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6.17 KB
- 文档页数:3
两系杂交稻丰两优1号在浙江温州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项雄;白朴;陶开战;黄连珠【摘要】报道了两系杂交稻丰两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在温州的种植表现,并提出了与该组合相适应的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水调群体、精量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为主要内容的高产配套技术.【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07(026)004【总页数】2页(P91-92)【关键词】两系水稻;丰两优1号;温州;栽培技术【作者】项雄;白朴;陶开战;黄连珠【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农业局,浙江乐清325600;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温州325006;浙江省永嘉县农业局,浙江永嘉325100;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农技站,浙江永嘉32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丰两优1号(母本广占63 S×父本9311)系丰乐种业与辽宁粳杂中心合作选育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
2003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5035)。
2003年引入在温州市的乐清、永嘉、平阳、泰顺等县进行了试验示范,2004年在我市首年推广533.5 hm2,平均产量为 520.6 kg/667 m2,当年经受第14、18号台风的强大影响下仍然获得较高的产量。
2005~2006年推广应用面积达1.2万hm2以上(其中,两年在乐清市推广面积达4 867 hm2;在永嘉县推广面积达3 667 hm2)。
从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等特点,但在平原地区种植易倒伏。
可通过在2叶1心期喷施多效唑(用100 g粉剂兑水50 kg/667 m2)促使矮化才抗倒伏。
该品种不仅适宜在我市山区和平原稻作区作单季晚稻栽培种植,还可以在乐清市和平阳县作连晚种植。
2006年是温州市主推品种。
1.1 产量表现1.1.1 试验产量丰两优1号在2003年永嘉县单季稻品比试验中,山区茗岙乡试验点产量为550.5 kg/667 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平原瓯北镇罗东芦田村试验点产量599.2 kg/667 m2,比对照汕优63 增产10.2%,与两优培九相当。
两系法杂交水稻稻米品质遗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水稻是我国的主食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农业以及人民生活有着很
大的影响。
但是,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也需要提高水稻的品质,以
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研究水稻稻米品质的遗传规律对于提高水稻
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的杂交育种一直是水稻产业提高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手段,其中
两系法杂交因其较高的育种效益和育种成本较低而成为主要杂交方式之一。
然而,对于两系法杂交水稻稻米品质的遗传规律还不清楚,因此有
必要深入探究两系法杂交水稻稻米品质的遗传规律。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两系法杂交育种方法,研究杂交后代水稻稻米品质
的遗传规律,为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杂交亲本的选择和创制:根据选择育种目标,选择水稻亲本进行
杂交,同时选用具有高抗性、高产性和高品质的亲本进行创制。
2. 杂交后代的鉴定和筛选: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和筛选,筛选出具
有优良品质的个体进行后续研究。
3. 品质性状的测定:对选定的水稻杂交后代,开展成香性、膨化性、糯性等关键品质性状的测定。
4. 遗传分析:通过分子标记等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杂交组合的遗传
差异性,并探究水稻稻米品质的遗传规律。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破解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稻米品质的遗传规律,为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实现了对水稻品质和产量双重目标的协同提高,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收稿日期:2023-03-24基金项目: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KN20210007);浙江省水稻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3-2-4)作者简介:周海平(1965 ),男,浙江文成人,副研究员,学士,E-mail:zhouhaiping7583@㊂通信作者:马国华,E-mail:maguohua@㊂文献著录格式:周海平,马国华,周成,等.