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13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5《无言之美》知识点一、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素材整理:黄家惠2020年3月29日朱光潜档案: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曾有一个学生捧着书,小心翼翼地去请教朱光潜,朱光潜给这位学生写下了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这也是朱光潜一-直遵守的行为准则。
以淡泊名利的精神,潜心做着自己的事业,只求满足理想和志趣,不斤斤计较利害与得失。
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只瞄准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
也正因为如此,朱光潜才能留下那么多论著与译著,并且是以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维柯等这样一些思想深度极高的人物与文本为研译对象。
柳鸣九在书中这样谈到他的老师朱光潜,“他必须排除纷繁的世俗干扰与世俗诱惑,而为了使他瘦小的身子能扛得住这样永无间歇、艰难枯涩的精神劳作,他就从不间断地坚持打太极拳、跑步,尽管跑得那么手脚笨拙,姿态可笑......据他的家人回忆,直到他逝世前几天,他还手脚并用,亲自爬上楼,为他翻译的维柯著作查对一个注释。
朱光潜《论美》赏析摘要: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二、本书特点与价值三、书中的核心观点四、美的实践与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朱光潜(1897-1986),原名朱光,字孟实,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在美学领域,朱光潜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影响。
而《论美》则是他在1932年留学期间完成的一部著作。
这本书以轻松愉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释了美的本质、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
二、本书特点与价值《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特点:1.口语化:朱光潜运用了一种类似朋友间畅谈的口吻,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2.实例丰富: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既有文学作品的分析,也有日常生活的观察,使得美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深入浅出:朱光潜将复杂的美学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逐步剖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美的内涵。
4.实践性强:书中不仅探讨了美的理论,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审美方法和艺术创作建议。
三、书中的核心观点1.美的本质:朱光潜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审美评价。
2.审美观念: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3.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应遵循自然规律,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4.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美的实践与应用在《论美》一书中,朱光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审美方法和创作建议,如:1.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
2.学习传统文化:借鉴古典艺术的精华,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
3.注重情感表达:在创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4.注重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美与内容美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作品的价值。
五、总结与启示《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既有理论指导作用,又有实践应用价值。
《咬文嚼字》——朱光潜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
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潜谈美摘抄
朱光潜(1898-1966)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心理学家、文化评论家,他的著作涵盖文学、美学、心理学、文化理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代表作是《谈美》和《诗论》。
在《谈美》中,朱光潜提出了自己对美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以下是他对美摘抄的一部分:
1. 美是一种感觉,一种合乎自然法则的感觉。
2.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存在方式和性质并不受主观意识的制约,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 美是人类对于自然、艺术、人文等各种形式美感的享受和表现,是人类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产物。
4. 美感具有个人性和普遍适用性,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但美感的性质和经验是可以互相交流和启发的。
5. 美感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即主观感受与客观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6. 美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和深化。
7. 美感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互交织的体验,是人类意识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光潜关于美学的名言名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朱光潜(1897年-1961年),字周慎,江苏省江阴县人,中国现代文学评论家、文学、美学家。
他是一位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文学审美见解的学者。
他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对中国文学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光潜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学的思想,这些思想具有很高的独创性和启发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关于美学的名言名句吧。
1. “审美是人类内心的需要,是追求美感和美趣的一种心理活动。
”2. “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
”3. “美学是研究美的起源、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是深化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的学问。
”4. “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审美追求的手段。
”5. “艺术之美在于其独特性和生命力,它源于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力,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6. “审美体验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在欣赏美的作品时产生的一种美感和美趣。
”7. “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启迪和提升,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8. “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增进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审美品味和审美水平。
”9. “审美教育是提高人们审美修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手段。
”10. “美是一种永恒的价值,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在美的世界里,人们能够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影响深远,激发了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为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让我们共同珍爱美,追求美,让美丽的艺术之花在人类的心灵中绽放!第二篇示例:朱光潜,原名朱潜,号光潜,别号潜夫,笔名朱余、溪云等,浙江宁波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评论家和美学家。
1.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17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1949年后一直任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主要著述有:《文艺心理学》、《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文学》、《西方美学史》、《变态心理学》、《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以及多种译著。
2.论说文是研讨或论述某一问题的文章。
应站在一定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带有重要价值的现象,进而阐发一定的道理。
论说文一般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组成。
论点是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 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点必须正确鲜明, 并有一定的新意。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它可以是事例, 也可以是理论, 一些数据亦可作为论据。
论据必须典型、可靠、新鲜, 它和论点之间应有必然的联系。
