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学家
- 格式:pptx
- 大小:5.72 MB
- 文档页数:23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编辑[guǎn zhòng]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1]“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孟子·告子下》中说“管夷吾举于士”。
是指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
大唐李靖有云“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2-3]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
贾谊定理的实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为:贾谊定理是中国古代经济学家贾谊提出的一种经济学原理,它主要强调经济行为中的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贾谊定理的核心思想是,经济活动需要在不同的利益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并根据风险与回报的关系做出最优决策。
贾谊定理的实际应用体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们面临各种风险,无论是个人投资还是企业经营,都需要考虑不同风险下的回报率,以保持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盈利性。
贾谊定理的实例可以涉及不同领域的经济活动,例如股票投资、企业决策、房地产投资等。
在股票投资中,投资者需要权衡不同公司的盈利能力、市场前景以及股价波动等因素,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同样,在企业决策中,管理者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竞争状况以及资源投入等因素,以最大化企业的利润。
此外,贾谊定理的应用还可以在房地产投资中体现。
投资者在购买房产时,需要考虑房价的波动、租赁需求以及地段因素等,以决定是否值得投资。
这种权衡风险与回报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决策,降低风险,获取更高的回报。
综上所述,贾谊定理作为一种经济学原理,强调了经济决策中风险与回报的平衡。
其实际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在股票投资、企业决策和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得到体现。
对于经济活动参与者来说,了解和应用贾谊定理能够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最大化利益。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贾谊定理的应用场景和方法,以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益。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安排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本部分将首先对本篇长文的主题进行概述,然后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
2. 正文:2.1 贾谊定理的介绍:本部分将详细介绍贾谊定理的含义、背景和相关概念。
这将包括对贾谊定理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的解释,以及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变量和假设条件的说明。
管仲的历史故事-管仲楚国购⿅计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那么关于管仲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吗?下⾯就跟⼩编⼀起来看看管仲的历史故事-管仲楚国购⿅计吧! 管仲楚国购⿅计 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许多割据⼀⽅的诸侯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
可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齐若不征服楚,华夏就仍不能统⼀。
那么,如何征服楚国呢? 当时,齐国有好⼏位⼤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
但担任相国的管仲连连摇头,说:“齐楚交战,旗⿎相当,够⼀阵拼杀的。
⼀则我们得把⾟⾟苦苦积蓄下来的粮草⽤光,再有齐楚两国万⼈的⽣灵将成为⼫⾻。
” ⼀番话把⼤将军们说得哑⼝⽆⾔。
管仲说完,带⼤将军们看炼铜去了。
他们不知道管仲有何妙计征服楚国。
⼀天,管仲派100 多名商⼈到楚国去购⿅。
当时的⿅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
但⼈们只把⿅作为⼀般的可⾷动物,⼆枚铜币就可买⼀头。
管仲派去的商⼈在楚国到处扬⾔:“齐桓公好⿅,不惜重⾦。
” 楚国商⼈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起初三枚铜币⼀头,过了⼗⼏天,加价为五枚铜币⼀头。
楚成王和楚国⼤⾂闻知后,颇为兴奋。
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10年前卫懿公好鹤⽽把国亡了,齐桓公好⿅是蹈其覆辙。
他们在宫殿⾥⼤吃⼤喝,等待齐国⼤伤元⽓,他们好坐得天下。
管仲却把⿅价⼜提⾼到40枚铜币⼀头。
楚⼈见⼀头⿅的价钱与数千⽄粮⾷相同,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去捕⿅;连楚国官兵也停⽌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了。
⼀年间,楚地⼤荒,铜币却堆积成⼭。
楚⼈欲⽤铜币去买粮⾷,却⽆处买。
管仲已发出号令,禁⽌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
这样⼀来,楚军⼈黄马瘦,⼤丧战⽃⼒。
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有席卷之势。
楚成王内外交困,⽆可奈何,忙派⼤⾂求和,同意不再割据⼀⽅,欺凌⼩国,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
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
《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介绍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自古以来就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
他们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远的实践影响,塑造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并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对几位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进行介绍,探讨他们的主要贡献和思想,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亚当·斯密: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经济的旗手”。
