例。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观察及护理要点骨筋膜室是由深筋膜与骨、骨筋膜、肌间隔所围成的容量有限的软组织间室。
骨筋膜室综合症(OCS)主要是由于骨折部位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致室内肌和神经缺血、水肿、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病理改变,是一组症候群。
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观察要点---临床表现(早期)疼痛、活动障碍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创伤后肢体持续性疼痛,呈进行性加剧是本病的潜在危机,也是观察重点。
若出现被牵拉痛,这是肌肉缺血早期的临床表现,可作为切开减压的手术指征。
早期、及时、彻底减压。
以上早期表现并非固定不变。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对车祸伤、机械性损伤、挤压伤、重物压伤、血管损伤、胫腓骨骨折和尺桡骨骨折复位石膏固定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密切观察,因为这些病都可能使骨筋膜室内物体积增加、容量减少、血液循环障碍,早期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症状和体征也将随之改变,根据缺血的程度可分为: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爪形手、爪形足),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5“P”征:立即手术,必要情况下应截肢保命。
(1)疼痛:患肢持续性烧灼状疼痛,无定位,出现在肢体远端,有进行性加重,而到晚期时缺血严重,神经运动感觉消失,表现为疼痛减轻或消失,提示病情加重;(腓肠肌压痛)(2)皮肤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
(3)感觉异常:患肢远端出现感觉异常或迟钝,局部有麻木感和异样感。
(4)肌肉麻痹:患肢进行性肿胀,肌腹处发硬,肌肉僵硬似条索状,甚至呈圆筒状僵硬,手指处于屈曲位(爪形手)(5)无脉:桡、足动脉减弱或消失,但是此项指标并非完全可靠,因为骨筋膜室内压力上身时,首先阻断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但此压力尚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因此肢体远端脉搏仍然存在,但肌肉可能早已发生缺血,只有大动脉损伤者一开始便无脉,这点要区分开。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疼痛性质:有无持续性烧灼状剧烈疼痛,或背伸活动加剧。
2、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情况:观察足背动脉、皮肤温度、色泽、毛细血管返流时间、肿胀的程度、感觉和活动情况。
3、观察患者生命征: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尿量等。
【护理措施】
1、创伤后肢体持续性烧灼状剧烈疼痛,并传向远端,且进行性加重,疼痛和损伤程度不成比例,这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重要表现,所以应严密观察疼痛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2、对单纯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者,急救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严禁按摩,以免增加组织损伤。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和末梢血运情况。
3、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将肢体放平,患肢避免热敷、烘烤,尽可能使患肢温度降低,必要时可给予冷敷。
4、凡是确诊患者,均及时做好手术准备。
5、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护理有所了解,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6、护理操作应熟练、准确,动作应轻柔,神情应镇静,增加患者的安全信赖感,减轻恐惧紧张心理。
7、高压氧治疗。
【健康教育】
1、四肢骨折特别是胫腓骨骨折、前臂双骨折及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患者,如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者,应高度警惕此征发生。
2、一旦发生此综合征,告知患者患肢制动,并严禁热敷和按摩。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早期观察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8-20T11:04:31.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吴小婷庄素倩黄芳芳
[导读]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征状和体征。
吴小婷庄素倩黄芳芳(泉州第180医院骨三科 362000)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303-0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征状和体征。
常发生于前臂和小腿,是尺桡骨、胫腓骨骨折的严重并发症。
前臂和小腿均存在双骨和骨间膜,同时筋膜较为厚韧缺乏弹性,致使筋膜室内容积余量小。
因此在外伤引发筋膜室容积锐减以及筋膜室内容物骤增时,会导致筋膜室压力升高,进而造成筋膜室内血管、神经、肌肉等组织受压迫、缺血而引发筋膜室综合征。
轻者肌肉挛缩,神经功能损伤,重者肢体坏死、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患者有23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在17~58岁,前臂骨折7例,小腿骨折16例,手术治疗20例,非手术治疗3例。
1.2、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快,一般在受伤后24小时内出现,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①疼痛剧烈,进行性加重,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②相应的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③相应区的感觉减退、蚁麻感或消失④患肢肿胀明显,张力大,皮肤发亮,质硬,有压痛⑤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临床观察与护理
