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高考物理试题全集
- 格式:doc
- 大小:7.20 MB
- 文档页数:206
1990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方括号内.(1)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A)奥斯特(B)库仑(C)法拉第(D)安培( )(2)一物体在某行星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的1/4.在地球上走得很准的摆钟搬到此行星上后,此钟的分针走一整圈所经历的时间实际上是(A)1/4小时(B)1/2小时(C)2小时(D)4小时( )(3)用绿光照射一光电管,能产生光电效应.欲使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的最大初动能增大,应(A)改用红光照射(B)增大绿光的强度(C)增大光电管上的加速电压 (D)改用紫光照射( )(4)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 a的圆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到一半径为r b的圆轨道上,r a>r b,在此过程中(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 )(5)电容器C1、C2和可变电阻器R1、R2以及电源ε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当R1的滑动触头在图示位置时,C1、C2的电量相等.要使C1的电量大于C2的电量,应(A)增大R2(B)减小R2(C)将R1的滑动触头向A端移动(D)将R1的滑动触头向B端移动( )(6)一质量为2千克的滑块,以4米/秒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米/秒.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A)0 (B)8焦(C)16焦(D)32焦( )(7)已知LC振荡电路中电容器极板1上的电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则(A)a、c两时刻电路中电流最大,方向相同(B)a、c两时刻电路中电流最大,方向相反(C)b、d两时刻电路中电流最大,方向相同(D) b、d两时刻电路中电流最大,方向相反(8)三个相同的带电小球1、2、3,在重力场中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落下,其中小球1通过一附加的水平方向匀强电场,小球2通过一附加的水平方向匀强磁场.设三个小球落到同一高度时的动能分别为E1、E2和E3,忽略空气阻力,则(A)E1=E2=E3(B)E1>E2=E3(C)E1<E2=E3(D)E1>E2>E3( )(9)从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A)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B)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体积(C)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的质量(D)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 ) (10)一均匀的直角三角形木板ABC,可绕垂直纸面通过C点的水平轴转动,如图.现用一始终沿直角边AB的、作用于A点的力F,使BC边缓慢地由水平位置转至竖直位置.在此过程中,力F的大小随α角变化的图线是( ) (11)图中T是绕有两组线圈的闭合铁心,线圈的绕向如图所示,D是理想的二极管,金属棒ab可在两条平行的金属导轨上沿导轨滑行,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若电流计G中有电流通过,则ab棒的运动可能是(A)向左匀速运动(B)向右匀速运动(C)向左匀加速运动(D)向右匀加速运动( )(12)一个带电粒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一匀强磁场,粒子的一段径迹如图所示.径迹上的每一小段都可近似看成圆弧.由于带电粒子使沿途的空气电离,粒子的能量逐渐减小(带电量不变).从图中情况可以确定(A)粒子从a到b,带正电(B)粒子从b到a,带正电(C)粒子从a到b,带负电(D)粒子从b到a,带负电( )(13)如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三角形木块a,若物体b在a的斜面上匀速下滑,则(A)a保持静止,而且没有相对于水平面运动的趋势(B)a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右运动的趋势(C)a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左运动的趋势(D)因未给出所需数据,无法对a是否运动或有无运动趋势作出判断(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全部填在题后方括号内.每小题,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4)设λ1、λ2是两种单色可见光1、2在真空中的波长.若λ1>λ2,则这两种单色光相比(A)单色光1的频率较小(B)玻璃对单色光1的折射率较大(C)在玻璃中,单色光1的传播速度较大(D)单色光1的光子的能量较大( )(15)一带电粒子射入一固定在O点的点电荷的电场中,粒子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abc所示.图中实线是同心圆弧,表示电场的等势面.不计重力,可以判断(A)此粒子一直受到静电排斥力作用(B)粒子在b点的电势能一定大于在a点的电势能(C)粒子在b点的速度一定大于在a点的速度(D)粒子在a点和c点的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16)向空中发射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当此物体的速度恰好沿水平方向时,物体炸裂成a、b两块,若质量较大的a块的速度方向仍沿原来的方向,则(A)b的速度方向一定与原速度方向相反(B)从炸裂到落地的这段时间里,a飞行的水平距离一定比b的大(C)a、b一定同时到达水平地面(D)在炸裂过程中,a、b受到的爆炸力的冲量大小一定相等( )(17)假如一作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仍做圆周运动,则(A)根据公式v=ωr,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增大到原来的2倍( )(A)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B)铅核比钍核少16个中子(C)共经过4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D)共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 (19)一定量气体可经不同的过程从状态(p1、V1、T1)变到状态(p2、V2、T2),已知T2>T1,则在这些过程中(A)气体一定都从外界吸收热量(B)气体和外界交换的热量都是相等的(C)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都是相等的(D)气体内能的变化量都是相等的( ) (20)一闭合线圈固定在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中.设向里为磁感应强度B的正方向,线圈中的箭头为电流i的正方向(如图1所示).已知线圈中感生电流i随时间而变化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而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 (21)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右图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的同样大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22)图为一演示实验电路图,图中L是一带铁心的线圈,A是一灯泡,电键K处于闭合状态,电路是接通的.现将电键K打开,则在电路切断的瞬间,通过灯泡A的电流方向是从端到端.这个实验是用来演示现象的.(23)一轻绳上端固定,下端连一质量为0.05千克的小球.若小球摆动过程中轻绳偏离竖直线的最大角度为60°,则小球经过最低点时绳中张力等于牛.(g取10米/秒2)(24)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按实验要求选用的电压表的最小分度为0.1伏,电流表的最小分度为0.02安.某学生记录的各组数据如下表所示:在这五组数据中,有效数字位数不符合要求的是第组,数据有差错的是第组.(25)额定电压均为220V的三个相同的灯泡,按星形接法连接在线电压为380伏、相电压为220伏的三相电路上.如果电路的中性线断了,又将一个灯泡从电路中取下,这时电路中每个灯泡两端的电压为伏.(26)右图是一列简谐波在t=0时的波动图象.波的传播速度为2米/秒,则从t=0到t=2.5秒的时间内,质点M通过的路程是米,位移是米.(27)用万用表欧姆挡(×100)测试三只晶体二极管,其结果依次如图①、②、③所示.由图可知,图中的二极管是好的,该二极管的正极是端.(28)图中给出的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小钢球的直径时的示数,此读数应是毫米.(29)上右图是把量程为3mA的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池电动势ε=1.5伏.经改装后,若将原电流表3mA刻度处的刻度值定为零位置,则2mA刻度处应标欧,1mA刻度处应标欧.四、作图题:本题可用铅笔,并要按光学作图的要求用直尺作图.(30)(5分)图中MN是薄透镜的主轴,S是发光点,S'是它的像点.1.用作图法求出薄透镜的位置,标在图上.2.