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认识升和毫升
- 格式:docx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0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升和毫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建立“升”和“毫升”的正确表象。
2、通过实验操作知道1升=1000毫升,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1、100毫升的量筒、1000毫升的量杯。
2、学生准备1毫升、10毫升的针管(去针头);1个透明的玻璃杯;准备一些用升和毫升为单位的用品。
教学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操作时节约用水,玻璃器皿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要弄湿其他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正处在炎热的夏季,老师要提醒同学们多喝水,注意防暑。
关于喝水也有一些小常识。
教师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
师: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据?生:我知道一个人每天需要喝1500毫升的水。
师:毫升是计量什么时要用到的单位?生:计量液体的多少时要用毫升做单位。
师:还可以用什么做单位?生:升师: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那么1500毫升水到底有多少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
二、建立毫升的观念1、玩一玩1毫升的水(1)猜一猜:1毫升有多少?生:一点点。
(2)玩一玩:用针管吸1毫升的水,放在手心里玩一玩,观察1毫升水有多少?(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吸水到一毫升的刻度线,并非吸满针管就是1毫升。
)(3)数一数:小组合作,数一数1毫升水有多少滴?学生汇报所得的数据。
教师小结:用这样的针管来滴水,1毫升水大约有22滴左右。
1.1 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容教材第1~3页,认识容量、升和毫升。
⏹教学提示教材设计了几个活动,活动一是比较两个杯子哪个装水多,使学生了解容量的概念;活动二是比较两瓶饮料的多少;活动三是把两个瓶子中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的量杯中。
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所呈现的比较的方法,不要急于介绍,一定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动手操作,在汇报、展示的环节中还要注意学生的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
另外,如果学生说出了课本以外的方法,只要合理,也要给予肯定,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会比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液体的多少并认识量杯和量筒,然后说明,计量液体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会用字母L和mL表示,这里要注意让学生区分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两个概念,以免混淆。
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知识巩固的过程,同时通过富有挑战性的习题,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练一练的习题中,注意第3题要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量。
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用水,不要弄湿其他物品,并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容量的含义、区分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学会看量杯和量筒上的刻度。
本课时的易错点是: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估计容器的容量,会选用合适的容量单位;能正确读取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容量的工具量筒和量杯。
2.知道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L)'和"毫升"(ml)用字母的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面的刻度。
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经历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知道计量容量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在操作和估测活动中,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例题与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认识一升。
课前准备:若干个瓶,量杯一个,茶杯,塑料盆1个,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容量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板:升毫升二、认识升你知道1升水有多少?1、(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2、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1升的水3、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1、想想做做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2、想想做做2学生观察判断,并实际验证3、想想做做34、想想做做4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小记:学生对容量和升的认识重在感受和体验。
课堂上学习气氛很活跃。
熟悉容量和升教科书第10—12页主备人:王继峰互审人:常晓审核人:学生:日期:【学习目标】1、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单位升2、在认识容量单位“升”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导学过程】【疑】:根据课题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1、2、【探】:一(1)比较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个杯能盛的水多一些,哪个杯能盛的水少一些。
(2)让学生观察A、B两个水壶,你认为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演示:装满一壶水,倒入另一个水壶。
讨论:哪个水壶容量大一些,哪个水壶容量小一些?为什么?(3)再找出两个容器并比较它们的容量的大小。
(4)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呢?汇报交流讨论结果二、1、认识容量单位“升”。
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先在正方体容器里放满水,再把水全部倒入量杯,用量杯量出1升水分别倒入不同的容器,2、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中的认识和体会【展练】:1、做“想想做做”第1题分小组先观察题中的插图,说清楚图意,再进行判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观察题中的插图。
弄清图意,再作判定。
组织交流,简要说明理由。
3、做想想做做”第3题4、做“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题中呈现的各是什么容器,再要求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学习中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实践:到商店去调查,看看哪些商品的净含量是用升做单位的,记录下来。
认识升教科书第13—14页主备人:王继峰互审人:常晓审核人:学生:日期:【学习目标】1、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练习估计一些常用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的解释。
【学习重点】感知1升有多少【导学过程】【疑】:1、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探】:一、自主探究,实践求知1、出示题目要求:做一个1升的容器,并分别标出1/4升、1/2升和3/4升。
毫升与升的认识(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毫升和升的概念。
2.掌握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3.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毫升和升的容量大小关系。
二、教学重点1.毫升和升的概念。
2.毫升和升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毫升和升的认识。
2.学生理解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一个小型的水杯和一个大水壶,向学生展示两个物体并询问:“这两个物体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容器容量大小是不同的。
2. 学习毫升和升的概念1.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
让学生使用不同大小的杯子,比较它们所容纳的水是多少,体验毫升和升的容量大小关系。
2.通过使用比较工具(毫升瓶和升瓶)说明毫升和升的概念。
教师使用毫升瓶向学生演示毫升的容量,并解释说升是毫升的一千倍。