优质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深两优689的选育和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7):1709-1714.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10优质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深两优689的选育和应用周海平,马国华∗,周成,王成豹,荀飞琼,周慧(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浙江温州㊀325006)㊀㊀摘㊀要:深两优689系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㊁温州欣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两系恢复系温恢689与两系不育系深08S 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矮秆抗倒㊁高产稳产㊁米质优㊁适应性广等特点,2021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栽培㊂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㊁产量表现㊁特征特性㊁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㊂关键词:两系杂交中籼;深两优689;选育;水稻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7-1709-06㊀㊀该组合于2017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筛选试验,2018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2019年续试,同步进行生产试验,表现为生育期适宜,株形理想,株高较矮,剑叶短挺,分蘖力较强,有效穗较多,穗粒数多,结实率高,抗倒性好,抗病性较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米质优,米饭口感好㊂2021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及相同生态区作一季中稻栽培㊂1㊀选育经过深两优689系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㊁温州欣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2021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21025)㊂深两优689是以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优质两系恢复系温恢689为父本,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选育的两系不育系深08S 为母本杂交选育的新组合㊂2002年春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海南以杨稻6号为母本,与优质㊁抗病㊁广适㊁配合力高的优质恢复系CDR22为父本进行杂交㊂2002年秋㊁2003年春集团混收,2003年秋开始单株定向连续选择,2005年春主要农艺性状基本稳定,用培矮64S㊁广占63S 测配,组合为表现高产㊁优质㊁株形好㊁抗性强,将恢复系定名为温恢689[1]㊂2014年春与深08S 配组制种,该组合表现为生育期适宜,株形理想,分蘖力强,矮秆抗倒,结实率高,后期转色好,米质优,米饭口感好,定名为深两优689㊂2017年参加浙江省单季籼杂筛选试验,2018年参加浙江省单季籼杂区试,2019年续试,同步生产试验,2019 2020年参加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家长江中下游水稻科研联合体中籼迟熟组区试,2021年进入国家长江中下游水稻科研联合体中籼迟熟组生产试验㊂2021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㊂2021年通过福建省引种备案,公告号为(闽)引种[2022]第1号,2022年通过江西省引种备案,公告号为(赣)引种[2022]第001号,2023年通过湖北省引种备案(鄂引种2023004)㊂2㊀产量表现2018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深两优689平均产量9.64t㊃hm -2,比对照中浙优8号增产5.2%,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75.0%;2019年省区试续试,深两优689平均产量9.08t㊃hm -2,比对照中浙优8号增产4.5%,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80.0%;2a 省区试平均产量9.36t㊃hm -2,比对照中浙优8号增产4.8%(表1)㊂表1㊀深两优689在浙江省单季晚籼区试中的产量表现品种年份产量/(t㊃hm -2)比CKʃ/%增产点率/%深两优68920189.64∗∗5.275.020199.08∗∗4.580.0平均9.36 4.80中浙优8号(CK)20189.160020198.6900平均8.93㊀㊀注: ∗∗ 表示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 <0.01)㊂㊀㊀2019年生产试验,深两优689平均产量8.91t㊃hm -2,比对照中浙优8号增产6.4%(表2),增产点率88.9%㊂201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科研单位试验联合体区试,深两优689平均产量9.91t ㊃hm -2,㊀㊀表2㊀深两优689在2019年生产试验中的表现品种产量/(t㊃hm -2)比CKʃ/%增产点率/%深两优6898.916.488.9中浙优8号(CK)8.37比丰两优四号增产0.41%;2020年续试深两优689平均产量9.29t ㊃hm -2,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57%;2a 