分别作光路图求出两个焦点的位置,标在图上.再标明透镜的类别.五、计算题:本题共有3个小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31)(6分)用销钉固定的活塞把水平放置的容器分隔成A、B两部分,其体积之比V A∶V B=2∶1,如图所示.起初A中有温度为127C、压强为1.8×105帕的空气,B中有温度27℃、压强为1.2×105帕的空气.拔出销钉,使活塞可以无摩擦地移动(不漏气).由于容器壁缓慢导热,最后气体都变到室温27℃,活塞也停住,求最后A中气体的压强.(33)(8分)质量m=2.0千克的小铁块静止于水平导轨AB的A端.导轨及支架ABCD形状及尺寸如上右图,它只能绕通过支架D点的垂直于纸面的水平轴转动,其重心在图中的O点,质量M=4.0千克.现用一细线沿导轨拉铁块,拉力F=12牛.铁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系数μ=0.50.重力加速度g=10米/秒2.从铁块运动时起,导轨(及支架)能保持静止的最长时间是多少?1990年答案一、答案及评分标准:全题26分,每小题2分.答错的或不答的,都给0分.(1)C. (2)C. (3)D. (4)C. (5)D. (6)A. (7)D.(8)B. (9)D. (10)D. (11)C. (12)B. (13)A.二、答案及评分标准:全题24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全部选对的给3分,选对但不全的给1分,有选错的给0分;不答的给0分.(14)A,C. (15)A,B,D. (16)C,D. (17)C,D.(18)A,B,D. (19)D. (20)C,D. (21)A.三、答案及评分标准:全题24分,每小题3分.答案正确的,按下列答案后面方括号内的分数给分;答错的,不答的,都给0分.(22)a,b〔2分〕.自感〔1分〕(答电感或电磁感应的都不给这1分).(23)1〔3分〕(答0.98的也给3分).(24)1、3〔2分〕(只填一个且填对的,给1分;有错的不给这2分).4〔1分〕.(25)190〔3分〕.(26)2.5〔2分〕.0〔1分〕.(27)②〔1分〕.a〔2分〕.(28)8.600〔3分〕(答数在8.600±0.002范围内的都给3分).(29)250〔2分〕.1000〔1分〕.四、(30)参考解答如图.评分标准:本题共5分.用作图法找到光心O给1分,找到一个焦点再给2分,找到第二个焦点再给1分,光路图完整而正确的再给1分.〔光心O和两个焦点都必须在MN轴上,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4.8到5.2之间、7.1到7.9之间和2.1到2.9之间,否则按评分标准扣除该项的得分.凡不用光路图得到的结果都不给分.光路图不完整或透镜类别、光线箭头、虚实线等任一部分有错的,都不给最后那1分.〕五、计算题参考解答及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全题6分.正确列出(1)、(2)两式给3分(仅仅写出一般的气态方程,而没有体现两边气体末态的压强相等、温度相等的,不给这3分).正确列出(3)式再给1分.正确解出压强p再给2分(数值、单位各占1分).(32)参考解答:把PQ作为电源,内阻为R,电动势为εε=Blv (1)评分标准:全题7分.正确列出(1)式得1分.正确得出(2)、(3)、(4)、(5)式各得1分.正确得出aP段中电流的大小和流向再各得1分.(33)参考解答:导轨刚要不能维持平衡时,C端受的力为零,此时导轨(及支架)受四个力:滑块对导轨的压力N=mg,竖直向下;滑块对导轨的摩擦力f=μmg=10牛,方向向右;重力Mg,作用在O点,方向竖直向下;轴作用于D端的力.设此时铁块走过路程s,根据有轴物体平衡条件及图中尺寸,有Mg×0.1+mg(0.7-s)=f×0.8=μmg×0.840×0.1+20(0.7-s)=10×0.8 (1)解得s=0.50米铁块受的摩擦力f=10牛,向左,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12-10=2a (2)评分标准:全题8分.正确列出(1)式得4分,解得s=0.50米再得1分,共计5分.凡因力的分析、力矩的大小和转向等而导致(1)式错误的就不给这5分,但(1)式正确而s算错的给4分.正确列出(2)式得2分.求出正确结果t=1.0秒再得1分.。
历年物理高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正确的是:A. 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B.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 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成正比答案:B2.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B.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C. 能量的总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保持不变D.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答案:D二、填空题1.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R、电压U和电流I之间的关系是:\[ R = \frac{U}{I} \]。
2. 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绿、蓝三、计算题1.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力F=10N,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所以\[ a = \frac{F}{m} = \frac{10}{2} = 5 \text{ m/s}^2 \]。
2. 一个电子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是3×10^-14 N,求电子的电荷量。
解:根据库仑定律,\[ F = k \frac{qQ}{r^2} \],由于是单个电子,Q=q,且已知F,可以求出q。
假设电场强度为E,则\[ F = qE \],所以\[ q = \frac{F}{E} = \frac{3 \times 10^{-14}}{E} \]。
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电场强度E,无法直接计算电荷量q。
四、实验题1. 请描述如何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力。
答案:将弹簧秤的挂钩挂在待测物体上,确保弹簧秤垂直于地面,待弹簧秤稳定后,读取指针所指的数值即为物体的重力。
2. 根据题目所给的实验数据,绘制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与拉力的关系图。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将每组数据的拉力F作为横坐标,对应的加速度a作为纵坐标,用点标记出每组数据,然后用平滑曲线连接这些点,即可得到加速度与拉力的关系图。
1991-2000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全集目录199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 ............................................................. (2)199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 .. (13)199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湖南、云南、海南卷) ............................................................21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 ............................................................. . (33)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 . (43)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湖南、云南、海南卷) ............................................................50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 ............................................................. . (59)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 . (75)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湖南、云南、海南卷) .............................................................84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 ............................................................. . (87)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 ................... 98 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 ............................................................. ................. 109 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 ................. 