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金属货币使用价值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金属货币的历史溯源古钱币溯源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贝币了。
贝币采用是一种产在热带海洋浅水中的贝类〔又称海介虫〕,因其色彩斑斓、质地坚实、不易损坏,便于携带,加上小巧玲珑、份量很轻,一只就是一个单位,易作交易媒介,所以很为古代人们所喜爱。
他们成群结队到浅海中去采集,稍作加工便可以作为装饰品使用。
当时人们为了互通有无,进行商品交换,往往把它作为等价物使用。
这就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钱币,秦始皇统一货币后,贝币方才停止流通。
古代的贝币基本上是圆形的,为了方便携带,古人便在贝壳上面凿孔,用绳索把几个贝壳穿连在一起,后来的环钱和秦半两与其极为相似。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交换的需要,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先后出现了金属钱币。
西周时已经有了铜贝币和铜捋币,到了东周时出现了环钱、蚁鼻钱、布币、刀币等不同形式的钱币。
我国古代历史证明:各种材质的金属钱币曾经同时流通过。
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说: “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所从来久远......。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这里所说或黄或白或赤,指的就是黄金、白银、赤铜。
钱、布、刀指的是古代通用的三种铜铸币。
司马迁所说的虞夏之际,在时间上未必十分确切,但可以说明我国古代自然物钱币龟贝和金属钱币确实共同使用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自然物钱币逐步被金属钱币所替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统一了中国的的货币制度。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黄金以镒(廿两)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
秦始皇把钱币分为上下二等:上等为金,以镒〔廿两〕为货币单位;下等为圆形方孔的铜钱“秦半两”〔重十二铢〕,以铢为单位,流通全国。
这种货币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代。
金属钱币所以在流通使用中逐步代替了自然物钱币及其他商品货币,这是货币发展的普遍趋势。
首先,金属钱币坚固耐磨,不易生锈腐蚀,既便于流通,又适于保存。
钱币发展史研究报告钱币作为人类最早的流通货币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报告将从古代的贝壳和玉石作为货币开始,经过金属钱币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纸币的诞生和演变,探讨了钱币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和影响。
古代社会中,贝壳和玉石是一种最早的货币形式。
贝壳因其稀缺性被当作交换媒介,而玉石则是古人们对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这两种货币形式的流通,为经济交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金属钱币作为交换媒介开始出现。
最早的金属钱币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里基雅帝国,用铜制成,形状类似于小铜锤。
这种钱币的出现,标志着货币作为一种普遍流通媒介的开始,并为后来金银货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古代文明在金属钱币的基础上,相继发展出了不同形状和材质的钱币。
古代希腊的硬币是最早采用图案的货币,这种做法对后来的钱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罗马的金属钱币被广泛流通,并在帝国统一后成为帝国的象征。
此外,中国古代的铜钱也是古代钱币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以清代铜币为代表的铜钱更是持续流通了数百年之久。
纸币的出现则是钱币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现代纸币最早出现在中国宋朝,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者。
纸币的出现,使货币的流通方式更为便捷,促进了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后来,纸币的发行遍及世界各地,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币的发展史不仅仅是货币形式的变迁,更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缩影。
通过研究钱币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以及不同文化对货币的影响。
此外,研究钱币还可以揭示货币的作用和功能,以及货币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因此,钱币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钱币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贝壳和玉石到金属钱币的出现和发展,再到纸币的诞生和演变,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对人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钱币发展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货币的作用和功能,以及经济交流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试论秦汉的黄金货币秦汉时期的黄金货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黄金正式宣布为法定货币;西汉时期黄金货币的大量使用;东汉时期黄金货币"突然消失"。