论还是指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 是以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
它必须正确地巧妙地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美学大师朱光潜---安徽桐城人人物介绍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
朱氏自幼接受父亲朱子香严格的私塾教育,十五岁开始就读于孔城高小[现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熟读古文及唐、宋诗奠定其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半年后考入桐城中学,在桐城中学朱氏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到国文教师潘季熏陶对中国旧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朱氏进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
入学后很快有考取了当时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派送生资格,于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学习了英国语言与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其一生参与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期间受胡适五四白话文学运动影响,毅然决定放弃古文和文言文,改写白话文,不久即用白话文发表了其美学研究的处女作《无言之美》。
香港大学毕业后,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结识了吴淞中国公学的校长张东荪,并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到该校中学部教习英文课程,兼校刊《旬刊》的主编。
江浙战争中吴淞中国公学关闭,随即到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因而结识朱自清、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等好友。
后来决定离开春晖中学到上海刚成立立达学园,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宣言,并一方面筹办开明书局(出版作品皆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出版社)和杂志《一般》。
留学英法。
1925年,考取公费留英,到爱丁堡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等,毕业后至伦敦大学学院听莎士比亚课程,同时又在巴黎大学注册,对研究西方哲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
期间受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教授所讲授的艺术心理学啓发,起念写下了《文艺心理学》。
后又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并于1933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同时完成了其著作《悲剧心理学》。
在欧洲留学期间,朱氏经常由于公费不发,经济拮据,只得靠稿费维持生活。
朱氏为开明书局的《一般》撰稿,曾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该书反应了当时一些青年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著作等身,建树颇丰。
他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
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
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
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
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
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
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
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
朱光潜先生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
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30年代。
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朱光潜先生三次所立的座右铭,由于环境不同,侧重点自然有异。
第一次,主要是确立做人求学之志;第二次,侧重点是理想、事业的抉择;第三次,在学有所成后,对自己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闪耀历史的人物之美学大师——朱光潜1、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大学,一位我的老师——一位语义学的权威老教授说,中国近五十年来国学、文学、思想上不会再出现大师级的人物。
朱光潜美学思想总结朱光潜是20世纪中国美学界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下是对朱光潜美学思想的1000字总结: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他主张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美学体系,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绘画和艺术理论方面,他尤其重视唐宋文化的研究,认为唐宋文化是中国美学的巅峰之作。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和谐之美”。
他认为和谐是美的基本属性,也是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之美是指一种全面和谐、多样和谐、内外和谐的美感体验。
他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具备和谐之美,包括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和谐。
他强调,和谐之美是追求美感的基本准则。
朱光潜在美学思想中还提出了“双幂”美学理论。
“双幂”美学理论是他对美的本质和特性的解释。
他认为美是存在于客观事物和主体感知中的一种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美的产生需要客观事物的美质和主体的感知能力共同作用。
他认为,美有两种姿态,一种是事物本身的美质,另一种是主体的美感体验。
只有在这种双重的美感体验中,美才能得以实现。
朱光潜在美学思想中还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
他认为,情感是美的核心和灵魂,只有情感的参与和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魅力。
他主张以情动人,以情感化,以情境、意境、画面和形象的堆积来表现美。
他提出了“省思贵在情,作品美在情”的主张,强调情感的质量和深度对美的表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朱光潜美学思想中还探讨了审美的主体和客体问题。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是感知和理解美的人,客体是被感知和理解的事物。
他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张审美是主体积极主动地与事物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
他还提出了“心物交感”的观点,认为美的产生需要主体的投入和参与,要求主体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修养。
朱光潜简介朱光潜(1897.9—1986.3)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这些著作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介绍是较为详备的,对于美学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也较系统。
《文艺心理学》从美感经验的分析开始,深入到美的本质的讨论,然后联系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创造,最后阐述美的范畴。
书中还将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观点,纳入各章加以介绍,旁证博引,沟通中西。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粉碎“四人帮”后,朱光潜又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朱光潜的美学观点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美学观点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启发。
他对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哲学、审美心理和审美教育等方面。
首先,朱光潜强调了艺术的观念与审美的观念的区别。
在他看来,艺术是人类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而审美则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
他认为,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观众则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审美享受。
其次,朱光潜提出了“审美情感”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情感是人类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朱光潜强调,审美情感是一种高于日常生活的感受,它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和内心的满足。
朱光潜还关注艺术的价值问题。
他认为,艺术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艺术的自由和创造性,认为艺术家应该有发挥个人才华和创造力的空间,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利益。
此外,朱光潜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主张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
艺术作品。
朱光潜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法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去。
总体而言,朱光潜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审美的区别,强调了审美情感和艺术的价值,同时也关注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