120 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 ............................................................. ................. 131 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 ................. 142 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 ................. 154 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 ................. 167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 ................. 175 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 ................. 189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 ............................................................. ..................... 198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 ................. 210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 .. (220)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 .............................................................. ................... 230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上海卷) .............................................................. ................... 243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物理试卷(广东卷) .............................................................. ............ 255 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山西卷)物理部分 ............................................................... ............................ 259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苏、浙)理综物理部分 .............................................. 264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物理部分 .................................. 266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安徽卷) ............................................................. ............. 268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江西卷) ............................................................. .. (277)第 1 页共 280 页199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理科综合(物理部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4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4. 下列关于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ADA .媒质中质点振动的周期一定和相应的波的周期相等B .媒质中质点振动的速度一定和相应的波的波速相等C .波的传播方向一定和媒质中质点振动的方向一致D .横波的波峰与波谷在振动方向上的距离一定是质点振幅的两倍。
【解析】本题考查机械波和机械振动.介质中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相应的波传播周期一致A 正确.而各质点做简谐运动速度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但波在介质中是匀速向前传播的,所以不相等,B 错.对于横波而言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是垂直的,C 错.根据波的特点D 正确.15. 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s 时间内的v-t 图象如图所示。
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 1分别为A .13和0.30s B .3和0.30s C .13和0.28s D .3和0.28s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图象问题.根据速度图象的特点可知甲做匀加速,乙做匀减速.根据tv a ∆∆=得乙甲a a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乙甲m F m F 31=,得3=乙甲m m ,由ts m a -===4.01/104.042乙,得t=0.3s,B 正确. 16. 如图,水平放置的密封气缸内的气体被一竖直隔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隔板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右侧气体内有一电热丝。
气缸壁和隔板均绝热。
初始时隔板静止,左右两边气体温度相等。
现给电热丝提供一微弱电流,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
当缸内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与初始状态相比 答案BCA .右边气体温度升高,左边气体温度不变B .左右两边气体温度都升高C .左边气体压强增大D .右边气体内能的增加量等于电热丝放出的热量【解析】本题考查气体.当电热丝通电后,右的气体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将隔板向左推,对左边的气体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增加,气体的温度升高.根据气体定律左边的气体压强增大.BC 正确,右边气体内能的增加值为电热丝发出的热量减去对左边的气体所做的功,D 错。
1999—2016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总汇目录1999年上海物理试卷 (3)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6)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4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全选出来,并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方括号内,每小题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得部分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填写在方括号外的字母,不作为选出的答案。
(10)2002年上海市高考试题 (16)上海2003年高考物理试卷 (20)2004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 (26)2005年上海物理高考试卷 (33)A (33)B (33)Z (33)X (33)X (35)B (36)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38)2007年上海高考试卷 (44)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50)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64)上海物理试卷 (64)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76)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9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104)1999年上海物理试卷一 (24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1 某单色光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则下述措施中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是() (A )延长光照时间,(B )增大光的强度,(C )换用波长较短的光照射,(D )换用频率较低的光照射。
2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 )(A )原子不可再分,(B )原子的核式结构,(C )原子核还可再分,(D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 某交流发电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其它条件不变,仅使线圈的转速加倍,则交流电动势的最大值和周期分别变为( )(A )400伏,秒, (B )200伏,秒,(C )400伏,秒, (D )200伏,秒。