一千多年来,人们对秦汉时期的黄金货币议论纷纷。
有的人怀疑西汉史籍中的"金"都是铜或至少部分是铜;有的认为东汉黄金货币的突然消失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一个难解之谜;有的认为西汉时期黄金货币的大量使用已达到"金本位时代",有的认为西汉的黄金"不是正式的货币"。
这些问题的讨论,进一步促进了秦汉经济史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但在讨论中,人们仅从黄金而论黄金,忽略了黄金与"下币"铜钱之间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考古出土的黄金资料着手,进而探讨黄金货币与铜钱之间不协调的关系,对两者所产生的一些奇特现象作一些分析。
一春秋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作为流通货币的国家是楚国。
在此之前,虽然有关于黄金作为交换的文献记载,但要把一定量的黄金铸成一定的形状,并印上一定的文字标记,则是从楚国开始的。
楚地盛产黄金,因此所铸的"爰金"是我国最早的黄金货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将黄金正式宣布为法定货币。
"秦兼天下,币为二等。
黄金以溢为名,上币"[①],于是黄金货币便在全国流通。
建国以来,在陕西兴平念流寨出土秦代金饼1枚,含金量达99%,径5.1厘米,重量260克,底刻"寅"字;以后又在陕西临潼武家屯窖藏出土秦汉金饼8枚,其中原编号96的1枚重量253.5克,刻有"益两半"三字[②]。
很显然,这里的"益"与秦朝"黄金以溢为名"的溢相通。
溢与两,都是秦朝的货币计量单位,陕西地区秦国金饼的出土,说明黄金货币不仅在楚国通行,而在其他地区也有黄金货币在流通。
如果说,由于秦朝二世而亡,因而出土的黄金货币很少,那么到了汉代,黄金货币出土的数量与范围就相当可观。
古货币的研究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的一本书中了解到中国的货币有4000—5000年历史,并看到了一些关于古代钱币的形状:有的外面是一个圆形,里面有一个方洞,俗称方孔圆钱;或者是外圆内圆,俗称圆孔圆钱。
在书中,我还知道了古代大量地制造元宝、金币。
在楚国,每块金钣有12方格、14方格、20方格、54方格不等,使用时凿下小块支付,每小块1.4—1.5厘米见方,厚0-4—0-5厘米,重约15克左右,其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9%!在古代货币史上,哪一种货币长久不衰?那就是方孔圆钱。
因为方孔圆钱可以减少周转磨损,还可以贯串起来方便携带。
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不仅这些,还有在货币史上的货币之最呢!例如:秦汉货币是留世量最多的,王莽时期的货币是最精美的,西晋北朝货币是最有文风的,五代十国的货币是最粗劣的,元朝的货币是货币种类最少的,清朝的货币是流传下来较稀少的等等。
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们更想去了解了解古代的货币了!我们的心中也不禁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古代还有什么货币呢?二、研究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本研究通过对古货币的来源及外形的介绍,使大家对不同时代的货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并且,对古货币的研究有一下意义:1、增进知识,钱币虽小但是包含万千,小小方寸间就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知识。
古代货币的研究研究报告古代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古代货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经济交流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就古代货币的历史演变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古代货币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阶段。
最早的货币是一些特定的物品,如贝壳、砂金、铜器等,这些物品具有普遍可接受的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逐渐演化为金属货币,如青铜、铁质等。
在古代的中国和印度,矿石、铜钱、铝和银子是最常见的货币形式。
而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金币和银币开始大规模流通。
到了中世纪,金银被大量采用作为货币,成为重要的交易货币。
研究古代货币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包括考古学、文献学和金融学等。
考古学是研究古代货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鉴定,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关于古代货币的信息,如形状、结构、材质等。
同时,文献学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货币的使用和价值。
此外,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货币的理论分析和观察。
研究古代货币除了了解经济发展外,还能够研究货币的文化意义和政治影响力。
古代货币往往和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例如,在中国古代,铜钱作为货币被广泛使用,同时也表现了对勤劳和财富积累的重视。
古代货币还在政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它被当作是国家主权和权威的象征。