区试平均产量9.60t ㊃hm -2,比丰两优四号增产2.01%,增产点率67.5%㊂2019 2020年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科研单位试验联合体区试,平均有效穗数248.3万㊃hm -2,株高118.8cm,穗长26.2cm,每穗总粒数181.2粒,结实率86.9%,千粒重26.1g㊂2019 2020年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科研单位试验联合体区试,2a 平均全生育期135.3d,比丰两优四号迟熟2.5d (表3)㊂表3㊀深两优689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中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品种年份产量/(t㊃hm -2)比CKʃ/%全生育期/d 比CK ʃ/d 有效穗/(万㊃hm-2)株高/cm穗长/cm 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 深两优68920199.910.41136.2 2.5259.5119.125.9176.8152.185.625.3丰两优四号20199.870133.70232.5128.424.9192.7163.184.327.7深两优68920209.29 3.57134.4 2.4237.0118.426.4185.6164.088.226.8丰两优四号20208.97132.00214.5125.324.8196.0168.985.829.1㊀㊀从表4可以看出,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76t㊃hm -2,比丰两优四号增产7.51%㊂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鉴定,深两优689抽穗期耐热性为3级㊂表4㊀深两优689在2021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A 组生产试验中的表现试点深两优689丰两优四号产量/(t㊃hm-2)比CKʃ/%耐热性等级产量/(t㊃hm-2)耐热性(级)湖南怀化10.09 5.499.56安徽合肥10.76 3.0310.45湖北荆门10.4420.488.66湖北宜城11.24-1.8011.45江西吉安8.668.737.97江苏南京9.33 4.198.95福建沙县9.30 5.328.83浙江温州8.2522.28 6.74平均9.767.5139.0833 特征特性3.1㊀生育期㊀㊀深两优689在浙江作一季中稻栽培,5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上中旬成熟,2018 2019年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2a 平均全生育期132.9d,比对照中浙优8号早熟2.2d (表5)㊂3.2㊀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㊀㊀深两优689株高适中,株形紧凑,分蘖力较强,剑叶短㊁挺,叶色较深,有短芒,着粒中等,叶下禾,谷壳黄亮,稃尖无色,后期青秆黄熟,抗倒性强;有效穗较多,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千粒重较高㊂2018 2019年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该品种2a 年平均有效穗214.5万㊃hm -2,株高116.1cm,每穗总粒数188.1粒,结实率91.4%,千粒重27.2g (表5)㊂3.3㊀抗逆性㊀㊀2018 2019年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㊀㊀表5㊀深两优689在2018 2019年浙江省单季晚籼区试中的经济性状表现品种年份全生育期/d 比CKʃ/d 落田苗/(万㊃hm-2)有效穗/(万㊃hm-2)株高/cm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 深两优6892018132.0-1.039.0216.0112.2190.8174.491.126.52019133.8-3.337.5213.0120.0185.5170.091.627.9平均132.9-2.239.0214.5116.1188.1172.291.427.2中浙优8号2018133.0040.5210.0121.7203.8180.988.524.72019137.1039.0193.5136.3224.2195.687.125.3平均135.140.5202.5129.0214.0188.387.825.0与微生物研究所抗性鉴定,深两优689苗叶瘟平均2.4级,穗瘟发病率平均7.7级,穗瘟损失率平均3.9级,综合指数4.8,为中感;白叶枯病5.8级,为高感;褐稻虱5.8级(表6)㊂表6㊀深两优689在浙江省单季晚籼区试中的抗病虫分析结果品种年份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叶瘟发病率(级)穗瘟发病率(级)穗瘟损失率(级)平均最高平均最高平均最高综合指数抗性评价平均发病率(级)最高发病率(级)评价平均发病率(级)最高发病率(级)深两优6892018 4.0 6.08.09 3.55 5.3中感 5.05中感 5.0520190.7 1.07.39 4.35 4.3中感 6.67感 6.67平均2.43.57.79 3.954.8中感5.86高感 5.86中浙优8号(CK)2018 2.7 3.07.09 4.05 4.5中感8.49高感8.4920192.33.07.79 3.754.5中感8.19高感8.19平均2.53.07.493.954.5中感8.29高感8.29㊀㊀2019 2020年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科研单位试验联合体区试,稻瘟病综合指数年度分别为5.6㊁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最高级5级;褐飞虱最高级9级(表7~8)㊂表7㊀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A 