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
- 格式:ppt
- 大小:5.98 MB
- 文档页数:20
第五章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第一节住宅类型一、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1.按居住建筑的平面类型分类:独院式(独立式)、并联式(联立式、联排式)、梯间式、内廊式(长内廊、短内廊)、外廊式(长外廊、短外廊)、内天井式(大内天井、小内天井)、跃层式、跃廊式、复式。
共九种类型,基本包括了所有住宅的类型,也是住宅分类的主要方法。
住宅的类型:独院式:一幢住宅不与其它建筑相连,独立建造,并有独立的院子。
联排式: 将独院式户型单元拼联增到三户以上,各户间至少能共用两面山墙时,即为联排式住宅。
梯间式:由楼梯平台直接进入分户门的单元式住宅称梯间式住宅。
内廊式:中间有一条公共走廊,住宅布置在走廊两侧各户毗邻排列。
外廊式:采用靠外墙的走廊来进入各户的住宅形式。
内天井式: 在单元内部设置天井,利用天井解决各类用房的通风和采光。
点式:几户围绕一个楼梯枢纽布置,四面均为外墙,可以采光、通风跃廊式:住宅是由通廊(内廊或外廊)进入各户分户门,每户再由户内梯进入另一层,每户占有上下二层以上的空间的住宅。
梯间式住宅:以楼梯间为中心,布置住户,住宅平面布局紧凑,公共交通面积少,户间干扰少,相对安静,适应各种气候条件。
内廊式住宅:1) 以走廊连接多户住宅2)通风效果不好,容易产生户间干扰点式住宅:又称点式住宅,由数户围绕一个楼梯枢纽布置独立建造的住宅–四面临空,可开窗外墙较多,有利于采光通风–地形处理自由度大,便于零星基地–外墙面积大,不利于节能跃层式住宅:一般指的是一套住宅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楼层。
–利用顶层做跃层,退台,减少日照间距–有效利用空间,丰富立面效果,带来很好的效果,户内空间富于变化错层住宅:户内楼面高度不一致,错开之处由楼梯或台阶联系。
错层式与复式房屋的区别:两种房屋均处于不同层面,但复式层高往往超过一人高度,相当于两层楼。
而错层式高度低于一人,人站立在第一层面平视可看到第二层面。
因此,错层有压缩了的复式之称。
另外,复式的一、二层楼面往往垂直投影,上下面积一致,而错层式两个楼面并非垂直相叠,而是互相以不等高形式错开。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精选5篇)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关键词:规划布置;形象;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展,居民居住观念的变化,居住小区环境建设己显现了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而住宅的规划布置又是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的紧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在体现小城镇总体形象方面起侧紧要作用。
因此,讨论住宅的规划布置有侧紧要的现实意义。
住宅建筑的规划布置要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考虑,为居民制造一个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
构建适合小城镇居民生活特点和使用要求的住宅形式。
1重要功能(1)日照:保证住宅每户居室获得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同时保证居住小区户外活动场地、公共绿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2)通风: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对群体组合的影响。
(3)安静:对外部噪声的防治,避开小区内有过境人流、车流的穿越,使居住内外环境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允许标准。
(4)便利:依据居民的活动规律,合理组织交通,达到出行便捷,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使用便利。
(5)安全:指防盗、防交通事故、防火灾、防地震祸害等要求,特别是安全防盗尤为紧要。
2经济要求与美观要求降低建设费用和节省用地是住宅建筑群体规划布置的一项紧要原则。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需对住宅建筑的相关标准、用地指标严格掌控。
此外,还要擅长运用各种规划布局的手法和技巧,对各种地形、地貌进行合理改造,充分利用,以节省经济投入。
在规划布置中应将住宅建筑结合道路、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运用规划、建筑以及园林等手法,组织完整的、丰富的建筑空间,为居民制造明朗、大方、美妙、生动的居住环境,显示美丽的城镇面貌。
顺应时展要求,创新规划设计理念。
创新是保持活力的源泉,理念是规划设计的灵魂。
近年来在小区规划设计创新方面显现了一些新的理念,它打破了常规的规划模式,对于引导小区的人居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具有紧要意义。
精准定位,通过多样的居住空间制造方法和多元化的组织手法表现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居民的居住需求,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系列要求和标准。
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规划范围1.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整体规划,确定规划范围,明确区域边界。
2. 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居住区的面积和户数。
3. 参考周边设施和交通条件,确定居住区的位置和主要道路布局。
二、规划原则1. 人性化原则: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2.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居住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合理的居住区布局和功能配套。
3.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居住区布局1. 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布置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道路交通布局:设计合理的道路网络,方便居民出行,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道,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
3. 公共空间布局:合理布置公园、广场、游憩设施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居住的舒适性。
4. 社区设施布局:合理设置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社区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四、建筑设计1. 统一风格:居住区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一定的统一性,形成整体的城市形象。
2. 绿化设计:注重居住区的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设置宜人的休闲空间,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3. 阳光照明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立面、采光窗,保证每个住户都能享受到足够的自然光照。
4. 建筑红线控制: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密度,确保建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环境保护1. 噪音控制:合理设置隔音设施,控制居住区内噪音的传播和污染。
2. 污水处理: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对居民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3. 生活垃圾处理:设置垃圾收集站点,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民用建筑平面布置要求1.功能需求:不同类型的民用建筑具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如住宅、商业、办公、学校等。