政权更换时,往往会重新铸造货币,以彰显新政权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古代货币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古代货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特征,对于理解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对古代货币的研究,我们还能够对当代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发展和运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是一个广泛而有趣的研究领域,它呈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货币媒介形式的变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通过物物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然而,由于物物交换所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最初,贝壳、石器、布匹等具有价值和易于携带的物品被作为交换媒介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金属的使用逐渐成为了交换媒介的主要形式。
从最早使用的贝壳货币到后来的铜、银、金等金属货币,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态逐渐演变。
铸币技术的进步和交易活动的频繁发生,推动了古代货币的发展与多样化。
例如,战国时期的铜铁钱、秦朝的铜贝、隋唐时期的银元宝等,都是古代货币形态丰富多样的代表。
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重要变革,也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紧密相关。
例如,随着玉石的珍视,玉币逐渐成为了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钱币上的铭文和图案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文化特色。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了古代货币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是一个持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
它不仅是经济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的见证。
通过研究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历程,从中获得对现代货币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性和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引出了研究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的需求。
接下来,文章结构部分会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明确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为读者提供清晰的思维导向。
最后,在目的部分,明确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并总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从中寻求对现代货币发展的启示。
夏商周既是货币起源也是货币发展时期1,夏商时期根据出土的文物考究,我国最早的货币是在夏朝时期诞生的,当时住在海边的人们发现海贝特别美观,极具观赏价值,于是被夏朝的人们收藏起来当装饰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发现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其实是因为人们发现一个重大问题,即一只鸡与水果没办法以同等的价值进行交换了,所以需要一般等价物,即具备货币的物品。
于是立即付诸行动,至此诞生石头所制作的贝币,接着陆续使用骨头、陶瓷等原材料仿制贝币,即我国最早的人工制作的货币诞生了。
这个时候的计算不似后世以重量为计算单位,商朝的货币计算单位是“朋”,以五个贝币串在一起为一串、两串即为一朋。
2,周朝时期我国的周朝时期,因为当时的实际发展状况将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西周和东周的春秋战国。
西周属于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巅峰阶段,所以货币的发展继续发生新的变化,但是西周的主要流通货币还是贝币,只是发展到中期之后,西周诞生了我国古代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即用青铜制作的贝币。
与此同时,西周在这个时期还诞生了用金银玉石制作的贝币,只是这些货币不用于流通,只是作为周天子对王公贵族的赏赐物。
西周不仅诞生金属货币,还针对贝币制定统一标准,即用作货币的只能是小型海贝,而大型海贝只能当作装饰品。
而且西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西周后期,石贝、骨贝、陶贝等贝币被陆续淘汰,这些货币本身的原材料已不具备重要价值。
在西周的周孝王时期,货币计算单位也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以重量计算的方式,单位是“寽”,一“寽”大概是十二铢,这个计算方式的出现,为后来奠定基础。
东周的春秋战国阶段,我国的货币发展和变化如雨后春笋一般。
在当时除青铜贝币以外,开始诞生以生产工具为模型的货币,例如布币和刀币,这两种货币在诞生之初不仅可以当作货币使用,还能作为生产工具使用,到春秋战国后期更是诞生我国第一枚圆形铜钱。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发展变化1,秦汉时期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对于各个方面都要定下统一的标准,其中货币也是,秦始皇先是以之前秦国发行的圆形圜钱为形制基础,统一演变成圆形方孔铜钱,在铜钱上面铭刻着重量,这就是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秦半两”。