3. 学习毫升和升的换算关系1.教师使用毫升瓶和升瓶来给学生直观地说明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演示使用小杯子计算出多少毫升的水放在大杯子里可以得到升,使学生理解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3.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比较和验证,巩固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4. 练习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或个人练习,在毫升和升之间进行换算,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5. 总结通过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来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针对毫升和升的概念以及换算关系进行了详细介绍。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毫升和升之间的容量大小关系,而且通过对转化关系的练习巩固了所学内容。
此外,本节课也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更多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埋下基础。
升与毫升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容量单位“升”。
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升与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与1毫升的容积观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旧知、揭示课题1、计量物体用哪些长度单位?2、计量物体重量用哪些质量单位?你们知道吗?我们喝的牛奶、饮料是用什么做计量单位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升和毫升(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活动、探索新知1.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问: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比较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同学之间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
设计意图:安排这些内容,是教学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
活动中,不能直接介绍比较的方法,而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自己在充分的操作,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学会比较的方法。
2. 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饮料瓶子:观察这两个瓶子,哪个瓶子的饮料多一些?同学猜想,猜想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瓶子的饮料多呢?你有什么方法?同学活动后回答并演示把这两个瓶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量筒或量杯里进行比较,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的多少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
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
3. 出示课件。
(下面各容器哪个杯子容量最大?哪个最小?)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认识升和毫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由生活经验到了解容量概念、认识测量工具以及“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会用测量工具测量水杯的容量,能读出包装盒上的液体容量。
3.积极参与比较、测量等实践活动,体会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容量的概念,认识“升”和“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升”和“毫升”,会读量杯和量筒中的液体是多少。
教具学具准备:量筒、水杯、1升的饮料、15毫升的小瓶子、多媒体课件、两个大小相差不大的水杯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课下去超市调查了一些盒装、桶装、袋装饮料、油等液态东西的多少,现在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说明: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的多少,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升和毫升。
板书课题:认识升和毫升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认识容量多媒体课件出示三个大小相差很大的杯子师:哪个杯子盛水最多?哪个杯子盛水最少?学生判断。
师说明: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
反之,容量小。
2.认识毫升教师拿出两个大小相差不大的两个杯子师:那如果我想比较一下这两个杯子哪个盛水多,应该如何比较呢?学生同桌讨论方法,汇报方法,教师对这些方法进行操作演示,用实际结果证明。
⑵认识量筒和量杯(看课本插图或课件)师:通过上面的方法,我发现只能测出谁盛的水多,那如果我想知道每个杯子盛多少水,也就是容量是多少,该怎么办呢?这就用到了两个工具,分别是量筒和量杯。
多媒体课件出示量筒和量杯的图片,说明:用量筒和量杯可以准确测量液体的多少。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观察量筒和量杯上的最高刻度是多少;(100mL、250mL)②说明容量单位毫升用字母“mL”表示;板书:毫升(mL)③要想准确读出液面所在的刻度,首先要弄清每个刻度代表的数量;④为减少读数时的误差,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量杯中容量的正确方法,即视线要与量杯的液面保持水平。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冀教版四年级数学1.1 认识升和毫升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认识容量、升和毫升。
⏹教学提示教材设计了几个活动,活动一是比较两个杯子哪个装水多,使学生了解容量的概念;活动二是比较两瓶饮料的多少;活动三是把两个瓶子中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的量杯中。
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所呈现的比较的方法,不要急于介绍,一定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动手操作,在汇报、展示的环节中还要注意学生的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
另外,如果学生说出了课本以外的方法,只要合理,也要给予肯定,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会比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液体的多少并认识量杯和量筒,然后说明,计量液体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会用字母L和mL表示,这里要注意让学生区分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两个概念,以免混淆。
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知识巩固的过程,同时通过富有挑战性的习题,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练一练的习题中,注意第3题要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量。
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用水,不要弄湿其他物品,并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容量的含义、区分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学会看量杯和量筒上的刻度。
本课时的易错点是: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估计容器的容量,会选用合适的容量单位;能正确读取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容量的工具量筒和量杯。
2.知道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L)'和"毫升"(ml)用字母的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面的刻度。
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经历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知道计量容量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在操作和估测活动中,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容量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难点测量液体体积的常用工具与方法、容量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准备容量大小不同的杯子其中包括容量差不多的两个杯子和容量相差较多的杯子,量筒、量杯。
2.本课时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准备:1.每生自带2件常见的容器。
2.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
如:谈话导入法、课件展示法等。
