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人别集总目》零札——以“漫社”社友为主体
- 格式:pdf
- 大小:278.91 KB
- 文档页数:4
略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蒋寅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文化的盛衰与图书流通息息相关。
举凡造纸术的发明,雕版印刷的普及,书业的兴盛,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乃至当今的信息数字化工程,这些直接提升图书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的事项,莫不成为推动文化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的历史上,图书的聚散历来被视为文化消长的象征。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的普及,造就了藏书风气浓厚的书香社会,文化的承传以书籍为载体深入广泛的社会阶层,孕育了明清两代文学创作的普及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就清代而言,现存别集已知有四万多种,其他各类书籍更在数倍乃至数十倍以上。
仅这庞大的文献数量就为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日益激发起学术界的探讨热情。
然而,自上世纪以来,学界对清代文史的研究一直面临一个巨大的困难,即文献数量浩繁,而收藏分散,阅读不易。
虽然清代雕版印刷和图书贸易都十分发达,不仅皇家、官署、学校藏书丰富,私人藏书风气也很浓厚。
但令人遗憾的是,清代藏书风气佞古倾向严重,专重宋椠元版,连明版书都不放在眼里,留心收藏本朝著述的人更少。
经史考证等学术著作,因治学必需,尚为人所重;诗文集除少数名家被阅读庋藏,或一些稿钞本为留心文献者所珍视,多数刊本都任时间淘汰,自生自灭。
更兼近代以来,万方多难,公私藏书一毁于兵燹,二失于列强掠夺,三厄于“文革”,清代文献也遭受无法估量的损失。
时至今日,存世清代诗文集虽逾四万种,但传本已极少,不少晚近刊本竟也极珍稀罕见,使清代诗文集的阅读变得异常艰难。
以我访读所知,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诗文集是最为丰富的,其次是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历史所的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后期诗文集相当丰富,此外像广州中山图书馆、桂林广西自治区第二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收藏的乡贤别集也较齐全。
这些图书馆所藏,应占了存世清代诗文集的绝大部分,其他图书馆溢出上述单位的书已不多。
册府说苑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2期1段非诵读万卷破安有述作世入惊——蒲松龄读书生活考略姜艳平 (淄博市图书馆,山东淄博255025)[摘要】论文对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不同时期的读书生活进行了挖掘、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其读书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希望对清代文献学、清代断代文学史以及“聊斋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蒲松龄读书生活创作[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Abstract]This pap er researches t he r e ad i ng life of Pu So n g li n g,t h e f amo us wri ter of Qing D yn as ty,a nd t h e thor of Bizarre S tor ies of Liaozhai,in di ffer ent period of h is li f e.B a s e d th at。
m o r e researches are m a d e h o w his re a di n g life influences his li te rat ur e creation.[Key words]P u S o n g li n g R ead ing life C r e at i o n我国十七世纪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少肯研读,文效陶邓,器识超远,淹博经史,虽终困王”蒲松龄的一生,与书结缘至深。
读书、教书、著童子业,然闭户读无释卷时,宿儒无其渊博后累书是奠定和构成他生命活动的三大莺要基石,而读举四子,皆与弟诸子躬亲教之”[1]p1755。
由以上引述书更是贯穿他生命活动始终的重要内容,对他的文可以看出,蒲氏之门于当时亦算是书香门第,文脉兴学创作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对蒲松龄不盛。
蒲松龄之父蒲架虽无功名,但手不释卷,研读精同时期的读书生活进行挖掘、梳理,对于迸一步考索博,学识渊雅,亲自授学,诲后有成。
读《清人别集总目》零札———以李金藻等十三人为中心朱则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清人别集总目》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工具书,但同时也存在错误与疏漏。