199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方括号内.(1)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A)奥斯特 (B)库仑 (C)法拉第 (D)安培(2)一物体在某行星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的1/4.在地球上走得很准的摆钟搬到此行星上后,此钟的分针走一整圈所经历的时间实际上是( )(A)1/4小时 (B)1/2小时 (C)2小时 (D)4小时(3)用绿光照射一光电管,能产生光电效应.欲使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的最大初动能增大,应( )(A)改用红光照射(B)增大绿光的强度(C)增大光电管上的加速电压(D)改用紫光照射(4)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 a的圆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到一半径为r b的圆轨道上,r a>r b,在此过程中( )(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 (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5)电容器C1、C2和可变电阻器R1、R2以及电源ε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当R1的滑动触头在图示位置时,C1、C2的电量相等.要使C1的电量大于C2的电量,应( )(A)增大R2(B)减小R2(C)将R1的滑动触头向A端移动(D)将R1的滑动触头向B端移动(6)一质量为2千克的滑块,以4米/秒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米/秒.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 )(A)0 (B)8焦(C)16焦 (D)32焦(7)已知LC振荡电路中电容器极板1上的电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则( )(A)a、c两时刻电路中电流最大,方向相同(B)a、c两时刻电路中电流最大,方向相反(C)b、d两时刻电路中电流最大,方向相同(D)b、d两时刻电路中电流最大,方向相反(8)三个相同的带电小球1、2、3,在重力场中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落下,其中小球1通过一附加的水平方向匀强电场,小球2通过一附加的水平方向匀强磁场.设三个小球落到同一高度时的动能分别为E1、E2和E3,忽略空气阻力,则( )(A)E1=E2=E3 (B)E1>E2=E3(C)E1<E2=E3 (D)E1>E2>E3(9)从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 )(A)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B)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体积(C)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的质量(D)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10)一均匀的直角三角形木板ABC,可绕垂直纸面通过C点的水平轴转动,如图.现用一始终沿直角边AB的、作用于A点的力F,使BC边缓慢地由水平位置转至竖直位置.在此过程中,力F的大小随α角变化的图线是( )(11)图中T是绕有两组线圈的闭合铁心,线圈的绕向如图所示,D是理想的二极管,金属棒ab 可在两条平行的金属导轨上沿导轨滑行,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若电流计G中有电流通过,则ab棒的运动可能是( )(A)向左匀速运动 (B)向右匀速运动(C)向左匀加速运动 (D)向右匀加速运动(12)一个带电粒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一匀强磁场,粒子的一段径迹如图所示.径迹上的每一小段都可近似看成圆弧.由于带电粒子使沿途的空气电离,粒子的能量逐渐减小(带电量不变).从图中情况可以确定( )(A)粒子从a到b,带正电 (B)粒子从b到a,带正电(C)粒子从a到b,带负电 (D)粒子从b到a,带负电(13)如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三角形木块a,若物体b在a的斜面上匀速下滑,则( )(A)a保持静止,而且没有相对于水平面运动的趋势(B)a 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右运动的趋势 (C)a 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左运动的趋势(D)因未给出所需数据,无法对a 是否运动或有无运动趋势作出判断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全部填在题后方括号内.每小题,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4)设λ1、λ2是两种单色可见光1、2在真空中的波长.若λ1>λ2,则这两种单色光相比( )(A)单色光1的频率较小 (B)玻璃对单色光1的折射率较大 (C)在玻璃中,单色光1的传播速度较大 (D)单色光1的光子的能量较大 (15)一带电粒子射入一固定在O 点的点电荷的电场中,粒子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abc 所示.图中实线是同心圆弧,表示电场的等势面.不计重力,可以判断( )(A)此粒子一直受到静电排斥力作用(B)粒子在b 点的电势能一定大于在a 点的电势能 (C)粒子在b 点的速度一定大于在a 点的速度 (D)粒子在a 点和c 点的速度大小一定相等(16)向空中发射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当此物体的速度恰好沿水平方向时,物体炸裂成a 、b 两块,若质量较大的a 块的速度方向仍沿原来的方向,则( ) (A)b 的速度方向一定与原速度方向相反(B)从炸裂到落地的这段时间里,a 飞行的水平距离一定比b 的大 (C)a 、b 一定同时到达水平地面(D)在炸裂过程中,a 、b 受到的爆炸力的冲量大小一定相等(17)假如一作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仍做圆周运动,则( ) (A)根据公式v=ωr,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增大到原来的2倍(B)根据公式RV m F 2=,可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21(C)根据公式2RMmGF =,可知地球提供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41 (D)根据上述(B)和(C)中给出的公式,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减小到原来的22( )(A)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 (B)铅核比钍核少16个中子(C)共经过4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D)共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19)一定量气体可经不同的过程从状态(p1、V1、T1)变到状态(p2、V2、T2),已知T2>T1,则在这些过程中( )(A)气体一定都从外界吸收热量 (B)气体和外界交换的热量都是相等的(C)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都是相等的 (D)气体内能的变化量都是相等的(20)一闭合线圈固定在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中.设向里为磁感应强度B的正方向,线圈中的箭头为电流i的正方向(如图1所示).已知线圈中感生电流i随时间而变化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而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21)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右图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的同样大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22)图为一演示实验电路图,图中L是一带铁心的线圈,A是一灯泡,电键K处于闭合状态,电路是接通的.现将电键K打开,则在电路切断的瞬间,通过灯泡A的电流方向是从端到端.这个实验是用来演示现象的.(23)一轻绳上端固定,下端连一质量为0.05千克的小球.若小球摆动过程中轻绳偏离竖直线的最大角度为60°,则小球经过最低点时绳中张力等于牛.(g取10米/秒2)(24)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按实验要求选用的电压表的最小分度为0.1伏,电流表的最小分度为0.02安.某学生记录的各组数据如下表所示:在这五组数据中,有效数字位数不符合要求的是第组,数据有差错的是第组.(25)额定电压均为220V的三个相同的灯泡,按星形接法连接在线电压为380伏、相电压为220伏的三相电路上.如果电路的中性线断了,又将一个灯泡从电路中取下,这时电路中每个灯泡两端的电压为伏.(26)右图是一列简谐波在t=0时的波动图象.波的传播速度为2米/秒,则从t=0到t=2.5秒的时间内,质点M通过的路程是米,位移是米.(27)用万用表欧姆挡(×100)测试三只晶体二极管,其结果依次如图①、②、③所示.由图可知,图中的二极管是好的,该二极管的正极是端.(28)图中给出的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小钢球的直径时的示数,此读数应是毫米.