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核辐射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核辐射预防及应对措策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除了地震加海啸,核反应堆事故已造成泄露,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受到核辐射影响或者威胁,为让工厂广大员工切实了解有关核辐射之预防保健常识,在此特制定本程序1.采取屏蔽措施。
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在房屋内,里间的屏蔽性能优于外间,墙角处优于屋正中,更优于门后。
2.需要出门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
对于放射性微尘,通常利用口罩就可以有较满意的效果,其阻留放射性微尘的效果可达80%~90%,但是应正确佩带口罩,防止侧漏。
3. 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都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4. 勤洗手,每天洗澡。
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5.通过均衡饮食来提高身体抵抗力,没有必要刻意吃含碘食物进行额外补碘,这样反而易引起甲亢等疾病。
必要时根据政府的统一安排服用碘片。
提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据卫生部的规定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过量的吃碘盐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
6.保持讯息获取畅通,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络等媒介持续关注核辐射隐患或险情的最新报道,及时获得专业机构的行动建议。
提示:关注事态讯息的同时请注意辨别信息可靠性,避免被假信息蒙蔽煽动。
7. 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8. 根据我国的标准,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量应小于2.7毫西弗。
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100毫西弗的辐射,也并不会造成影响。
辐射剂量超过4000毫西弗,则可能致死。
行政部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室内防辐射的小常识范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渐向室内转移。
然而,室内也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保障我们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室内防辐射的小常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室内辐射的来源。
室内的辐射来源主要有电磁辐射和辐射性气体两类。
电磁辐射包括电器、电子设备、通信设备等产生的射频辐射、电磁波辐射和电磁辐射物质等。
辐射性气体主要是指室内环境中存在的氡气和氡衍生物,这些气体会释放出放射性粒子,对人体产生伤害。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如何降低电磁辐射的风险。
首先,我们应当减少电器设备的使用时间。
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器设备都会产生电磁辐射,长时间的接触会加大对人体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并尽量保持距离。
其次,应当选择低辐射的电器产品。
市场上有一些低辐射的产品,可以有效减少辐射的释放。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室内环境进行改造来降低电磁辐射。
比如,使用低辐射的墙纸、地板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屏蔽效果,可以减少电磁辐射的穿透。
而对于辐射性气体,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首先,我们可以在室内增加通风换气。
氡气主要通过室内的空气和水系浸入到室内,保持室内的通风环境可以有效减少氡气的积累。
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使用氡气探测仪来检测室内的氡气含量。
一旦发现室内氡气超标,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密封门窗、清洁空气、安装氡气净化器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居家生活的小常识。
比如,避免使用含有辐射元素的饰品、玩具等物品;避免室内吸烟,烟草中的放射性元素会产生辐射。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合理使用家电设备,避免长时间使用带电器的床垫、健身器材等。
总之,室内防辐射是保护我们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了解辐射的来源和常见的防辐射方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来减少辐射风险,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室内辐射问题,注重防护,共同打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
核辐射常识问答一核辐射常用术语1 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性是指原子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固有特性。