现依原书次序,以清末民国若干诗社成员为主体,对其中十三位作家做出订正与补充。
关键词:清诗;作家;考证;《清人别集总目》;结社;李金藻今人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以下一般简称《总目》),首次将国内外各主要藏书单位的有关清人别集目录乃至部分书目卡片汇为一编,对传世清人别集做了盘点,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但因为此书是首次进行这样的工作,由于条件限制和工作方式的关系,其中的疏漏之处难免。
此前不少学者,包括笔者,曾撰文订讹补阙,现在再取十三条厘为一束,为该书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一李金藻(第1册,第797页)李金藻,《总目》定其生年为“1875”,同时又缺卒年。
按民国28年(1939年)农历正月佚名编印《城南诗社齿录》,以表格形式记录有近50名天津“城南诗社”成员的基本信息,其中有李金藻,记其当时“年龄”为69岁[1](P582)。
据此逆推,其生年应该是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
又,今人编纂的《天津近代人物录》,其中李金藻小传标注的生年也是“1871”,并且还有卒年“1948”[2](P161)。
已故郑炳勋先生遗著《郑菊如先生诗存》(菊如其字),卷四《戊子八月三十日偶成二首》之一尾联上句“旧雨飘零今更迫”自注曾说:“老友李琴湘又于八月二十八日仙逝。
”[3](P147)而接下去就是《挽李金藻琴湘》一题。
“戊子”正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并可知李金藻(琴湘其字)的忌日为该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公历9月30日)。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YJA751074)、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36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3NDJC024Z)同名“清诗续考”的阶段性成果。
历史地理第五辑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渎谭其麋《长水集》竟剑雄{长水集〉将出版了。
这本论文集汇集了谭其釀先生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八一年这五十年间撰写'的主要学术论文六十四篇,约七十万字,是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史研究I丰硕成果的结晶。
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编,他的论文集的出版无疑也是历史地理学界矗一件盛事,对我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一九八O年开始,笔者曾协助谭先生做了一些论文集的汇集校订工作。
这几年来,作为他的学生及助手,有机会就校订和研读中的疑问随时向先生求教,因此了解了先生一些论文撰写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先生一些没有写入论文的想法。
在《长水集》出版之前,谨作为学习的札记就正于历史地理学界各位专家、前辈、学长。
自知才力驾钝,非敢谓阐幽发微,但能摭零拾遗,亦于愿足矣。
《长水集》分上、下两册,分别为解放前后的著作,篇帳大致相同。
上、下册都按文章内容分类编排,同一类中则或据时间,或按内容,目的都在便于读者使用。
上册第一组共十五篇文章,内容都是疆域政区地理,也即传统的沿草地理。
我国历来的史学家大多注重沿革地理,尤其是乾嘉时的学者,几乎都是沿革地理专家,著述甚富。
历代疆域政区中的重大问题,没有被论及的已经不多了。
所以对清代以后的学者来说,沿革地理虽然也还是一门显学,但要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要形成一家之言却并非易事。
因为这不仅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披沙淘金,收集到相当数量正确、适用的资料,进行缜密的考据,更帚要有敢于破除前人成说的勇气,对史料和前人的论著加以科学的分析鉴别,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结论。
谭先生从小喜爱地理,在大学时就对地理沿革有浓厚的兴趣,一般同学认为枯燥无味的正史地理志,他已认真读过。
所以他在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事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时,就巳经对沿革地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僻决了厉来学者所没有解决的难题。
《讨论两汉州制致顾颉刚先生书》是本书中最早写成的论文,尽管过了四十年才正式发表。
[鲁迅主杂文鲁迅杂文集] 鲁迅杂文集【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早期杂文集是?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2025届浙江省宁波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处士故居王建①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千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沧于下僚,世称王司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写露浓烟重杂草繁茂的景象,表现出李处士故居的衰败,烘托出一种冷清的氛围,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B.颔联赋予花月以人的情态,写院中的花儿凋落,月也是残缺的,暗示李处士故居这里已人迹罕至,表现一种落寞的情怀。