(29)上右图是把量程为3mA的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池电动势ε=1.5伏.经改装后,若将原电流表3mA刻度处的刻度值定为零位置,则2mA刻度处应标欧,1mA刻度处应标欧.四、作图题:本题可用铅笔,并要按光学作图的要求用直尺作图.(30)(5分)图中MN是薄透镜的主轴,S是发光点,S'是它的像点.1.用作图法求出薄透镜的位置,标在图上.2.分别作光路图求出两个焦点的位置,标在图上.再标明透镜的类别.五、计算题:本题共有3个小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31)(6分)用销钉固定的活塞把水平放置的容器分隔成A、B两部分,其体积之比V A∶V B=2∶1,如图所示.起初A中有温度为127C、压强为1.8×105帕的空气,B中有温度27℃、压强为1.2×105帕的空气.拔出销钉,使活塞可以无摩擦地移动(不漏气).由于容器壁缓慢导热,最后气体都变到室温27℃,活塞也停住,求最后A中气体的压强.(33)(8分)质量m=2.0千克的小铁块静止于水平导轨AB的A端.导轨及支架ABCD形状及尺寸如上右图,它只能绕通过支架D点的垂直于纸面的水平轴转动,其重心在图中的O点,质量M=4.0千克.现用一细线沿导轨拉铁块,拉力F=12牛.铁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系数μ=0.50.重力加速度g=10米/秒2.从铁块运动时起,导轨(及支架)能保持静止的最长时间是多少?答案一、答案及评分标准:全题26分,每小题2分.答错的或不答的,都给0分.(1)C. (2)C. (3)D. (4)C. (5)D. (6)A. (7)D.(8)B. (9)D. (10)D. (11)C. (12)B. (13)A.二、答案及评分标准:全题24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全部选对的给3分,选对但不全的给1分,有选错的给0分;不答的给0分.(14)A,C. (15)A,B,D. (16)C,D. (17)C,D. (18)A,B,D (19)D. (20)C,D. (21)A.三、答案及评分标准:全题24分,每小题3分.答案正确的,按下列答案后面方括号内的分数给分;答错的,不答的,都给0分.(22)a,b〔2分〕.自感〔1分〕(答电感或电磁感应的都不给这1分).(23)1〔3分〕(答0.98的也给3分).(24)1、3〔2分〕(只填一个且填对的,给1分;有错的不给这2分).4〔1分〕.(25)190〔3分〕.(26)2.5〔2分〕.0〔1分〕.(27)②〔1分〕.a〔2分〕.(28)8.600〔3分〕(答数在8.600±0.002范围内的都给3分).(29)250〔2分〕.1000〔1分〕.四、(30)参考解答如图.评分标准:本题共5分.用作图法找到光心O给1分,找到一个焦点再给2分,找到第二个焦点再给1分,光路图完整而正确的再给1分.〔光心O和两个焦点都必须在MN轴上,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4.8到5.2之间、7.1到7.9之间和2.1到2.9之间,否则按评分标准扣除该项的得分.凡不用光路图得到的结果都不给分.光路图不完整或透镜类别、光线箭头、虚实线等任一部分有错的,都不给最后那1分.〕五、计算题参考解答及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全题6分.正确列出(1)、(2)两式给3分(仅仅写出一般的气态方程,而没有体现两边气体末态的压强相等、温度相等的,不给这3分).正确列出(3)式再给1分.正确解出压强p再给2分(数值、单位各占1分).(32)参考解答:把PQ作为电源,内阻为R,电动势为εε=Blv (1)评分标准:全题7分.正确列出(1)式得1分.正确得出(2)、(3)、(4)、(5)式各得1分.正确得出aP段中电流的大小和流向再各得1分.(33)参考解答:导轨刚要不能维持平衡时,C端受的力为零,此时导轨(及支架)受四个力:滑块对导轨的压力N=mg,竖直向下;滑块对导轨的摩擦力f=μmg=10牛,方向向右;重力Mg,作用在O点,方向竖直向下;轴作用于D端的力.设此时铁块走过路程s,根据有轴物体平衡条件及图中尺寸,有Mg×0.1+mg(0.7-s)=f×0.8=μmg×0.840×0.1+20(0.7-s)=10×0.8 (1)解得 s=0.50米铁块受的摩擦力f=10牛,向左,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12-10=2a (2)评分标准:全题8分.正确列出(1)式得4分,解得s=0.50米再得1分,共计5分.凡因力的分析、力矩的大小和转向等而导致(1)式错误的就不给这5分,但(1)式正确而s算错的给4分.正确列出(2)式得2分.求出正确结果t=1.0秒再得1分.。
历届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以下哪个选项描述的是光的干涉现象?A. 光的反射B. 光的折射C. 光的衍射D. 光的干涉答案:D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下列哪个表达式是正确的?A. F = maB. F = mvC. F = m/aD. F = ma^2答案:A3. 以下哪种力不是保守力?A. 重力B. 弹力C. 摩擦力D. 电场力答案:C4. 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下列哪个符号表示气体的压强?A. VB. TC. PD. n5.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A. 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速度逐渐增加C. 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突然加速D. 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答案:C6. 以下哪个选项是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A. 法拉第定律B. 欧姆定律C. 库仑定律D. 楞次定律答案:A7. 根据量子力学,下列哪个概念描述的是粒子的波动性?A. 波函数B. 能级C. 跃迁D. 量子态答案:A8.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电流的物理量?A. 电压B. 电阻C. 电荷D. 电流答案:D9.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磁场的基本单位?B. 安培C. 库仑D. 伏特答案:A10.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下列哪个表达式是正确的?A. ΔU = Q + WB. ΔU = Q - WC. ΔU = Q / WD. ΔU = W / Q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光年是______的单位。
答案:距离2.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R等于电压V除以电流I,即R = ______。
答案:V/I3.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力是______的。
答案:相互作用4. 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与______无关。
答案:体积5.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是______。
答案:光速6. 根据德布罗意假说,物质也具有______。
答案:波动性7. 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是由______提出的。
热学(05-06高考)第1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第2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卷))第3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卷))第4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天津、江西卷))第5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天津、江西卷))第6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广东卷))第7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吉林、江苏、浙江卷))第8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山西卷))第9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第10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卷))第11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浙江、江苏等13省卷))第12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理科使用))第13题(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第14题(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广东广西卷))第15题(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广东广西卷))第16题(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广西卷))第17题(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广西卷))第18题(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综合能力测试(江苏河南卷))第19