2.1、患肢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早出现的症状。
创伤后肢体持续剧烈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属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潜在危机。
若出现被动牵伸指、趾时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压增高,可作为切开减压的手术指征。
镇痛剂应慎用,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2.2、患肢肿胀的观察与护理
2.2.1、轻度肿胀
患肢皮肤纹理未消失,局部因肿胀引起的疼痛不明显,触诊时压痛不明显,几乎不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
因此,应抬高患肢15°~30°以利静脉、淋巴液回流;3d后可用热疗,促进血液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减少疼痛;遵医嘱使用脱水剂。
通过对轻度肿胀的患肢局部情况进行早期观察及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肿胀。
2.2.2、中度肿胀
患肢皮肤纹理消失,皮肤发亮,肿胀程度增高,肢体局部肿胀可波及四肢关节,局部因肿胀引起疼痛明显,可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
应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肢体感觉、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防止患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肢体位置,皮肤呈青紫色时,说明肢体静脉回流障碍,应适当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抬高时间不可过长,防止供血不足加重缺血;当皮肤呈苍白色时,提示肢体动脉供血不足,应放平肢体,可增加脱水剂。
一旦怀疑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行切开减压。
2.2.3、重度肿胀
重度肿胀导致骨筋膜室压力持续增高,神经、肌肉缺血加重。
触诊时局部严重压痛,可有张力性水泡形成。
肿胀波及四肢关节、手背、足背,受累的肢体变硬而无弹性,肌肉坚硬,甚至呈圆筒状僵硬,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活动。
应15min~20min巡视1次;局部忌按摩、忌抬高、忌热敷;脱水剂每6h一次快速静脉滴入治疗,记录24h尿量,定时复查肾功能,及时测定骨筋膜室压力,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界压是4kpa,超过此值,应立即行切开减压术。
2.3、患肢末梢血循环的观察
患肢皮肤早期略红,温度稍高,毛细血充盈时间及动脉搏动基本正常,晚期出现皮肤颜色苍白,皮温降低,脉搏搏动减弱或消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压力可能增高,使供给肌肉血液循环的小动脉关闭,还不足以影响患肢主要动脉血流。
因此远侧动脉搏动的存在并非安全标志,易被误认为肢端血运障碍,而不考虑为骨筋膜室综合征。
肢端色泽的改变:动脉血供受阻,肢端为贫血性缺血,肢端呈苍白色;静脉回流受阻,肢端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
当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可呈苍白、紫绀、淤斑等,此时须紧急切开减压,必要时须截肢以抢救生命。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尿量、等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记录。
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现场处理。
4、心理护理
患者行切开减压术后多存在恐惧、焦虑心理,担心预后的情况。
护士应加强心理疏导,多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谈,通过美好的语言、端庄的举、亲切的问候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感到真诚与温暖。
同时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熟练、准确,动作轻柔,以增加病人的信任感,消除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
5、饮食护理
患者行切开减压后,由于大量体液的丧失及营养流失较多,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向病人及家属宣教饮食与伤口愈合的关系,强调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戒烟、酒,烟中的尼古丁能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伤口愈合。
6、加强术后护理
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
术后第当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以外的各关节任意活动,活动量应由少至多、动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防止活动过度,避免疲劳。
其目的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防止肢体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7、护理体会
骨筋膜室综合征常发生在严重软组织挤压伤、挫伤、四肢骨折血管损伤或石膏损伤后,其疼痛症状可被掩盖,如诊疗不及时,后果严
重。
在骨筋膜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以肿胀、疼痛及肢端等局部情况进行早期观察及护理,给病人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宣教至关重要,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是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手段;掌握手术切开的指征是治愈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陆正荣.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护理研究.现代护理杂志2011,NO29.
[2]杨谢,王晶.防治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体会.临床与护理杂志2011.NO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