在平面布置时,要根据具体的功能需求来确定不同区域的位置和面积,确保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合理连接和协调性。
2.空间利用:优化空间利用是平面布置的关键之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内外的空间利用率,合理划分不同区域的功能,使得每个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利用,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3.人流流线:在平面布置时,要考虑到人员流动的合理性和便利性。
如公共区域应设立直观明确的导向标识和指引,不同功能区域应设立合理的出入口和通道,以方便人员流动和避免拥堵。
4.建筑安全:在平面布置中,建筑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要保证安全的建筑通道和疏散通道,设置合规的防火门和疏散楼梯,确保建筑内外的消防设备和逃生设施的合理布置。
5.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平面布置时,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如根据建筑的朝向和采光条件,合理布置窗户和采光设备,以最大化利用自然光,减少能源消耗。
6.通风与采光:民用建筑的平面布置应注重通风与采光的合理性,以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
合理设置门窗位置、内外走道、庭院等,以确保空气的流通和光线的充足。
7.人性化设计:在平面布置时,应注重人性化设计,使建筑更加舒适和便捷。
如设置合适的楼梯和电梯,保持合理的间距和宽度;设立方便使用的洗手间和候车区域,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8.环境协调:平面布置时,要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如合理设置建筑的外部空间,如花园、广场等,使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提供舒适的休闲和交流场所。
综上所述,民用建筑平面布置要求涉及功能需求、空间利用、人流流线、建筑安全、自然资源的利用、通风与采光、人性化设计和环境协调等方面,旨在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使用体验。
小区规划布局及景观设计小区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关系到民众居住的重要事项,努力创造新颖和灵活可变的住宅类型和多样化的住宅组团,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形成丰富多样的居住环境,并为住户参与创造有利的条件。
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环境条件,坚持以人为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努力把安居小区建设成为舒适、方便、安全、卫生和优美宜人的现代化城市社区。
(一)规划结构规划采用小区――组团――住宅组群三级结构。
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小区级公共绿地、两处托幼均位于小区中心部位。
小学位于东部,小区由五个组团组成,每个组团由几个住宅组群组成,各组团间通过小区主次道路相联系,住宅组群间通过组团道路联系。
针对小区现状,适应房地产分期开发的需要,将小区规划为6个居住组团,东部三个居住组团作为第一期开发用地,西部三个组团作为第二期开发用地,开发程序由东向西形成滚动开发模式。
(二)道路系统根据人流方向及外围城市道路情况,规划采用自由式路网结构,小区主要道路沿等高线布置,形成通而不畅的道路结构。
小区对外设有六个出入口,其中小区的主入口开向历山路和南外环部,另外四个为次要出入口。
小区道路分为三级(1)、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12米,建筑红线不少于16米。
(2)组团级:路面宽6米(3)宅前小路,路面宽3米,车辆可直接到达单元门前。
(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项目及规模根据小区内公建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的不同要求和分期建设开发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分三片布置。
小区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主要位于小区的出入口处沿街布置,这样既方便居民上下班顺路购买,又使商业建筑对外临街布置,提高经济效益。
小区配套的社会性福利设施,结合小区中心绿地设置,布设在小区内部,这样既有较好的小区环境质量,又有好的外部空间环境。
(四)住宅单体设计与群体组合为满足“安居”和住宅商品化的需要,住宅设计采用两种类型,建筑面积分两个档次,分别为55M2/ 户─80M2/户和80M2/户─90M2/户。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日照标准篇一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关乎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合理规划设计的城市居住区应当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要评估地形地貌,是否存在山坡、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
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元素,既能增添居住区的美感,又有助于打造独特的生态环境。
比如,临近河流的区域可以规划休闲步道和亲水平台,靠山的地方可以设计成与山体融合的景观带。
交通便利性也是关键要素之一。
居住区周边应当有完善的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以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出行。
同时,要考虑公共交通的覆盖,如公交线路、地铁站等,方便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停车场的规划也不能忽视,要根据居民的户数和车辆拥有量,合理确定停车位的数量和位置。
在功能布局方面,要做到合理分区。
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休闲等不同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划分,避免相互干扰。
例如,将商业区集中设置在交通便利的地段,方便居民购物;学校和幼儿园要靠近居住区,保障孩子上学的安全和便捷;医疗设施要分布均匀,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救治。
建筑设计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风格应当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同时也要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建筑的高度、密度和间距要合理,以保证充足的采光和通风。
户型设计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此外,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性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绿化景观的打造对于提升居住区的品质至关重要。
要有足够的绿地面积,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形成四季有景的效果。
公共绿地可以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同时,要注重景观的细节设计,比如小径的铺设、花坛的布置等,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居住区正常运转的保障。
水、电、气、暖等供应系统要稳定可靠,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要高效环保。
一、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 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 方便居民生活, 有利组织管理;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相应的公共活动中心, 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 有利安全防卫;4. 布置合理, 空间丰富, 环境美, 体现地方特色。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 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2). 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 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3). 精心设立建筑小品, 丰富与美化环境;4). 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 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应解决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互相关系。