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第20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第21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广东卷·新课程卷))第22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广东卷·新课程卷))第23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新课程卷))第24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旧课程卷))第25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旧课程卷))第26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第27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广东卷))第28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广东卷))第29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广东卷))第30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卷))第31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卷))第32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第33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旧课程卷))第34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Ⅱ))第35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Ⅳ))第36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旧课程卷))第37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第38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旧课程卷))第39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旧课程卷))第40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第41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42题(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卷))第43题(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第44题(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卷))第45题(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第46题(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第47题(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卷))第48题(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第49题(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卷))第50题(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上海卷))1.某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 ,摩尔体积为V ,密度为ρ,每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m 和Vo ,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可表示为(05江苏) (A)0V V N A = (B)m V N A ρ= (C) mM N A = (D)0V M N A ρ= 2.下列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05江苏)(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B)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C)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3.分别以p .V .T 表示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初始状态表示为(p 0.V 0.T 0).若分别经历如下两种变化过程:(05江苏)①从(p 0.V 0.T 0)变为(p 1.V 1.T 1)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T 1=T 0);②从(p 0.V 0.T 0)变为(p 2.V 2.T 2)的过程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在上述两种变化过程中,如果V 1=V 2>V 0,则(A) p 1 >p 2,T 1> T 2 (B) p 1 >p 2,T 1< T 2 (C) p 1 <p 2,T 1< T 2 (D) p 1 <p 2,T 1> T 24.如图所示,绝热隔板K 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K 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
专题2综合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6分,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1.密度为ρ(ρ=ρ水)的特殊材料做成的棒子,从某一高处自由落下,然后进入水中.水的粘滞阻力和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则在棒子进入水的过程中()A.棒子的机械能守恒B.棒子的动能增加C.棒子的机械能减小D.棒子的机械能增加解析:棒子进入水中,因重力和浮力平衡,棒子做匀速运动,动能不变.浮力做负功,由功能原理知机械能减小.答案:C2.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B在同一高度处,以相同大小的初速度v0分别水平抛出和竖直向上抛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小球落地时的速度相同B.两小球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同C.从开始运动至落地,重力对两小球做功相同D.从开始运动至落地,重力对两小球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同解析:两个球在运动过程中,都只有重力做功,而重力做功只由初末位置的高度差决定,则重力做功相同,C对;再由动能定理知,两球落地的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A错;由瞬时功率的公式P =mgv cosα,其中α角是力和速度方向的夹角,两种情况下不同,则重力的瞬时功率不同;两运动的时间不同,则重力的平均功率不同,D错.答案:C3.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某一初速度运动,运动过程中保持恒定的牵引功率,其加速度a和速度的倒数(1/v)图象如图所示.若已知汽车的质量,则根据图象所给的信息,不能求出的物理量是()A .汽车的功率B .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C .汽车所受到的阻力D .汽车运动到最大速度所需的时间解析:对汽车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a =P v -f ,变形得出加速度a和速度的倒数间的关系为a =P m ×1v -f m ,结合题中的图象,可知直线的斜率k =P m ,则可以求出汽车的输出功率;由图直接可以看出汽车的最大速度为v max =10.05 m/s =20 m/s ;根据P =fv max 可知汽车所受的阻力.答案:D4.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汽车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A 点匀加速下滑,其运动的加速度为g /4,如果汽车在斜面上下滑的最大高度为h ,则在下滑过程中( )A .重力势能减小了14mghB .机械能损失了12mghC .动能增加了12mghD .重力势能减小了mgh解析:由牛顿运动定律有mg sin30°-f =ma =m g 4,则汽车在下滑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mg 4,摩擦力做功为W f =-mg 4×2h =-12mgh ,由功能关系知,机械能损失了12mgh .重力做功为mgh ,则重力势能减小了mgh .再由动能定理知,动能增加了12mgh .答案:BCD5.用水平力拉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到t 1秒末撤去拉力F ,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到t 2秒末静止.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且α<β.