组(2019-LMA )参试品种对主要病虫抗性综合评价品种2019年稻瘟病各地综合指数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平均穗瘟损失率最高级白叶枯病综合指数褐飞虱综合指数深两优689 4.0 4.5 6.3 5.8 5.38.0 5.6959丰两优四号5.86.56.08.88.08.57.3959表8㊀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A 组(2020-LMA )参试品种对主要病虫抗性综合评价品种2020年稻瘟病各地综合指数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平均穗瘟损失率最高级白叶枯病综合指数褐飞虱综合指数深两优689 3.3 3.8 4.3 5.8 3.8 3.0 4.0559丰两优四号5.56.36.07.58.35.56.5959㊀㊀经2017年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筛选试验㊁2018 2019年区试和生产试验,浙江省10个区试点,9个生产试验点(2019年成熟期遭遇台风)未发现倒伏;2019 2020年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科研单位试验联合体区试,2021年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科研单位试验联合体生产试验,全国17个区试点和8个生产试验点均无倒伏,抗倒性强㊂2021年深两优689参加浙江玉环袁隆平海水稻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耐盐碱品种筛选试验,在参试的9个水稻新组合中,深两优689产量位居第一,经玉环县农业农村局测产验收,平均产量7.47t㊃hm -2,该种植田块不同深度土壤盐分经测定显示,深两优689经2021年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耐盐性鉴定,耐盐级别为5级,耐盐性中等㊂3.4㊀米质㊀㊀深两优689米粒较长,外观和加工品质好,米饭松软可口㊂2018 2019年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杭州)2018 2019年检测,平均整精米率56.1%,长宽比3.2,垩白粒率16.5%,垩白度2.15%,透明度1.5级,胶稠度76.0mm,直链淀粉含量15.9%,米质各项指标综合评价为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普通和三等(表9)㊂表9㊀深两优689在浙江省单季晚籼区试中的米质分析结果品种年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mm 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级)碱消值(级)胶稠度/mm 直链淀粉含量/%等级(部颁)深两优689201880.471.449.17.0 3.38.00.8 2.0 6.572.015.6普通201981.273.863.1 6.8 3.125.0 3.5 1.0 6.880.016.1三等平均80.872.656.1 6.9 3.216.5 2.151.5 6.776.015.9三等中浙优8号(CK)201882.073.538.4 6.8 3.2 6.0 1.4 2.0 5.079.014.7普通201982.074.859.3 6.8 3.110.0 1.0 2.05.280.014.5三等平均82.074.248.96.83.28.01.22.05.179.514.6普通㊀㊀2019 2020年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科研单位试验联合体区试,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武汉)2020年检测,深两优689糙米率79.0%,精米率70.1%,整精米率64.6%,粒长6.8mm,长宽比3.2,垩白粒率10.7%,垩白度2.1%,透明度1.0级,碱消值6.4级,胶稠度62.7mm,直链淀粉含量15.0%,米质达部颁优二级优质米标准(表10)㊂表10㊀2019㊁2020年深两优689在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的米质检测分析结果品种年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mm 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级)碱消值(级)胶稠度/mm 直链淀粉含量/%等级(部颁)深两优689201979.271.061.8 6.6 3.217.3 4.0 1.0 6.464.015.2三等丰两优四号201980.571.662.0 6.5 3.125.2 6.8 1.5 6.370.215.0普通深两优689202079.070.164.6 6.8 3.210.7 2.1 1.0 6.462.715.0二等丰两优四号202080.671.565.06.63.122.05.11.36.370.715.0普通4㊀高产栽培技术要点4.1㊀因地制宜,适时播种,育多蘖壮秧㊀㊀深两优689生育期相对稳定㊂在浙江省做单季稻种植,播种时间为5月中下旬,山区高海拔(海拔600m 左右)地区4月底或5月初播种,温州平原地区可推迟到6月10日左右,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适宜播种期为5月1 28日,具体按照当地气候条件而定㊂播前晒种后用25%的咪酰胺3000倍液浸种48h,沥干后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3g㊃kg -1,阴干后抢晴播种[2]㊂稀播匀播,秧田播种量控制在90.0~112.5kg ㊃hm -2,大田手插用种量为11.25kg ㊃hm -2,机插用种量为22.5kg㊃hm -2㊂秧田基面肥做到N㊁P㊁K 配合,科学施肥管水,加强病虫害防治,培育多蘖壮秧㊂4.2㊀适龄移栽,合理密植,促多穗高产㊀㊀深两优689株高较矮,分蘖力较强,建议在带蘖壮秧的基础上带肥带药适时移栽,手插秧龄25~30d,机插秧龄15~20d㊂合理密植,手插行株距26cm