具有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
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了109种元素,约1800种核素。
109种元素中,92种是自然界存在的,17种是人工制造的。
1800种核素中,只有270种是稳定的,其余1500余种是不稳定的,是放射性核素。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辐射。
2 什么是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是地球上物质组成的一类元素,其具有衰变性质,通过衰变射线能量会产生新的核素,并最终产生稳定的核素,从而完成生命的周期。
正是由于这些放射性核素的存在,我们可以认为地球是“活的”。
后来人们可控地利用了核素衰变产生的能量,发展了核武器、核电站和核民用项目(如:核医学、核治疗设备、放射性育种、探伤仪、测厚仪等等)。
3 什么是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为Bq。
1贝可就是1秒钟发生1个衰变。
4 什么是放射性半衰期?放射性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因放射性衰变而使其活度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所经过的时间。
一般来说,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较长,而多数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都较短。
5 什么是辐射剂量?最常用的辐射剂量有3个: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
①吸收剂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组织或器官吸收的辐射能量大小。
吸收剂量的单位为戈〔瑞〕(Gy),1Gy相当于辐射授予每千克质量组织或器官的能量为1焦耳。
②当量剂量:是组织或器官接受的平均吸收剂量乘以辐射权重因子后得到的乘积。
X、γ和β射线的辐射权重因子为1,中子的辐射权重因子为5~20(取决于种子能量),α辐射权重因子为20。
当量剂量的单位为希〔沃特〕(Sv)。
③有效剂量:当要评估辐射可能诱发的晚期损伤效应——癌症时,采用有效剂量这个量。
有效剂量定义为各组织的当量剂量和各自的组织权重因子的乘积的总和。
组织权重因子用于表示各组织器官对辐射的敏感程度。
核辐射基本常识1. 元素是由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组成的。
元素周期表中标志元素次序的数目字称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通常用Z来表示。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按一定能级运行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的数目恰好使原子成为中性。
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
质量数A: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合称为质量数原子序数乙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叫做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2. 核素这一术语在辐射防护中经常用到,它定义为具有特定原子序数、质量数和核能态的一类原子,通常用符号ZA X表示。
其中X是元素符号、A是质量数、Z是原子序数(即电子数或核电荷数)。
例如7Li是元素锂的一种核素,A=7, Z=3; 40K是元素钾的一种核素,A=40, Z=19。
它们又可写作锂-7、钾-40。
现在已经知道大约有2000余种核素,其中约300种是稳定的。
核素根据其质量数、原子序数及所处能态的差异又可分为:(1)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通常是在其元素符号左上角上注明质量数来表示。
例如1H 2H、3H是氢的三种同位素;235U、238U是铀的两种同位素。
每一种元素可能包括几种或几十种同位素。
(2)同核异能素(同质异能素)具有相同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但处于不同能态的核素,通常在其核素符号质量数标上m或m、m…等。
例如;9m Cu是;;cu的同核异能素;514m Sb是5?4Sb的同核异能素。
(3)同量异位素(同质异位素)具有相同质量数,而原子序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量异位素。
例如40A r、18 wK 和20Ca ;30Sr和90丫。
3. 电离辐射是指能引起被照射物质激发或电离的射线。
电离辐射包括光子辐射(X射线、丫射线)和粒子辐射(a、B、中子、质子等)。
(1)a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可以使物质直接电离或激发。
射线穿透能力很弱,但电离本领很强,一旦进入人体组织和器官时破坏较大。
核辐射危害范围
小编希望核辐射危害范围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核辐射就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是携带很高能量的质子、中子、氦原子核、电子、光子等等。
那么,核辐射危害范围吗?和我们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
那么,核辐射危害范围呢?就让小编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核辐射会威胁多少公里
一般影响范围是,沿爆炸中心的200公里范围内是极度危险区,200--500公里范围内为缓冲区。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