秦统一货币的形式及其历史价值研究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体系较为复杂,同时存在着刀币、布币、出国货币等多种货币形式,由于未能实现货币统一,因而货币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货币统一,在原六国区域推广使用本国所使用的“半两钱”,这项措施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里程碑式作用,本文主要对秦统一货币的形式及其历史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供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秦王朝;货币统一;货币形式;历史价值;高中历史作为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产物,货币在经济社会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的货币政策也直接关系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1]。
商鞅变法之后,伴随商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秦国统治者即有意识地通过发行货币,促进农业与手工业实现进一步发展,而在统一六国之后,秦王朝更是直接采取措施统一货币,这一举措具备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影响深远。
一、秦王朝统一货币的形式分析(一)废除六国原来所使用的货币六国灭亡之后,秦王朝统治者废除了六国复杂的货币体系,废除了刀币、蚁鼻钱、布币等货币,规定市场上只能流通原来秦国通用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又称“秦半两”),对旧有币值加以较为系统完善的整顿。
(二)统一货币种类、铸造材料和计量单位为进一步统一币制,秦王朝对货币种类、货币铸造材料和货币计量单位均进行了统一。
首先,秦王朝确立了半两钱的法币地位;其次,秦王朝规定贵金属黄金为上等货币的主要铸造材料,而贱金属为下币的主要铸造材料;最后,秦王朝对货币计量单位进行了更改,将原来的计量单位“斤”加以替换,其中,使用贵金属黄金铸造的货币,以“镒”(重二十斤)为主要计量单位(《太平御览》:“秦以一镒为一金而重一斤”),而使用贱金属铸造的“下币”,以“半两”为计量单位。
(三)统一货币铸造权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朝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因而诸侯和士大夫均具有铸造货币的权限,私人铸币的使用与流通也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体系的紊乱状态。
北魏货币使用研究(北魏时期,商品交换虽处于低迷状态,但“钱货无所周流”并非事实。
此时不仅有金属货币的流通,而且有谷、帛等实物货币的广泛使用,牛马等牲畜也曾发挥交换中介的作用。
此时国家对货币管理职能虽然低下,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干预活动。
北魏;货币;货币比价;货币制度《魏书·甄琛传》:“今伪弊相承,仍崇关廛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
”是史家常爱引用的一句话。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战祸相寻,政局动荡。
商品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
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朴素的经济思想也有消极的影响。
可以说商品交换处于低迷状态,但《魏书·食货志》中,“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的说法,并不是事实。
同书第六十卷《韩显宗传》里就记述了北魏初年的商品交换活动:仰惟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拔乱,日不暇给,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沽,各有攸处。
但不谩科禁,卖买任情。
贩贵易贱,镨居混杂。
即使宫廷也有商品交换活动存在。
《南齐书·魏虏传》记载:“妃妾住皆土屋,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酤酒,养猪羊,牧牛马,种菜逐利。
”民间,特别是大官僚更是广泛地进行着商业活动。
在流通领域里金属货币有消退的迹象,但代之而起的是谷帛等实物货币,它们作为流通手段在北魏时期是十分活跃的。
一、金属货币的使用北魏是在迁洛后的太和十九年(495)才第一次铸造钱币,先后铸造的有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三种铜钱,形状完全模仿五铢,但铸造水平都很低。
特别是太和五铢,从留存下来的情况看,大小不一,重量不均,从三公分到四公分不等,而且铜质低劣。
比起同时期南朝的太货六铢来,技术上有明显的差距。
可见北方久不铸币,铸造技术已经生疏了。
《魏书·食货志》载,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诏京师及渚州镇皆通行之”。
并且百官的俸禄也将绢额折合成铜钱来支付。
但是,太和五铢只是北魏王朝铸钱的开始,并不是说太和十九年前,北魏就没有使用钱。
《魏书·食货志》中“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历代金属货币使用价值研究摘要:中国古代货币有“虚实”之说。
按照传统的“货币虚实论”,货币可分为实物货币、硬通货实钱、硬通货虚钱、纸质货币四个层次。
硬通货实钱,即以金、银、铜、铁、锡等金属为材料铸造的货币。
它在通货四个层次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国历代货币流通实行以铜币为主的复本位制。