他的代表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斯密主张市场经济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强调个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促进社会的整体繁荣。
斯密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等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和最终灭亡。
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也是经济学家:史记中对于商业进行了剖太史公司马迁(公元前145年-87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经济学家。
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边,司马迁花费大量笔墨,记载当时的商业活动、分析各种商业行为,还讲述了许多超级富豪发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重农抑商”,所谓的“士农工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当官排第一,农业、农民第二,制造业、工匠排第三,经济活动和商人则排名垫底不受重视,但是司马迁以他超前于那个时代的眼光,专门在史记中开辟一章《货殖列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济学思想。
什么叫做“货殖”呢?货就是商品,殖指的是增长,也就是说,通过生产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他开篇就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原文:“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思想境界自然是极高的,但是司马迁紧接着笔锋一转:“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异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司马迁还讲:从《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和夏朝以来的情况看,人们总是要让自己的耳目得到音乐和美色的享受,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仍然是不可能把他们的思想转变过来的。
可以说,人类历史的演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司马迁的这些观点,表明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也反映了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差异所在。
社会各阶层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财富,他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各尽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追求财富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不存在任何邪恶的地方。
儒家一直强调的是“重义轻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问题是,君子从来都是少数人,不是君子的占到大多数,道德标准定得过高则无法实行,几千年了,也没见到中国人的整体道德观念有什么提高,所以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司马迁比儒家来得更接地气。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
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
《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严格而言,历朝历代都是有经济学家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齐之管仲和魏之李悝那一代人。
早期的经济学家主要的着眼点倒不完全是经济,更多的是制定规则,因为先秦由远古奴隶制度发展而来,有严格的规则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发展体系,所以早期的很多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都多少带有经济学家的头衔,他们保障奴隶主制度下社会体系的稳定,从而保障经济的有序发展。
秦汉之后,国家的中央集权下,古代经济发展和上古开始逐渐区别开,制度的改良革新重于制定。
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儒家的重农轻商思想大行其道,重商主义这样一种有利于近代经济学萌芽的思想一直被占据几千年中国古代思想制高点的董仲舒朱熹等的士儒所压制。
区别于国外的直接对经济剖析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古代的经济学家更多的是控制国家经济运行和管理的文官体制中的个别卓越文官们,他们虽然也对经济学发展起了很多贡献,但他们的初衷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系中央王朝的统治,经济在他们而言更主要的是作为王道之系的一个支撑,他们不管内心如何作为,表面上仍旧是君子不言利占据了主流,最明显的证据便是,他们没有相关的经济学论著,但翻开相关的正史食货类记载,他们所在所为展现了他们卓越的经济学天赋,立德立言立功,归根结底他们不认为或者说不便于承认他们是经济学家,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瑚琏之器的子贡,后者比前者更重要的在于,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
但毋庸置疑,上下两千年,总有那么几个杰出的经济学家。
这里不妨以汉唐之桑弘羊和杨炎为例。
桑弘羊,汉武帝之宰相。
出身商人世家,善心算,可以认为是“根正苗红”。
武帝连年用兵,本人又纵游幸、营宫室,挥霍无度,以致府库空虚,财用不继。
为了摆脱财政困境,桑弘羊拟改革经济政策,主要措施有增加赋税,改革币制,盐、酒、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而桑弘羊是这些改革政策参预制定和执行、实施的重要人物之一。
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桑弘羊历迁大司农丞、大司农、搜粟都尉等主管财政的要职,赐爵左庶长。
武帝末为御史中丞,位列三公,受遗诏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立弗陵,是为昭帝。
中国历代名相集录之管仲、晏婴一、简介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安徽省颍上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
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
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晏婴(?-公元前500年),姬姓(一说子姓),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
他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聪颖机智,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国君主。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
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二、历史记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