C.尾联中作者写李处士故居虽“风景宛然”,可宾、主已不在,最后一句写马的嘶鸣来抒情,表现出自己的感慨和伤怀。
D.这首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通过烟露、草树、柳堤、花月、榭、马等多种意象来表现李处士故居夜晚的阴冷凄清。
2.颈联是如何来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电影《流浪地球》一经出现,成为电影春节档口碑第一的黑马,刷爆了社交媒体。
岳麓书社文史精品随笔《观澜文丛》问世杨云辉【摘要】@@ 一套以"国学观澜,悦读顾问"为宗旨的中国文史随笔和国学札记精品书系<观澜文丛>,日前由岳麓书社精印问世.rn岳麓书社是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的一个古籍专业出版社.【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119-120)【作者】杨云辉【作者单位】岳麓书社【正文语种】中文一套以“国学观澜,悦读顾问”为宗旨的中国文史随笔和国学札记精品书系《观澜文丛》,日前由岳麓书社精印问世。
岳麓书社是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的一个古籍专业出版社。
自从 1982年创社以来,在湖南地方文献、华夏史籍、古典文史图书普及读物,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古籍整理和研究著作出版方面,遵循“刊行古籍旧书,整理地方文献,出版学术著作,致力文化积累”的方针,先后编辑出版了《船山全书》、《走向世界丛书》、《沈从文别集》、《湘绮楼日记》、《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等一大批既具有全国性意义、又富地方特色的精品书籍。
岳麓版的中国古典名著图书在零售市场业绩上列全国同行第一。
所承担的《湖湘文库》、《中华大典》、《大中华文库》等多项国家重大出版项目,为弘扬湖湘文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观澜文丛》,则为其在2010年元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最新问世的传统学术随笔书系。
《观澜文丛》由来新夏《交融集》、马嘶《学人书情随录》、袁逸《书色斑斓》、林怡《榕城治学记》、姚伯岳《燕北书城困学集》、刘蔷《清华园里读旧书》、徐雁《江淮雁斋读书志》七种组成。
在象征国学庄严与文史浩瀚的满底黑色中,以一纸书签式标示书名、作者与出版者,一帧意境辽阔的国画和一枚红色印章,在点缀中显示了中国艺文的深邃底蕴,加上作者均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界坐拥书城、学有成就的知名学者,并为全书穿插学者人像、著作书影等图片数十幅,使本书系成为形神俱佳、图文并茂之作。
本书系由长沙多米诺设计咨询工作室吴颖辉团队精心装帧设计。
《清人别集总目》误收总集考辨作者:何灿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9期摘要:《清人别集总目》是专门著录清代人诗文别集的古籍目录,收罗完备,著录全面,对了解和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作用。
但因清人诗文集数量庞大,编者不可能一一寓目,书中误将一些诗文总集当作别集收录,本文就此进行考辨。
关键词:《清人诗文集总目》别集总集考辨李灵年、杨忠先生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以下简称《清集总目》)是第一部全面反映现存清代人诗文别集情况的大型古籍书目,共著录近两万名清代作家所撰约四万部诗文集,为文史学者全面了解和研究清代文学、目录版本学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如此多的诗文集,编者不可能一一寓目,故书中难免存在讹误之处,如一些诗文总集被当作别集收录于书中。
本文就阅读所得,仅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辨,略述管见。
13页:丁善宝《十二种文萃》按:《十二种文萃》乃是丁善宝所选辑的明末及清朝名家文章和制艺文。
共分为十二集,分别为:初集前明启祯文、二集本朝名家文、三集国初典制文、四集约选名稿文、五集历科议论文、六集历科和雅文、七集历科清真文、八集近科光昌文、九集近科雅秀文、十集近科典丽文、十一集近科清新文、十二集历科五经文。
书前有同治九年(1870)丁善宝序:“爰自启祯与本朝名大家诸名稿,以及历科闱墨并及经文,共得二百四十首,汇为一遍。
复别其体裁为十二种,清真雅正,平淡浓奇,无美不备。
”该书当归集部总集类制艺之属。
177页:王遐春《麟后山房七种》按:王遐春(1760—1829),字文周,号东岚,福建福鼎人。
其子王学贞,字吉泉。
《麟后山房七种》又名《王氏汇刻唐人集》,是王遐春、王学贞父子在清嘉庆年间校刻的七种唐代人诗文集。
这七种诗文集为:《唐欧阳四门集》八卷附录一卷,唐欧阳詹撰;《香奁集》三卷附录一卷,唐韩偓撰;《翰林集》四卷附录一卷,唐韩偓撰;《麟角集》一卷附录一卷,唐王棨撰;《唐黄御史集》八卷附录一卷,唐黄滔撰;《徐正字集》四卷附录一卷,唐徐寅撰;《林邵州遗集》一卷附录一卷,唐林蕴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