居住区住宅建筑和规划设计, 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拟定。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涉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应按有关规范规定拟定。
居住区内绿地应涉及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社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二、建筑基地也可以称为建筑用地。
它是有关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划定为建筑使用的土地。
建筑基地应给定四周范围尺寸或坐标。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基地与道路红线相连接时, 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
如城市规划需要, 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红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
建筑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 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节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和形态。
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大力提昌节约、集约式布局:一、片块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一些居住区常采取与体制结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布局形式,按体制规模划分地块,各地块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并遵循日照间距布置建筑,因而自然地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如北京五路居居住区,规整地将基地划分了四个居住小区片块,分别在各地块内配以小区中心,四个小区又配置一个共同的居住区中心,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则将基地细分出20个居住组团地块,每个组团用地2.5~5hm2,分别在每个组团配置相应的活动中心,20个居住组团共同的居住区中心沿干道布置,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上海曲阳新居住区,则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体制结构划分用地分别设置各级中心,形成三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二、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式。
百米长形水池,配以不锈钢群鱼雕塑、小天使喷泉、天然巨石、植草砖、架空层、孤形长廊,并以大片草坪(7500m2)衬托,具有显明的欧陆风格。
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为一“路”轴线式布局,其特点是面对纵横两条城市干道穿越基地的不利条件,因势利导运用轴线式布。
局手法,将公共服务设施绕两干道交叉口布置,形成聚合强大的居住区中心,同时用纵贯南北的步行绿带——绿轴,将基地南北边界滨河绿地连成一气,绿带内布置小学、托幼等日常性公共设施,成为有生气的信息传递纽带,各组团与绿带相通。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总体概述基地西侧、东侧为住宅区,北侧为田地,南侧则为河流。
东侧及南北侧均为城市主干道,30m宽.规划用地约15公顷.本项目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环境优美,造型新颖,设施完善,设备齐全,使用方便的中高等档次的居住小区。
此方案共有居住建筑总计51栋,其中高层17栋,小高层14栋,多层20栋。
会所2个,小学1所,幼儿园1所。
其中东南步行入口处为商业街,向西、向北皆设有沿街商铺.二、总体构思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
(1)、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
(2)、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
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三、设计构思说明1、总体布局本居住小区用地布局的分布主要为:住宅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
小区主干道以及中心绿地把小区分为六个大组团,每个大组团围绕中心绿地进行布置2、规划结构根据用地现状条件和规划用地布局,结合道路系统结构,小区分为六个大组团,每个大组团中的小组团围绕组团景观节点布置。
3、道路交通组织本小区共设有4个主要出入口,其中三个车行出入口,一个步行出入口,满足了小区居民的就近进出。
考虑到小区内主要人流方便乘车,南、北、东面各有一个车行出入口。
道路网大致设置为S型,整体上看小区路网结构丰富活泼,充满变化。
小区道路分为三级:小区干道路宽10米,为方便小区居民的晨练,散步和出行要求。
;组团级道路路宽4-5米,满足了内部的一些日常出行,地面停车位主要布置在这片区域。
宅间路宽2-3米,造型多变,活泼生动,与周边环境及建筑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常见居住区规划布局形态中心式集约式围合式规划布局常见形态牛块式隐喻式轴线式1、“中心式”布局形态:〃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流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体)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形式居住区中心。
〃各居住分区围绕中心分布,既可用同样的住宅组合方式形成统一构局也可以允许不同的组织形态控制各个部分,强化可识别性。
2、“隐喻性”布局形态:〃将其一种食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为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上某种联想与领悟,增强环境的感染力。
〃注意对形态的概括,讲求形态的简洁、明了、易懂,同时,做到行、神、意的融合。
3、“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供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主入口按照环境条件可设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领次要空间,也可以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围合式可形成宽敞的绿地和舒适空间,日照、通风、视觉环境较好,可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内容。
4、“轴线式”布局形态:〃空间轴线常为线性道路,绿地、水体等,有强烈的聚集性、导向性。
〃通过空间轴线引导,轴线两侧空间对称或不对称布局,通过轴线上主、次节点控制节奏和尺度,居住区城县出层次递进,起落有致由均衡特色。
〃当轴线过长时,可转折,曲化等手法并结合建筑,水品、绿化处理丰富环境。
5、“先块式”布局形成:〃住宅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不强调主次等,成民、块、组、团布置。
〃尽量采用按区域变化的方法,强调可识别性,在居间有绿地、水体、公共设施分隔,保证居住空间舒适性。
6、“集约式”:〃将住宅,公建紧凑布置,尽力开发地下空间,地下、上贯通,室内外参透,形成居住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布局空间。
〃省地,有利组织邻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