若拉力F 做的功为W ,平均功率为P ;物体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分别为W 1和W 2,它们的平均功率分别为P 1和P 2,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W =W 1+W 2B .W 1=W 2C .P =P 1+P 2D .P 1=P 2解析:整个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W -W 1-W 2=0,则A 对;又因为两个过程经历的时间不同,则C 错;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再由P =f v 得,D 对;加速和减速的时间不同,克服摩擦力做功不同,则B 错.答案:AD6.如图所示,小球沿水平面通过O 点进入半径为R 的半圆弧轨道后恰能通过最高点P ,然后落回水平面.不计一切阻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小球落地点离O 点的水平距离为2RB .小球落地时的动能为5mgR /2C .小球运动到半圆弧最高点P 时向心力恰好为零D .若将半圆弧轨道上部的1/4圆弧截去,其他条件不变,则小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比P 点高0.5R解析:小球在最高点P 时,重力提供向心力,则有mg =mv 2R ,小球在最高点的动能为E 1=12mgR ,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的射程为s =vt =gR ×2×2R g =2R ;由动能定理得mg 2R =E 2-E 1=E 2-12mgR ,则E 2=52mgR .D 中,由E 1=m gΔh ,得Δh =12R .答案:C7.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坐标原点处的小物块,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沿x 轴方向运动,拉力F 随物块所在位置坐标x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线为半圆.则小物块运动到x 0处时的动能为( )A .0B.12F m x 0C.π4F m x 0D.π4x 20 解析:因为功的定义式为W =Fs ,则图中半圆曲线和横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即表示拉力F 所做的功,再由动能定理知W =E k -0=π4F m x 0.答案:C8.内壁光滑的环形凹槽半径为R ,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一根长度为2R 的轻杆,一端固定有质量为m 的小球甲,另一端固定有质量为2m 的小球乙,将两小球放入凹槽内,小球乙位于凹槽的最低点,如图所示由静止释放后( )A .下滑过程中甲球减少的机械能总是等于乙球增加的机械能B .下滑过程中甲球减少的重力势能总是等于乙球增加的重力势能C .甲球可沿凹槽下滑到槽的最低点D.杆从右向左滑回时,乙球一定能回到凹槽的最低点解析:对甲、乙两球和杆组成的系统,系统没有发生机械能向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因此A对;B中两球在下滑过程中,具有动能,因此甲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乙增加的重力势能和甲、乙两球的动能之和;若甲球可以沿凹槽下滑到槽的最低点,系统的机械能增加,这不可能,C错;整个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总是守恒的,则D对.答案:AD9.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用细绳拴住放在水平粗糙传送带上,物体距传送带左端距离为L,稳定时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当传送带分别以v1、v2的速度做逆时针转动时(v1<v2),绳中的拉力分别为F1、F2;若剪断细绳时,物体到达左端的时间分别为t1、t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1<F2B.F1=F2C.t1一定大于t2D.t1可能等于t2解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没有关系,则两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可知,两次的拉力大小也相同,则B对;剪断细绳后,物体若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时间相同,若先加速再匀速运动,则时间不同.答案:BD10.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物块A、B通过一轻质弹簧连接,B足够长、放置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触面均光滑.弹簧开始时处于原长,运动过程中始终处在弹性限度内.在物块A上施加一个水平恒力,A、B从静止开始运动到第一次速度相等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当A、B加速度相等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大B.当A、B加速度相等时,A、B的速度差最大C.当A、B的速度相等时,A的速度达到最大D.当A、B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解析:对A、B在水平方向受力分析如图甲,F1为弹簧的拉力;当加速度大小相同为a时,对A有F-F1=ma,对B有F1=ma,得F1=F2,在整个过程中A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减小而B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增大,在达到共同加速度之前A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大于B的合力(加速度),之后A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小于B的合力(加速度).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乙,t1时刻,两物体加速度相等,斜率相同,速度差最大,t2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A速度达到最大值,两实线之间围成的面积有最大值即两物体的相对位移最大,弹簧被拉到最长;除重力和弹簧弹力外其他力对系统做正功,系统机械能增加,t1时刻之后拉力依然做正功,即加速度相等时,系统机械能并非最大值.答案:BCD11.下列反映汽车从静止匀加速启动,最后做匀速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加速度、牵引力和功率随速度变化的图象不正确的是()解析:汽车先匀加速运动,再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匀速运动,A对;B中,加速度最终要减小为0,B错;牵引力先恒定,再逐渐减小,最后和阻力平衡,C对;汽车输出功率先增大,最终保持不变,D对.答案:B12.如图所示,分别用恒力F1、F2先后将质量为m的物体由静止开始沿一粗糙的固定斜面由底端拉至顶端,两次所用时间相同,第一次力F1沿斜面向上,第二次力F2沿水平方向.则两个过程()A.合外力做的功相同B.物体机械能变化量相同C.F1做的功与F2做的功相同D.F1做的功比F2做的功多解析:两次物体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相等,则两次的加速度相等,末速度也应相等.则物体的机械能变化量相等,合外力做功也应相等.用F2拉物体时,摩擦力做功多些,两次重力做功相等,由动能定理知,用F2拉物体时拉力做功多.答案:A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8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8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2分)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木板C,在C上左端和距左端x处各放有小物块A和B,A、B的体积大小可忽略不计,A、B与长木板C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B、C的质量均为m,开始时,B、C静止,A以某一初速度v0向右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B与板C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1)物块A 运动过程中,物块B 受到的摩擦力;(2)要使物块A 、B 相碰,物块A 的初速度v 0应满足的条件. 解析:(1)设A 在C 板上滑动时,B 相对于C 板不动,则对B 、C 有μmg =2maa =μg 2又B 依靠摩擦力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a m =μmg m =μg因a m >a则B 未相对C 滑动而随木板C 向右做加速运动B 受到的摩擦力f B =ma =12μmg方向向右.(2)要使物块A 刚好与物块B 发生碰撞,物块A 运动到物块B 处时,A 、B 的速度相等,即v 1=v 0-μgt =12μgt得v 1=v 0/3设木板C 在此过程中的位移为x 1,则物块A 的位移为x 1+x ,由动能定理得-μmg (x 1+x )=12mv 21-12mv 20μmgx 1=12(2m )v 21联立以上各式解得v 0=3μgx要使物块A 、B 发生相碰的条件是v 0>3μgx .14.(12分)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竖直放置,自然长度l0=0.50 m,下端固定在地面上,上端连接质量m1=1.0 kg的物体A,静止时A距地面的高度h1=0.40 m,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E p=0.50 J.