铜币在我国流通时间最久,长达三千余年。
这与我国小农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不发达的国情有直接关系。
金属货币价值比,大致为10000:1000:10:1。
就是说,十个铁钱等于一个铜钱,一贯钱(即一千钱)等于一两白银(即十钱重),十贯钱等于一两黄金。
这一比例与我国用作货币铸造材料的几种金属的产量有直接关系,货币价值与金属产量之比很恰当。
货币的价值落实在换取多少实物上,在我国古代,则主要落实在换取的谷米和布帛的数量上。
历代金属货币和实物的正常价比大概为一两白银,相当一贯钱,或一匹布帛,或一石粮。
标签:通货;价值;硬币;货币一、货币的虚与实在中国古代,货币有“虚实”之说。
西汉时期的《盐铁论。
力耕》载,桑弘羊就曾说过“以末易其本,以虚(金钱)荡其实(物品)”。
唐代“安史之乱”时第五琦铸造当五、当十的大钱是虚数而贬值,就有“实钱”、“虚钱”之分(《唐会要》卷八十九)。
宋代发行纸币,写的钱数也是虚数。
元朝以后,白银又逐渐发展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于是,“虚实”概念也被推广用于说明白银、铜钱和纸币流通现象。
北宋周行己说,“物为实”、“钱为虚”(《浮沘集》)。
“虚实”概念更多地被用于说明不同种类和性质的货币的关系。
唐代最初使用“实钱”、“虚钱”的概念是指流通中足值铜钱与不足值的虚价铜钱。
宋代产生纸币以后,人们运用“虚实”概念解释货币流通现象,大多是以纸币为“虚”,尤其是贬值了的纸币。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在广东、江西当过管财政的地方官。
他曾把金属钱比作“母”,纸币比作“子”,认为二者也应该相权。
大凡宋、元人言“虚实”、“相权”,目的皆为了强调纸币应具有兑换性。
到清代,综合宋代纸币作为信用货币并不需要十足准备金和元代不兑换的纯纸币流通的经验,包世臣、王茂荫等提出了纸币流通“以实驭虚”、“以实运虚”的原则。
传统的“货币虚实”论,说明在人们心目中,货币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实物货币,也就是桑弘羊所说的实物是本、金钱是虚。
实物货币是由物物交换(包括农产品、畜产品、手工业品等的互换)演变而来的。
在征调布帛的同时,布帛又成为货币。
由于布帛具有比较稳定的价值,民间已将它作为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赋予它一定的货币功能。
王莽时“货币杂用布帛金粟”,布帛开始具有法定货币的地位。
东汉末,谷帛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曹魏更以“谷帛为市”。
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出现绢帛排斥其他实物与金钱兼行为币的明显趋向。
在战乱期间,布帛使用最广。
直至日寇占领华北到解放战争后期,因为物价飞涨,纸币贬值,以布帛为等价交换物的现象还一直存在。
当时,京津一带就曾以”大五福牌”白市布和“狼狗牌”线袜为市场交换的“价值尺度”,大额用布匹、小额用袜子计价。
这种交易方法的优点是交易双方互不吃亏;缺点是交换不大方便,范围较窄。
第二層次为硬通货实钱,也就是用金属铸造的有形的、重量和质量符合标准的货币,像“秦半两”、“汉五铢”等都是“文如其重”的实钱。
经过魏晋南北朝货币混乱以后,唐初开元通宝流通,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位的铢两制随即结束。
开元通宝钱,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四丝(约4克)为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实钱”。
金属币使用起来比实物方便,《魏书。
食货志》上就说:“熙平初,尚书令任城王澄上言……布帛不可尺寸而裂,五谷则有负担之难。
钱之为用,贯镪相属,不假斗斛之器,不劳秤尺之平。
”随着生产和流通的进一步扩大,金属币材的数量逐渐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且进行远距离的大宗贸易时,携带金属货币也多有不便。
第三层次为硬通货虚钱,也就是说,钱的实重与标明的价值有差别。
例如王莽时币制改革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为依据,兴大钱,铸造“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等。
五千、五百、五十都是虚值,代表不了五十个“五铢小钱”。
南北朝时,货币质量亦很差,出现了大量入水不沉、随风飘飞、一捧十万、薄如榆荚、大小和家禽眼睛差不多的鹅眼钱、鸡眼钱、蜒环钱、榆荚钱之类的钱,不足分量,亦是“虚钱”。
第四层次为纸质货币,如宋代的“交子”,元、明时期的“宝钞”等。
发行纸币时,有些统治者也懂得要有准备金,即“钞本”,并认识到钞本的重要性,但到后来,由于军费、奢糜等造成的财政困难,统治者最终还是乞怜于发行纸币,使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金属币受材料所限往往难以滥发,而纸币印制简单、成本低,非常容易制印而造成通货膨胀。
以上四个层次也可作为货币资质可信度的排列顺序,其中,以实物货币的可信度为最高。
但货币却向着相反方向发展,现今更出现了虚得摸不着的“电子货币”。
二、金属货币使用价值比古代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材料。
它们都曾被当做铸造货币的材料。
其中又以前四种为主,锡一般为辅料。
在古代,铅、锌也被纳入锡类。
五金中没有铝,近代发明了电,才能生产铝。
所以,在古代,铝不能成为货币的铸造材料。
金属货币的优点是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等。
金属铸造的“实钱”在历代货币中流通最久,长达三千余年。
在通货的四个层次中,它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金属货币的基础还是实物,货币的价值取决于交换实物的价值。
就是说,货币价值表现为能够买到多少东西。
金属货币又是纸币的“钞本”。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交换中介物。
这用来表述古代货币最为恰当。
现今法定货币的执行由国家银行发行。