ˑ20.0cm 或16.7cm ˑ20.0cm,每丛插2粒谷秧,机插行株距30.0cm ˑ13.5cm,插足基本苗60万~90万㊃hm -2[3]㊂保证足够的穗数,促多穗高产㊂4.3㊀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增粒数粒重深两优689株高较矮,耐肥抗倒性较好,增产潜力较大㊂施肥原则为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氮㊁磷㊁钾配合,N ʒP ʒK 为1ʒ0.5ʒ1,切忌后期偏施氮肥㊂中等肥力田块基施45%复合肥600~750kg㊃hm -2,移栽后7d 左右追施促蘖肥90.0~112.5kg ㊃hm-2尿素和75kg ㊃hm-2氯化钾,穗粒肥在主穗1cm 左右时施用,施氯化钾75kg㊃hm -2㊂插秧时保持田间薄层水1cm 左右,插秧后灌水3.5cm 左右护苗,返青分蘖期浅水1cm 左右促蘖,拔节期搁田控蘖壮秆,有水孕穗抽穗,孕穗抽穗期遇高温或极端高温天气需灌深水㊁冷水,灌浆乳熟期干干湿湿 跑马水 ,收获前7d 断水,防止断水过早,促进灌浆成熟,增粒数粒重㊂4.4㊀病虫预测,综合防治,保丰产丰收㊀㊀根据当地农业部门发布的病虫情报,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以防为主,综合防治㊂注重脒酰胺浸种消毒㊁吡虫啉拌种播种,预防稻瘟病㊁矮缩病㊂根据病虫情报,选择最佳防治时期,对症下药,切实做好 三虫 (稻飞虱㊁稻纵卷叶螟㊁螟虫)㊁ 三病(稻瘟病㊁白叶枯病㊁纹枯病)防治,确保丰产丰收㊂5㊀制种技术要点母本深08S 为中籼型温敏型两系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鉴定低于23.5ħ㊂该不育系茎秆矮㊁粗壮,株高65~75cm,抗倒性强,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剑叶直立内卷,穗形中等,稃尖无色,柱头无色,谷粒长粒型,有短芒㊂开花习性好,抽穗整齐,见穗后1~2d开花,柱头活力较强,异交结实率较高,种子偶有少量开颖㊂对九二〇较敏感㊂父本温恢689分蘖能力强,长势繁茂,抗倒性好;株高120cm左右,单株有效穗15~20个,每穗总颖花数175~210个,抽穗整齐㊁开花历期较长,对九二〇敏感㊂5.1㊀选择安全㊁隔离条件好的两系制种基地㊀㊀制种基地宜选择在北纬26ʎ以南,广西㊁福建南部及湖南南部等地区,能确保育性敏感期无连续2d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3.5ħ天气出现,保证母本深08S育性敏感期不转育㊂制种基地要求水利条件好,旱涝保收;群众基础好,制种基地群众有一定的制种经验;隔离条件好,基地周围相隔200m 以上无其他水稻品种种植或种植的其他水稻品种抽穗期相隔20d以上,抽穗扬花授粉期不会发生串粉㊂5.2㊀适时播种,合理播差,确保花期相遇和母本育性敏感期安全㊀㊀深两优689制种一般采取早夏制种方式㊂父母本安排在5月上中旬播种,播差期为17~20d,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7d左右,两期父本间隔期8~10d㊂始穗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多晴少雨天气,有利于父母本扬花授粉,同时能确保母本育性敏感期安全㊂2018年在浙江文成县周壤镇(海拔320m)制种,一期父本温恢689于5月11日播种,8月18日始穗(二期父本5月20日播种),母本深08S于5月28日播种,8月16日始穗,父母本播差17d,母本比父本早2d始穗,花期相遇良好㊂2020年上海奉贤深两优689制种,一期父本温恢689于5月7日播种,8月27日始穗(二期父本5月15日播种),母本深08S于5月27日播种,8月26日始穗,父母本播差20d,母本比父本早1d始穗,花期相遇良好㊂2022年福建建宁制种,一期父本温恢689于6月5日播种,9月6日始穗(二期父本6月15日播种),母本深08S 于6月25日播种,9月9日始穗,父母本播差20d,父本比母本早3d始穗,花期相遇较好㊂5.3㊀精做秧板,稀播匀播,培育适龄壮秧㊀㊀按照水稻高产栽培育秧要求精做秧板,父母本均稀播匀播,深两优689制种父本大田用种量6.0kg㊃hm-2,秧田播种量控制在90kg㊃hm-2,母本大田用种量22.5~26.25kg㊃hm-2,秧田播种量控制在90kg㊃hm-2㊂科学管水,合理施肥,防治病虫草害,培育适龄壮秧㊂适时移栽,移栽秧龄,父本25~30d,母本15~17d㊂5.4㊀合理行比,科学肥水管理,打高产基础㊀㊀根据赶粉方式,合理制定父母本大田行比㊂拉绳赶粉:父母本行比1ʒ8,父本单行栽插,株距23.3cm,与母本行间距30cm㊂竹竿赶粉:父母本行比2ʒ12~16,父本双行栽插,两行父本间距33.3cm,作为田间操作道,株距23.3cm,与母本行间距30cm㊂母本坚持靠插不靠发原则,双本插,密度13.3cmˑ16.7cm[2]㊂田间施肥按照土壤肥力和保肥性能好坏,采用 2次施肥法 ,底肥施35%的复混肥450kg㊃hm-2,幼穗分化期施氯化钾150kg㊃hm-2;或 3次施肥法 ,底肥基施45%复合肥600~750kg㊃hm-2,母本插后7d施尿素90kg㊃hm-2,幼穗分化期施氯化钾150kg㊃hm-2,实现短剑叶栽培㊂水的管理:薄水插秧,寸水护苗,浅水促蘖,够苗搁田,孕穗㊁抽穗喷施九二〇及赶粉时保持田间1cm水层,赶粉结束后干干湿湿 跑马水 ,收获前7d断水㊂5.5㊀花期预测,及时调整,促花期相遇㊀㊀在母本分蘖拔节期,田间植株叶片出现 葫芦 叶时,对父母本进行幼穗剥查㊂在幼穗分化3~4期前,以母本比父本快1期为花期相遇标准,对剥查的父母本幼穗进行比较,发现花期不遇,及时调整,促花期相遇㊂对父母本幼穗分化相差2期以内的,采取 氮控磷钾促 ,对偏快亲本偏施氮肥,一次性施尿素150kg㊃hm-2,对偏慢亲本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2.25kg㊃hm-2兑水675kg喷施㊂父母本幼穗分化相差2期以上的,对偏快父本在上述基础上再用15%多效唑1350g㊃hm-2兑水675kg单独一次性喷施,延缓发育进程[2]㊂5.6㊀优化九二〇喷施技术,科学赶粉,提高异交结实率㊀㊀在花期相遇良好的情况下,喷2次九二〇㊂在母本见穗25%左右喷第1次,喷施九二〇180g㊃hm-2,每桶水加400mL上海产3%乳油九二〇,同时加三环唑㊁爱苗或阿米妙收,每667m23桶水,采用弥雾喷头细雾喷施,只喷母本;次日喷第2次,喷施九二⚪180g㊃hm-2,加三环唑㊁爱苗或阿米妙收,父母本同喷,兼防稻瘟病㊁稻曲病㊂科学赶粉,上午10:30 