在距A正上方高为h2=0.45 m处有一个质量m2=1.0 kg的物体B,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与A碰撞并立即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两物体未粘连).取g =10 m/s2.求:(1)碰撞后瞬间两物体的共同速度大小v;(2)两物体第一次分离后物体B能上升的最大距离(离分开处).解析:(1)自由下落过程v20=2gh2物体B与物体A碰撞,系统动量守恒m2v0=(m1+m2)v解得v=1.5 m/s.(2)物体B与物体A碰撞后,一起向下减速到零再反向加速到弹簧原长处A、B分开,设分开时B的速度为v1,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得E p+12(m1+m2)v2=(m1+m2)g(l0-h1)+12(m1+m2)v21解得v21=0.75 m2/s2分开后,物体B竖直上升,设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h=v212g=0.0375 m.15.(12分)如图1所示,一根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右端放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小物块的质量为m=1.0 kg,当弹簧处于原长时,小物块静止于O点,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外力,使它缓慢移动,压缩弹簧(压缩量为x=0.1 m)至A点,在这一过程中,所用外力与压缩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然后释放小物块,让小物块沿桌面运动,已知O点至桌面B点的距离为L=2x.水平桌面的高为h =5.0 m,计算时,可用滑动摩擦力近似等于最大静摩擦力.g取10 m/s2.求:(1)在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2)小物块到达桌边B点时,速度的大小;(3)小物块落地点与桌边B的水平距离.解析:(1)从F—x图中看出,小物块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1.0 N,在压缩过程中,摩擦力做功为W f=fx=-0.1 J由图线与x轴所围面积(如图3),可得外力做功为W F=(1+47)×0.1÷2 J=2.4 J所以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 p=W F+W f=2.3 J.(2)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由于L=2x,摩擦力做功为W′f=3fx=-0.3 J对小物块由动能定理有E p+W′f=12mv2B解得v B=2 m/s.(3)物块从B点开始做平抛运动h=12gt2下落时间t=1 s水平距离s=v B t=2 m.16.(12分)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只有AB 段粗糙,其余部分都光滑,AB 段长为3L .有若干个相同的小方块(每个小方块视为质点)沿斜面靠在一起,但不粘接,总长为L .将它们由静止释放,释放时下端距A 为2L .当下端运动到A 下面距A 为L /2时物块运动的速度达到最大.(1)求物块与粗糙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求物块停止时的位置;(3)要使所有物块都能通过B 点,由静止释放时物块下端距A 点至少要多远?解析:(1)当整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速度最大,设整体质量为m ,则mg sin θ=μ12mg cos θ得μ=2tan θ.(2)设物块停止时下端距A 点的距离为x ,根据动能定理mg (2L +x )sin θ=12μmg cos θ·L +μmg cos θ·(x -L )解得x =3L即物块的下端停在B 端.(3)设静止时物块的下端距A 的距离为s ,物块的上端运动到A 点时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mg (L +s )sin θ-12μmg cos θ·L =12mv 2物块全部滑上AB 部分后,小方块间无弹力作用,取最上面一小块为研究对象,设其质量为m 0,运动到B 点时速度正好减到0,根据动能定理3m 0gL sin θ-3μm 0gL cos θ=0-12m 0v 2解得s =3L .。
1990-2007高考物理实验题分类汇编(一)基本仪器一、螺旋测微器1.(90年全国)图中给出的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小钢球的直径时的示数,此读数应是 毫米.1题 2题 3题 2.(92年全国)在测定金属丝的直径时,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如图所示。
可知该金属丝的直径d =______×10-3米。
3.(02年全国)用螺旋测微器(千分尺)测小球直径时,示数如图所示,这时读出的数值是 ,单位是 。
4.2004年理综甲卷第22题 (18分)(1) 图中给出的是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板厚度时的示数,读数应为 mm 。
4题 5题5.2004年理综丙卷第22题(18分)(1) 图中给出的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薄板厚度时的示数,此读数应为 mm 。
6.2005年春北京理综第22题(1)图1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_______。
二、游标卡尺7.2004年江苏物理卷第11题(8分)(1)某实验中需要测量一根钢丝的直径(约0.5mm ).为了得到尽可能精确的测量数据,应从实验室提供的米尺、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10个等分刻度)中,选择___________进行测量.(2)用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50个等分刻度)测定某工件的宽度时,示数如图所示,此工件的宽度为___________mm 。
8.(93年全国)有一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是1毫米,游标上有20个小的等分刻度。
用它测量一工件的长度,如图所示,图示的读数是_______毫米。
0 40 50 456题8题 9题9.(94年全国)游标卡尺的主尺最小分度为1毫米,游标上有20个小的等分刻度。
用它测量一工件的内径,如图19-16所示.该工件的内径为___ _毫米。
10.(97年全国)一游标卡尺的主尺最小分度为1毫米,游标上有10个小等分间隔,现用此卡尺来测量工件的直径,如图所示。
该工件的直径为_________毫米。
11.(99年全国)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测量值可准确到0.02mm)测定某圆筒的内径时,卡尺上的示数如图可读出圆筒的内径为__________mm。
90年代高考物理试题集
目录
199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2 199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16 1991年高考物理试题((湖南、云南、海南)---------------30 1992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43 1993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66 1993年高考物理试题((湖南、云南、海南)---------------85 1994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103 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试卷---------116 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130 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试卷((上海)--143 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试卷---------157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试卷---------173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试卷---------187
199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方括号内.
(1)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A)奥斯特 (B)库仑
(C)法拉第 (D)安培
( )
(2)一物体在某行星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的
1/4.在地球上走得很准的摆钟搬到此行星上后,此钟的分针走一整圈所经历的时间实际上是
(A)1/4小时 (B)1/2小时
(C)2小时 (D)4小时
( )
(3)用绿光照射一光电管,能产生光电效应.欲使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的最大初动能增大,应
(A)改用红光照射 (B)增大绿光的强度
(C)增大光电管上的加速电压 (D)改用紫光照射
( )
(4)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 a的圆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到一半径为r b的圆轨道上,r a>r b,在此过程中
(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
(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
( )。