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定货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因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有人就认为货币的本质是“由国家或国家许可的机构发行的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商品的凭证”。
珠玉龟贝银锡退为装饰品。
后来,出现了仿自然贝铸造的铜贝,铜币的材质不变而形体不断发生变化。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币形大都仿效农具形体。
中原晋卫地区的布币是仿效耕地农具——,布是其转音;东北部齐燕地区的刀币是仿效砍伐、剥削用的刀;南部荆楚地区的蚁鼻钱是铜贝变换而成。
后来,钱上标明重量,“重如其文”的“秦半两钱”、“汉五铢钱”都是如此。
战国中期已经出现了外圆内方的钱。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立即实施的统一币制将内方外圆的秦半两钱推广到全国。
铜币一直应用到清朝中期,这期间,金、银、铁仍然只是辅助币材。
铜币以钱为计算单位,千钱称为一贯或一缗。
零用用钱支付,大量用贯(缗、吊)支付。
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这种币制的经济基础。
我国数千年间一直以铜作为货币的主要材料,变换的仅是铸币上的文字。
中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始终变化不大。
如在汉代,平时农民平均每户每年收入粮食“不过百石”上下(见《汉书·食货志》),还要扣除赋税、地租。
工人工资方面,《汉书补注》说,每月工钱为三百钱;东汉时的《政论》说雇工一月一千钱;《汉书》注释者如淳说,雇人值更二千钱。
人们日常的大量交易可能仅是几升、几斗米与几斤、几两盐、茶之类的交易。
宋徽宗退位时,汴梁军事吃紧,物价上涨。
徽宗曾微服上街市,用铜钱十文买炊饼一个。
这样的交易规模如果用贵重的金、银来充当交换工具,就难以执行。
可见,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農经济是铸币形制、重量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基本保持稳定不变的主要原因。
《国语。
齐语》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鈕、夷、斤、斯,试诸壤土。
”用以铸造兵器的“美金”是指青铜;用以制造农耕器具的“恶金”是指铁。
春秋时代,铜的用途很广,除了铸造货币外,礼器、兵器、冥器消耗铜也很多。
铁光泽不如铜,被大量用作农具材料。
汉以后以及三国时的吴、蜀,还用铁铸钱,以弥补铜的缺乏,但价值远不如铜。
黄金作为货币,是一种以重量为单位的称量货币。
黄金计算的单位有两种:一是“斤”,合十六两;一是“镒”,合二十两(另一说,二十四两)。
楚国多产黄金,是使用黄金最早的国家。
黄金单位叫做“爰”,后世在楚地出土爰金也最多。
东汉以降,史籍中使用黄金为货币的记载明显减少,黄金转为另一种用途。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即“佛教耗金说”,认为由于佛教的传人,大量黄金用于塑佛金身、书写金经,致使汉金消失。
魏晋南北朝至隋期间,黄金愈加贵重,有了“高档”用途,身价大增,它用于大额支付和商品交易的情况锐减。
这期间,皇帝对臣属的赏赐也是黄金的一大出路。
据有关史料,仅西汉215年间赐黄金就有100多次。
另外,黄金还被用作贮藏饰品等。
中国一向不是产银大国。
在唐代民间,白银已作为流通手段被广泛使用。
白银的产量,唐代每年不过一二万两。
江西德兴的产银量占唐朝总产银量的一半。
北宋天禧末年,产银八万五千八百七十五两。
北宋白银产量虽然较多,但南渡以后,矿藏枯竭。
南宋以后,白银主要依靠外国输入。
元代欧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白银的流通毫无阻碍。
到了明代,白银充当交易手段的职能比以前更为重要了。
白银货币地位的上升是与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贸易扩大相关联的。
这一点最早是在中国与罗马的丝绸交易中开始显现的。
由于中国对进口西方国家的货物不感兴趣,而认为只有珠宝、金银才是真正有价值之物,而且金银是国力最重要的标志,因而罗马的金银便源源不断流至中国。
明代,与日本及欧洲间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大量白银从海外通过东南沿海流人内地。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政府曾一度解禁金银,在交易中会有大量的白银流人。
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白银流人中国大增。
1684年,开放海禁。
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外国银币在中国流通更广。
元、明、清至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白银的积累时期。
清代末年,由于战败赔款及国外实行金本位压低银价,致使我国白银大量外流。
1929年10月,世界经济危机开始席卷全球,并持续长达四年之久。
为了摆脱危机,从1932年开始,英、美、日等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货币不断贬值。
它们施行金汇兑本位制,即虚金本位制,本国并不铸造、流通金币,而与其他施行金本位制的货币保持一定的比价。
当时我国仍是施行银本位的主要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造成大量白银外流,国内银根吃紧,购买力下降,货币基础动摇。
1935年5月,英国派经济代表团帮助国民政府策划币制改革。
同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了施行新货币制度和白银国有化命令,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又加人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为”法币”。
从此,中国基本结束了五金货币使用的历史,只剩下一些合金铸造的小额找零货币在市面流通。
但是,我们仍然要研究金属货币的使用历史,以探讨发展经验教训,为现代金融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