11:00,大多数母本开花时,用竹竿或拉绳子赶花粉,间隔15~20min,连赶3~4次㊂5.7㊀科学治虫防病,确保丰产丰收㊀㊀深两优689制种田在抓好防治稻蓟马㊁稻飞虱㊁螟虫㊁稻纵卷叶螟等虫害以及纹枯病㊁稻瘟病㊁白叶枯稻曲病等病害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稻粒黑粉病的防治,在破口㊁始穗㊁齐穗期各喷1次苯甲嘧菌酯可有效防治稻粒黑粉病[2]㊂5.8㊀采用合格的亲本种子,去杂防杂,确保种子纯度和质量㊀㊀执行严格的防杂保纯措施,防止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㊂采用合格亲本种子,双亲种子纯度应达到99.9%;在搞好时空安全隔离的基础上抓好田间去杂工作,去杂工作应贯穿制种全过程始终㊂秧苗期和大田分蘖期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及时去除父母本异型株;破口期和第1次喷施九二〇前后2~ 3d,是去杂的关键时期,每天中午10:00 11:00,父母本开始开花的时候是最佳田间去杂时间,发现父母本中的杂株和异型株时最好在授粉前及时去除;授粉结束后及时割除父本㊂授粉后20~ 25d种子8~9成成熟时及时收获,防止穗萌㊂种子收获时做到单收㊁单打㊁单晒,严防机械混杂,确保种子纯度和质量[2]㊂参考文献:[1]㊀荀飞琼,马国华,周海平.广适性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Y两优689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11,26(3):17-19.[2]㊀周海平,张永鑫,马国华,等.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Y两优8199[J].杂交水稻,2018,33(4):90-92.[3]㊀唐昌华,陈佑源,夏根和.优质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深两优884的选育与栽培[J].湖南农业科学,2014(15):20-22.(责任编辑:王新芳)。
两系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制种技术规范超级杂交稻是农业科技的一项重要成果,通过修复可利用的杂种优势和次生伸长期差异(relative growth duration,RGD),有效地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高。
超级杂交稻的成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两优培九制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推广方法。
本文将介绍两系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制种技术规范,旨在帮助农业从业者提高超级杂交稻的种植效果。
一、两系超级杂交稻概述两系超级杂交稻是利用两个互不相容的杂交系进行杂交,通过杂种优势和RGD的应用,在产量、抗逆性和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这种杂交方式相对于传统三系杂交稻更加稳定和高效。
1.1 两系超级杂交稻的特点两系超级杂交稻的主要特点包括:- 通过两个互不相容的杂交系进行杂交,避免了花后不结实的现象。
- 利用杂种优势以及RGD,进一步提高了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 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态条件。
1.2 两系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技术的特点两系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技术是一种全程科学管理的种植技术,其特点包括:- 优选种苗:选择高产优质的杂交种杂种,确保种子的质量和纯度。
- 优质整地:对土壤进行深翻整地,保持土壤松软,便于植株根系生长和水分渗透。
- 优化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证植株养分的供应。
- 种植密度合理:根据具体品种和场地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确保光合作用的最大化。
二、2.1 品种选用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两系超级杂交稻品种,确保能够发挥其优势并保证产量和品质。
2.2 优选种苗- 选用质量好、纯度高的杂交种杂种作为种苗,确保种子的质量和纯度。
- 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沉浸等,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
2.3 土壤准备- 深翻整地,将土壤翻松到30厘米以上,提供良好的根系生长条件。
- 在整地过程中,加入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
2.4 施肥管理-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确保植株所需养分的供应。
两系法超级杂交早稻陆两优996制种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的创新也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收益和更高效的制种技术。
早稻作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的稳定和高产效率是农民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而超级杂交早稻陆两优996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和应用,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和机遇。