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
辐射防护:。
核 辐 射 常 识 问 答23 天然辐射对人的照射途径主要有哪两种?天然辐射对人的照射途径主要有两种:外照射和内照射。
(1)外照射是由放射源或辐射发生装置(如粒子加速器)释出的贯穿辐射由体外作用于人体。
在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的事故中,向下风向移动的放射性烟云以及已沉降于设备、建(构)筑物及地面表面上的放射性物质也可成为人体外照射的放射源。
人体受外照射的主要射线是β射线和γ射线。
人们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
在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受到天然本底照射外,还受到附辐射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加的职业照射。
邻近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地区居住的或受人工放射性污染影响的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以外的附加照射。
在使用电离辐射源的医疗诊治措施(如X 射线检查、放射治疗)时,受检者或病人也会受到电离辐射外照射。
一旦发生核与辐射事故或遭受涉及核与辐射的恐怖袭击,则可能导致较高水平的外照射。
(2)外源性放射性成物质经由空气吸入,食品或饮水食入,或经皮肤、伤口吸收并沉积在体内,在体内释出α粒子或β粒子,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照射,称为内照射。
外源性在正常作业或事故性释放时,放射性物质一般通过空气和水的途径进入周围环境,在环境中藉不同的照射途径(包括食物链),最终到达人体。
经由空气和水两种流出物途径使公众受到内照射时,涉及的环境介质有空气、沉降物、地表水、地下水、牛奶、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饲料等。
24 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有哪几种途径?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有如下几种的途径: 首先含放射性气体可以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内。
其次含放射性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内。
人在食用含放射性物质的食物时,放射性物质就随食物进入人体内。
人体皮肤受伤时,放射性物质也会通过伤口渗口鼻 伤口含有放射性气体粉尘液体透到血液中,进入人体内。
25 不同辐射环境下辐射强度多大?三核辐射危害26 核辐射对生物体的伤害是怎么造成的呢?生物体内有大量的各种分子,分子内部的化学键一般键能为二到十个电子伏。
核辐射常识l核辐射危害>4000 mSv,死亡。
2000-4000 mSv,产⽣⼏种射线疾病:⾻骼和⾻密度遭到破坏,红细胞和⽩细胞数量极度减少,有内出⾎、呕吐、腹泻症状。
1000-2000 mSv,轻微的射线疾病,疲劳、呕吐、⾷欲减退、暂时性脱发。
红细胞减少、不可恢复。
100-500 mSv,没有疾病感觉,但⾎样中⽩细胞数量在减少。
<100 mSv,对⼈体没有危害。
l⽇常核辐射50 mSv,核⾏业⼈员⼀年摄⼊最⾼量。
1-5 mSv,平均每⼈⼀年的累积量。
1-2 mSv,来⾃⾃然放射源⼀年的剂量(如空⽓中的氧)。
0.003 mSv,天然背景值。
0.1-0.2 mSv,X射线医学检查累积量。
0.03 mSv,乘10⼩时飞机。
l每年受到的各种辐射天然辐射/⾃然辐射: 2.4 mSv医疗检查:0.4(随医疗保健⽔平不同在0.04-1.0之间,2008年数据为0.6) mSv⼤⽓核试验:0.005 (⾼峰值0.15出现在1963年) mSv切尔诺贝利事件:0.002 (北半球平均值,1986年⾼达0.04,事故附近地区⽐较⾼) mSv核能利⽤(核电站):0.0002 mSvl⾼辐射⾏业职⼯每⼈每年受到的辐射核燃料处理:1.8 mSv应⽤核辐射的⼯业:0.5 mSv核能利⽤(核电站⼯作⼈员):1.12 (随技术的进步减⼩) mSv国防:0.2 mSv医⽤辐射:0.3 mSv教育科研:0.1 mSv航空(飞⾏员和空姐):3.0 (另⼀个来源的数据:1.0-3.4) mSv采矿(不包括煤矿):2.7 mSv煤矿:0.7 mSvl其他每次X光检查的辐射:1.2 (随诊断部位和⽅法的不同⽽不同) mSv坐飞机⼀⼩时的辐射:0.00425 mSv。
核辐射的安全防护核事故的类型:核事故有三类:核辐射事故、核反应堆事故、核武器事故。
1. 核辐射事故是放射性物质的非正常散播,会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受到辐射,这类事故发生的概率比较高。
2. 核反应堆事故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社会危害就很大,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3. 核武器事故是核武器在研制、生产、储存、运输、准备使用、拆卸销毁过程中发生的丢失、损坏、爆炸或燃烧。
核事故的预防1.平时我们要增强防灾意识,不要随便保存不明金属物,特别是在保存某些银灰色金属时,必须非常谨慎。
2.到医院放射科就医,或在其他场合发现警告标志,要赶快避让。
3.如果很多人在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同时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腹泻、发烧、四肢无力等现象,要考虑是否有发生辐射事故的可能。
4.离反应堆比较近的话,要注意异常的前兆,如耀眼的闪光、明亮的火球、震耳的巨响、蘑菇状烟云、尘柱状落灰等。
核反应堆事故发生时的应对发生核反应堆事故时,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措施:1.隐蔽。
躲在屋里,把门窗都关上,可以用土坯、沙袋或砖把窗户封起来,用手帕捂住口鼻。
砖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防护效果好,木质房屋防护效果差,房子越大防护效果越好,在高大的建筑物里,可以把人都集中在中间。
烟云过后及时打开门窗。