师: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喝水吗?生:必须喝水。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杯子(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导入图),你们知道哪个杯子装水最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预设)生1:保温杯里的水最多,纸杯里的水最少,我是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生2:上面的三个杯子我都用过,并且比较过,的确是保温杯里的水最多,纸杯里的水最少。
生3:保温杯里的水要是倒入有把的茶杯,我记得好像可以倒一杯多;要是倒入纸杯里,可以倒好几杯呢。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棒,像上面的三个杯子,在数学上我们说:保温杯的容量最大,纸杯的容量最小。
(板书:容量)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学了今天的这些知识,你就可以表示各个杯子中水的多少了。
(板书课题认识升和毫升)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住三个杯子装水的多少来讲解和理解“容量”这一枯燥的数学概念,从而引出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来进行新知的学习和建构。
参考:复习迁移导入法: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千米米1000 10 10 10复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吨千克克1000 1000顺势引出,我们平时喝的饮料、牛奶、水等也是可以进行测量的,测量时也需要使用测量的单位:升和毫升,提示课题“认识升和毫升”。
设计意图:在新课导入时,通过新知复习的同时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和计量牛奶、水等液体的多少,怎么办?这样先制造认知冲突,引出计量液体的多少时需要使用液体的计量单位“升和毫升”,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知识点1:认识容量1.观察实验[教材第1页例1的(1)]课件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红色、蓝色)的水(水杯相同,水的高度不一样)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盛的水多呢?说说理由。
(预设)生1:红色(蓝色)生2:杯子完全相同,哪个杯子的水面高,哪个杯子里装的水就多。
设计意图:先比较在容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水面的高度不同来判断哪个杯子里装的水多,渗透要比较液体的多少,需要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来测量。
2.问题延伸师:(出示课件)再出示两个杯子。
(大小不同)师:仔细观察,想一想,哪一杯装水多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怎样。
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生:一样多。
左边的……,右边的……设计意图: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杯子,仅仅凭借经验是无法判断的,这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进行判断,得出结论,体验容器的容量有大小,要比较容量的大小也需要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
3.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生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看是什么情况。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一个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出示课件)设计意图:在比较、试验中得出两个不同的杯子的容量是不同的,哪个杯子的装水多,哪个杯子的容量就大。
知识点2: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教材第2页例1的(2)、(3)]1.提出问题并讨论。
(课件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瓶子。
(用不同颜色区分)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
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预设)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
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
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2.认识“量杯或量筒”。
师:如果要精确地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
(出示、认识量筒和量杯,介绍量程和计量单位)师: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作单位。
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
(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生:油,牛奶,可乐,啤酒等。
3.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
(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师:说一说,读数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读数要注意:视线和水平要持平。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个瓶子里饮料(水)的多少这一实际问题,引出“量杯、量筒”这一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并进行计量单位“升和毫升”的教学,体现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时不要脱离问题这一生活实际。
知识点3:测量水的容量并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第3页“试一试”)师:想一想,你能测量出自己喝水的杯子的容量吗?(预设)生:把水杯里装满水,然后倒入量筒或量杯中进行测量。
师: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预设)生1:把水杯里要装满水,另外把水倒入量筒或量杯时,要注意不要撒到外面,撒到外面就不准确了。
(教师可以指出:注意量筒或量杯的量程)生2:倒入量筒或量杯后,读数的时候,视线和水平要保持一致,这样读出的数才准确。
生3:读出数后还要看量杯或量筒的计量单位是“升”还是“毫升”。
……师:想一想,你一天大概要喝这样的几杯水?算一算,是多少?设计意图:在认识容量的单位“升和毫升”后,结合自己每天的喝水量来测量一个水杯的容量并计算或估算自己每天的饮水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1.教材第3页的1、2题。
2.教材第3页的3、4题。
设计意图:1.通过练习,能读出常见的商品包装袋上的容量和容量单位,并会读出量杯中液体的多少,注意读数时需注意什么。
2.在游戏和测量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容量、常用的计量容量的单位“升和毫升”的大小和多少,建立“升和毫升”空间表象。
(四)达标反馈1.下面各个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合适?用线连一连。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3.填一填。
4.看图填一填。
()毫升 ( )毫升()毫升5.要装2升水,哪种容器合适?答案:1.2.3.65 4254.400 250 5005.(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谁能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吗?还有哪些困惑?(预设)生1:知道了容量的概念并认识了测量工具量杯和量筒。
生2:知道了升和毫升分别是用字母“L”和“mL”表示。
生3:学会了怎样读量杯和量筒。
生4:我的困惑是游泳池里的水的体积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升合适吗?……设计意图: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学会自我总结,内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建构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讲出还不懂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学习方法找到依据。
(六)布置作业1.对号入座。
(1)1小瓶眼药水大约有()毫升。
A1 B10 C 100(2)计量比较少的液体,用()作单位,计量比较多的液体,用()作单位。
A 升B 毫升C 不能确定2.各个量杯中分别装了多少毫升的水?3.连一连。
500毫升 750毫升 10升 3升 80升4.在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可以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5.下面哪个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6.每桶酱油2升,买5桶这样的酱油一共需多少元?7.用下面的杯子量出100毫升的水。
(请简要说出过程)答案:1.(1)B (2)B A2.500 200 1003.4.5.6.2×5=10(升)7.500毫升+300毫升-700毫升=100毫升把500毫升和300毫升的杯子都装满水,然后再倒入700毫升的杯子中,剩下的水就是100毫升。
板书设计教学资料包教学精彩片段认识“容量”课堂导入片断教师拿出两个(粗细大小不同)的杯子,里面装满饮料。
师:“今天红红和亮亮用这两个杯子每人喝了一满杯饮料,同学们猜一猜谁喝得多?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生1:亮亮用的杯子高,他喝的多一些。
生2:不对,聪聪喝的多一些,他的杯子虽然矮,但它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