2. 研究内容:本项目将应用两系法杂交技术,借助陆两优996的特性进行制种研究。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陆两优996的品种特性分析:分析陆两优996的各项因素(例如种子大小、营养成分、生长周期等)。
(2)两系法杂交技术实施:研究并实施两系法杂交技术,从而获得具有更好产量和稳定性的新品种。
(3)新品种筛选:对于得到的两系法超级杂交早稻品种进行多方位的筛选,可以考虑其产量、抗病性、食用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4)试验结果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对新品种的生长特性和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3. 研究目标:本项研究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更高产量和更稳定性的早稻新品种。
同时还将关注以下目标:(1)探究两系法杂交技术的可行性和制种效果。
(2)分析陆两优996的特性,探讨其作为制种品种的潜力。
(3)通过综合性评估筛选出性能优良的新品种。
4. 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1)为农民提供更高产量和更稳定的早稻品种,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
(2)促进两系法超级杂交早稻作为优质种子的应用和推广。
(3)挖掘出陆两优996的更多品种特性,为未来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
5.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两系法杂交技术,选用陆两优996种子作为母本自花授粉杂交。
并将对不同品种进行田间试验,考察新品种的产量、生长特性、稳定性等相关指标,并将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两系温光敏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摘要介绍了两系温光敏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规范和要求,通过广泛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两系制种的环境因素要求和安全期、制种基地的选择和季节的安排、高产优质制种群体苗穗结构的建立等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为两系制种获得更高的产量和纯度提供合理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温光敏;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自从1973年石明松在晚粳农垦58发现光温敏核不育株以来,两系杂交水稻在育种和生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被广泛种植推广,其中有着优异表现的两系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扬两优6号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相对三系杂交水稻来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前景,米质上很容易达到并超过国标三级,在产量上也很容易配出超亲优势组合,所以目前国家以及省市地级州各个科研单位院所都倾尽全力希望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种研究上有所突破。
目前,已育出一些优秀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如培矮64S、广占63-4S、Y58S、P88S、03S、新安S等,这一批优秀的两系不育系配出了许多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和推广的两系组合,为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两系杂交水稻受到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制种的安全性上有很大风险,因此,为了保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的产量和纯度,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建立了不同于三系杂交水稻的要求和规范,现将其介绍如下。
1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环境因素要求和安全期1.1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对环境因素的要求严格来说,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两系不育系还没有完全光敏性的核不育系,温敏性的不育系主要有培矮64S、广占63S、Y58S等。
雄性不育性的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在23.5~24.0℃之间,气温在23.5℃以下转向可育,24.0℃以上为不育,23.5~24.0℃育性产生波动。
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光照长度的变化易于掌握,而温度的变化较难掌握,因此,温敏型不育系在制种过程中,生态条件的选择更加严格。
1.2育性敏感安全期在制种过程中,当光温敏不育系的生长发育进入育性转换敏感时段,此时期的外界光温条件能够保证不育基因完全表达,不育性表现彻底,这个时期称为育性敏感安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