2.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稳定碘。
3.控制食物和水。
确定食物和水被沾染后,要停止食用。
如果不得不食用被沾染的食物,必须进行除沾染处理,达到允许食用的标准再食用。
4.除沾染。
可以用混凝沉淀和过滤法处理水。
井水和流动水源的污染不会很大,用水洗或削皮的方法处理蔬菜和水果。
建筑物和道路可以清扫和水洗,严重的话将表层覆盖或刮掉。
5.自身防护。
自身防护主要是呼吸防护、体表防护和除沾染(应急人员需要配备专业应急个人防护装备)。
呼吸防护:防尘口罩的防护效果可以达到75%以上,把口罩浸湿后效果更好,也可以用手帕和衣服捂住口鼻。
(应急人员需要配备专业应急核生化防毒面具)体表防护:在进入掩蔽物和撤离时,必须对体表进行防护,例如戴上帽子、手套,穿上雨衣、雨鞋,把衣领翻起来,再围上围巾,扎紧袖口和裤脚。
核辐射科普知识1、什么是核辐射? (2)2、详解核辐射 (2)3、核安全小常识:生活中的辐射人的身体也存在放射性 (3)4、核安全常识:如何应急避险核辐射? (4)5、导致放射性污染物远程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6、图解福岛核电站 (5)7、国际核事故分级图表 (6)8、国际核事故世界重大核安全事故概览 (7)9、卫生部详解核与辐射事故后如何进行医学应急 (7)什么是核辐射?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
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
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
详解核辐射掌握科学常识,制止谣“盐”从我做起核安全小常识:生活中的辐射 人的身体也存在放射性辐射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
不过辐射却可用仪器来探测和量度。
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希沃特,简称希。
1毫希等于千分之一希。
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的身体都存在着放射性。
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我国某些地区每年3.7毫希;砖房每年0.75毫希;宇宙射线每年0.45毫希;水、粮食、蔬菜、空气每年0.25毫希;土壤每年0.15毫希;胸部透视一次0.02毫希。
低于100毫希没危害高于4000毫希可致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受到各种辐射,不同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有所不同。
当短时间的辐射剂量低于100毫希的时候,对人体没有危害。
高于4000毫希时,对人体是致命的。
有关核辐射常识
核辐射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
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
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
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
通常情况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核辐射效应
由于中子和γ射线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又称贯穿辐射效应。
早期核辐射主要由核反应产生,或从裂变产物中释放,或由中子与空气作用产生。
早期核辐射对人员和物体的损伤程度取决于吸收剂量(即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射线的能量),其单位为戈[瑞],指每千克受照射物质吸收一焦[耳]射线能量的吸收剂量。
早期核辐射可直接或间接使物质电离,造成辐射损伤,其主要杀伤破坏对象是人员和电子器件。
人员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瑞以上剂量照射时,会发生急性放射病;电子器件在大剂量或高剂量率作用
下会引起瞬态干扰和永久损坏;瞬发γ射线可引起核电磁脉冲、内电磁脉冲和系统电磁脉冲;中子还会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γ射线会使摄影胶片感光和光学玻璃变暗等效应。
早期核辐射的强度由于空气吸收,随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即使千万吨梯恩梯当量级的大气层核爆炸,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事半径也不超过4公里。
早期核辐射穿过物体时期强度将被削弱,可用一定厚度的物质来防护,工事和重型兵器本射对早期核辐射效应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核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
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核辐射防护原则
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具体包括两方面:
1)、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2)、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
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
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 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详细操作指南: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
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